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何時最是脆弱?
發貼者:我心若云 很少感受到孤獨和寂寞是什么滋味,因為自信和向上一直成為我血液的主流,似乎與生俱來,血液中沒有流淌著那些東西。人到中年,回眸往來路望去,可以說有意無意間,始終拒絕著那些諸如孤獨和寂寞的情緒,始終。 人非圣賢,人生的道路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坎坎坷坷,對比周圍我甚至感覺,自己經歷的很多不幸和挫折要超出常人,所以走過的人生路上少不了痛苦彷徨和無助脆弱,就是那些灰暗的情緒。想了想,各種灰色記憶和感受中,我覺得最不堪也是最無力的時候,就是在感覺到歷經努力屢屢失敗終致無欲無求的境地。 當人感覺到痛和苦的時候,說明神經還是敏感的,只有深深感覺到痛和苦,才有可能在事過后痛定思痛奮發圖強。所以,痛和苦還不是生命中最最不堪的體驗。 當人感覺到失望、絕望的時候呢?很有可能會在一條走著的路上到達末路,然后走向兩種境地:新生或者毀滅。毀滅是一種徹底的放棄,當然不可取,但能達到徹底放棄,也是一種直面生死的凜然,不可取而可敬;新生呢?當然是生命的造化了,在末路之際能取另辟蹊徑的態度,無論憑借內力還是外力,都可使你絕處逢生,涅磐了生命,客觀上是一種不破不立了,當然最為可取。 怕就怕人在情緒的低潮,突然間沒了朝圣光明的欲望,也沒了滑落黑暗的勇氣,血液的流速似乎緩慢了很多,血的溫度也絕不發熱更不肯冷,腳就撐在門檻上,無了舉步的勇氣,也喪失了卻步的欲望,處于一種不死不活的境地。這種心境下,大概,靈魂處于麻痹狀態了罷?這讓我想起人在動手術的時候施的麻醉劑,用了麻醉,無論如何手術,人就沒了痛感了,所以呈現一種活著的死亡狀態。好在這種狀態還是為了讓人最終恢復痛感。 佛家講求無欲無求,心境平和,無非是讓人的身心處于一種無形的麻醉狀態,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沒有大恨大愛大痛大癢,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長久生存,除了精神的麻醉,還賴于一個虛擬的存在想象中的佛教勾畫的精神世界,所以不能說他們無欲無求,起碼他們在控制自己達到佛家的境界,這,可不算一種放棄。 無望新生,不肯毀滅,,沒有信仰的轉移和欲望的分散,當人處于此種境地的時候,怕是最最弱的時候罷? 一點說明:一念之間突發靈感,與本人身心無關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