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硬盤修理方面的兩篇文章——硬盤維修與數據恢復

     duduwolf 2005-10-08
    這是作者致鳴寫給我的一段話:“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之所以一直沒有動筆,是因為礙于個人的責任感,擔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面不夠,不能全面、客觀地判斷事實。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查找資料和反復測試,拆掉、弄壞了幾十個硬盤,覺得自己有足夠的事實根據去作出判斷了,因此寫出了這篇文章。由于這是一篇普及性質的文章,針對的是所有的用戶和消費者,所以不打算談論具體的技術和復雜的理論,只講基本的原理和實際的效果。希望借著這篇文章,能幫助廣大的DIYer認清一些事實,對于種種的廣告和貌似專業的宣傳能夠獨立作出清晰的判斷。”

    說實話,這段文字里面的“的”字實在太多了,如果被校對組的老師看到,又非痛罵我一頓不可。不過總覺得這些“的”字無不包含了作者的某些情緒在里面,所以毅然決然地保留了下來,這樣你們才能被同樣的情緒所感染,而不會擔心被編輯笨拙的手筆改到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味道。

    話說回來,讀者看我們雜志,首要還是了解知識,而非學習語法。正是基于此點,才在雜志制作的關鍵時期,把原本正在準備中的一個專題撤掉,臨時改換此文——就是說,我們以為此文能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收獲和震撼。沒錯,震撼!本文不是一篇簡單的普及知識性文章,而是對廣大用戶所普遍關心的硬盤問題進行了一些披露。硬盤為什么容易損壞?廠商對返修硬盤如何處理?硬盤維修公司如何修理壞硬盤?軟件真的能修復壞硬盤嗎?看下去,你會尋找到問題的實質。

    紛爭的起點


    一直以來,硬盤都是計算機系統中最主要的存儲設備,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容易出故障的部件。十幾年來,計算機CPU的運行速度已經翻了不知道多少番,從幾十MHz提高到現在的3GHz以上,計算和處理功能已經過了幾代飛躍。其他零部件,諸如顯卡、聲卡和光驅也已經換了很多代,只有硬盤這個最主要的存儲設備,雖然容量和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而且由于硬盤轉速和磁盤密度的提高,硬盤比以前更加容易損壞。一般的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硬盤出現故障,還在質保期內的話當然是盡快找到銷售商要求保修或者更換;但是現在絕大部分IDE硬盤的質保期只有一年,在這個時期過后硬盤出了故障,就只能考慮花錢修理或者購買新的硬盤了。

    硬件的損壞不可避免

    剛用了一年多或者兩年的硬盤就這樣扔掉,當然非常可惜,大部分用戶也都希望能花最少的錢使自己的計算機各零部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用途。出于對這種節省心理的迎合,這兩年二手硬盤市場發展很快,也陸續出現了一些以維修硬盤作為賣點的硬盤維修公司,更出現了很多據說能修理硬盤壞道的硬盤維修軟件,譬如HDD Regenerator、MHDD、PC-3000和效率源等等,其中有一些更是宣傳自己是專業軟件,可以修復硬盤的物理壞道而且不影響硬盤容量從而賣到了一萬多元的天價。尤其是當俄羅斯的PC-3000進入中國后,這方面的信息就更加受到矚目。

    [編注:PC-3000是由俄羅斯著名硬盤實驗室ACE Laboratory研究開發的商用專業修復硬盤綜合工具,它能破解各種型號的硬盤專用CPU的指令集,解讀各種硬盤的Firmware(固件),從而控制硬盤的內部工作,實現硬盤內部參數模塊讀寫和硬盤程序模塊的調用,最終達到以軟件修復多種硬盤缺陷的目的。另外,它在數據恢復方面也有其特別的功效,大部分OEM硬盤廠商也很難全部掌握這些功能。ACE Laboratory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研究,PC-3000 V12(最新版本)已能支持大部分新舊型號的IDE接口硬盤,容量從40MB至200GB。其強勁的修復硬盤功能已得到世界各國的專業硬盤維修公司所認可,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數千個專業級用戶,據說每天用PC-3000修復好數千到上萬個缺陷硬盤。]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果真的能把有物理壞道的硬盤修好,那么就可以省下買新硬盤的錢了;對于二手硬盤銷售商來說,一個有壞道的硬盤和一個沒有壞道的價格差很多,如果能把有壞道的搖身一變成為沒有壞道的,可以多掙很多利潤;對于專門修理硬盤人的來說,有了這些軟件就可以用一臺計算機一張桌子開店了,平均每修理好一個硬盤收40元那也是非常好的生意;而對于銷售這些軟件的代理來說,每銷售一套就是7000~8000元人民幣的利潤,更加是肥得漏油的生意。因此,在種種力量的促使下,各種不同的群體懷著不同的目的開始了一系列的宣傳,使這些軟件變得更加矚目。由此,在很多以硬盤維修、二手硬盤和硬盤技術為主題的論壇上引發了很大規模的討論甚至罵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存儲在線”(http://www.)的論壇轉轉。
    那么,軟件能夠修復硬盤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從硬盤內部的結構談起,先搞清楚硬盤損壞的原因和機理。

    硬盤的結構


    硬盤內部結構

    關于硬盤結構的文章已經非常多了,不過真正要說清楚的話,就算專門出一本書也說不完,因此這里就不再從頭細細講述了。只是要講明白一點,到目前為止,在很多文章、技術資料甚至教科書里面講述的硬盤結構模式,已經是非常老式的硬盤結構了。對于現在的新硬盤來說,都已經全部不采用這樣的結構,而是采用了更為復雜、也更加科學的結構方式。
    在老式硬盤中,采用的都是比較古老的CHS(Cylinder/Head/Sector)結構體系。因為很久以前,在硬盤的容量還非常小的時候,人們采用與軟盤類似的結構生產硬盤。也就是硬盤盤片的每一條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區數,由此產生了所謂的3D參數(Disk Geometry),即是磁頭數(Heads)、柱面數(Cylinders)、扇區數(Sectors)以及相應的3D尋址方式。


    CHS結構體系

    其中:磁頭數表示硬盤總共有幾個磁頭,也就是有幾面盤片,最大為255(用8個二進制位存儲);柱面數表示硬盤每一面盤片上有幾條磁道,最大為1023(用10個二進制位存儲);扇區數表示每一條磁道上有幾個扇區,最大為63(用6個二進制位存儲);每個扇區一般是512個字節,理論上講你可以取任何一個你喜歡的數值,但好像至今還沒有發現取別的值的。
    所以磁盤最大容量為:
    255×1023×63×512/1048576=8024MB(1M=1048576Bytes)
    或硬盤廠商常用的單位:
    255×1023×63×512/1000000=8414MB(1M=1000000Bytes)
    由于在老式硬盤的CHS結構體系中,每個磁道的扇區數相等,所以外道的記錄密度要遠低于內道,因此會浪費很多磁盤空間(軟盤也是一樣)。為了進一步提高硬盤容量,現在硬盤廠商都改用等密度結構生產硬盤。這也就是說,每個扇區的磁道長度相等,外圈磁道的扇區比內圈磁道多。采用這種結構后,硬盤不再具有實際的3D參數,尋址方式也改為線性尋址,即以扇區為單位進行尋址。而為了與使用3D尋址的老軟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軟件),廠商通常在硬盤控制器內部安裝了一個地址翻譯器,由它負責將老式3D參數翻譯成新的線性參數。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硬盤的3D參數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對應不同的3D參數,如LBA、LARGE、NORMAL)。而隨著磁盤密度的增加、機構的進一步復雜、功能和速度上的提高,如今的硬盤都會在磁盤里面劃分出一個容量比較大的,稱為“系統保留區”的區域,用于儲存硬盤的各種信息、參數和控制程序,有的甚至把硬盤的Fireware也做到了系統保留區里面(原來這些信息都是儲存在硬盤控制電路板的芯片上的)。這樣雖然可以進一步簡化生產的流程,加快生產速度和降低生產成本,但是從另一方面,卻又大大增加了硬盤出現致命性損壞的幾率和縮短了硬盤的使用壽命。我十幾年前的200MB硬盤和8年前的1.2GB硬盤到現在還用得非常好,別說是壞道,連運行時的聲音都是沒有的,但是到后來的4.3GB、6.4GB、10GB、20GB硬盤,都沒有能用超過4年的,全部壞掉了。

    硬盤損壞的種類


    一般來說,硬盤的損壞按大類可以分為硬損壞和軟損壞。

    硬損壞包括磁頭組件損壞、控制電路損壞、綜合性損壞和扇區物理性損壞(一般人稱之為物理壞道)四種。

    ※ 磁頭組件損壞:主要指硬盤中磁頭組件的某部分被損壞,造成部分或全部磁頭無法正常讀寫的情況。磁頭組件損壞的方式和可能性非常多,主要包括磁頭臟、磁頭磨損、磁頭懸臂變形、磁線圈受損、移位等。

    ※控制電路損壞:是指硬盤的電子線路板中的某一部分線路斷路或短路,或者某些電氣元件或IC芯片損壞等等,導致硬盤在通電后盤片不能正常起轉,或者起轉后磁頭不能正確尋道等。

    ※綜合性損壞:主要是指因為一些微小的變化使硬盤產生的種種問題。有些是硬盤在使用過程中因為發熱或者其他關系導致部分芯片老化;有些是硬盤在受到震動后,外殼或盤面或馬達主軸產生了微小的變化或位移;有些是硬盤本身在設計方面就在散熱、摩擦或結構上存在缺陷。種種的原因導致硬盤不穩定,經常丟數據或者出現邏輯錯誤,工作噪音大,讀寫速度慢,有時能正常工作但有時又不能正常工作等。

    ※扇區物理性損壞:是指因為碰撞、磁頭摩擦或其他原因導致磁盤盤面出現的物理性損壞,譬如劃傷、掉磁等。

    軟損壞包括磁道伺服信息出錯、系統信息區出錯和扇區邏輯錯誤(一般又被稱為邏輯壞道)。

    ※磁道伺服信息出錯:是指因為某個物理磁道的伺服信息受損或失效,導致了該物理磁道無法被訪問。

    ※系統信息區出錯:是指硬盤的系統信息區(硬盤內部的一個系統保留區,里面又分成若干模塊,保存了許多硬盤出廠的參數、設置信息和內部控制程序)在通電自檢時讀不出某些模塊的信息或者校驗不正常,導致硬盤無法進入準備狀態。

    ※扇區邏輯錯誤:是指因為校驗錯誤(ECC錯誤和CRC錯誤)、扇區標志錯誤(IDNF錯誤)、地址信息錯誤(AMNF錯誤)、壞塊標記錯誤(BBM)等原因導致該扇區失效。

    一般來說,修復硬盤的軟損壞是可能的,很多硬盤廠商發布的硬盤管理和維護軟件(DM)都具備修復硬盤軟損壞的能力。像扇區邏輯錯誤這樣的問題,即使是一般的低級格式化軟件,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不過在所有的軟損壞當中,系統信息區出錯屬于比較難以修復的種類,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廠商同一種型號的硬盤,系統信息區也不一定相同;而且硬盤廠商對于自己產品的系統信息區內容和讀取的指令代碼,一般是不公開的。但是對于IBM和日立的硬盤用戶來說就比較幸運了,日立的DFT和IBM的DDD-SI軟件對系統信息區出錯還是有比較高的修復成功率的。這兩個軟件可是真真正正由硬盤的生產廠商發布的硬盤維修軟件啊(DFT還是免費的),有非常強大的功能,效率和可靠性比起那些要價過萬的第三方編寫的軟件都要高很多,可惜只對IBM和日立的產品有效。
    當然,如果僅僅是為了修復軟損壞,一個原廠的DM軟件就可以完成90%以上的任務了,根本不需要購買上萬元的所謂專業軟件,而現在HDD Regenerator、MHDD、PC-3000和效率源等等這些軟件,在宣傳上就說明了他們所針對的不僅僅是軟損壞,而且連硬損壞里面的物理壞道甚至是一些IC的損壞都可以修復!


