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基于網絡的學習及其策略問題,對網絡學習這一概念的實質進行了內涵界定,尤其針對成熟個體的學習特點探討了網絡學習的策略觀,提出了以學習目的策略為本、以學習方法和技能策略為輔、三位合一的網絡學習的整體策略模型框架。
【關鍵詞】 網絡學習;成人學習;學習策略;網絡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模型
引言
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尤其是以Internet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益被應用于人類的教育和學習領域,促進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出現和發展,即 “基于網絡的學習”。
本文的目標,就在于探索學習與技術的聯姻問題,在于研究這種基于網絡的學習現象;或者更簡單地說,旨在分析網絡時代我們如何更好、更有效率地學習這一問題。這一問題可以被概括歸結為“網絡學習及其策略問題”。
在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先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基于網絡的學習”。
基于網絡的學習:概念界定
對于網絡與學習的結合,人們所耳熟能詳的稱謂有很多,包括:網絡學習、網上學習、在線學習、電子學習、電子化學習、遠程學習、網上遠程學習等等,不一而足。不但概念不統一,而且人們對它們的理解也不盡一致。
但追本溯源,它們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種現象,即由現代信息通訊技術所支持的,尤其是通過計算機網絡來進行的教育、學習和培訓活動。進一步來說,它們更多地代表著翻譯上的差別,而這種翻譯上的差別也提示了原有英語概念的不統一、不一致。
在英語文獻里,e-learning(通常譯為電子化學習或電子學習,與電化教育的概念類似),online learning(通常譯作在線學習),web-based learning(通常譯作網絡學習或網上學習),distance learning(通常譯作遠距離學習或遠程學習)是廣泛使用的概念,其中尤以e-learning最流行。經常性地,它們甚至被作為同義詞看待。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細微的區別,應當予以認真的辨析。分清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和聯系,對于我們深入地認識基于網絡的學習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給一個專業術語或概念進行定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對于在專業文獻中經常出現的概念和術語,人們對其含義的理解通常都形成了某種比較公認的看法,因此能夠對它們做出比較精確的定義,同時這些定義也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尤其是教科書中所出現的概念,一般都是這樣來定義的。譬如,“教育”被定義為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學習”被定義為個體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過程。一旦人們對某個概念形成公認的理解之后,其含義就會被相對固定下來,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不變。
但是,事物和現象總是不斷在發展變化的,因而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也遲早要改變;相應地,與這些事物或現象相關的概念或術語的定義也會被改變。人們獲得了新的認識,就會重新來考慮對事物的理解和定義,新的概念或術語通常就會應運而生。如果一個舊概念被得到了保留,通常它也會被賦予新的含義。
對于新產生的概念或術語,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是通過參照已有的概念來對它們定義的。e-learning就是這樣來的。我們有email(電子郵件),有e-business(電子商務),那么為什么不能叫e-learning呢?類似地,由于學習是基于網絡(World Wide Web,通常簡稱為web)之上,那么當然可以叫web-based learning了。由于我們上網一般都叫online,因此把網上所發生的學習行為稱為online learning也順理成章。
Tsai和Machado 曾對與網絡學習相關的概念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根據他們的定義,e-Learning主要涉及計算機網絡的使用,以交互性為主要特征。單純使用計算機本身并不能構成e-learning;計算機必須和網絡配合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人機交互,才能稱作是e-learning。web-based learning的主要特征是web-based,即學習行為乃是通過網絡瀏覽器來進行的。而online learning則強調online,學習者必須通過計算機來獲得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既可以存放在國際互聯網上,也可以位于任何計算機硬盤或光盤中。對distance learning而言,著重的是學習者和教師之間的遠程交互作用和及時反饋。單純把學習材料放到網上供學生下載并不是一個學習行為;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就學習的內容進行交流和回饋才能稱之為學習。進一步來說,distance leaning涵蓋的范圍要遠遠大于上述的其它三個概念。基于函授、廣播、電視的教學也屬于distance learning之列,但顯然它們并非e-learning或web-based learning。而在中文文獻里,則用“網上遠程學習”來與一般性的遠距離學習區別開來。
當然,Tsai和Machado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言。事實上,由于信息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實在是很難準確、明晰地界定以上概念。比如說,e-learning這一概念的使用,目前已經被擴大化到了幾乎所有與技術相關的學習現象。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則又導致新的學習方式的出現,譬如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或無線學習(wireless learning),即通過手機或其它手持移動通訊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此外,諸如教育游戲(educational games)、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等也都與上述的其它概念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區別和聯系。
