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美“婚禮”新聞發布會,黃光裕和陳曉聯手啟動按鈕,會場主背景板冉冉上升:“國美+永樂=無窮大”。合并之后的國美王國到底有多大?機構和市場都在猜測。家電界昨日已傳出永樂店長集體“出走”的消息。大家真的很看好這樁婚姻嗎?
門店:新國美>蘇寧×4; 銷售收入:新國美>蘇寧×2 “婚禮”上情節頗多,原定下午5時30分開始的新聞發布會因為等待香港聯交所最后批復,一直拖到7時30分才開始,機構研究員電話會議是等到9時30分才開始。 不過,昨日,即“婚禮”第二天,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等機構便已發出重磅報告,顯然對此事十分關注。 中金公司有關國美永樂合并案的分析報告認為,國美收購永樂將打破“三國演義”局面,形成更加明顯的“規模領先者”,有望向“一頭獨大”過渡。 該報告還列舉數據對比稱,合并后,國美銷售收入有望接近500億元人民幣,門店總數將超過650家。而第二名的蘇寧只有160億元和224家,均未達到國美的一半。 不過,這份報告只是按照“2005年年底數據”計算的。數據也許還保守了一點。據本報記者了解,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2005年國美銷售收入為498億元、蘇寧為397億元、永樂為151億元。門店數則分別為426家、363家和199家。 如此算來,合并以后,新國美(不含大中)的銷售收入至少將接近700億元,門店數近700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正式合并后,新國美的銷售收入將超過800億元,門店將超過800家。新國美銷售收入超過蘇寧規模的兩倍,門店超過蘇寧規模的4倍。 新時代證券分析師郝曉輝對本報說,這項交易將鞏固國美在市場的龍頭第一位置,并加強它在全國布點的建設。合并之后國美不僅仍將保持目前在家電連鎖企業的領導地位,同時其合并后零售店鋪數目將達到697家,接近蘇寧(363家)的2倍,而銷售規模將超過蘇寧與百思買之和。 正如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日前對媒體的坦言:中國家電連鎖行業從此進入雙寡頭競爭時代。“家電連鎖行業已從‘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進入‘大魚吃大魚’時期。”孫為民特意說。 國泰君安研究員徐曉芳對本報說:“零售商業領域的‘并購年’形勢進一步明朗,未來大中與國美之間也存在較大的整合可能。” 國美:寡頭壟斷之路漫長 的確,此次并購不僅打造出一個超級家電連鎖航母,而且大大拉開與目前家電連鎖老二蘇寧電器和剛剛進入中國的百思買的差距,中國家電零售業格局也將因此徹底改變。 不過,并購專家冀書鵬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這并不是簡單的1+1的問題,雙方內部整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說形象一點,未來將是國美這個‘空降兵’和永樂這個‘地頭蛇’的磨合過程,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他看來,剛剛開始的整合離完成還很遠。 “也可以說國美的區域定價權還遠未拿到。”冀書鵬說。 就在昨天,蘇寧電器發布公告稱,此前募集的資金已經用于開發連鎖店。今年6月,蘇寧利用增發融資12億元,這些錢計劃在6到9個月內完成全國100個連鎖店的開發,借此與對手抗衡。很顯然,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國美一家。 此外,財富證券分析師王磊表示,由于國美收購永樂打破了現有的市場結構,蘇寧電器肯定會采取相應的收購或其他行動。 當然,阻礙著國美“獨霸天下”的還有外來壓力。世界家電連鎖老大百思買已經將原第四大家電連鎖企業——五星電器收入麾下。而百思買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盈利能力,都是國美無法比的。 “不過,國美的確有逐步從區域壟斷到全國壟斷的可能。”冀書鵬說。 蘇寧:基金看高 行業看低 國美永樂“婚禮”第二天,蘇寧電器(002024)股價大跌4.4%;第三日收盤價仍然維持前日48.5元水平,較近期高點58元已相去甚遠。 蘇寧電器本季度正為基金重倉股熱門,對于國美消息造成的打壓,公司和相關基金這兩天都特別低調。蘇寧電器市場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則是頻頻聯系媒體,表示希望大家不要“關照”太多。 華夏基金、銀華基金等數家機構近日剛剛認購蘇寧定向增發股份共12億元。這些機構的負責人和基金經理接到本報電話采訪,或避而不答,或紛紛表示看好蘇寧,但看好原因也不愿多談。 即使一季度減持蘇寧的廣發基金投資負責人也向本報表示,“這不代表該基金經理不看好該行業。”中信證券前日搶先發出并購評估報告《國美永樂合并對家電連鎖行業格局影響》,認為“新國美的銷售規模也超過蘇寧兩倍”,給出的評級建議是“增持”。 但是在研究家電行業的諸多研究人士看來,國美收購永樂對蘇寧短期是利好的,長期卻是利空。 “隨著家電連鎖行業加速合并,其銷售價格戰可能一定程度趨向緩和,整個行業的惡性競爭會因為此次并購而消停一陣。這也讓蘇寧有了足夠的‘喘息’時間。此外,接下來的整合工作可能讓國美無暇拓展其他市場,蘇寧也可以趁機完善之前的薄弱環節。但長期來看,如果蘇寧未來沒有達到與國美相抗衡的規模,它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冀書鵬分析說。 他認為,財務利益是零售商盈利的最關鍵因素,新國美的整合有利于分攤財務成本和廣告費用。此外,隨著合作的加深,逐漸控制區域定價權的國美將讓蘇寧在供應商面前沒有回旋余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國美并購永樂后要達到理想發展效果目前還存在難度。雙方經營模式、發展取向等都有所不同,這包括門店、采購、倉儲、信息流及物流等各個方面。 “國美在并購后,肯定存在一些低效率的門店,這可能會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負擔。”陸刃波說。 蘇寧大中似難“結婚” 蘇寧一向與國美競爭行業老大,其擴張策略被媒體稱為“近身肉搏戰”?,F在對方通過一招棋遙遙領先,蘇寧下一步該怎么走呢? 家電業近期有不少看法認為蘇寧可能與大中合并。