    PC-3000硬盤維修套裝

    不能說他們這樣的宣傳很夸張,因為理論上這確實是可能的。我們的硬盤如果在質保期內壞了,交給廠家的話,他們同樣要對這個硬盤進行維修。那么,我們現在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廠家對硬盤的維修方法和過程,看看廠家是怎么樣維修的,跟純粹的軟件維修有沒有什么不同。

    廠家維修硬盤的方法


    這里其實可以向大家先說明一點,即使是從廠家出來的全新硬盤,它們的盤片也不是一點瑕疵也沒有的。由于磁盤的盤片比較精密,對于生產環境和移動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使是一粒灰塵、一次很輕微的碰撞,都會產生從幾個到數以百計的壞扇區。所以,一般地,按照現在硬盤120GB的容量,全新的盤片即使有幾千個壞扇區也不是不可能的。只不過硬盤廠商會使用專門的設備去掃描盤片,把那些壞的扇區和磁介質不穩定的扇區都記錄下來,做成一個硬盤缺陷列表,寫進系統保留區,通過控制程序把這些扇區封閉起來,而硬盤的控制程序在讀取硬盤的時候是不會讀取這些區域的。現今的硬盤由于功能和參數復雜,寫進系統保留區的信息非常多。這樣,由于在底層控制的層面就已經把有問題的扇區封閉掉了,所以用戶無論用什么格式化和分區軟件都不會看到這部分的信息,看起來就像真的完全沒有壞道一樣。同時,硬盤里面還有另外一種封閉區域,又稱為保留容量,它們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好的盤面,但是因為某種原因被封閉起來了。譬如說一個硬盤是60GB,而磁碟的單碟容量為40GB,那么由兩片磁碟構成的硬盤就必須封閉掉20GB的容量(磁碟的生產線都是一定的,廠商為了降低成本,都只會生產一種容量的磁碟,通過封閉不同容量的區域來獲得不同的實際硬盤容量)。

    硬盤廠商用于掃描和測試盤片的機器,每小時可以處理600個盤片

    日立生產的用于重寫伺服信息的小型伺服機,可以同時處理8個硬盤

    弄清楚了硬盤的生產原理,那么廠商如何維修硬盤就很好理解了。對于控制電路、磁頭等的損壞,就是應用最簡單的替換法,換上新的零件就可以了。對于IC芯片的損壞,可以通過重寫IC芯片的信息或者干脆替換IC芯片來修理。對于磁盤盤片的問題,情況就比較復雜。首先,廠商會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對硬盤的磁碟表面按照實際的物理地址重新進行全面的掃描,檢查出所有壞的、不穩定的扇區,形成一個新的硬盤缺陷列表,然后把它寫進硬盤的系統信息區,替換掉原來舊的硬盤缺陷列表。然后調用內部低級格式化程序,對硬盤進行內部格式化。程序會根據新的系統信息區信息,重新對所有的磁道和扇區進行編號、清零,重寫磁道伺服信息和扇區信息。經過這樣的處理,返修的硬盤就又可以像新的硬盤一樣了。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有新的壞扇區加進系統保留區去了,

    那么,是不是返修過的硬盤跟新的硬盤是完全沒有差別的呢?這里牽涉到一個工藝學的問題——損傷的內斂性和發散性的區別,我打算留到后面說,這里先說說那些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的原理。

    第三方軟件的修復原理


    我們這里說的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主要討論的都是修理硬盤扇區的物理性損壞——邏輯壞道沒有什么好討論的,修復并不難。目前,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扇區的物理性損壞一般有兩個主要方式:反向磁化和修改硬盤缺陷列表。
    反向磁化是最先被應用的一種修復硬盤扇區物理性損壞的方式。一般地,硬盤的磁頭只能負責讀取和寫入信號,而讀取、寫入數據信號所需要的電平信號跟磁盤表面的磁介質本身是不一樣的。而反向磁化就是通過用軟件指令迫使磁頭產生于磁介質本身相應的高低電平信號,通過多次的往復運動對損壞或者失去磁性的扇區進行反復加磁,使這些扇區的磁介質重新獲得磁能力。HDD Regenerator就是最先采用這種方式的軟件,后來有一些軟件通過分析它的算法和指令,也掌握了反向磁化的信號,采用跟它相同或者相似的引擎進行反向磁化。要注意的是,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所謂的專業硬盤維修公司發布了一些自稱可以維修硬盤壞道的軟件,一般也要300元左右,其實他們只是通過Ultra Edit、Pctools等二進制編輯工具對HDD Regenerator的界面信息進行改寫;或者對HDD Regenerator進行脫殼,換上自己編寫的外殼界面搖身一變而成的。說白了就是盜版的HDD Regenerator,這請大家務必區分清楚。進行反向磁化最大的缺點是速度慢,對一個磁介質不穩定或者失去磁能力的扇區進行磁化,磁頭很可能要往復成百上千次,如果硬盤只有幾十個或者幾百個壞扇區的話,慢慢熬也是可以的。但是現今硬盤動輒上百GB的容量,有上萬個壞扇區也是很平常的事情,這時候如果用這種方法去修,大概還沒有修到10%,磁頭就會因為疲勞過度變形了,本來通過隱藏分區后還可以用的硬盤就會徹底報廢。而且這些扇區的磁介質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即使磁化了,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使用,但隨時有重新失去磁能力的危險,硬盤其實并不穩定。同時,這種方法并不能修復物理劃傷這種硬損壞。

    修改硬盤缺陷列表的方式就是對反向磁化的改進,這種方法和上面說的硬盤廠商的維修方式非常相似。前面說過了,硬盤廠商對于自己硬盤產品的系統信息區的信息內容和讀取的指令代碼,一般是不公開的,但是一些技術人員通過分析和逆向工程,破解了廠商的指令代碼甚至Fireware,使得他們可以編制出程序軟件,自由地讀取、修改和寫入硬盤系統信息區的信息。這樣,他們同樣可以像硬盤廠商一樣,編寫程序對磁盤盤面按照物理地址進行掃描,重新構造出新的缺陷扇區列表寫進系統保留區來替換原有的列表。經過這樣的軟件維修的硬盤,理論上說是跟硬盤廠商維修的硬盤是沒有差別的。這種軟件因為有了這個功能,所以價格非常昂貴,PC-3000要上萬元,效率源專業版(零售版只能修復ECC錯誤和CRC錯誤,其實什么也干不了)也要六百多,而且他們是不包括以后的升級技術支持的,因為這些軟件有著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畢竟他們是通過破解獲得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非法的。不同的硬盤廠商、甚至同一廠商不同型號的硬盤,對于系統保留區的控制代碼都是不一樣的,Fireware也不同,為了讓軟件有通用性,他們必須通過不斷地破解新的硬盤型號才能使軟件支持更多的硬盤。而如果因為你購買了一套軟件他們就要不斷給予升級支持的話他們是絕對不干的,為了要修更多的新的硬盤型號,你就必須不斷地支付升級費用。在另一方面,對硬盤的系統信息區信息,如果破解得好還可以,如果破解得不好,把信息修改寫進去以后,輕的會讓硬盤在讀寫時頻頻出現錯誤,不穩定;重的就會報銷掉這個硬盤了。

    最后的分析


    前面我已經提到過,其實返修盤和全新的硬盤還是有差別的,那么差別在哪里呢?很簡單,在全新的硬盤中,扇區的物理損壞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而需要返修的硬盤,扇區物理損壞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而不同的物理損壞產生環境,直接影響到這個損壞的破壞力大小。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電鍍的過程做例子,雖然不一定完全是這樣的,但這確實是材料學和工藝學的范疇,即使是磁盤盤面的加工也逃不出這個范圍。如果電鍍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一些地方的鍍層過薄或者根本沒有鍍上,那么這一部分就是缺陷部分,它會很容易氧化生銹。這部分的生銹會蔓延和擴展到原來鍍得好、沒有缺陷的部分,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慢的,因為這個缺陷是在生產過程中跟鍍層一起同時形成的,鍍層的邊緣還封閉得非常好,所以這個缺陷是內斂性的,它的蔓延和擴展會比較慢。而如果原來的鍍層是完好的,后來你用刀子刮去一部分鍍層,那么就出現了一個發散性的缺陷。因為在這個缺陷中,你不但破壞了缺陷表面的鍍層,而且連完好部分的鍍層的邊緣也被破壞掉。在這種缺陷中,氧化生銹的蔓延和擴展非常快,很快就可以在完好的部分中產生出一大片氧化生銹的區域。

    硬盤盤片的生產原理也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壞的扇區是會蔓延的,即使封閉了這部分扇區不進行讀寫,它們同樣會在盤面上蔓延。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壞扇區,周圍的磁介質晶體仍然是均勻的和致密的,物理性質仍然相當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中,壞扇區的蔓延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恐怕即使硬盤的使用壽命到了它還沒有蔓延出多遠。而在使用過程中因為碰撞、劃傷而產生的壞扇區,周圍的磁介質晶體是處于破碎和疏松的狀態,這樣,這個壞扇區的蔓延就會非常快,很可能你剛剛封閉了它不久,它就又蔓延到沒有封閉的完好區域去了。由于有這樣的潛在不穩定性,所以在北美,一般返修的硬盤都會打上返修標簽,用非常便宜的價格出售(大概只有市價的1/2到1/3),甚至有一些公司就干脆把返修盤全部拿到亞洲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去賣了。

    對于已經返修的硬盤,由硬盤廠商返修和給外面的維修人員通過軟件修復,雖然在理論上是基于同樣的原理,但是實際效果還是不一樣的。用軟件修復,需要硬盤的磁頭不斷讀寫每個扇區,以確定此扇區是否確實失去磁能力,這個讀寫過程可能要循環上百次甚至更多。這樣一個個扇區不斷地讀寫下去,花費的時間非常長,譬如MHDD,在默認參數下,隨便對一個3.2GB的硬盤作掃描,很可能就需要48小時甚至5天的時間(根據壞盤情況的不同,時間有很大區別),而且必須連續工作不間斷。這樣對硬盤磁頭和盤片本身的損害是非常大的,本來就已經不是好盤了,再經過這樣的折騰,就算是修好了,你敢用來裝一些有用的數據嗎?

