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哦哦理財blog
股票投資正道-“分享集”開場白
“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這兩句話,說明了錢的局限性,也道盡了錢的重要性。 是的,有錢買不到愛,買不到幸福,買不到別人對你的尊敬,買不到生命,更買不到心靈的安寧--錢不是萬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開門七件事,樣樣要錢。現實是殘酷的,沒有錢,寸步難移。相信吃過錢不夠用的苦頭的人都會同意,窮與苦是對孿生兄弟,難分難解。 所以,我們不得不努力賺錢--其實是被逼努力賺錢,因為,“沒有錢萬萬不能”。 做任何事情,開始之前必須擺正態度,出發點正確,做到“理直”,“理直”才會“氣壯”,氣壯才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賺錢也一樣,首先要有正確的出發點,為了什麼而賺? 為了父母、妻子、兒女的生活過得更好。 為了使你所愛的人的生活有保障。 為了我們退休後能財務自主,不靠兒女過活。 為了追求我們夢想中的美好生活。 為了做人做得更有尊嚴。 為了對哺育我們的社會人群盡一點反哺的責任。 為了得到我們想得到一切。 正確的出發點,成為促使我們努力賺錢的力量,這股力量,善加引導,會為你帶來預想不到的成果。 賺錢,有如做人,做人要跑正道,循正道而行,人生的路,越來越寬。 賺錢之道亦然,依正道而行,越來越順遂,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正道。 如果你起步之前,就動了歪念頭,走旁門左道,走捷徑,越來越狹,最後是舉步維艱,甚至走上“不歸路”。 我在談到股票投資之前,先談賺錢之道,是有感而發。 我覺得股票投資、資金、知識、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做人和投資的出發點。 如果在出發之前,取錯了方向,那麼,無論你多麼努力,也無法達成投資的目標。 投資有如打字,如果你在開始時,用兩只手指按字鍵,習慣了,你很難改正,一輩子用兩只手指打字,永遠不會把十只手指按在字鍵上打字。 投資又好像駕飛機,如果起飛之前,偏離航線,那怕只有一度,在飛行了十多個小時之後,降陸地點,距離你的目的地,何止千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之謂也。
股票投資 不循正道 散戶容易傾家蕩產 (第1篇)
股票投資,一開始就抱著錯誤的態度,你幾乎可以肯定,永遠無法達到財務自主的境界。 不但如此,你可能會傾家蕩產。 股市對態度正確的人是金礦,對態度錯誤的人是墳墓。 循正道做人,也許不能出人頭地,但最低限度還是個堂堂正正的人,也許對社會沒有什麼值得歌頌的貢獻,但最低限度不會為害社會。 循正道投資,也許收獲不如你預想的那麼大,但最低限度不會使你傾家蕩產,使你的家人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自在。 那麼,什麼是股票投資的正道,又什麼是股票投資的“左道”? 很簡單“左道”就是在股市投機。 “正道”就是從商業的角度,依據基本面進行投資。 股票投資者如果一開始就對股市存著錯誤的觀念,以為可以在股市快捷致富,那麼,他的下場,幾乎肯定是悲慘的。 如果你以為股市是個做無本生意的地方--可以靠“對敲”致富,而且上了“對敲”的癮,那麼,你已患上軟骨癥,永遠站不起來。 如果你存著一種想法:可以擊敗股市,那麼你是自討苦吃,因為你已成為孫悟空,永遠跳不出股市這個如來佛的手掌,最後必然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而導致“左道”投資者無法抬頭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股市的游戲,是“零數游戲”(ZERO SUM GAME),是因為不存在的價值,最終一定會消失無蹤,是因為財富的創造,必須建立在價值的創造上。作為經濟的一部份,作為商業的一環,股票價值不能無中生有。無中生有如果存在,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晚上開花,太陽還沒有升上來就枯萎了。 股票市場,實在是個天才的發明,但是,演變到今天,已逐漸變質,成為最大的賭場--大馬百萬的“股友”,美其名為“投資者”,實際上,絕大多數是“賭友”--抱著“搏一搏”的心理進場,股票是籌碼,跟它所代表的資產和業務脫節。 “賭友”們的普遍態度是“管他是好股還是壞股,只要會起,就是好股”。大部份人不了解公司,也沒有興趣去研究,他們把重點放在股市,不投向公司,投向股價,不投向基本面。 我目擊數以萬計的PN4公司的股東,虧掉了數百億令吉的血汗錢,而其中絕大部份是散戶。 我發現散戶們在股市一錯再錯--屢戰屢敗。 我為他們惋惜。 身為散戶之一,我很幸運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我堅持循正道而行。股票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希望有更多人分享我的心得,所以我寫了“30年股票投資心得”。一書,最近又在吉隆坡、檳城和新山主持心得分享會,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心得,減少股票投資的錯誤,這也是我重新執筆寫這個專欄的主要原因。故叫“分享集”。
買股票就是買股份 (第2篇)
最簡單的道理,常常也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 就以股票投資來說,很少人去想過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股票是什么? 在開始投資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循正道而行,表面上看起來,這樣做很老土,實際上這是最有效,最穩當的途徑。 如果你一開始就持著錯誤的態度,以為在股市中投機可以致富,那么,你在股市越久,虧得越多,跟財富絕緣。 所以,要走上投資正道,第一件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股票”是什么? “股票”也者,就是股份的票據,你參加一家公司的股份,公司的股份注冊處,發給你一紙證書,證明你在這家公司擁有的股份額,這張證書,就是“股份”。 這種情形,就好像土地局發給你一張地契,證明你在該段土地的擁有權一樣。如果你擁有一間屋子的話,你不妨拿出屋子的地契來看一看,你一定會發現,發展商把一段很大的土地,分割為數以千計的小段,你的屋子占有其中的一小段。同樣的,一家有限公司的股份,可能是一億令吉,分為一億股,每股一令吉,如果你投資100令吉在這家公司(在股市,每100股為一個交易單位)你就是持有這家公司100股的股份,在過去,公司注冊處發給你一張證書,證明你的股份額,這就是股票,其性質跟地契證明你是屋地的擁有者沒有兩樣。 現在由于實施無票制,由中央存票處登記你的股份額,股東已看不到“票”了,但擁有權更有保障,因為股份紀錄是在中立的中央存票處保持,上市公司的董事無法做手腳,居心不良者無法印假股票。 明乎此,你就不難理解: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公司的資產及業務,就好像地契代表土地一樣。 這個觀念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說,這也是股票投資的成敗關鍵所在。沒有確立這個觀念,你很難在股市投資成功。所以,投資者一定要時刻記住“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這句話,每一次在買進之前,都提醒自己:我是在買進這家公司的股份,不是買進賭桌上的籌碼。 在認識清楚買股票就是買股份之后,你整個投資景觀就完全改變了。 買進股份后,你就是該公司的股東,換句話說,你是跟數以千計,萬計完全不認識的人,合股做生意。 有限公司分為兩大類:私人有限公司和公共有限公司。兩者的區別有二:(1)私人公司股東少,公共公司股東多(上市公司必須有25%的股份分散在小股東手中,最少要有1千名每名持有不少過100股的小股東)。(2)上市公共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股市,通過拍賣制轉讓。其他方面的分別不大。(我在最近出版的”30年股票投資心得”一書中有詳細論析)。 假如你跟幾個朋友組織一家私人有限公司從事某種生意的話,你占有10%股權,如果意見不合,或是你急需現金以濟燃眉之急,或是公司表現欠佳,你很難退股,我有一些跟人合股做生意的朋友,就面對這樣的困境。如果他所參股的是上市公共公司(公共公司也有不上市的),他只要給經紀打一個電話就“退股”了,不必看大股東的臉色。我曾有許多參股私人有限公司的機會,都不加以考慮,就是不想受大股東的氣。