網絡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其在學習領域的應用也永無止境。有鑒于此,同時考慮到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現實,本文籠統地把所有與網絡相關的學習現象都簡單地歸之為“基于網絡的學習”。為了行文的方便,則把它簡稱為“網絡學習”。相對于其它概念來說,采用網絡學習這一術語更符合漢語的習慣用法,也比較簡捷明了。e-learning雖然很流行,但無論把它譯作電子學習、電化學習或電子化學習都會讓人產生某種蹩腳的感覺,并極易讓人聯想到傳統的電化教育;而傳統的電化教育所使用的技術是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的。在線學習雖然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候選概念,但對于移動學習或無線學習來說,在線一詞反而會讓人產生混淆。而網絡一詞則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它既可指傳統的在線網絡,也可以指無線通訊網絡;既可以特指計算機網絡,也可以隱含指由學習者形成的學習伙伴網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為網絡一詞賦予相應的內涵。除此之外,由于像網絡大學、網絡教育等用語也已很普及,人們更容易由此出發去理解網絡學習。因此采用網絡學習這一概念應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其內涵可以包容“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網絡作為學習的對象;網絡作為學習的資源;以及網絡作為學習的環境”。
還需要指出的是,網絡學習的概念可以運用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從正規教育到非正規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從校園教學到遠程教育,其應用的范圍很廣。但本文認為,網絡學習尤其適用于成熟個體的學習過程。這里所說的成熟個體,不單單指的是年齡意義上的成年人,而是涵蓋那些身心發展已經成熟,能夠自主、主動地尋找學習機會和進行學習的學習者。在高等教育機構里進行學習的各種學生、參加各種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學習者、主要通過遠程學習手段來進行學習的學生,都可歸于此類。這類學習者的共同特征,在于他們通常具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與中小學生的學習具有明顯的區別。
成熟個體的網絡學習
網絡學習代表著人類學習方式的一場重大的變革,或者借用流行的說法,它代表著學習的革命。自從學校誕生時起,人們就已經習慣于坐在教室里,捧著書本,聽老師講課。技術的發展帶來信息和知識的爆炸式發展,學習與技術的聯姻使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意地點、按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自己所想進行的學習。一項調查結果表明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網絡學習的主要優勢在于三個方面,即可以讓人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可以節約學習的支出,可以讓人進行自定步調地學習。
網絡學習尤其適用于成人學習者。但成人一詞,容易讓人聯想到年齡意義上的成人,但決定成人與否的,其關鍵不在于年齡,而在于身心發展的成熟度。只要身心發展都已經達到了成熟的程度,在學習問題上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和學什么,都可以歸為成人學習者。成人學習者的基本特征在于:
● 他們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模式,其學習帶有明顯的個性特色;
● 他們不是像中小學生那樣的接受基本教育的初學者,而是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學習者;
● 他們的學習帶有自身獨特的工作和生活烙印,每個人的經驗與價值觀都與他人有所不同;
● 他們的學習具有更明確的目的性;
● 他們對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具有很大的期望;
● 他們帶有各自不同的學習動機。
由于成人學習者本身的特點,只有當學習環境滿足以下條件時,他們的學習才最有效:
● 學習的環境與氣氛符合成人的需求;
● 教師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和輔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 他們能夠自己控制學習的步調,能夠自主決定學習的進程;
● 學習的內容與他們的實踐工作或生活具有較高的相關度;
● 教師的教學考慮到每個人在學習需求與學習風格上的差異;
● 教學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成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基于網絡而構造的學習環境能夠為成人的學習創造極大的便利條件,如果利用得當,可以實現優良的學習效果。遠距離教育曾是成人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傳統的遠距離教育,一度以函授、廣播及電視傳播等為主要的手段。在網絡時代,遠距離教育將會越來越主要地基于計算機網絡而進行。時間和空間對個體學習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減弱。這種基于網絡進行的學習,與其說是遠距離,毋寧更準確地說是更近距離的教育。實際上,基于電腦網絡而建立的多媒體成人教育網,作為整個社會教育網絡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將會成為日后成人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它會先與現有的廣播電視教學網結合起來并會逐步取代之。在信息網絡之中,成人學習將更加突出一種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因材施教、自主步調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等傳統的一些教學原則將會得到真正的體現。