    如果在硬盤廠商那里返修,他們會使用專門的機器,那些機器采用的是光學原理來對盤片表面查錯(具體細節比較巧妙,就不說了,物理或者電子專業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而不是用磁頭真正地讀寫盤片的表面。在這種機器里面,當不同種類的扇區——完好的和有缺陷的:如盤面劃傷、磁介質有雜質、磁介質疏松、磁性能不穩定等,通過檢測點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反饋光信號,機器會根據反饋的光信號記錄下全部有缺陷的扇區記錄和相應的扇區位置,編成硬盤缺陷列表。因為不是通過物理磁頭讀寫,所以不但掃描檢查的速度飛快,而且對硬盤的盤片傷害會小很多很多。

    結論和一些多余的話


    到了這里,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了呢?結論我就不說了,各位讀者應該可以自己作出判斷。我絲毫不懷疑寫出這些硬盤維修工具程序的人是天才,甚至破解別人程序引擎的人也是天才,但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觀規律,不會以某些人過頭的宣傳和意志而轉移。軟件能實現很多功能,但是同樣地,有一些功能是它們不能、也不可能實現的,這個世上本來就沒有能治百病的仙丹,軟件也一樣。
    現在硬盤的價格是越來越便宜了,80GB的硬盤只要600元,設計的使用壽命也就大概是3年左右。老實說,如果修理一個20GB的硬盤要100元或者買一個二手的20GB硬盤要150元以上,那我干脆就買一個新的算了——就算修好了硬盤或者買了一個二手硬盤,也是絕對不放心用這個盤去儲存重要的數據的。
    不過我也并不是完全排斥二手硬盤,畢竟它們比較便宜,對一些不需要很大容量,只需要基本功能和用途的用戶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國內二手市場最發達的莫過于廣州(只限于討論正常渠道,有一些地方的非正常渠道非常發達,不過不在此次討論的范圍),番禺是二手計算機零配件和外設的最大集散地,內陸很多二手硬盤的銷售商都是通過廣州的渠道進貨然后發往內陸的。對于單獨一個零售的商戶來說,每天二手硬盤的交易量也就是幾個、十幾個。但是對于那些二手硬盤的批發商來說,每天的交易進出量和單位價格不是用個來算,而是用噸計算的。在番禺,一個普通的批發店,平均每天的交易額就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個硬盤。按照這個交易量,他們應該是不大可能會有這個時間用軟件去掃描和修復硬盤的。同時,大家也許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把國外的二手電腦零配件或者整機運過來的,我這里可以簡單說一說。在發達國家,是不允許把淘汰的電腦隨便扔到垃圾箱里的,讓路人或者鄰居看到了報警的話會被罰很多錢。因此,在國外收二手電腦或者零配件,收購的人并不需要付任何費用,相反,那些需要淘汰電腦的公司和個人必須支付相當一筆費用給收電腦的人,讓他們把電腦拉走。正因為這樣,在國外收舊電腦可以說是無本生意,加上每個集裝箱的運費也就1000美元左右(現在國家不允許進口洋垃圾,但很多二手的電腦零配件還是可以進來的,加上商人們總有很多辦法,而且可以通過各種填報海關單據的方式來把進口稅也逃掉),所以國內的進貨價格之低是你們絕對不可以想像的。國內的硬盤批發商都是用自卸車一車一車拉回來,嘩啦嘩啦一下整車倒在地上。因為他們的批發價格已經非常低,根本不在乎破損率,不需要理會硬盤會因此而產生壞道和盤體變形,只需要快點出貨,然后又快點進貨。因此,這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通過這種渠道進來的硬盤,幾乎100%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的,如果是從本地公司或個人淘汰機器里面收購來的另當別論。各地的中間商都會把批發過來的硬盤先簡單修理一下才發給零售店,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需要這種軟件的多半是中間商和零售的商戶,他們用比較低的價格進來了一批二手硬盤,但是每天出貨的量不多,如果能夠把硬盤的壞道全部屏蔽起來,恢復到好像沒有壞道的樣子,那么同樣一個硬盤的零售價可以提高50到100元。這樣的盤當然也是可以用的,但大家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用途和數據的重要程度,來決定是否購買和使用這些硬盤了。不過,我相信大家應該可以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怎么花自己的錢。

    順便說幾句多余的話,有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現在使用的電腦型號比較老,不能辨認大硬盤而對購買新硬盤有所猶豫。那么我可以說請放心,連什么硬盤廠商的大硬盤支持程序都不需要的。如果你的主板BIOS是Award的,那么你只要下載一個叫BP的小程序(全稱BIOS Patcher,可修改主板BIOS程序錯誤,打開被屏蔽的功能;目前只支持Award BIOS。下載地址:http:///Award/patcher/bp-4rc_C.rar),假設你的主板BIOS文件名是1.bin,那么你在純DOS模式下輸入命令:bp 1.bin,然后把這個文件刷回主板,一切就搞定了。現在,不管你的主板有多老(甚至是老奔、VX主板),它都可以支持到137GB的大硬盤啦。



    再見硬盤的硬傷與軟傷――硬盤維修與數據恢復

    作者:致鳴


    發表了《軟件能夠修復硬盤嗎?硬盤損壞全分析》一文后,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本人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匯總了一些反應和意見,很多消費者都是通過這篇文章才第一次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和其中的內幕,非常支持這樣的文章。當然,各種反應里面也少不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責難,認為這樣的文章對這個行業的發展不利。不過不管怎樣,我認為敝帚自珍和信息封鎖才是對硬盤和數據行業發展的最大不利因素;讓大家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信息,從總體上提高大家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水平,才真正有利于國內硬盤維修和數據恢復行業的水平提高。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于是就有了這篇后續的文章。由于對象仍然是普通的DIYer和廣大消費者,因此仍然采用比較通俗的敘述方式,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詞匯和高深的所謂“理論知識”。

    還要指出的一點就是,IDE硬盤和SCSI硬盤內部的具體結構和原理是不同的,SCSI硬盤比IDE硬盤要復雜得多。基于本文只是出于普及的目的,為了敘述上的通俗簡單,本文所說的硬盤都是指IDE硬盤。

    硬盤市場的現實


    在前一篇專題里,我只是簡單敘述了硬盤維修的一些知識和狀況,這里有必要再對硬盤這個行業和市場進行更深入一點的說明,才能使讀者順利閱讀和理解后面的部分。

    有8~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電腦使用經驗的人會有很深刻的體會?D?D現在硬盤的質量是越來越差了。回想起來,從前的600MB、1GB、1.2GB、2.1GB時代,很多硬盤跟現在的硬盤相比,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容量沒有那么大,速度沒有那么快;但在實際使用中,其他很多方面那些硬盤都比現在的硬盤要優勝。譬如噪音很小,甚至幾乎要把耳朵貼在盤體上才能聽到硬盤轉動的聲音;使用壽命長,我一個朋友家里一臺IBM原裝的486DX33電腦,里面的200MB硬盤居然到現在還在正常使用,沒有噪音,沒有壞道,尋道時間仍然可以達到標稱的數值,性能沒有任何下降;盤體質量好,我把自己能夠收集到的從200MB到2.1GB的硬盤放出來,發現那些硬盤絕大部分的盤體至今還是閃閃發光,堅固無比,沒有任何氧化、銹蝕和痕跡,而從3.2GB開始,使用超過3年或更久的硬盤盤體就開始黯淡無光了,甚至可以輕輕搖出響聲來;電路板用料十足,下面有兩張圖,希捷3.2GB硬盤電路板是大板,昆騰15GB硬盤的是曲尺電路板,比較一下板的做工和上面的電子元件就很能說明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圖1,3.2GB和15GB硬盤電路板的對比,明顯發現3.2GB的質量好很多


    圖2,希捷1.2GB、昆騰15GB和西數80GB對比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面細細說明。對于硬盤耐用性變差這一點,廠商的說法是硬盤轉速加快、數據密度增加、耗電量增加、發熱更多,所以壽命縮短了。媒體的說法是硬盤產業整體利潤率下降,競爭日趨激烈,硬盤廠商為了加強競爭力,必須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產品成本。這些說法固然有他們的道理,不過我今天不想在這里討論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想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作為例子?D?D這只是硬盤廠商面對的眾多問題中很小的一個,當然不足以構成廠商采取實質性行動的原因,但在多種問題的綜合作用下,情況就不一樣了。我有一個老美朋友,因為不方便說姓名,我暫且把他叫Dick,在某硬盤廠家做事。有一年他放年假時跑到加拿大,逼著我讓他在我家里睡了兩天沙發。有一天偶然聊起公司不順心的事情,他馬上大發牢騷,說:“Jack(暫時這樣稱呼自己),你們中國人很讓我頭痛呢。”我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說,他解釋了半天,我明白了,原來他們公司的硬盤那段時間突然在中國市場的返修率直線上升,給公司的質保部門非常大的壓力,也使公司的售后服務費用大大超出預算。公司馬上派人去了解,得出的結論是雖然公司準備在海外設廠,在生產上有一定調整,導致某些型號的產品質量出現少許波動,但這并不構成中國市場返修率突然上升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提供3年的質保,很多用戶在眾多的宣傳中知道這個牌子的某些型號有一些問題,就把目標擴大到全系列的產品,即使自己的硬盤用著一直沒有事情,但還是在2年到2年半這段時間內跑到經銷商那里去要求換盤。為了達到退換的目的,很多消費者使用了不良手段?D?D用毛巾包裹硬盤,在加電開機后把硬盤往桌面上砸或者用錘子敲;或者使用一些自己編寫或現成的小程序,發出一些指令,讓硬盤磁頭瘋狂地來回搖動,在短時間內導致磁頭懸臂變形和盤面產生物理劃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退換和返修率大大上升(要知道,一般地,當時他們公司的硬盤返修率是不到千分之一的,即使變成千分之二也已經超出好多倍了,更何況他們當時比這個更高)。公司讓他研究解決這個事情,他經過了解和研究,知道其實其他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他們公司因為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高,所以問題更嚴重而已。辦法好想,他說可以更改一下硬盤的設計,這樣硬盤退回時他們可以通過特別的手段查出硬盤是自然損壞還是非正常損壞的。不過公司對他這個方法卻不屑一顧,因為這個設想雖然好,但是卻沒有任何實際的可行性?D?D退換過程通常都是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的行為,而經銷商沒有這樣的驗證手段,等硬盤匯集到公司的時候已經太晚;同時,即使公司知道了硬盤損壞的原因,還是沒有直接的證據來拒絕退換;更進一步,就算有證據,也還是不可能拒絕售后服務,以免被對手大肆宣傳,得罪全體消費者。他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而憋氣呢!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硬盤廠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D?D雖然采取這樣的措施同時也是基于一個全球的大環境。當時的競爭激烈,硬盤利潤空間不斷下降,廠商如果同時再要負擔這樣沉重的售后服務的話,就根本沒有任何利潤可言了。于是,他們解決的方法出奇地一致?D?D降低產品成本,縮短保修期限,以便保持相當的利潤。這里,我已經不知道說什么好了,少數消費者自私自利的不良行為,損害了全體消費者的利益,其他大部分遵紀守法的消費者要替他們陪葬。我這里絕對不是要鼓吹讓大家都跑去退換,因為這樣只會導致市場進入惡性循環,少數人會因退換好像會占了便宜而竊笑,但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他們自己,而且還賠上了其他沒有這樣做的人。[Pophard:希望大家能遵守這個行業的游戲規則,使市場呈良性循環發展,大家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后服務,也可以用上更優質的產品。