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950家上市公司任由我選擇參股,何必做無權過問的私人有限公司的小股東? 在了解到你不是在買一張“票”,而是在買公司的股份,那么,在參股之前,你就會問:這家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這門生意有前途嗎?什么人在主持這家公司的業務?這個人是否精明能干?是否誠實可靠?是正派做生意,還是藉做生意來刮股東的錢?這家公司的財務情況如何?是否有負債?如果負債很高,目前的生意是否有足夠的CASH FLOW 來還本還息?公司是否有長遠的發展藍圖? 你要知道,公司的擁有權和管理權是分開的。你把公司的經營權交給董事部,除了常年股東大會及重要事項需要你的批準之外,平常你是無權過問公司的營運的(否則,天下會大亂,職員無所適從)。所以,你最好購買你對公司領導層有信心的公司的股份,否則,吃虧的是你自己。 記住,買股票就是買股份,也就是參股于有關公司,所以,在參股之前,一定要對有關公司有深入的了解。 參股之前,勤做功課,是投票投資成功的最基本條件。 不了解你的公司,就不要參股,就好像你不知道你的朋友做的是什么生意,就不要跟他合股做生意一樣。參股於公共公司要比跟朋友合股做生意更謹慎,因為你是跟陌生人合股做生意。
股票投資風險有多高? (第3篇) 提到股票投資,一般人的反應是:股市是賭場,風險很高。 再詢問你身邊買過股票的人,你會發現,十之八九虧本,賺錢的不到十之一,二。 更使人好奇的是:既然如此,何以仍有人前仆后繼? 我想股市的魅力,就是在它的變幻莫測,越難以捉摸的東西,吸引力越大。在股市中,每一個交易都是一個挑戰,每一次的交易,盈虧都是個未知數,就好像進入賭場的人,有下注就有贏錢的希望一樣,所以,盡管明知十賭九輸,仍樂此不倦。 我曾經詢問在股市中投機的朋友,屢戰屢敗,何以仍不離開股市,他們也無法解釋。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股市中失手的,不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他們在專業的崗位上,精明能干,但進入股市,總是鎩羽而歸,似乎知識并無助于提高勝算。 跟別的投資管道,尤其是購買房地產相比,股票投資的風險,肯定比較高,有多高?我的答案是:不會比做生意的風險更高。 在“買股票就是買股份”一文中,我已經說得很清楚: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買進一家公司的股份,就是投資于有關公司。很明顯的,購買股份的風險,就等于有關公司的生意的風險。如果說買股票沒有風險的話,那是癡人說夢話。大家都知道,做生意一定會面對風險。有賺無虧的生意,少之又少,即使用,當所有的人趨之若鶩時,這門生意的競爭激烈了,賺率會逐步下降,最后那些管理不當或資金不夠雄厚的業者,會面對虧蝕,最后是被淘汰,優勝劣敗,在商場中尤其明顯。 既然買股份就是跟數以萬計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則股份的風險,其實就等于生意的風險。 所以,買股票的風險,不會比直接做生意的風險更高。因為你的股份所代表的就是企業的業務。企業經營成功,你的股份的價值跟著上升,企業經營失敗,你的股份的價值跟著貶值。如果是企業一蹶不振,就好像整百家被列為PN4的公司那樣,股份的價值可能是一文不值。 不過,在有限公司下,作為小股東,“O”是你的虧蝕的極限,即使公司的資產淪為負數,也不至于連累你。 假如你是直接做生意,是私人有限公司的大股東,銀行要你對貸款,提供個人擔保的話,當公司負債高過資產時,你仍無法脫身。作為小股東,你所承擔的風險,實際上比私人公司或合股企業的大股東更低。 股份(我不喜歡用“股票”兩個字,因為容易誤導人)的價值,既然是決定于公司的成敗,或是決定于生意的成敗,則作為小股東,只要選擇購買生意成功的公司的股份,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賺到錢,其理至明,看起來非常簡單,照理是在股市賺錢并不是困難的事,為什么那么多人虧本? 我想主要的原因為: ①大部份人在買進時,根本對有關公司的基本面--業務、結構、盈利、管理層結構、財務情況、前景等等,一無所知。他們在買進時,只關心有關股票會不會被炒起,公司的好壞,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對他們來說,會漲價的就是好股,不會漲價,好股有何用? 