但研究人士分析認為,目前來看,蘇寧收購大中的可能性不大。冀書鵬指出,由于國美收購永樂的溢價過高,這無形增加了今后收購的成本。 “個人來看,蘇寧尋求與外資的合作可能性更大。”冀書鵬預測。 商報記者 劉杰/文 暴帆/攝 老周侃股 新國美誤蘇寧 基金偏硬扛 國美收購永樂,蘇寧肯定郁悶,但好在剛剛48元增發了新股,手里有錢心不慌,再開他100家分店,倒也不至于輸給了國美。所以資深分析人士顧中曙表示,國美收購永樂,對蘇寧倒不一定是壞事,但也不能認為是好事,今后的演變,誰也說不好,只能靜觀其變。 僅從市盈率角度來看,蘇寧電器的股價已經明顯高估,本就虛無縹緲的成長性在國美做大做強后更加成為了水中月,對于蘇寧的股價,顧中曙直言:“成熟的投資者都明白,一只股票短線漲幅過大后,是絕對不要買入的,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不會被市場淘汰。” 從蘇寧電器的流通股格局來看,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基金投資者共持有7332.78萬股,占流通股總數的65.18%,而在2006年3月31日,基金投資者共持有6195.72萬股,占流通股總數的55.07%;2006年4月到6月這3個月,繼續留守的基金投資者和17家新進入的基金投資者共增持了1462.89萬股,也有7家基金退出蘇寧電器??梢园l現,是基金的買入推動了蘇寧電器股價的上漲,在基金已經吃下了65%的流通股的時候,投資者已經沒辦法分辨是因為蘇寧電器具有投資價值而受到基金的追捧還是基金追捧本身創造了蘇寧電器的投資價值。 是什么動力讓基金死扛蘇寧股價呢?兩點原因促成了基金的瘋狂,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基金凈值提取管理費用,按照每年2.5%的管理費率計算,蘇寧電器股價在50元時要比在25元時基金管理公司要多提取25×73327800×2.5%=4584萬元,多收入近4600萬元可不是小數字,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某基金持有665萬股蘇寧股票,還按25元的持股成本計算(這個估價明顯偏高),該基金將能夠提升665×25=16625萬元凈值,這對于新基金的發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才是基金得到的最大好處。 所以有人認為,蘇寧的業績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連鎖經營這種經營模式本身就模模糊糊,能有多少盈利誰也說不好,既然說不清楚就有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股價漲多高都能說出道理,所以只要基金的資金鏈不出問題,蘇寧的股價就不會下跌,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只能留待時間來檢驗了。 商報記者 周科競 新國美面臨整合挑戰 中國家電連鎖業的頭牌老大“國美電器”,如今真的合并了他的三弟“永樂電器”,以前的大哥“國美”,成了“國永牌”。 在很多人的心中,告別了單純的“國美”時代,進入合并后的“國永”時代的“國美電器”將從此成為一個在家電行業所向披靡的王者形象。但是,在國美和永樂合并后,公司將面臨更為龐大的管理信息系統,以及更加復雜的物流層面上的商品流通渠道,而這二者對一個觸角廣布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家電銷售行業的連鎖企業來說,無疑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合并行動的成敗。那么,“國永牌”的家電連鎖業巨頭能不能成功完成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源整合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認為,國美并購永樂后要達到理想發展效果目前還存在難度。雙方經營模式、發展取向等都有所不同,這包括門店、采購、倉儲、信息流及物流等各個方面。另外,陸認為合并后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以及加強監管力度都是企業所必須面對和有待加強的重要問題。同時,國美在并購后,肯定存在一些低效率的門店,這可能會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負擔。 與此類似,招商證券行業研究員胡文科也表達了相同觀點。他認為,雙方在資源整合上將面臨來自細節上的挑戰,主要的整合成本也主要來自于物流、配送和信息傳遞等方面。“家電連鎖企業是注重細節的行業,成敗與否全在于細節”,他分析說:“比如門店的調整、售后服務的對接還有店面信息系統的整合,這些事看起來很瑣碎,但對大局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在他看來,由于國美和永樂屬于家電銷售企業,而這種企業的并購不同于其他行業的整合案例,所以尤其不能取一個簡單相加的法則。有意思的是,這番言論正好回應了劉步塵的觀點。 不過,業內也有持謹慎看好的觀點。中國家電行業的資深專家、廣州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策略總監劉步塵在談及此事時表示,國美和永樂整合的難度應該不會太大。他分析說,判斷兩個企業合并后會否順利應該采用兩個判斷標準。 第一是參與合并的兩個企業是否存在較大差距。如果并購方的實力遠遠大于被并購方,那么兩企業的整合將比較順利;反之,如果雙方實力相當,那么在合并過程中摩擦一般會很大。“永樂去年的銷售收入為150億元,而國美銷售收入495億元,3倍于永樂。與永樂相比,具有競爭優勢的國美比較容易將永樂消化”,他分析說。 此外,企業文化差異是他設立的第二個評判標準。文化差異越小的企業整合越容易,而“國美和永樂既屬同一行業又同屬中國內陸企業,所以不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而且,劉認為從國美以往的表現看,其在資源整合方面是較為優秀的。最后,劉步塵總結道:“雙方雖然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但并無本質上的區分。”他預計國美與永樂的整合期快則3月,短則半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