    當然,在一片降低成本的呼聲中,也有部分廠商跑得太遠,偏離了正常軌道。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伺服口的處理問題。熟悉硬盤的朋友都知道,硬盤上面有一個孔,一般都是用鋁質貼紙封住,有的甚至還用金屬片包住封口的貼紙,防止它被破壞,這個就是伺服口(有一些銷售人員叫這個是真空封口,其實是錯誤的,硬盤內部并不是真空,磁頭要靠空氣的氣墊原理懸浮在盤片的上方來讀取數據。這個封口的作用其實是防止灰塵進入硬盤內部,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D?D硬盤內部是無塵的)。一般而言,盤片的磁道構造都不是在裝配之前進行的,想想都知道,3英寸的盤片上要儲存幾十GB數據,磁道一定是要非常細密的才可以做到。如果在裝配之前構造磁道,那么只要裝配中出現非常微小的誤差,都可能使裝配好的硬盤在工作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時,裝配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輕微的碰撞,產生壞扇區,如果在裝配前構造磁道,就不可能找出這些壞扇區來加以屏蔽了。而伺服口的作用,就是在裝配好硬盤以后,機械手能夠從這個孔伸進去進行掃描和寫入伺服信息,構造磁道,這樣,只需要對硬盤進行一次掃描和寫入過程就可以完成伺服信息的寫入,而又能最大限度保證伺服信息的準確和硬盤成品的可靠性。伺服口的數量有可能是1個、2個、3個或者更多。單片單面的磁盤只需要1個伺服口,單片雙面的需要2個,雙片3面的也是2個,雙片四面的是3個,如此類推。

    圖3,單片單面的硬盤

    圖4,單片雙面的硬盤

    圖5,雙片三面的硬盤

    圖6,雙片四面的硬盤

    伺服口是不可以破損的,一旦破損,空氣中的灰塵就會進入硬盤內部。而對于磁盤的盤面來說,一粒灰塵就相當于一個炸彈。即使只有一粒灰塵進去,在高速旋轉的盤片上,灰塵會像彈球一樣跳來跳去,不斷擊中盤面,形成大大小小的壞扇區。因此,硬盤廠商對于這樣的硬盤是不予維修的。大家可以看到,在伺服口的貼紙上,都會有這樣的說明?D?DWarranty Void If Remove(一旦破損,保修失效)。但正是在這個盤體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某個硬盤廠商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設計失誤。如圖,某些硬盤廠家用來保護伺服口的材料,除了沒有足夠的凹陷以外,保障硬盤內部絕對無塵工作環境的竟然是一張15mm×8mm、厚不到0.1mm的小紙片(真的是紙片)!只要一個不小心刮破這張薄紙,整個硬盤就全報廢了。稍有DIY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硬盤安裝的過程中,要把硬盤插到硬盤架上,其側面和機架有點磨擦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個地方也是拿硬盤時手指最容易戳到的地方,沒有足夠的凹陷而把紙片暴露在這個位置上那簡直就是在玩火了。如果哪個硬盤廠商在不少顧客因為不小心刮破了這張紙導致硬盤報廢后,拒絕為顧客提供三包服務,而要讓顧客來為他們的設計失誤買單,那樣就確實有點過分了。

    圖7,某品牌硬盤缺乏足夠保護的伺服口

    圖8,IBM硬盤的伺服口

    圖9,希捷硬盤的伺服口(上面的那塊鋁封)

    圖10,昆騰硬盤的伺服口

    圖11,西部數據硬盤伺服口

    圖12,邁拓硬盤的伺服口

    正是因為廠家對低成本的追求,使一個雖然已經存在很久,但是一直沒有獲得足夠發展空間的行業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發展時機,這就是硬盤維修行業。因為如果硬盤能夠一直都非常穩定地使用比較長時間的話,那么對于用戶來說,沒壞的不用修,用個六七年的話即使壞了也沒有維修的必要了。但現在情況有點不一樣了,不少硬盤剛過了保修期不久就壞是很常見的事情,而花一千或幾百元買來的硬盤用了兩年就扔的話恐怕誰也不會心甘情愿吧,這就造成了對硬盤維修的市場需求。

    形形色色的硬盤維修


    在《硬盤損壞全分析》中已經分析過硬盤故障的種類,這里就專門針對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幾種來逐一分析,概括地說明一下專業硬盤維修的一些具體方法。

    1.邏輯壞道

    這是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硬盤故障,實際上是磁盤磁道上面的校驗信息(ECC)跟磁道的數據和伺服信息對不上號。出現這一故障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一些程序的錯誤操作或是該處扇區的磁介質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先兆。一般在操作中的表現就是文件存取時出錯,或者硬盤克隆的時候到了出錯的地方就彈出出錯信息,不能再繼續下去。消除這些邏輯壞道的方法其實比較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系統的磁盤掃描功能。在DOS下面用Scandisk掃描,系統可以把邏輯出錯的扇區標出來,以后在進行存取操作時就會避免操作這些扇區。當然,如果單單是軟件的錯誤操作造成的,也可以用原廠的工具進行全盤低格來重新恢復所有有邏輯錯誤的地方。也有的人利用HDD Regenerator、效率源之類的軟件消除扇區錯誤,重新激活這個扇區。不過對于那些因為是該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造成的錯誤,這里還是不推薦使用重新激活的方式,以免在儲存了重要信息后再次出錯。


    圖13,MS的Scandisk,非常經典的畫面

    2.物理壞道

    這個也是比較常見的硬盤故障,實際上是因為震蕩、劃傷等原因導致一些扇區的磁介質失去磁記憶能力而造成的。通常這樣的損壞修復都比較麻煩,因為在硬盤內部的磁道列表中,這個扇區是被標記為正常的,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所以它不能通過掃描、格式化、低級格式化或者激活扇區的方法消除,而必須把這個扇區加入到設置在硬盤內部的系統保留區內,由工廠設置的缺陷列表(G列表和P列表)中去,才能在硬盤控制系統的可見范圍內消除這個壞道。當然,這樣做需要專門的軟件(目前能夠比較容易找到,而且已經經過長時間市場實踐檢驗的就是PC-3000),價格也非常高,如果大家想要這樣做,只能找具有這樣設備的專門維修商來修理了。對普通用戶的價格大概是每個硬盤100~150元,是否值得就讓大家自己考慮了。

    不過,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請多多關注各大硬盤廠商的網站,有些廠商提供的原廠工具也可以對少量物理壞道進行處理,把它們加入G列表甚至P列表。譬如IBM/日立的DFT和西部數據的Data LifeGuard Diagnostics。這些原廠的工具軟件都是作為向購買該廠硬盤的消費者提供的售后服務而免費提供的,不但掃描速度快,而且辨別準確率高,能夠對比較普遍出現的硬盤問題作出相應的處理。對硬盤內部進行操作畢竟是比較危險的,還是原廠的東西比較可靠。除非碰上原廠工具不能解決的問題,否則不推薦大家使用第三方工具軟件。

    相對于上面那種比較高級的隱藏方式,也有一些要求不高的用戶,不需要這樣高級的隱藏方式,那么他們可以通過FBDisk和Disk Genius這一對軟件的組合來把壞道所在的位置做成隱藏分區隱藏起來。具體的操作并不復雜,即使是稍有計算機經驗的“中鳥”也應該可以很容易掌握,這里就不再細說了。

    圖14,Disk Genius

    圖15,FBDisk

    (小技巧:加入壞道列表和隱藏分區這兩種方法在效果上的區別有兩點,第一是隱藏分區方式會減少硬盤的可使用容量,而加入壞道列表則不會;第二,在壞道比較分散的情況下,需要使用多個隱藏分區才能全部屏蔽壞道,造成分區過多,影響硬盤使用效果;第三,壞道列表的數量是有限制的,壞道數量不能超過一定的值,如果壞道數量大而相對集中,隱藏分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里介紹另外一種折中的方式,類似于隱藏分區,但又不會因為分區過多而影響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你自己的需要對有壞道的硬盤分好區,然后準備一個500KB左右大小的文件?D?D我覺得一張JPG圖片就不錯,不斷復制,生成許多同樣的副本,用編號來為這些文件命名,從1開始一直下去?D?D用ACDSee的批量編號命名功能就很好。然后,開始一個一個復制到有壞道的硬盤里面去,碰到有咔咔聲響、或者復制速度突然變得很慢的地方,就是壞道了,記下當時這個文件的編號,如此不斷繼續,一個分區完了就進行另一個分區。把整個硬盤都填滿以后,所有被記下編號的文件就是硬盤壞道的地方了,把這些文件設置成“只讀”、“隱藏”,其他全部刪除。這樣,只要你不去動這些剩下的文件,磁頭就不會去動那些個壞道了,非常方便,比隱藏分區要好。如果你的系統設置是可以看到隱藏文件的,而你又恰恰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覺得這些文件的存在還是太礙事,那么新建一個文件夾,把文件都拖到里面去,用超級兔子之類的工具隱藏掉這個文件夾,那就“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3.大面積物理壞道