他們根本沒有參股的念頭,他是在買賭桌上的籌碼,所以常常買進沒有前途的公司的股票,股票價值不斷下降,怎能賺錢。 ②高價買進劣股,后果自然是悲慘的。在購買股份時,即使是好的公司,如果售價太高,也很難賺錢,何況是高價買進壞股?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投資賺錢與否,跟你的成本息息相關,成本太高,即使是好的公司的股份,也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賺回來錢,何況是買壞股? 參加私人公司的股份,或是自己做生意,你從事的是一個行業,更準確的是一個行業中的一家公司,你是孤注一擲,如果生意失敗,你將失去一切。 購買上市公司的股份,你可以進行多元化投資。在大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達950家,只要你騰出一點業余的時間,進行研究,嚴加選擇,你總可以從中選出十家八家有成長潛能的公司,把資金分散在十家不同行業的公司,其風險肯定比投注于一家公司的風險為低。 因為,股票投資的風險,不應比直接投資于生意來得更高。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①股票投資的風險,源自企業的失敗,叫“企業風險”。 ②來自股價的下跌--買價太高。高價買好股,尚且難賺錢;何況高價買劣股。 我在“30年股票投資心得”一書中所提出的“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長+時間=財富”,就是治本之道。 凡是投資,都有風險,股票投資的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就好像做生意無法避免風險一樣。但若堅守冷眼方程式,循正道而行,可減低風險。
股市賺錢不靠“炒” (第4篇) 最近在首都舉行的一個投資展覽會中,無意間聽到這樣的對話: 投資者問:“貴公司的股票價格何以不會起?” 有關上市公司董事答:“因為沒有人炒作。” 該名董事的意思是說:股票的漲價,要靠炒作,而不是靠業績表現的不健康想法,就難怪廣大的投資者,都作如是想了。 實際上,該公司每股每年只賺二發,以當時RM1.10的市價,本益比高達55倍(即55年才能賺回本錢),稍有投資頭腦的人都會同意,合理的本益比為10倍(10年回本),55倍的本益比高得離譜,該公司的股價已被高估,不起是正常,如股份上升,是屬反常。 大部分股票投資者都對股票投資存有錯誤的觀念,即惟有買到有人炒作的股票,才有可能賺錢,所以他們天天都在尋求有可能被“炒”起的股票,對于公司的基本面,不屑一顧。 普遍的想法是:好股沒人炒,不會漲價,有什么用?倒不如有人炒作的壞股,在最短的時間內暴漲,既賺錢,又刺激,不欲快哉! 這種投機心理,使散戶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息”上,只要聽到某股將被炒的謠言,就不假思索,馬上大買特買,為較早時靜悄悄地在熊市中,低價累積了大批股票的炒家,制造了高價脫售股票的機會,散戶最終成為裝滿劣股的垃圾桶,哀哉! 沒有一個炒家會笨到,未買夠股票就放出“消息”的,所以,散戶聽到“消息”時實際上股價已近顛峰,此散戶永遠成為輸家的原因之一。 炒家的招數,層出不窮,套套新鮮,其中之一的殺手戰是在極短的時間內使股價暴跌30%,到了交易所規定的跌幅極限,措手不及的散戶,根本沒有脫售的機會,炒家要“玩殘”散戶,易如反掌,此為散戶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二。 在950家上市公司中,被炒家點中的,不到一巴仙,散戶買到此婁股票的機會微之又微,99%散戶無法受益,此為散戶無法靠“炒”股賺錢的原因之三。 散戶既然不能靠“炒”,又靠什么在股市賺錢? 答案是:靠公司的業績表現。 散戶一定要建立一個信念:即“短期來說,股價可能跟公司的業績表現脫節,但長期來說,股價必然反映公司的業績。” 只要公司有良好的業績表現,股價必然上升。 如果一個企業的盈利,長期保持上升的趨勢,股價必然亦步亦趨。 業績改善,股價隨之,這種現象,屢試不爽。 靠基本面的改善而使股價上升,這種賺錢法,比靠“炒”更有把握。 所以,散戶與其去聽謠言,找“炒”股,倒不如多化心思去找業績可能改善的公司,買進其股票,長期持有,這是股市賺錢的更可靠途徑。 做生意的目的,是賺錢,我們沒有必要投資于不能賺錢的公司,其理至明。 