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這是西方人的一句名言,因為西方人太愛說話了,太愛發表意見了,于是便有哲人站出來告誡大家,沉默是金。 但是,無論沉默是金也好,是比金更貴重的鉆石也罷,并沒有使西方人沉默下來。倒是這句舶來品,一經在中國登陸,便立刻安營扎寨,深入人心,長久地居住下來。 中國是一個比較沉悶的國家,千百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使得人們沒有思想的權利,沒有表達的愿望,他們寧可把話爛在肚里,因為他們吃不沉默的虧實在太多太多了,一旦有人告訴他們沉默是金,他們便恍然大悟,相見恨晚,立刻奉為真理。是啊,假如當年咸陽的儒生們不胡說八道,就不會有焚書坑儒;假如屈原沉默,怎么會被逐出郢都,自沉汨羅江?假如嵇康沉默,《廣陵散》怎么會成為絕響?假如蘇東坡沉默,怎么會一生都在輾轉流放?假如當年五十萬右派沉默,怎么會有二十年之冤屈?假如彭大將軍沉默,不上萬言書,怎么會蒙冤而死?假如李昌平沉默,又怎么會從鄉黨委書記的任上,流落他鄉?世人皆醉我獨醒,必然聰明反被聰明誤。 千百年來,中國不乏剛烈之士,他們為民請命,勇于獻身。但是,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作為一個有眾多人口的民族,這樣的人又實在太少太少,許多人倒是把“難得糊涂”、“沉默是金”作為座右銘。所以,中國歷來少有為民請命者,少有直言強諫者,少有奮不顧身者。這些人雖然口口聲聲難得糊涂,其實并不糊涂,只是無奈罷了,只是不管罷了,只是與我無關罷了。于是,在中國的大地上,罪惡便肆無忌憚,權勢便為所欲為。 龔自珍痛恨沉默,他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魯迅痛恨沉默,他說:“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還有一位為民請命者也痛恨沉默,他說:“沉默將葬送整個民族。” 也許,沉默是一種無奈,但我要說,沉默也是一種默許;也許,沉默是一種抵制,但我要說,沉默更是一種縱容;也許,沉默是一種逃避,但我要說,沉默也是一種參與;也許,沉默是一種蔑視,但我要說,沉默更是一種膽怯。清人趙翼在一首詩中,把不肯沉默的人比喻成啼叫的公雞:“有時竟日無人喂,猶奮饑腸盡力啼。”這是讓人敬重的公雞,它不是為了討主人的喜歡,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盡管饑腸轆轆,也要放聲啼叫,召喚普照眾生的黎明。沉默不能是金,讓沉默見鬼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