    這樣的硬盤就算是重病纏身,能繼續用多久就要看天意了。如果有幾塊不同的大面積物理壞道,而且分布在不同的盤面上,那么我勸大家別花這個力氣了。如果是雖然有大面積壞道,但全部都聚集在一個盤面上,那么你的運氣比較好,真要修的話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損失硬盤容量。方法就是通過專門的軟件,把有壞道的盤面整個屏蔽掉(其實就是把負責讀取這個盤面的磁頭停掉,并且在硬盤保留區的控制信息中抹去這個磁頭的信息,當作沒有這個磁頭存在),這樣就等于像做腫瘤切除手術一樣,把這個有大面積壞道的盤面整個切除。如果是單片雙面的硬盤,這樣要損失一半的容量,雙面三片損失1/3,雙面四片損失1/4。給硬盤做這樣的“手術”同樣需要找具有這種設備的專門維修商,至于值不值得這樣做就不是我能決定的了。

    圖16,只有一面有大面積壞道

    圖17,多個面有大面積壞道

    4.磁頭定位不準

    這個問題也經常可以碰到,其實就是磁頭因為裝配上的輕微誤差,導致在硬盤長時間使用后問題惡化;又或者是硬盤的磁頭長期工作后出現疲勞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有時候一些硬盤讀寫特別慢,拷貝一個文件老半天沒有反應,或者有時候會聽到輕微的咔咔聲,也許就是磁頭定位不準而產生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還是需要找專門的專業軟件或者找有這些專業軟件的維修人員,通過軟件對磁頭的控制程序做出輕微的調整,一般就可以恢復正常使用。不過如果硬盤已經有一定的“年紀”了,或者平時就是不間斷、大負荷使用的話,磁頭就確實已經疲勞或者老化了,即使經過調整暫時把問題掩蓋起來,還是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再次出現的。

    5.磁頭變形

    這個跟磁頭定位不準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微小的變形,對于讀取數據所需要的精度來說也已經是太多了,用軟件調整的方法不一定可行。處理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像處理大面積壞道一樣,把這個磁頭停掉。這同樣會損失這個磁頭所負責讀取的盤面的那一部分容量。

    6.控制芯片或者電路板燒壞

    這樣的問題沒說的,一般最直接的方法都是找另一塊同樣型號的硬盤的電路板,把壞的電路板換下來(維修的人管這個叫“換板”)。或者找一塊相同型號的芯片,寫進同型號硬盤的芯片信息,然后換到電路板上去。

    圖18,被換下來的昆騰LB電路板

    說句實在話,其實硬盤保留區的信息和內部指令,是由硬盤廠商開發出來的,也受到知識產權和專利的保護,那些專業軟件通過破解內部信息和指令的方法來維修,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種正確的途徑。而且,對于硬盤維修這個行業,硬盤廠商心里面肯定是蠻不舒服的?D?D要是所有人在硬盤壞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都是考慮先試著修一下,將就著用,那么誰還會去買新硬盤呢?在這個微利時代,廠商的盈利要建立在大量出貨的基礎上,如果銷售量上不去,那么對硬盤廠商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盡管如此,但是他們嘴上卻不能有任何表示?D?D不讓消費者維修,逼著他們買新的,這個罪名可沒人擔當得起。于是,硬盤廠商只能在暗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防止硬盤保留區的信息和指令被破解。

    首先是不斷開發新的信息格式和新的指令集。不同廠商的硬盤內部的信息格式和指令固然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廠商的不同型號硬盤,內部的信息和指令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破解的難度?D?D為了能維修不斷增加的新的硬盤型號,開發這些專業軟件的公司就必須不斷研究新的硬盤。

    其次是采用芯片和硬盤內部信息結合的方式來杜絕換板。現在的硬盤,在控制芯片內部和硬盤保留區內都有一個唯一的串號,每一個硬盤的串號都是不一樣的。在硬盤啟動時,硬盤內部控制程序會先把在芯片中的串號和保存在磁盤上面的串號作對比,兩者一致才繼續初始化;如果兩者不一致,就掛起。這樣,即使更換了同樣型號的硬盤電路板和芯片,也會因為內部串號校驗的時候不能通過而無法啟動硬盤。

    最后一個方法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扼殺這些靠破解指令生存的公司的空間。其實,以前很多硬盤廠商提供的工具里面是有盤片掃描、加入壞道列表等功能的,像希捷的Disk Technician Factory Test。只是后來因為廠商希望加快硬盤的生命循環周期,才把這些功能去掉了。但是現在,一些廠商又開始在最新版的原廠工具里面重新加入這些功能(像IBM/日立和西部數據),有的甚至還加入了對硬盤固件(BIOS或Firmware)進行簡單修復的功能。當然,為了避免這些工具真的會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廠商們在功能上都作了一定的限制,避免功能太強,但即便是這樣,也足夠應付日常產生的絕大部分問題。原廠的工具絕大多數是免費的,而其他公司的工具價格都是上萬元,用戶們用腳趾頭都可以作出選擇,這就從根本上扼殺了這些第三方公司的軟件的生存空間。

    不過對于硬盤維修,最近國內業界發生了一些事,使我覺得有不吐不快的感覺。目前能稱為專業級的軟件,一般都是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如PC-3000、MHDD、HDD、HRT等等,國內目前能放上桌面的大概就是效率源了。根據效率源的宣傳資料,他們說是可以“修好”物理壞道,讓硬盤“完全跟新的一樣”,這樣的話就比較值得認真探討一下了。真的是可以“完全跟新的一樣”嗎?其實磁盤表面的物理損壞,無非來自兩種原因?D?D磁介質不穩定和表面破損。一個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對相鄰的其他扇區的磁介質影響非常非常微小,因此屏蔽掉后確實不會影響使用;而且只要其他的扇區磁介質仍然有足夠的穩定性,這個硬盤還可以繼續穩定使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構成物理壞道的原因,差不多90%來自因為碰撞、磁頭劃傷而導致的盤片表面破損。這種破損對周邊扇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破損處表面的磁介質晶體處于碎裂和疏松狀態,在硬盤盤片以5400轉/分或者7200轉/分的轉速高速旋轉時,該處的破損晶體要承受多大的內應力、多大的離心力、多大的空氣摩擦力、多大的熱張力,都是有定律可遵循、有公式可計算的。在多種力的作用下,這個傷痕就會慢慢向四周蔓延,導致周圍的扇區也出現壞道,并且越來越多。因此,類似效率源這樣的宣傳其實是不科學,也不負責任的,硬盤雖說是高科技產品,但總還是地球人造出來的,還是要遵守地球上的物理定律的吧?還有,最近效率源推出了全新的版本,據說是全面改進了維修方式,比外國產品還要先進。通過一些朋友的幫助和其他渠道,我找到了他們的試用版,在試用以后,發現這個軟件在設計上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一是對芯片組的兼容性有很大漏洞,在我的MVP3機器上運行昆騰模塊就出現掛起不能啟動的錯誤;第二是出現漏查和把好盤修壞的錯誤,在一塊被效率源邁拓模塊修好了的邁拓盤上,用MHDD掃描仍然發現有錯誤,而在經PC-3000掃描過的邁拓硬盤上,效率源卻說有壞道并且大肆修復一番,把缺陷列表改得不成人形了。看來,這個版本的推出實在是過于匆忙了,連作為軟件產品的基本穩定性都還沒有具備。另一方面,應該是效率源為了縮短掃描時間(如果按照MHDD的默認掃描方式,一塊有5000個壞道的40GB硬盤掃描1個星期大概還不能完成),采用了簡化算法來掃描,結果快是快了,但也出現了很多漏查和錯誤判斷。這個問題也凸現出在程序設計的基礎理念、總體控制、查錯算法和對硬盤內部信息的理解上,國內的技術員跟國外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啊。

    圖19,啟動中途掛起,不能檢測硬盤的效率源昆騰模塊

    圖20,MHDD的命令行界面

    其實,從總體上說,用軟件來維修硬盤,本身就是層次比較低、成本也比較低的維修方法。因為用軟件修,畢竟還是需要硬盤可以轉動、機器可以認出硬盤型號和參數、磁頭仍然可以運動并讀寫等等先決條件,一旦碰到一些死得特別徹底的(如硬盤哐哐響,盤體明顯變形等),軟件也就根本沒有辦法了,所以財大氣粗的老美就對軟件維修硬盤這個玩意兒不大感冒(這也是一眾硬盤廠商沒有對破解硬盤信息的公司采取決定性法律措施的原因之一),但是老美卻具備世界上最尖端、也是最高成本的維修技術。至于他們拿這些技術干什么用的,下面很快就會提到。下面先講一下成本比較高,可以修一些已經本身不能動、機器認不出、可以說已經判了“死刑”的硬盤的方法?D?D開盤維修。

    通常,普通的老美用戶都不修東西,硬盤壞了就扔掉換一個。類似象上面那些層次的損壞,除了邏輯錯誤,他們都是不去修的。但是,也確實有一些非要維修不可的時候,對于一些有盤體變形、磁頭松脫、盤片偏心、馬達損壞等問題的硬盤,卻非要修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采取開盤維修法,拆開硬盤,矯正或者更換盤體、磁頭,矯正盤片轉軸、更換馬達等等。不要以為這樣很簡單,因為開盤維修需要無塵程度非常高的無塵工作臺甚至無塵工作間,光是配置一個這樣的工作環境就不是普通公司可以承受的。目前國內能達到100級的無塵工作臺或者超凈工作室已經不多了,而對于維修這些損壞種類的硬盤來說,需要更高級別的無塵工作空間。單單是維持這樣一個工作環境就已經所費不菲,難道老美們都瘋了,要把錢往海里扔?當然不是,因為不單單在美國,在俄羅斯或者其他國家,同樣有具備這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維修公司,來對那些非修不可的硬盤進行維修。

    說句實在話,一個硬盤才多少錢?值得那樣大動干戈?確實,單單是維修硬盤本身的話就實在是太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了,但這些公司的目標明確得很,只有一個字?D?D利!所謂“利之所在,趨之若慕”,他們之所以舍得下這樣的本錢,當然是背后存在著比這個本錢更大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就是?D?D數據恢復!