但大部份人在買進股票之前,都忘記了他們是在買公司的股份,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股價,忽略了基本面。 實際上價值是“末”,基本面才是“本”,多數人失敗在舍本逐末。 談到公司的盈利,許多人的觀念非常模糊,不知如何去判斷。 例如有人聽到一家公司賺3千萬令吉,就眉飛色舞,認為這是家了不起的公司。 實際上,若不跟資本掛鉤,3千萬令吉這個數字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假如這家公司的資本是10億令吉的話,一年賺3千萬令吉,有什么值得提的?它還比不上銀行定存的利息回酬。 所以,最重要的數字是每股凈和(Earning Per Share,簡稱EPS)。這是評估股票價值中最重要的數字。 投資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數字上,永遠錯不了。 所謂“成長股”,就是EPS年年增加的公司。 有了EPS,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評會估股價是否過高。 以EPS去除股價,得出本益比,例如:EPS:RM0.30,股價RM1.50,則本益比為RM1.50÷RM0.30 = 5。 本益比就是賺回本錢所需的年數(見“30年股票投資心得”對本益比有詳細論述!可參考)。通常10倍的本益比是屬合理。但如果公司沒有什么成長,最好取8倍的本益比,成長快速的公司,本益比可達15倍。 每EPS RM0.30的公司,以8倍的本益比計算,合理股價為RM0.30X8= RM2.40,如果目前的股價為RM1.50,值得買進。 以這種方法預測股價,比在股市投機取巧,有更高的把握。 必須強調的是EPS或本益比只是評估的標準之一,投資者還要配合其他的因素,才能作出較為正確的投資決定。 例如,另一項極為重要的是,是“成長”,遵循冷眼方程式,低價買進成長股,長期持有,準錯不了。 根據基本面,聚焦于EPS,注重成長,使股價跟著股票的價值上升,這種賺錢法,比靠“炒”賺錢更有把握,風險也更低。 有意于通過股票累積財富的投資者,應摒棄“炒”風,永不投機。
刻舟求劍要不得 (第5篇) 我寫股票投資專欄,寫了三十多年,我的主張,三十年不變,其中之一就是反對投機,主張長期投資。 我最近出版的“30年股票投資心得”一書,最后一篇為“一萬如何變百萬”,我舉了五個例子:馬來亞銀行、大眾銀行、豐隆貸款、OYL和東方實業,證明長期投資,可以致富。 買進這五家公司的股票,平均收藏30年,一萬令吉可以變成一百萬令吉。 我以30年為標準,是假設一個人由25歲開始工作,到55歲退休,剛好工作了30年。假設他在進入職場投資一萬令吉于上述五家公司之一,到他退休時他已是百萬富翁。 最近我與一個做律師的朋友用午餐,他告訴我他20年前花數萬令吉買進一批云頂的股票,收藏了一兩個月賣掉,賺了一萬多令吉,他高興得不得了,假如他收藏至今,這批股票價值超過三百萬令吉。 10年前,他在機場遇見一名銀行家,該銀行家對他說:假如他投資10萬令吉于該銀行的股票,他退休時將有足夠的錢渡晚年。 他聽從該銀行家的話,以10萬令吉買進該銀行的一批股票,緊握不放,10年后的今天,該批股票價值一百萬令吉。 這名曾在股市翻過筋斗的前輩律師的結論是:長期投資是致富的最佳途徑。 大家知道,跟陳水扁爭寶座的連戰,是臺灣富豪之一,身家數十億,我最近看到一份有關他發跡的資料,令我感到驚異的是連戰并不像王永慶等人有自己的事業,他的家族只是買進好股及地點優良的地皮,緊握不放,經數十年,靠股票與地產的增值成為巨富。 由于我一而再地強調長期投資,就給人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我主張買進一萬令吉的股票后,鎖在保險箱,不理不睬,30年后打開保險箱,發現他已成為百萬富翁。這個印象,似乎已深入人心,牢不可破。我最近在吉隆坡、檳城和新山舉行免費的股票投資心得分享會,目的是要跟大家分享我30年的投資心得,希望有助于散戶減少錯誤。在分享會上,不斷的有人質疑緊握股票30年,是不是明智之舉。 讀者這樣質疑,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紀錄顯示,在30年中能保持技續成長紀錄的公司,少之又少,我所舉的五個例子,是非常特殊,也是“極品”股。在900多家上市公司中,在30年后,有可能成為“一萬變百萬”的公司,畢竟是少之又少,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有那么神奇的眼光,或是那么好的運氣,買到這種股票。 