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懷素《自敘帖》[18張]
懷素(公元725年-785年),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相傳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 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對后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于平淡。 代表作:《論書帖》《小草千字文》《圣母帖》《自敘帖》 俗家尊稱和尚為上人,而有本事的學問淵博的和尚更是上人;懷素以草書擅名古今,則更是上人中的上人。李白此詩的“少年上人”我想應該包括這么幾層涵義。一個年輕的和尚醉眼朦朧,步履踉蹌,在一堵雪白的粉壁上縱橫揮掃,而且,場面是很富于戲劇性的:“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有情緒,有場面,也有聲音,當然還有鮮明的形象,如果把它編成一個獨幕劇,我想一定會迷人的。至于人物形象,如果是老和尚扮主角,可能容易被誤會為是法師在畫符念咒:神秘的天示在作用于某一位得道高僧;這樣的場面與書法創作相距太遠。倒是“少年上人”,在步履踉蹌之際平添幾分瀟灑氣氛,更符合我們對這四句詩的“再造想象”。這就是懷素。 他的《自敘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并非老氣橫秋的。如果說才子氣與出家人之間稍有扦格的話;那么依靠書法這一媒介,它們卻完全可以攜手合作得很好。書法的黑白視覺效果是純凈的,它符合高僧們的宗教氛圍;但書法又是有血有肉、需要表現的,這又符合懷素這個“少年”的表現欲望。妙極了!珠聯壁合的攜手----們又不妨把它看作是書法與宗教的攜手。 懷素為后人留下的不只是這一卷《自敘》,還有很多書林軼話:“嘗于故里種芭蕉萬株,以供揮灑”,“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之再三,盤板皆穿”。甚至寫壞的破筆頭都能成一墳冢,雅號“筆冢”。所有這一切,都曾成為后人口碑傳頌的妙語,并作為前賢刻苦自勵、勤奮好學的模范受到一代代的仰慕與尊奉。當然,在我看來,懷素的師法自然或許比上述軼話更有學術價值:“觀夏云多奇峰,輒嘗師之”,“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之類的夫子自道,是足以為我們提供更深刻的藝術哲學啟示的。如狂風驟雨,如閃電雷鳴;溶天地萬物之態,合宇宙陰陽之道;精彩頻出,高潮疊起,啊!不可捉摸的線的精靈。 《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字。原跡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是懷素晚年草書的代表作。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可以想見當年操觚之時,心手相師,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