    數據恢復簡介


    本人一向認為單純為了維修而維修的硬盤維修實在沒有太大意義,除非是那些一門心思要當二手商人的批發和零售商(不過請不要受到我主觀觀念的影響,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硬盤的用途,對是否值得維修獨立作出判斷)。畢竟,硬盤維修的“維修”跟普通意義上的維修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我們壞了一塊主板,經檢查發現是一個三極管燒了,我們可以更換一個新的三極管,這樣,這個三極管仍然可以實現原來三極管的功能,主板沒有受任何影響,壞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可以說?D?D這塊主板修好了。但是硬盤不一樣,所謂的“維修”,只是把盤片上的壞道、硬盤內部的缺陷等等問題掩蓋起來,不讓硬盤的控制系統和計算機操作系統發覺而已,那些缺陷仍然實實在在地躺在硬盤里面,成為隨時可以再爆發的定時炸彈。因此,單純的維修,只能使硬盤暫時恢復可用性,我認為意義不大。而如果維修是為了讓硬盤可以暫時使用,使用戶可以重新讀取盤里面的數據并備份到其他地方,那么這應該是值得的,畢竟用戶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價的。

    (PS:比較諷刺的是,當一些二手商通過簡單地隱藏分區來隱藏壞道的時候,不少硬盤維修商還振振有詞地說那些人是利用了部分消費者的無知來坑人,是奸商;而他們才是真正的維修,所以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復雜、技術要求如何高,他們人是如何正直等等。現在,我們發現原來他們也只不過是把缺陷藏起來而已,只不過藏得非常隱蔽,讓人無從發現,不知道他們現在應該如何自處?還是說奸商如果能不讓人發現,就可以搖身一變變得不奸了?我覺得至少那些隱藏分區的人還算比較正直,因為他們畢竟還為消費者保留了發現作假的權利^_^。在這方面,我接觸過一個硬盤維修商,他是PC-3000在南方新增加的一個國內代理,這人算是比較坦白的,能夠明確告訴客戶硬盤修復后和原盤的差別,讓客戶自己決定是否維修。這在硬盤維修界中算是另類了。)

    數據恢復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對于一些具體的理論、還原算法、涉及的儀器和具體操作的細節,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不能詳細作出描述。這里只能根據需要,盡量完整地讓大家對數據恢復有一個大概的整體印象就已經足夠了。數據恢復可以分為純軟件的恢復和軟硬件結合的恢復。

    硬盤內部是有一定的校驗公式來保障數據的完整性的,根據每一個扇區內數據的內容、扇區的伺服信息,再根據一定的校驗公式經過運算,會產生一個唯一的校驗和,這個值每一個扇區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扇區儲存不同數據的時候校驗和固然不一樣,不同的扇區儲存相同的數據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校驗和(SCSI硬盤在這方面的機制會更加完善)。數據恢復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原理,通過逆向運算,在某一方面的信息因為錯誤操作而丟失或者被改變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根據其余的原始信息,把數據盡可能完整地還原出來。

    其實在實際操作中,刪除文件、重新分區并快速格式化(Format不要加U參數)、快速低格、重整硬盤缺陷列表等等,都不會把數據從物理扇區中實際抹去。刪除文件只是把文件的地址信息在列表中抹去,而文件的數據本身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靜靜躺著,除非拷貝新的數據進去那些扇區,才會把原來的數據真正抹去。重新分區和快速格式化只不過是重新構造新的分區表和扇區信息,同樣不會影響原來的數據在扇區中的物理存在,直到有新的數據去覆蓋他們為止。快速低格一般只有原廠的DM才可以實現,是用DM軟件快速重寫盤面、磁頭、柱面、扇區等等初始化信息,仍然不會把數據從原來的扇區中抹去。重整硬盤缺陷列表也只不過是把新的缺陷扇區加入到G列表或者P列表中去,對于那些本來儲存在缺陷扇區中的數據那是沒有辦法了,因為扇區已經出現物理損壞,即使不加入缺陷列表,也很難恢復;但對于其他數據,其實還是沒有實質性影響的。對這樣的硬盤進行數據恢復,算是數據恢復里面比較簡單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錯誤操作出現后,不要再對硬盤作任何自己都不知道目的的無意義操作和不要再往硬盤里面寫入任何東西。

    恢復這種硬盤的數據,可以通過純粹的軟件操作來完成。目前大家能夠找到的數據恢復軟件還是非常多的,大致有EasyRecovery、Recover、Lost&Found、FinalData、Disk Recover等等,還有其他很多,就不逐一列舉了。這些軟件有的在DOS模式下面運行,有的可以在Windows模式下面運行,甚至可以在NT/2000下面運行,處理NTFS格式分區里面丟失的數據。對于誤刪除、錯誤格式化,但又沒有用其他數據覆蓋這些形式的數據恢復,上面說的這些軟件還是有相當好的效果的。當然,如果讓一個菜鳥和一個老鳥來運用這些軟件的話,恢復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要提高數據恢復的成功率,關鍵是要掌握每一個軟件的特性和每一個操作的參數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合理選擇,配合使用,這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才可以做到的。目前國內的數據恢復公司對這種級數的數據恢復報價是每個硬盤350~1000元人民幣。

    圖21,被認為是數據恢復至尊的FinalData

    圖22,EasyRecovery操作界面

    純粹軟件的恢復當然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前提條件是必須要硬盤還能夠正常使用才行。因此,對于一些有輕微缺陷的硬盤,稍微修理一下,讓硬盤可以正常使用后,再進行軟件的數據恢復是明智的,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數據恢復成本。畢竟,對于那些無論如何不能動的硬盤,軟件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成本比較高的軟硬件結合的恢復方式。

    采用軟硬件結合的數據恢復方式,關鍵在于恢復用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都需要放置在超凈無塵工作間里面,而且這些設備內部的工作臺也是級別非常高的超凈空間。這些設備的恢復原理也是大同小異,都是把硬盤拆開,把磁碟放進機器的超凈工作臺上,然后用激光束對盤片表面進行掃描,因為盤面上的磁信號其實是數字信號(0和1),所以相應地,反映到激光束發射的信號上也是不同的。這些儀器就是通過這樣的掃描,一絲不漏地把整個硬盤的原始信號記錄在儀器附帶的電腦里面,然后再通過專門的軟件分析來進行數據恢復。可以說,這種設備的數據恢復率是相當驚人的,即使是位于物理壞道上面的數據,由于多種信息的缺失而無法找出準確的數據值,也可以通過大量的運算,在多種可能的數據值之間進行逐一代入,結合其他相關扇區的數據信息,進行邏輯合理性校驗,從而找出邏輯上最符合的真值。

    圖23、24,數據恢復設備

    對于上面說到的設備和方式,目前國內擁有數據恢復設備,能夠做到軟硬結合的恢復方式的公司,根據資料顯示目前暫時只有兩家,分別位于北京和廣東(資料有效期是今年4月,或許還有別的公司說自己有這樣的設備,不過我覺得炒作的可能性比我漏查的可能性要大)。現在很多數據恢復公司都吹噓說他們有多先進的設備,多高超的技術,但其實多半都是停留在純軟件級別的恢復而已。真的碰到難纏的盤,他們會快遞到這兩地的公司,讓他們去用機器恢復,而這兩家公司也認可這樣的操作方式,因為這樣他們就不需要花費打廣告的錢,也保證了機器能夠有足夠的工作負荷,縮短投資回收期。這樣級別的數據恢復,目前國內市場價格大約是每個硬盤3000~5000人民幣甚至更多。當然,那兩家公司接收從其他數據恢復公司轉手過來的硬盤的時候,收的是行內批發價,這中間大概有數百到一千元左右的差價,當然是讓那些數據恢復公司當仁不讓當作中介費吃掉了。

    不過這仍舊不是數據恢復的終極方式。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數據沒有被覆蓋。對于已經被覆蓋的數據、完全低格、全盤清零、強磁場破壞的硬盤,仍然有最終極的數據恢復方式,老美管這個叫“深層信號還原”。具體的原理比較復雜,但是可以通過一個相關的例子來說明。譬如一個人開車撞了人,跑掉了,為了逃避公安的偵查,他把汽車撞過凹陷的地方重新鼓起拉直,并噴上了新的油漆。那么,這樣處理過的車子,在肉眼的觀察下是看不出碰撞過的痕跡的。但是鑒證科的人只需要用弧光燈照射汽車,戴上專門的偏光鏡去看,碰撞過的痕跡就馬上一目了然。“深層信號還原”應用了與此類似的原理。從硬盤磁頭的角度來看,同樣的數據,拷貝進原來沒有數據的新盤和拷貝進舊盤去覆蓋掉原有數據,是沒有分別的,因為這時候磁頭所讀取到的數字信號都是一樣的。但是對于磁介質晶體來說,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以前的數據雖然被覆蓋了,但在介質的深層,仍然會留存著原有數據的“殘影”,通過使用不同波長、不同強度的射線對這個晶體進行照射,可以產生不同的反射、折射和衍射信號,這就是說,用這些設備發出不同的射線去照射磁盤盤面,然后通過分析各種反射、折射和衍射信號,就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在不同深度下這個磁介質晶體的殘影。根據目前的資料,大概可以觀察到4~5層,也就是說,即使一個數據被不同的其他數據重復覆蓋4次,仍然有被“深層信號還原”設備讀出來的可能性。當然,這樣的操作成本無疑是非常高的,也只能用在國家安全級別的用途上,目前世界范圍內也沒有幾個國家可以擁有這樣的技術,只有極少數規模龐大的計算機公司和不計成本的政府機關能擁有這樣級別的數據恢復設備,而且主要都是由美國人掌握。

    看到這里,不知道我們的讀者會有什么感想。在數據恢復領域,別人很早就已經能達到這樣的技術高度了,而且現在,所有實質意義上的硬盤公司也全部都是別人的,但他們并沒有大大咧咧到處炫耀。相反,我們國內的一些技術人員,數據恢復軟件水平離日本還有十萬八千里(被認為是“數據恢復軟件之王”的FinalData是日本的產品),更不要說美國了;連屬于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硬盤廠家都沒有,算是小半桶水都不到了,但是搖晃起來倒是咣咣咣咣震天響。譬如某個南方的數據恢復公司設計了一個數據恢復軟件(他們保密得很,我只看到了界面,沒有真正看過工作方式和源碼,不知道是不是“Banana軟件”【注】,暫且算是他們設計的吧),10月23號的時候做了一次演示,把一個被PC-3000清空了缺陷列表的硬盤數據恢復出來,就認為效果很好了。可是,這本來就只是一個數據恢復軟件應該做到的事情,國外的產品可以做到比這個更多,實在沒有什么好炒作的。還有國內一個硬盤維修企業出了一個稱為“國防版”的硬盤數據操作軟件,但通過一些朋友在內部渠道了解過以后,不禁覺得有點失望?D?D如果中國現在的國防級別軟件也只能達到這個水平的話,未免太讓人心灰意冷了吧。衷心希望這個“國防版”只是一句廣告詞而已。

    【注】:Banana?D?D香蕉。老美專指那些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他們有中國人的黃皮膚,但是骨子里接受的卻是美國白人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用香蕉來比喻,取其“黃皮白心”之義。現在,有一些中國的軟件公司,他們好一點的,購買外國軟件的核心算法和引擎自己重新開發,但是付了2年的使用許可費,第3、4年照樣使用;差一點的,反匯編出外國軟件的算法、流程和指令,自己編寫一個同類軟件;或者再惡劣一點,只是對外國的軟件進行脫殼,只是換上自己寫的一個中文界面,就堂而皇之地拿出來賣,美其名曰“民族軟件”。對于這些軟件,國外程序員比較無奈地,其中比較有幽默感的人就把這些軟件統稱“Banana軟件”。這類軟件在國內是令人難以置信地超大量存在,無論出品自大公司小公司,你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幾乎毫無例外地有著“香蕉”的影子。