但技術本身并不能保證這一點。技術只是供人利用的,本質上講還是人的因素決定了網絡學習會有怎樣的成效。從成人學習者自身來講,他們參與學習是出于多種需求和動機因素考慮的。現代社會尚未發展到可以讓人自由發展身心的地步,人們參加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出于實用功利的目的。從學習動機的角度考察,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學習受到外在環境需求的驅使,即使在某種程度上有自發學習的要求,但仍然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實用效果。而在信息時代,如果仍然抱持這種被動學習的想法,被動應變,注定是無法在社會中立足的。新知識、新信息的大量出現和日新月異,促使一個人必須去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以一種的自覺的學習態度,有預見性地汲取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關的知識,應付可能出現的挑戰,而不是等待挑戰出現以后束手無策。這實際上對個體的利用信息進行主動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時要求學習者考慮到各種內外因條件和環境變量因素,形成一定的學習策略。
網絡學習策略:改變傳統的觀念
策略一詞的含義,乃是指為達到某一特定目標而采取的具體行動和計劃。學習策略概念的核心,在于運用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能來實現特定的學習目的,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國際方面,把基于網絡的學習策略籠統地稱作e-learning strategy,旨在探索如何通過Internet和其它相關的信息通訊技術,使社會各種企事業機構能夠實施最有效的教育和培訓,從而使個體學習者實現最有效的學習。e-learning strategy最初在遠程繼續教育和企業培訓等領域開展得如火如荼,并日益滲透深入到網上大學乃至正規的學校教育系統之中。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如網上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已從單純的理論研究進入全面的實踐和推廣。
與國外相比,我國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尚處于較低水平。從已出版的著作與論文看,多偏重于具體的學科教法與學法,缺乏對學習者整體宏觀學習策略的研究,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實驗應用研究少,尤其是高水平的實驗應用研究更少。對成人學習策略的研究,也僅限于提出一些自學與應考的方法。而對關于在網絡環境之下成人應當如何學習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仍處于探索階段,與我國飛速發展的網絡教育現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網絡教育不應只是傳統教育的翻版,網上學習應當有其自身特定的策略。但傳統的學習策略觀基本上都是基于傳統的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之中的,強調的是學習者個體的學習策略,主要關注的是發生在學習者內心的學習活動,而且也沒有觸及技術與學習聯姻條件下的學習策略問題。在基于網絡的學習環境中,技術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變量,使用什么技術以及如何使用技術將會對學習的成效發生重要的影響。一個完整的網絡學習策略,除了考慮到學習者本身的因素之外,還必須把學習所賴以發生的環境、所使用的技術條件與因素、以及師生之間和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往與互動等考慮在內。換言之,網絡學習策略應當是一個整體策略的概念,既包括所有與網絡學習相關的宏觀變量,也包括學習者個體的微觀因素。
網絡學習的整體策略模型
整體策略的出發點,乃是把學習過程視為一個各種學習變量綜合發生作用的系統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策略的關注點并非僅僅是學習者本人,它還包括其它的相關因素。本文認為,所有影響學習過程的因素可以被劃分為兩種,一是學習的內因變量,即學習者本人的因素;二是學習的外因變量,即學習者本人之外的因素,包括教師的作用、學習的環境與條件、與其它學習者的交互作用等。內因變量較易為學習者本人所調控,而外因變量則較難。
學習的內因變量,大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學習的目的與動機。目的與動機決定了學習者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學習。
● 現有的知識水平與已經形成的學習風格。有的人屬于快速的學習者,有的則屬于笨鳥先飛型。有的人喜歡自學,有的則喜歡與人交流。最優的學習策略總是適合個人已有的學習特點的。
● 愿意投入學習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學習的外因變量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學習的環境與條件。學習環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可以指學習所發生的物理環境,如校園、教室,也可指學習所發生的虛擬空間,如網絡。傳統的學習環境基本上是囿于校園之中,教室是學生花費時間最多的場所。虛擬學習環境則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之上,超越了時空的界限,為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由于學習環境的不同,學習的條件也產生了變化。傳統學習依賴的是課本、教室、黑板、粉筆、以及有限的教學輔助設備。網絡學習則脫離了課本的局限,更多依賴的是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
● 教師的作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充當的是專家和知識庫的角色,為學習提供方向和指導。在信息與知識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教師同時還是學習的伙伴,與學生共同探索學習的方向。
