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數和使用時間的不斷增加,互聯網人口的商業含金量將會呈下降的趨勢。 我最近花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泡在www.Myspace.com網站上,想體驗一下這個美國第一社交網站的魅力。遇到了搞互聯網的人,也要拽著他們的袖子問上幾句對這個網站的看法。原因很簡單,根據網絡流量研究機構Hitwise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在截至7月8日的一周中,Myspace.com吸引了美國互聯網訪問量的4.46%,第一次將長期領跑的雅虎,以及如日中天的Google都甩在身后。 這家創建于2003年底的網站,目前已經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互聯網公司。在上面,你幾乎可以找到時下最眩目的互聯網應用——博客、在線音樂、論壇、游戲、郵件、視頻、相冊、電影、即時通信、校友錄、聚會邀請等等。這種將社會化和個性結合起來的新體驗,吸引了大量青年人在網站上建立自己的檔案,尋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交流他們認為“酷”的任何東西。在美國,Myspace.com已經成為18歲到24歲青年訪問最多的交友網站,很多學校的學生整班整班地出現在這個網站上,甚至部分年輕人見面不再問“你的電話號碼是多少”,而是代而詢問“你的Myspace是什么”。德克薩斯一家學校的網管發現,40%的帶寬被用于訪問Myspace.com,所以不得不禁止在校內訪問這個網站?!渡虡I周刊》由此寫道,時下的年輕人已是“Myspace的一代”。 很多人把這個Myspace的崛起看作是一個標志性的信號——例如Web 2.0的成功號角,門戶網站的喪鐘,或者“大眾信息時代”的到來。還有人在猜測,在亞馬遜、e-Bay、雅虎和Google之后,Myspace會不會成為新的網絡英雄?但是在我看來,這個主要由年輕人驅動的網站成為美國互聯網流量第一,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 10多年前,互聯網由最初用Gopher瀏覽內容、用Archie搜索、用MUD玩游戲、用FTP下載文件這樣復雜的操作,到如今在瀏覽器里一支鼠標打天下的簡易操作;從當年昂貴的慢速連接,到今天便宜的寬帶接入;這些技術和成本門檻的迅速降低,造成了互聯網使用人口結構的迅速改變,商務精英逐漸讓位,年輕人越來越成為互聯網的主力。 而Myspace超越雅虎和Google這樣的網站,意味著低齡的互聯網人口相對于商務人士而言,占據了更大的互聯網使用份額。這使得日漸普及的互聯網越來越有了一些電視的特點——受眾廣泛,但是停留時間越長的人,越缺乏足夠的購買力和決策力。換句話說,隨著人數和使用時間的不斷增加,互聯網人口的商業含金量將會呈下降的趨勢。 可以拿雜志和電視做一個比較。根據一份2003年的調查,在美國經常看雜志的人平均年齡42歲,而經常收看電視的觀眾平均年齡是50歲;雜志讀者的家庭平均收入僅7.2萬美元,而電視觀眾是5.3萬美元;雜志讀者中專業人士、管理層的比例要比電視觀眾多一倍。 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的無所不在、無所不包,還將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到網上。但是這種電視化的趨勢,意味著互聯網上的很多營銷策略都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Myspace的崛起,會是互聯網電視化的拐點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