    幾種硬盤問題的菜鳥處理方法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對這個比較感興趣,但是對于我來說卻是非常不好寫。畢竟,絕大部分讀者都不是專家,一些在操作中被我們認為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別人卻未必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對于這樣的問題,確實也不方便說得太多太詳細,于是,就寫成了下面這部分不倫不類的文字。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通過在這里的一些描述,讓絕大部分使用者都可以自如地解決一些比較常見、而且大家也比較關心的硬盤問題。這樣,大家在碰到一些常見問題的時候就不需要出去找那些搞硬盤維修的,讓人狠宰了。其實,很多常見硬盤問題的處理方法在網上都登得濫了,非常容易找到一大堆解決的方法,因此這里不打算對一些網上有詳細說明,而且可操作性很高的硬盤問題處理方法作描述。我這里想要說的,是一些也比較容易碰到,但是網上的說明卻都是那些槍手們你抄我抄大家抄,毫無可操作性甚至根本不符合邏輯的那些問題的處理方法。不過我必須提醒大家,既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比較棘手的問題,那你也別指望有太高的成功率,現代硬盤的結構和運行機理已經遠比從前復雜很多很多了,我不可能每一個牌子每一個型號的硬盤都那樣去試,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符合現代硬盤的結構和控制、運行機制的,但是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看操作者是否能夠對硬盤故障的原因作出正確把握并能否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工具軟件。

    1.硬盤分區表損毀

    造成這個問題的最通常原因,是在電腦使用過程中突然停電。如果電腦在進行磁盤整理或者其他需要大量磁盤讀寫過程的操作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停電有很大可能會產生這種錯誤。大家不要認為這是很初級的硬盤問題,設身處地想一下,要是一些老鳥自己碰到這個問題,也會彷徨一下子的。問題主要是如果不需要數據的話,那么這個根本就不算是一個硬盤問題,只要重新分區格式化就搞定了;但是,如果里面有比較重要的數據的話怎么辦?或者你比較懶,不想重裝系統,能不能在保存系統和數據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呢?對于這個要求,網上很多文章的介紹是用DiskMan這個軟件去自動修復分區表。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方法倒是有點過于傻瓜化了,想靠軟件去自動修復分區表,靠的其實是軟件的算法,但是算法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每個人自己硬盤的分區都不可能一樣。跟據實際的操作證實,這樣的恢復方法大概只有90%的修復率,就是說,能100%完全修復分區表的機會并不是很高。不過用DiskMan這個軟件,主分區的恢復倒是一般不成問題,只要你的主分區恢復了,系統可以啟動了,剩下的不能恢復的分區里面的數據可以試著用FinalData來恢復,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可以完全恢復過來。這個方法最大的優勢是DiskMan支持的文件格式非常多,所以即使在NTFS、EXT等等其他格式的分區里,也能比較有效地恢復分區表。

    圖25,DiskMan界面

    不過,如果你的硬盤是FAT或者FAT32的話,我覺得上面的方法還是太復雜了,而且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兩個軟件的算法上面,沒有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太浪費人力資源了^_^。估計絕大部分人對自己用的計算機里面的硬盤分區大小還是心中有數的吧,如果能記得每一個分區的大小,這樣就可以了。你原來用什么軟件分區的,現在還是用它,一摸一樣按照原來每個分區的大小重新分區,不過記住不要格式化。不要格式化這個非常關鍵,有一些分區軟件如Partition Magic等等,通常在默認情況下都是分區連格式化的,在設置里面取消分區連格式化的選項。重新分區之后,用軟盤、光盤啟動或者把這塊硬盤接到另外一臺計算機上面,運行NDD(Norton Disk Doctor,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個是什么),執行掃描,很快,它就會發現硬盤分區錯誤和一些很專業的“莫名其妙”看不懂的錯誤,不知道說什么也沒關系,接下來當然是修復這些問題啦。全部修復完以后,重新啟動,你會驚奇地發現整個硬盤又已經可讀了,所有分區跟原來都一模一樣,所有原來的文件也完好無損,一個字節也沒有少。這種方法的恢復成功率非常高,過程非常傻瓜但是又可以調動大家主觀能動性。不需要運行專門的數據恢復軟件,又能讓大家真正去動手,使菜鳥也能擁有妙手回春的滿足感,特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哈哈。當然,最保險的辦法還是在軟盤或其他存儲介質上備份一個分區表,這樣可以令硬盤的安全系數得到大大提高。

    圖26,Norton Disk Doctor的DOS版界面

    2.硬盤邏輯鎖

    網上對于解除硬盤邏輯鎖方法的文章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仔細看了,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每一篇都大同小異。其實,硬盤邏輯鎖大體上可以分成邏輯死循環和增量偏移兩種方式。再復雜的方式如全盤算法加密等等就不是普通的用戶可以解決的了,因此這里也就不提也罷。

    邏輯死循環也有很多種,從比較簡單的0-1扇區死循環到比較煩人的C-D分區死循環,無非都是在分區表上作文章,人為地造成分區表的邏輯錯誤,使硬盤在啟動的時候陷入死循環而不能啟動,必須經過一些驗證手段才能重新得到正確的分區表信息。網上很多文章都長篇大論,介紹了通過PCTools、DE(Disk Editor)甚至Debug命令來恢復的方法,這些恢復方法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不過都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因為他們都忽略了,在他們長篇大論的時候,用戶硬盤里面的磁頭還在0-1扇區或者C-D分區之間不斷地作往復運動。硬盤都啟動不起來,還怎么去讀取分區表信息?怎么把正確的信息寫進去?磁頭是沒空做這個事情了,不知道他們是打算用鉛筆寫還是用圓珠筆寫?

    0-1扇區死循環還比較簡單,軟盤啟動、光驅啟動或者把硬盤掛在別的機器上還是可以動起來的,而如果是惱人的C-D分區死循環,則不論是軟盤啟動、光驅啟動還是把硬盤掛在別的機器上,都不能啟動機器。可笑的是,破除這個死循環的方法也是無比地簡單,因為這種方式的邏輯鎖其實是利用了MS-DOS里面IO.SYS的漏洞。IO.SYS文件是輸入輸出管理文件(Input and Output),它包含LOADER、IO1、IO2、IO3四個模塊,其中IO1中包含有一個很關鍵的程序SysInt_I,它在啟動中很固執,非要去讀分區表,而且不把分區表讀完誓不罷休。如果碰上分區表是循環的,它就只有死機了。同時, DOS為了獲得硬盤使用權必須讀分區表參數,而且DOS還約定驅動器號不能超過26,這是系統的設計者沒有考慮到此等循環分區表的嚴重后果,這就是MS-DOS的脆弱性和不完備性。回過頭來,如果不想陷入這樣的邏輯死循環,只要不使用微軟基于DOS(從DOS3.0到Windows Me)的操作系統就可以了。有很多系統可供選擇:如PC-DOS 、DR-DOS、ROM-DOS等(建議大家去看看新DOS時代,里面有很多很有用的DOS方面的信息
    (http://newdos./dosmain.htm),另外,微軟的NT/2000/XP系列也是可以的。硬盤動起來后,大家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不過我始終還是推薦大家用原廠的DM,畢竟是原廠的東西,對自己牌子的硬盤操作總是比較有把握的,而且,那些PCTools之類因為比較老,對FAT32、NTFS以及大硬盤等等的操作總有一些問題。也有熱心的人把恢復正常分區表的指令編寫成一個小程序,叫Unlock.com(有很多不同的人編寫的不同版本,大家可以挑一些日期比較近的,太古老十八代的東西就不要用了),大家可以試用一下,效果還是有的。現在,一家叫Acronis的公司也來湊熱鬧,發布了一個叫AcronisUnlock的小程序,運行它可以創建一張軟盤,用來為硬盤解鎖。畢竟是一個商業產品,如果沒有一定的作用誰敢拿出來?試了一下,雖然不是能治百病,但對一般的硬盤鎖還是很有效的。

    圖27,Seagate的原廠DM

    增量偏移法當初其實不是用來制造邏輯鎖,而是用來制作硬盤保護卡的,聯想的“宙斯盾”和捷波的“恢復精靈”等硬盤保護軟件也是采用了相似的技術。這種方法的原理就是在硬盤里面劃出一個特別的區域,把整個硬盤的所有寫入全部操作映射到這個區域中,這樣,原來設置了受保護的系統和數據區域就不會受到新增加的寫入信息的影響,甚至是文件的修改,其實也是映射到特定區域的操作。因此無論出現什么樣的崩潰,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把原來受到保護的系統和數據恢復過來。不過對硬盤的保護好是好了,但如果換了一塊主板,或者主板、保護卡壞了,要處理這個硬盤也真的十分頭痛。因為上面說的方法對這個硬盤已經沒有用了,你通過軟件從硬盤里面讀出硬盤分區表的數據,然后修改、寫進去,可惜,這些正確的信息并沒有真正寫入分區表,而是都映射到那個特殊的區域去了,硬盤仍然不行。這樣的硬盤,無論做重新分區、格式化甚至低格,完了你還是發現里面的數據紋絲不動。如果你運氣好,知道硬盤是被“宙斯盾”或“恢復精靈”,又或者是什么其他硬盤保護卡保護過的,那么你只要找到相應的主板或硬盤卡,執行一次卸載過程就可以了;如果運氣不好,不知道,那么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經過一些實踐,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解除。找一塊沒有“宙斯盾”或者“恢復精靈”主板的機器,把這個硬盤作為從盤掛上,COMS設置里面把這個硬盤設成None(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就已經能夠解除映射信息對BIOS的欺騙,恢復軟件對硬盤的實模式操作),然后運行fdisk /mbr,應該就可以恢復這個硬盤了。如果還是不行,那就干脆不要用微軟的系統。在PC-DOS或者ROM-DOS下面運行原廠DM,把硬盤內部現有的分區表信息不管對錯,全部推倒,重新使用該硬盤的默認盤面、磁頭、柱面、扇區信息進行快速初始化并按照原來的分區大小和方式重新分區。如果閣下對數據的完整性十分在意,不想丟掉數據,那么完了以后試著用FinalData、EasyRecovery之類的軟件吧,只能祝你好運(對這些數據恢復軟件運用越純熟,了解越多,數據恢復的成功率越高,建議大家平時有事沒事多試試,所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嘛)。要解決被增量偏移這種方法鎖了的硬盤真的比較麻煩,就算非常有經驗的人,恢復的成功率也是不高的。現在,我對“宙斯盾”和“恢復精靈”開始有點莫名地憎恨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想,呵呵。

