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社會,對高師學生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是大勢所趨,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我國高師在這方面的探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研究和總結,指出今后“能力培養”的發展方向,以期能理順我們十多年探尋的歷程,給以后的實踐活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高師學生 現代教育技術 信息技術 能力培養
筆者從88年開始給師范專業學生講授《電化教育學》公共課,培養他們的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技能,經過十多年在三個學校的探索實踐,逐漸地形成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和培養方案,在新世紀里,根據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現代教學觀念和技能的培養又上升到一個新高度——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下文中簡稱“能力培養”)。我們要在原來教學工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分析現狀、明確方向,在新的條件下繼續探索“能力培養”的新方法與新方案,為在教育領域真正普及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方法奠定基礎,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一、“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及現實意義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師素質的競爭。所以,現在培養的師范專業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未來國家的競爭實力和持續發展。師范專業學生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健康的身體而外,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還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技術,將來在具體學科教學中能應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教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這樣才能勝任未來教師的工作,才能適應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站在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師范學生的“能力培養”。國內有一些學校給師范學生開設類似《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對其做了一些探索,目前的現狀是:
1、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手段。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寬厚的知識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精神。這些人才的培養要依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完成,高素質教師的標志之一就是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并具有應用這些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
2、落后的教學手段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
進入80年代,各種現代化教學媒體應用于教育領域,大大改變了傳統教學形式,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給教育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可能。而在我國,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學校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的現狀形成明顯的反差,各級各類學校由于種種原因,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非常落后,究其根源,教師沒有掌握現代教技術手段是一個主要原因。
3、高師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手段。
本世紀的教師如果不懂得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那將是新世紀教師隊伍中的特殊“文盲”,這樣的教師肯定不能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高師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恰恰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
4、學生“能力培養”缺乏系統設計
雖然一些學校對學生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培養作了長期的探索,但都是各自為政,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科學統一的教學大綱,沒有經過系統設計的教材和培養實施方案,更缺乏各級教學機構的重視和完善的實驗設施,教學效果欠佳,不能大規模全面開設這門課程。
5、國家明確提出把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囗”和“制高點”
國家在90年代初就制定了大力發展教育技術的規劃,近期又把它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去年底,教育部做出重要決定——2001年在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并在適當的時候把它列為高考科目,由此可見,“能力培養”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對師范專業學生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對師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師范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是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素質,它關系到學生能否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在這方面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養和訓練,就能提高他們的竟爭力和生存能力。
2、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
在基礎教育中,許多學校的教學設備比較先進,數量也多,但普遍存在閑置的現象,主要是老教師不愿意用,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也不大會用,使得基礎教育中現代教學手段的改革舉步維艱,只有從源頭上(師范教育)下功夫,使我們新培養出來的師范生都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才能真正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
3、為教育實現現代化作出貢獻
基礎教育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為國家培養各個領域的高級人才提供前期準備和保障;二是普遍提高國民的素質;而基礎教育質量的高低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師范生素質的高低,所以,提高師范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能力,就能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作出貢獻。
二、高師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方案及實踐探索
回顧對高師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十多年的探索歷程,研究其核心工作發展變化的特征,我們可以把它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媒體使用能力的培養階段(86年——93年左右)
1986年左右一些院校開始給師范專業學生開設《電化教育學》公共課,有電教專業的院校是由電教系來開設這門課,其它學校一般是由電教中心來承擔。我在延安大學工作期間,1987年由電教中心首先給物理系學生開設,采用的教材是南國農教授主編的《電化教育學》,實驗課主要開設黑白攝影(包括構圖、沖洗、印放等)、投影幻燈機的使用、電視機的使用、錄像機與電視機的連接、攝像機與編輯機的使用(演示)等。開課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宣傳電教、介紹電教、擴大電教在學校的影響,由于電化教育經過十年動亂的摧殘,已經處于停滯狀態,在人們心目中沒有了什么影響,再加上電教中心在學校是教學輔助單位,急需在學校給廣大教師介紹什么是電化教育?如何利用電教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是在學生中擴大電教的影響,培養學生使用電教媒體的能力,給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宣傳電教、利用電教打下基礎,三是給解決教師職稱問題創造條件,當時電教人員的職稱沒有一個合適的系列可以評聘,開設這門課就可以解決一部分人員的職稱問題。這個階段的實踐,主要是培養學生使用電教媒體的能力,一般學校都是選修課,課時在36學時左右,是一個低層次上的探索。