● 與其它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雖然自學是學習的方式之一,但與其它學習者一起探索、交流和分享能夠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其它學習者的特點以及你如何與他們進行交往和互動,能夠對學習的成效發生重要的作用。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他們與老師一起,構成你學習的社會環境。
成功有效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獨自默默苦讀的過程。基于自學的策略只是學習策略的一個構成部分,而且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只是一個小的部分。當我們說到學習時,很容易產生的一種誤解,即學習純粹是學習者個體的行為,學習策略指的就是個體如何更好地自學。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學習不但是個體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交往、交流、參與、分享和溝通的過程。真正意義的學習應當體現在個體積極主動地自學、從教師那里釋疑解惑、與同伴交流溝通這三者有機的統一之中。對學習策略的探討,必須基于學習者—教師、學習者—學習者之間密切協作這一前提之下。
網絡學習的整體策略模型,就是以師生協作和生生協作為探討學習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重在分析一個人為什么而學(即學習的目的策略問題)、通過什么途徑來學(即學習的方法策略問題),以及應當養成哪些學習技能(即學習的技能策略問題)。目的、方法和技能構成了分析網絡學習策略問題的基本視角。見下圖。
網絡學習的目的策略。這里所說的目的,指的是對學習根本目的的認識,而不單純指的是某一具體的學習目標。網絡時代要求樹立新的學習目的觀,重新認識什么是知識,什么是學習。在對待什么是知識這一問題上,要學會把知識與信息區分開來。網絡時代的特征之一就在于信息量的快速增長以及信息的無所不在和唾手可得。如果錯誤地把信息當作是知識,或者把學習簡單地視作為獲得信息的過程,那么就降低了網絡學習的價值。計算機網絡技術解放了人類大腦在記憶信息方面的負荷,但對分析信息、融會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不再是為了去“記”、去“背”信息,而是要去構建知識和理解意義。
網絡學習的方法策略。同樣的,這里說的方法,指的是根本的方法,而不是某一具體的方法。強調的是學會學習的問題。教育、教學、培訓和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溝通問題被置于首位,因而網絡學習的方法策略就旨在分析和探索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這一媒介來實現教師和學習者、以及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本文認為,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和溝通問題應當被置于網絡學習方法策略的核心地位來予以考慮,學習中的溝通之道乃是網絡學習的方法之本,所有其它的方法都不過是末節而已。
網絡學習的技能策略。方法的熟練運用形成技能。提高學習技能就好像如虎添翼,可以大大增進網絡學習的效率。除了學習者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之外,網絡學習的技能策略還與以下問題相關,包括:教師角色的轉換、在線施教的技能、師生協作的技能、生生協作的技能、利用網絡學習工具的技能、網絡學習社區的建立和發展問題。
從以上三個側面對網絡學習策略的整體考察,實際上突出了網絡學習問題的根本與關鍵所在。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說,本文所闡述的網絡學習策略模型,與其說是策略,不如被冠以“網絡學習戰略”之名更為恰當。
結語
研究基于網絡的成人學習及其策略問題是學習策略研究的深化領域,是關系成人網絡學習成效以及網絡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它不但可以進一步發展成人學習理論,更有助于拓展遠程教育的視野。
對成人網絡學習策略的分析,必須基于整體的策略觀而進行,可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研究。宏觀層面探討基于網絡的成人學習觀、成人網絡學習的目的策略與動力機制;微觀層面則探討成人網絡學習的具體方式、方法、技能與技巧等。應當明確網絡學習觀、學習目和策略與動力機制的重要性,并視之為網絡學習策略之本;而有關網絡學習的具體方法與技巧則為輔。它們一起構成完整的網絡學習策略。
深入一步講,網絡學習策略涵蓋的內容應當包括更加具體的方面,如網絡時代成人新學習觀的確立、基于網絡的組織學習策略、支持求助策略、自主學習策略、協作學習策略、網絡學習課程與課件的設計與開發策略、基于網絡的師生關系與人際交往策略、以及更具體的成人網絡學習策略的方式、方法、技能與技巧培養等。每一種具體的策略各有其優勢與局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運用是關鍵。通過分析和借鑒國內外最新的網絡學習理論與實踐進展,從而形成適合中國國情且具前瞻性的成人網絡學習策略理論,可以作為網絡教育課程制定與課件開發的理論基礎之一,進而為我國網絡教育的發展和變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Tsai, S., & Machado, P. (2002). E-learning basics: Essay: E-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web-based learning, or distance learning: Unveiling the ambiguity in current terminology. eLearn, 2002(7), 3 . Available: http://doi./10.1145/566778.568597
[2] 王松濤. 論網絡學習[J]. 教育研究,2000,(3):58-61.
[3] elearningmag網站的調查結果. e-learning Magazine User Survey, 2001. Available: http://www.
[4] 閻金鐸,金學方,祁乃成. 學習生理、心理和策略[M]. 北京:北京師
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王松濤,副研究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10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