在30年的漫長歲月中,許多公司經不起考驗,早已消失無蹤,近年來百家上市公司被列為PN4,就是很好的例證。假如你買到這樣的公司,早已血本無歸,更不要說“一萬變百萬”了。 照這樣說法,我豈不是自打嘴吧? 請允許我先在這里講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河,船行至河中央,他一不小心,背著的一把劍掉進河里,他馬上在利劍落水的船邊,做了一個記號,船靠岸后,他才從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問題是船繼續前進,劍卻留在落水的地方,兩者相距已數里,他當然找不到劍,這個故事的成語叫“刻舟求劍”。 股票投資,最忌刻舟求劍。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好比是船。 公司做生意,好比渡河的船,不斷的前進,不斷的在變化,劍好比是公司的盈利。 當我們買進公司的股份時,我們是根據當時的環境來預測公司的盈利。 如果環境保持不變的話,我們所預測的盈利當然會準確地出現。就好像我們在劍落水的地方,下水找劍,當然找到劍。 但是,影響公司業務的環境,天天在變,盈利可能受到沖擊,公司不但沒錢賺,可能還蒙受虧蝕,就好像船已前進,你下水找劍,自然是空手而回。 這說明了,你買進公司的股份之后,一定要貼身跟蹤公司的業務進展,切不可置之不理。 如果你發現公司持續不斷地成長,就好像馬來亞銀行、大眾銀行、豐隆貸款、OYL和東方實業一樣,而且以后也還會成長下去,那么你就緊握你的股票不賣,不要說30年,即使50年、60年也可以,西方不是有許多百年公司,還在繼續成長嗎? 長守這樣的公司的股票,比短期買進賣出,賺得更多。 丹斯鄭鴻標、丹斯里林梧桐、丹斯里李萊生的家族、郭鶴年、丹斯里李深靜、丹斯里郭令燦等就是這樣成為富豪的。 但是,假如你發現,你持有股份的公司的業務,因環境的變動而日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沒有復蘇的可能,那么,你再守下去,就是“刻舟求劍”,不但賺不到錢,而且會血本無歸,就好像過河客永遠找不到他的劍一樣。 所以,長期投資的倡議是對的,投資30年的理念也沒錯,但是,必須配合有效的股票組合管理才有效果,如果一味死守、呆守、守株待兔,兔子已死,守之作么? 如果你發現環境已變,公司已沒有前途,不要說賺錢,即使虧本也要脫售,否則你會虧得更多更慘。 所以,買進時應作長期投資的打算,但要逐季、逐年檢討,不可置之不理。 “長期投資”由數個月至數十年,是否繼續投資下去,不應由時間,而應由公司的表現決定。 你買進時不妨作終身投資的打算,但是假如股市瘋狂,股價被推至極為離譜的高價,你再不出售,你就不是股票投資的料子。 股票生活化 (第6篇) 大部分股票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感到陌生,他們覺得,股票跟他們的生活,沒有什么關系。 實際上,股票跟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 我可以說,大部分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與股票有關。 讓我們看看一名普通受薪職員每天的生活,是怎樣渡過的。 早上他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開燈,電流是由上市的國家能源,獨立發電廠馬拉卡夫或楊忠禮電力等上市公司供應的,其他供應電力的上市公司還有砂越企業,丹絨,環球等。 他是洗臉,洗臉的自來水不是由上市公司高峰,達力,聯熹公用,檳州水供,或是英丹,其中一家公司供應的,這就要看他是住在那一州那一市而定。 梳洗之后,他吃早餐,如果他吃谷類的話,他多數吃雀巢的產品,喝雀巢出產的美碌,阿華田,或是喝子母牌的鮮奶,或是花莎尼生產的煉奶,也許他會在美碌中加上煉奶,那么他已用了兩家上市公司的產品。 如果他時間很匆忙,要趕著去開會,也許他會吃在數分鐘就能準備好的快熟面,那么,他可能吃了媽咪大寶達,楊協成或是雀巢的美極快熟面,吃飽后再喝一杯雀巢的咖啡精,也跟上市公司脫離不了關系。 吃早餐時,他覺得他應該增加營養,於是吃了兩粒安利的營養丸,安利這家美國公司,是直銷業的泰斗,股息非常豐厚。 他一面吃早餐,一面翻閱當天的報紙他受過中英文教育,所以他訂閱由上市公司南洋報業出版的南洋商報和星報出版社出版的星報,有時他也看新海峽時報和中國報,作為執行人員,他在上班前一定看中英文報的經濟版,放工回家后才讀社會新聞和政治新聞,當然,他也注意股票行情,因為他持有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 當他被一則股票新聞吸引時,他的妻子來催促他上班。 