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校的實際情況 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工業時代流傳下來的學校體制每況愈下,已經無藥可救?,F在的學校面臨的特殊壓力是其他組織所未見的。在工業社會時,標準化的普及教育是 一項德政,它減少了社會對童工的迫害,為世界帶來了新機會。在不少工業化的國家中,十八歲的青年中,超過半數都有中學畢業的學歷。他們之中很多人的數學與 閱讀能力,可能只比小學畢業好一些,但已經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然而,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了,如今許多工作機會已經轉移或者消失。就算是還有的工作機會,對學歷、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為了符合這些要求,學校的領導 者無不挖空心思,求新求變,不斷拿學校當作改革的實驗品。不過,學校同時也面臨著改革腳步的壓力,必須穩扎穩打、強化傳統訓練,不得讓任何人追不上。 沒有人知道十八年后,當今天的幼兒園學童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業市場會是什么局面,而世界的文明和文化又會變成什么模樣。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普及的現代信 息社會環境將使學校遭受雙重制肘:一方面,學校是最適合計算機與信息通訊科技的場所,不能剝奪學生通過網絡接觸世界的機會;但是這些工具代表的是一股競爭 和難以管理的力量?,F在很多學生的重要學習對話不是發生在教室里或課堂休息時,而是發生在網絡上,晚上八點到十點,對象則是信在幾百甚至幾千公里以外的 人。有些專家很興奮地(也很短視地)預測,公立學校很快就會因為跟不上時代而被“淘汰” 最可靠的預測就是,必須改革;學校再也不能教導學生為一個二十年前的世界做準備,因為那個世界已經不存在了! 學習(learining),英語learninig,在中文是兩個字:學習。第一個字“學”有兩個部分,上半部 代表“積累知識”,下半部則代表門里有個孩子。第二個字“習(習)”,是“不斷練習”的意思。字本身所顯示的意義是一只鳥在發展離巢的能力;上半部的 “羽”象征飛翔,下半部則代表年輕。對于亞洲人而言,學習是持久不斷的事情。待續的“學”和“習”,就表示“精于自我改進之道”(自我超越) ——彼得·吉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