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向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是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后路的末代皇帝。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自己愛面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么也應該讓太子到南京暫避,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自盡,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府”,何至于有什么“福、潞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清攝政王多爾袞無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說應該是喜出望外,可事實上明太子的落網并不那么簡單,無論是殺是留都很麻煩。作為外來入侵者,滿清一方面為了收買人心可以禮葬崇禎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對于他們一統中原的障礙決不會手軟。可明太子正好處在這兩中態度的矛盾當中,若是留著他,明朝的忠臣義士就會心懷希望的打著他的旗號前赴后繼。可如果殺了他,滿清精心炮制出來的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幌子就會不攻自破。 多爾袞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讓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將太子殺掉。于是,一場“認證真偽太子”的鬧劇上演了。首先是親人指認,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繹自然領會了攝政王的意圖,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長平公主堅持說是真,被周奎打了一個耳光后也不敢再說話。原太子的侍奉太監有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認是真,馬上被處死,剩下的也就承認是假。連曾經是太子老師的原內閣大學士謝升也指出是假。雖然太子當眾說,謝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講書時說過某事,現在還記得嗎?弄得謝升啞口無言,怏怏而退。但結果已經出來了,太子是假的!還有人上表堅持說是真的?好辦,殺!一氣殺了十五個爭辯的大臣,終于沒人敢說話了。太子在被壓上斷頭臺的時候也許明白了,他原本來北京時看到滿清禮葬他的父皇,以為也會厚待他,可父皇受到禮遇是因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終于連以一個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機會都沒有了。(以上史實出于《石匱書后集》和《甲申傳信錄》) 皇三子定王朱慈燦,一直以來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亂快要平息時,定遠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湘中抓獲了一幫乘亂招兵買馬的草頭王,審問后發現他們還有同黨,是一個還俗的和尚,自稱叫朱慈燦。抓獲后,發現供述的情況與真正的皇三子情況極為相像,與順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著“朱三太子”旗號起義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燦。這回,清朝政府可比剛入關的時候成熟多了,康熙皇帝像彈灰一樣漫不經心的說道:“彼時朱慈燦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便決定了這位“朱三太子”的命運——以一個打著太子旗號的混混的身份殺掉。(《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實錄》有載)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煥應該是兄弟姊妹中最幸運的一個,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后,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后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后在鳳陽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給事中,老給事中念及皇恩,將他收養在家,并改姓為“王”。在王給事中去世后,朱慈煥又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員,這位胡大人也是個心念故國的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從此朱慈煥以余姚王士元為名靠教書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經七十五歲,并且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他對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孫,他最終也沒能擺脫那高人一等的意識,他按皇家的傳統,在為所有的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后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于使這位隱藏了幾十年的前明龍種遭到了滅頂之災。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煥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兒都自縊而死,男性家人無一漏網。朱慈燦否認自己參與造反,他對主審官說:“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賊亂我國家,今上誅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 二也;吾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灑掃,三也。況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叛亂者,必先占據城池,集屯糧草,招兵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話說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確實沒有他參與造反的證據,可是,他承認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爾袞的那一套,拒不承認朱慈煥的真實身份。清廷九卿審訊之后奏報:“朱三供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于崇禎14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年老太監,俱不認識。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應凌遲處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記載崇禎第四子并沒有在崇禎14年亡故,而已經事過60多年的老太監且不說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認得當年的皇子?可惜,殺機已現,斷難挽回,這些連康熙自己都騙不了的證據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煥全家送上了黃泉路,朱慈煥凌遲處死,所有子孫除死于獄中的,全部斬立決。(以上載于《雞林舊聞錄》和《清圣祖仁宗實錄》) 至此,崇禎皇帝的子孫徹底被消滅,而且全都是以不是他的子孫的名義被消滅。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舉逸興絕,善待前朝帝裔,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寬仁大度和守禮好古,康熙皇帝還表示過:“朕意欲訪察明代后裔,受以職銜,裨其世受祀事。”但當真的前明后裔出現的時候,便開始“葉公好龍”了,都聰明的用不承認身份的辦法來食言,我是說過要保護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殺你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統治者歷來都用這種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偉光正,我是說過要虛心納諫,但你說的不是忠言,是誹謗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說過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敵人,所以不能用平等來對待你;我是說過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釣譽,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承諾所標榜的經常改變,而偉光正是不會改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