他匆匆提了公事包,進入他的普騰賽佳,他的車當然是由國產汽車控股公司生產的,這家上市公司正面對東協關稅措施實行后,入口車降價的挑戰,能在群車圍剿中脫穎而出嗎?國產車總經銷在將資產分發給股東后,由於已不再是國產車的總經銷商,正在努力尋求別種牌子的代理權,企圖成為汽車的超級市場,前途如何? 他把車駕離家園時,注意到車子的保險快到期,他還沒有決定向太平洋與東方,澄心亞洲,豐隆保險(屬豐隆貸款)等上市公司那一間公司購買保險。 看一看油表,他知道油箱的汽油已不多,他把車子駕進國油貿易的油站,加滿了油再上道。國油貿易是國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是一只藍籌股,他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不過,有時他也向其他上市公司蜆殼,埃索的油站添油,看他車在何處而定。 他沿著由金務大的子公司環城控股所擁有的白沙羅浦種大道,再進入由八打靈通往吉隆坡的SPRINT,前往於首都黃金三角的辦公室,沿途經過上市產業公司成隆機構的總部成隆樓,雪蘭莪產業(SelangorProp)開發的白沙羅高原。 進入惹蘭敦依斯邁后,黃金三角出現在眼前,他看到了森那美大廈,由輝百控制的沙里頓酒店,由拉昔胡申公司發展,目前暫時擱置的宏景城,怡保花園擁有一半股權的禮那申酒店,郭鶴年的香格里拉酒店,由貿易機構(前稱國企)擁有的珍珠酒店,龍馬控股的金河廣場,楊忠禮機構擁有的Lot10,星山和J.W瑪麗奧酒店,毅成擁有的威斯汀酒店和激成的辦公大廈,成功集團的吉隆坡廣場和成功時代廣場。望向安邦路,他可以看到新近上市的城中城產業以及由亞太置地擁有的帝國塔樓和公主酒店,當然,他也有到位於拉查朱蘭的莫實德大廈。 這些都是上市公司的地標。 進入辦公室后,他拿出一疊由金獅森林工業制造的書寫紙,草擬一份業務報告。金獅擁有的沙巴森林工業是大馬惟一以樹桐制成紙漿,再制成高級書寫紙的企業。 他打開由上市公司1公司制造的電腦,通過電郵與在外國談生意的同事溝通,他知道他用到多家大馬自動報價市場的上市公司提供的資訊服務,他感謝這些高科技公司,解決他在處理業務,儲存資料方面所面對的困擾。 他通過數碼網絡或明訊的手機服務或電訊公司的有線電話,跟他的顧客保持聯絡,完成多宗交易之后,午餐時間到,他感到有點疲倦,而用餐時間不多,他信步走進附近的肯德基快餐店,叫了一份炸雞,他知道,他填滿了肚子,而這家上市公司又做了一筆小生意。 當天下午,他向老板作了一份匯報,又與同事開了兩個小時會議,會議冗長又枯燥,他想打瞌睡,乃叫沖茶的阿嬸給他來一杯雀巢的咖啡精,以提一提神,因為中秋將至,他叫人買了些大同酒家的月餅,作為茶果,使會議多了點人情味。 下班時,已是萬家燈火,他回到溫暖的家,吃著由國家稻米公司的入口白米煮成的香噴噴白飯,配以太太親手煮出來的菜肴,見到在英迪學院深造的兒子在勤力做功課,他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扭開了Astro的娛樂節目,欣賞鳳凰臺的人物訪談,有時也扭開由新海峽集團擁有的TV3,聽新聞報告。 從這人一天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出,股票為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東西或服務,將股票抽象化是投資者最易犯的毛病。 假如你在應用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或是所生產的產品時,立刻將有關上市公司的資料包括業務、資本、業績等在腦海中溫習一次,久而久之,你就會對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了如指掌,這將有助於你在投資股票時,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為什么不能等三年? (完結篇)