2、媒體及其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階段(94年——98年左右)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電化教育學》公共課教學實踐的探索也在不斷地深入著,我們發現僅僅對高師學生進行各種現代教學媒體操作技能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仍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媒體的操作技能與在教學中有效地使用教學媒體是截然不同的,能熟練地操作教學媒體并不能保證這些教學媒體能在教學中真正發揮它的作用。1994年國家教委頒布了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其中明確規定了電教技能培訓的教學目標、內容和實驗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高師學生應具有的電化教學基本技能有:現代教學媒體的操作技能、電教教材的編制技能、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技能以及應具備這些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應用的能力。大綱的統一頒布,標志著對高師學生的“能力培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由電教媒體操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到媒體的使用以及這些教學媒體在教學中有效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能力培養的重點由一個轉變為兩個。根據這個大綱的要求,我們對《電化教育學》公共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實驗項目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各種電教教材的編制以及在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各種教學系統的功能介紹與使用等內容,加強了電教教材制作的實踐環節,教學中注重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是雙重點中的核心和歸宿這一重要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效果明顯比前一階段要好。在這一階段,把選修課轉變為必修課,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要高于前一階段,雖然課時沒有增加,但通過對比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3、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的綜合培養階段(99年以后)
就在我們即將跨入21世紀的門檻之際,一場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正在把人類以驚人的速度帶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時代的降臨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而給未來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給高師學生的培養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發展的新機遇,原先高師學生電教能力的培養目標和方案已不能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加以全面改革,這種呼聲日漸高漲。1999年遼寧省教委已著手在全省范圍內對高師學生的現代教學技能培養問題進行改造,旨在使高師培養的學生能適應未來信息化社會的需要,1999年底國家教育部決定2001年在中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更是給這種呼聲定了位。我校98年起已對高師學生的“能力培養”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和實踐,認為“能力培養”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是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②是教學系統設計,③是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實際教學中應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是加強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傳授,使學生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現代社會的人才觀是什么樣的?什么是素質、素質教育?等等。②是增加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比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利用這些技術來獲取知識信息的方法,來促進學習的進行。③是把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使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④是把授課學時數由原來的36學時增加到72學時左右,特別是要注意加大對多媒體與網絡的實驗學時,⑤努力使該課程的成績成為頒發學位的必需條件。
由此可見,這個階段的“能力培養”與前兩個階段有明顯的區別,培養的重點從第二階段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提高到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能力的綜合培養上來,這是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跨越,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我們必須對它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三、探索與實踐中獲得的一些經驗教訓
1、組建一支精干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這項工程的第一實踐者,必須組建一支職稱結構合理、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懂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專業人員組成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一般由教育技術系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來組建,沒有教育技術系的院校可以由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來組建,必要時還可以抽調計算機系的教師。這次調整確實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教師必須是既懂教育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較全面人才,在當前形勢下要選派這樣的教師確實是有一些困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有兩個,第一是每個班的授課教師由兩人組成,一人講現代教育技術部分,另一人講信息技術部分,這是一個應急辦法,因為兩個教師很難把這兩部分內容有機地融合起來;第二方案是在教育技術系抽調中青年、高學歷、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較全面的教師來擔任這門課的講授任務,對他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薄弱環節可通過突擊培訓來解決,這是一個現實的、長遠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可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這支隊伍應相對穩定、有序淘汰,以利長期發展。
2、注重教學的實踐環節和學生的實踐結果
《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計劃有近三分之一屬于實踐環節,教學活動的目標也有一大部分是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來體現的,例如要求學生會使用照相機、錄像機和攝像機,會制作簡單的網頁、CAI軟件,會電子郵件的發送,會用Powerpoint、Authorware制作幻燈片和多媒體綜合課件等,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也要以學生的實踐結果為主要依據,一般情況下應理論部分占50%,學生的實踐結果占40%,平時成績占10%,這種在評價的標準上充分體現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的做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踐探索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從前面可以看出,對高師學生“能力培養”的探索實踐經歷了三個階段,而每個階段的跨越都離不開教育技術工作者對實踐過程的不斷總結與科學研究,只有把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加以正確解決,把實踐探索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地完善教學活動。采用的方法一般以系統設計研究和實驗研究為主,以評價研究為輔助方法。首先用系統設計方法對培養方案等進行整體和科學的設計,然后用實驗方法對其各環節進行定量研究,獲取教學效果的具體數據,一般經過一至二個完整的實踐循環后,用評價研究方法對這個循環進行全面評價,以總結得失,調整策略。
4、要與教務處進行富有成效的合作
高師學生的“能力培養”幾乎涉及到學校的每個系,有文科專業也有理科專業,上課的班級都是由許多學科的學生所組成,跨學科和綜合性非常突出,有大班也有小班,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得到各系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要在教務處的領導和協調下進行,需要教務處在排課、考核、實驗條件改善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我校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出一種大范圍、跨學科、聯合培養的有效運行機制——即教務處領導和協調、教育技術系具體實施、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計算機系協助、各系配合的教學研究實施機構,可以保障教學和實踐研究的順利進行。實踐證明,這種以教務處牽頭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是得力有效的,也是受到各系支持和認可的,能確保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稿)1999年11月
2、遼寧省教育信息化實施意見 1999年12月
3、 劉世清 新世紀 新教育 新人才 電化教育研究 2000年1期
4 、尼葛洛龐帝 [美] 數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年2月
5 、戈登·德萊頓[新西蘭] 珍妮特·沃斯[美] 學習的革命 上海三聯書店 199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