    3.零磁道損壞

    這樣的文章網上太多太多了,遺憾的是很多都是幾百年前的資料,都是在網上你抄我我抄你的。要命的是根據他們所說的用DE或者PCTools將硬盤的起始扇區從0面0柱1扇區改為0面1柱1扇區的方法,卻根本沒有一個人真正修好過零磁道。想來,大概是寫這些文章的人自己也沒有零磁道損壞的硬盤,沒有真正看到過這樣的硬盤是不是真的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還可以動起來;或者,就是把修復軟盤零磁道損壞的方法照樣套在硬盤上去了。硬盤和軟盤的結構和機制區別非常大,特別是現代硬盤,已經完全沒有軟盤原理的影子了。

    零磁道損壞分為物理零磁道損壞和邏輯零磁道損壞。邏輯零磁道其實就是引導扇區(請注意,不是網上眾多文章所說的主引導扇區,主引導扇區壞了的話是神仙也難救的),物理零磁道是主引導扇區。在老式的老爺硬盤里面,主引導扇區的信息通常是做在硬盤的Firmware上面的,所以硬盤沒有物理零和邏輯零的區別,主引導扇區和引導扇區的稱呼沒有任何區別,其實都是指邏輯零。而現代硬盤,初始化信息的起點就是硬盤的物理零,如果物理零損壞了的話,硬盤根本無法完成初始化過程,通過軟件方法根本沒有成功恢復的可能性。

    通常,現代的硬盤啟動的過程是這樣的,通電后,磁頭接收到從硬盤控制芯片上傳來的第一個啟動指令,然后開始讀主引導扇區(物理零)的初始信息,確定硬盤保留區的位置,然后讀硬盤保留區,確定缺陷列表、調入校驗算法公式、讀入內部操作指令等等。所有這些完成了,硬盤才算完成了初始化,正式進入工作狀態。然后,硬盤開始讀取引導扇區(邏輯零),確定硬盤的起點和分區表位置,讀入分區表等等。從這個過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邏輯零磁道損壞的硬盤還是可以完成整個初始化過程,被系統認出來的,因此,也就存在著被軟件修復的可能性。就不要用什么DE和PCTools了,這些都是很老的軟件,基于老式硬盤的CHS結構體系以及相應的3D尋址方式,跟現代硬盤的模塊化結構和線性尋址方式是有很大差距的。按照網上文章的說明修改以后,對現代硬盤根本不會起作用,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自己試一下(也會有起作用的時候,但那必須是你的主板BIOS里面有3D尋址-線性尋址翻譯模塊,并且恰好能夠支持你想要修的那個硬盤,不過你要是覺得可以碰上這樣的可能性的話,我勸你不如去買彩票算了)。用一個原廠的DM吧,DM用的人多了,但是我可以說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有這個好奇心把里面所有的選項和功能都試一遍的。某些廠商的DM里面有一個項目,叫“高級選項”,進入后,選“自定義”選項,有一個項目的選項中,它會首先問你是否愿意按照硬盤參數默認的磁頭、柱面和扇區參數來對硬盤分區和格式化,既然你的硬盤邏輯零磁道壞了,當然是選擇“否”,然后DM會讓你自己輸入相應的磁頭、柱面和扇區信息,這時候你應該知道如何做了吧?如果不幸你的硬盤品牌的相應DM沒有這樣的選項和功能,那么就試試用Acronis DiskEditor吧(要在Windows 2000/XP下面運行),試著用這個最新最強的扇區編輯軟件封閉硬盤的邏輯零磁道,也可以達到相似的效果。不過無論是DM還是Acronis DiskEditor,這樣的操作因為受到很多其他條件的約束,先決條件是必須能把硬盤認出來并且能夠進行實模式操作,否則成功率不會高。而且對普通用戶來說這些操作還是比較復雜,要多試幾遍,多研究幾次才可以提高成功率。

    圖28,Acronis DiskEditor

    對于物理零損壞,根據上面的硬盤初始化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硬盤根本連初始化都不能開始進行,無論什么系統什么軟件都不可能對它進行操作,真正的軟硬不吃。不過,這么久以來,我還沒有真正碰到過物理零損壞的硬盤,所以也不知道像PC-3000這樣的軟件有沒有這個能力修復。比較能確定的方法只能是回原廠用機器設備重新掃描定位,重寫伺服信息,然后進行內部格式化來修復;或者,你可以找一家比較有實力,擁有硬盤伺服機的修復公司幫你修,不過成本方面就……嘿嘿。

    總的來說,現在有很多公司根據現代硬盤的結構和原理,配合現在比較通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平臺,設計了很多非常新的、功能很強大的軟件,譬如Acronis,這家公司的全套系統工具包括DiskEditor、Drive Image、OS Selector、Unlock(解除硬盤邏輯鎖)等等十多個,都應用了現在硬盤的基本原理,功能也非常全面。在進行各種硬盤操作的時候,適當進行各種軟件的新舊搭配,互相配合使用,經常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就需要大家在實際操作中摸索并熟練使用才可以達到的了。

    后記


    每次想到硬盤、數據,就不由得想到了國內的進口二手垃圾。說句實在話,別人敢于向國內出口硬盤垃圾,其實就是想著我們也只能把這些硬盤修修當二手的用而已。如果國內的數據恢復水平能夠普遍提高,我相信外國往國內輸出二手計算機零配件的時候會三思而后行的?D?D保不準里面還有IBM、Microsoft的哪一個高級工程師用的硬盤呢;說不定還有政府部門甚至國防部的機器用過的硬盤呢。嘿嘿,說說笑話而已,他們公司和政府的關鍵部門所使用的硬盤都要通過Disk Eraser這類硬盤數據銷毀設備處理過后才會扔的啦。

    圖29,日立出品的Disk Eraser

    在這里,如果大家對自己動手解決一些硬盤問題比較感興趣,我衷心提議大家先不要忙著滿互聯網地找一些你我都不知道是誰寫、做什么用的第三方工具,多留意一下原廠家的網站,用用他們原廠的工具軟件。雖然廠家為了盡量避免讓大家修硬盤修得很爽,并沒有在原廠DM和其他原廠工具上面提供太豐富的功能,但基本的功能還是會提供給大家的,而且性能非常可靠,功能也很實用。而且有時候原廠工具的較低版本里面維修功能可能比新版本多,譬如西部數據的原廠低格程序WDClear,它是比較舊了,最高版本也就是1.3,而且只支持最大8.4GB的小硬盤。但是它的功能卻非常強大,比現在西部數據的DM(當然,廠商不一定把這個程序叫DM,反正不管叫什么名字,我們知道它其實就是DM就行了)要強很多。不少硬盤維修商就非常清楚它的作用,它體積小,功能大,具備非常快速而準確的盤面檢測能力,能夠快速進行壞道修復,可以智能跳過頑固物理壞道,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它成為了不少維修商的修盤利器!

    把這個程序放在一個完好的主硬盤里,把待修的硬盤(要西部數據的盤,不然我不保證會發生什么后果)放在其他IDE接口上。運行WDClear,會出現一個藍色的窗口和幾行簡單的英文,右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小窗口,顯示硬盤的型號、串號、固件版本信息等,如果還想看更詳細的參數,就選擇“查看檢測結果”。這里面的參數更詳細一些。現在,里面顯示了兩個硬盤參數,選擇你要維修的硬盤的參數,回車。選“讀取并檢測磁盤”,回車,確定,于是軟件就對硬盤的表面開始檢測了。在掃描過程中檢測到的壞道,只是顯示壞道的類型和位置,軟件不會對它們做任何的修復和寫入處理。掃描完以后,確定了壞道的位置,就可以使用“清零驅動器”來把壞道清除或者寫入G列表。所以有時候原廠的東西,版本老一點的還是很有作用的,反正你要修的也是舊盤嘛,新的硬盤只要好好用,哪里會這么快就壞了呢?

    圖30,WDClear主界面

    一口氣寫了這么多,主要還是因為覺得目前國內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浮夸”,大家都在互相抄襲,急功近利,你說你的路由設備有3000條規則,我就會說我的有5000條,純粹的基于利益的炒作,絲毫沒有科學的精神在里面(路由規則越多,說明路由效率越低下,通常2500~3000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既可以保證足夠的安全和路由效果,又可以維持比較高的路由效率。記住了,購買時看到在路由規則上攀比的廠商就要留意了)。

    又譬如,出品PC-3000的俄國ACE Laboratory在國內原來只有一家代理商,PC-3000的首年升級、技術支持和培訓都是免費的,但是因為國內是獨家代理,導致代理商扣起客戶的升級和支持賬號與密碼,每次升級收費幾百到一千不等的升級費,技術支持收幾百元的咨詢費,培訓收培訓費等等。很多客戶不滿,紛紛越過代理,通過香港和美國直接向ACE Laboratory購買,嚴重影響了ACE Laboratory的聲譽。焦頭爛額的ACE Laboratory只好又在國內增加了一個代理,希望通過競爭,杜絕這種現象。還有,就是現在網絡上、報紙雜志上不少所謂技術性比較強的專業文章其實都只是故作高深,似是而非的東西,沒有誤導已經很不錯了,對讀者并沒有任何幫助。

    也有的人,在網上發布信息,售賣硬盤、主板維修或者其他各種的資料,每份要價一千到數千元不等。其實里面只有十多頁紙,都是網上找來的大路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而且售賣的人其實連這些資料是對是錯都分不清。

    實際上,現在是一個資訊時代,很多資料和信息都已經相當公開了。如果大家還想著因為自己掌握了那么一點點東西,就拼命保守這些所謂的秘密,希望利用對信息的封鎖、利用用戶的無知來達成一定的經濟效益的話,那就錯了。現在,只有本著公平、公開的原則來經營,憑著堅持不懈的意志去做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己公司的技術水平,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

    作為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當然希望自己的祖國可以早日強大,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自己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并不能一步登天。北京某名牌大學說要把自己辦成世界級的一流大學,向哈佛看齊什么的,我不知道他們憑什么這樣說。先不要說哈佛物理系的大功率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對撞設備,光是校園里面的Internet 2的超高速校園網、能模擬流體力學實況的巨型計算機,國內就沒有什么大學能夠做到。落后并不可恥,只要我們敢于正視,我們的技術人員能夠多動腦去搞研究,多動手去做實驗,少動嘴去吹牛皮,相信很快我們就可以擁有與國外相同層次和水平的技術與設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做饭边被躁欧美三级|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色| A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av| 又大又粗欧美成人网站|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不卡| 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 欧美白妞大战非洲大炮|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成精品网站播放|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日韩有码|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久久经精品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色偷偷人人澡久久超碰97| 欧美变态另类zozo|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