1999年7月,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三面觀音方案評審會”,高度評價了“三面觀音”的設計、構想及佛學寓義,認為方案創作思路和定位準確,有創造性和時代感,堪稱當代佛像作品的代表。
依據北京審稿會確定的1.8米銅像樣稿和評審意見,創作小組與南京晨光集團集中優秀匠師,先制出三尊10.8米單面泥塑像,再制作一尊10.8米三面觀音泥像。泥像在菩薩的面相、手勢、背光、衣紋、蓮臺等方面作了較大調整,使三尊合一的整體形象看起來更加莊嚴慈悲。制像過程中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學者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到現場參觀指導,并反復修改,最后以泥像為基礎完成的石膏原身像樣稿,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到了制作10.8米原身像的階段,運用鍛造工藝很快完成了原身像的制作,但在采用白色材質表現符合信眾要求的“白衣觀音”特點時,顏色不是太暗太黑就是太亮太白,前后進行了數十次試驗效果都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之下,便有人提出:南山海上觀音圣像已經擁有了“海上108米”和“一體化三尊”兩個世界獨創,而“白衣觀音”技術始終無法解決,并存在功虧一簣的風險,應該考慮放棄。
但是,為了達到“世界極、世紀級”的造像定位目標,為了不辜負善士信眾們的期望,最終還是一致堅持一定要攻克這一難關。于是,在“凡事貴在堅持”的努力之下,經過十幾次堅持不懈的反復試驗,終于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原身像于2000年10月18日順利運抵南海, 并于11月12日奉安南山光明廣場后,得到了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有關領導的肯定,并得到了前來主禮的各地高僧的高度評價。
造像歷程:
1999年10月27日,南山觀音圣像工程開工典禮。
2003年3月下旬,南山海上觀音主體剛架開始安裝。
2003年6月,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南山觀音凈苑園區“觀音廣場”工程正式啟動
2004年7月,南山觀音圣像第一尊佛首開始運抵觀音島,供奉在圓通寶殿內,
2004年8月初,南山觀音像初現莊嚴妙相 佛首開始安裝。
2005年1月底,耗資千萬的圓通寶殿外墻浮雕藝術順利安裝。
2005年1月中旬,南山海上觀音像體主體安裝結束。
2005年4月2日,南山海上觀音工程已進入初步驗收階段。
2005年4月24日,南山海上觀音圣像開光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