●你買了一間屋子,由跟發展商簽約到發展商交屋給你,前后三年,你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三年的等待,你覺得一點也不長。在這期間,你沒有分文收入,卻定期的給銀行利息,你也毫無怨言。 ●你買了一百英畝的荒地,開辟為油棕園,由伐木、燒芭、開路挖溝,育苗,種植,除草,施肥,整整忙了三年,才看到棕果出現,收成仍不足以維持開支,再等兩年,棕果漸豐,油棕園的收支才達到平衡,仍沒錢賺。這已是第五個年頭了。忙了五年,只有付出,沒有收入,你不以為苦,因為你知道那是賺錢無可避免的途徑。 ●你買了五十畝的地,是樹膠園,屬農業地,你要把它發展為住宅區,於是你向土地局申請將農業地轉為屋地,再將屋地分割為五、六百段每段20′×75′的屋地,以興建五,六百間排屋出售。分割后為每段屋地申請個別地契,請繪測師設計屋子的圖樣,請工程師計算成本,請承包商承建屋子,由市場部登廣告出售屋子,跟銀行接洽融資問題,屋子建筑過程中要處理許多附近居民的申訴,要按期向購屋者收款,到領到入伙紙,把屋交給購屋者,由購買土地到交屋收工,前后長達五年,總算錢賺到了手。作為發展商,你認為以五年的時間賺錢,是正常的,是合理的,你耐心地等待,從無怨言。 ●你是一名中小型企業家,你有制造某種產品的經驗,過去你是為別人管理公司的,現在決定自己創業,你決定建一間工廠,你從調查市場,向銀行接洽借款,尋找廠地,設計廠房,招聘員工,裝置機器,試驗生產,到產品推入市場,從策劃到產品出現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前后三年,再苦撐兩年,才開始有盈利,那已是第五個年頭了。你認為這是創業的正常過程,你心甘情愿與你的事業同行五年,毫無怨言。 ●你是開藥劑店的,你決定在城市的另一區,開一間分店,為來自該區的顧客服務,從尋找店鋪,裝修,聘請藥劑師,籌備開張,到正式做生意,前后也要一年半。 以上的五個例子--買屋子收租,開辟油棕園,建屋出售,從事工業,開零售店,從籌備到賺錢,快則一年半,慢則五年,業者從無怨言,因為他們了解,做任何事業,都需要時間,絕對沒有一蹴即成這回事。 以上的五個例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投入資金,希望賺取合理的利潤,這叫“投資”,業者除了知道投資需要時間外,他們也接受一個事實,即凡是投資,都有風險,沒有任何投資是沒有風險的,風險是他們賺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利潤所面付出的代價。 投資者接受兩項事實: ①投資需要時間才能賺到利潤,沒有捷徑可操。 ②凡投資都有風險,風險的高低常與利潤成正比。 股票投資,是許許多多投資管道之一,為什么投資者不能接受以上的兩項事實。做事業,你可以等三、五年,股票投資為什么不能等三、五年? 絕大部份的股票投資者,都希望今天買進,明天就賣出,賺取暴利。假如你告訴他,低價買進好股,持握三年,可以賺錢,他們覺得時間太長,難以接受。 為什么買屋子可以等三年,買股票卻不能? 為什么肯化五年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建屋計劃,等油棕成熟,等工業產生利潤,為什么股票投資不肯等五年? 為什么肯化一年半的時間去開一間藥劑店分行,買股票卻不愿等一年半載?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跟合資買屋,參股種油棕,建屋,開工廠,開藥劑店分行沒有兩樣,你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跟你所參股的別的私人公司一樣,需要時間去完成業務,才能賺到錢,為什么你用不一樣的態度去對待同樣的股份? 這種態度合理嗎? 投資生意有賺有虧,做生意的人坦然面對,無怨無尤。 你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也是在做生意,當然也是有賺有虧,投資者為什么不能忍受虧蝕,為什么不能接受可能虧蝕的事實而怨無尤人? 上市公司多達950家,任你挑選參股的對象,你因為無知,因為貪婪,因為聽信謠言,而參股於錯誤的企業,豈能完全歸咎於股市?你自己沒有責任嗎? 大多數股票每年的股價波動幅度由數十巴仙至數百巴仙不等,你在低價時不買,高價時搶進,虧了本,不怨自己怨別人,合理嗎? 參股做生意,例如合股種油棕,六、七年之后才可能分紅,買棕油股,當年就可分到股息,不是更合算嗎? 在做任何事情失敗后,多數人只怨別人,把責任推在別人或環境身上,能自我反省的人少之又少。 股票投資也一樣,虧了本不是怨股市,就是怨別人使奸用詐,從來不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 我再問:買屋子可以等三年,為什么買股票不能等三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