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
奧爾良女兒的頌歌
一場戰爭從一種性質轉變到另一種性質,即一場戰爭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各有兩種 性質,這在戰爭史上并不多見。公元1337—1453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 權奪利,爾后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 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治者的預料。
中世紀,英國諸王通過與法一系列聯姻,均成了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 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 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 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 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占領耶訥,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 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于1328年占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 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 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 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
這次戰爭分四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 (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 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并經11個月的圍攻占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 的休戰之后,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 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于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 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 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占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 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并建立了野 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并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 采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 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并鑒于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 停戰協定。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 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
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并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 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 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并 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 然死去。由于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 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 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 (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 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了牧女的生活。艱 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 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 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繡著“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 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 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 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奧爾良解放之 鐘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圣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 斯要塞,敵人聞風喪膽,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 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于解了圍。奧爾良 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于法國的方向發 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 歌頌她,稱她是“圣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 繼續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 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 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后竟以4萬法 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 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后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 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 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 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 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 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 繼承權爭奪和戰爭。民族女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 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使 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 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 了。戰后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雇傭軍優于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 常備雇傭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 一同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當時雖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 泛地運用到各種作戰中去。這些對英法軍隊乃至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作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