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喂飽的熊是死熊
女兒從加拿大歸來,告訴我這樣一件事:去這個國家的一些山區(qū)旅游,經常可以看見路邊的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被喂飽的熊是死熊”,這是什么意思?打聽當地居民才知道,原來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十分好奇,就從車上扔東西給熊吃。聰明的熊嘗到了甜頭后,就每每“守株待兔”般等在路邊等人施舍食物,慢慢地養(yǎng)尊處優(yōu)起來,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食物時,熊就被大量地凍死餓死了。所以加拿大人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意在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就是把熊喂死了。
記得一位雜文家曾寫過一篇《虎皮鸚鵡之死》的妙文,講的是把兩只活潑潑的鸚鵡放入籠中,好食款待,好生侍候,后來不慎這兩只小鳥逃走了,主人在幾天后找到它們時,已變成了尸體,地點就在樓下的幾棵樹旁。溺愛使之完全夾失了生存的能力,即使歸放于廣闊的大自然中,也只有死路一條。這又讓我想到鄭板橋所說的“養(yǎng)鳥法”:莫若多植樹,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原來這先生所說的最佳養(yǎng)鳥辦法,不是把鳥關進籠子,而是多種樹。 培養(yǎng)人其實也要有這等胸襟,也要有科學方法。在江蘇省江陰徐霞客故居前,有一株三百多年樹齡的羅漢松,它原是徐霞客的父親從京城帶回來的盆景,徐母為了鼓勵徐霞客到廣闊的天地里去,“但愿苦心有余甜”,就把盆景移植到宅邊園地里。而羅漢松從大地的泥土里飽吸了乳汁,得到了陽光雨露的滋潤和冰雪雷電的錘煉,它也同主人一樣巍然屹立于蒼茫大地。而這“大樹原從盆栽來”的佳話,連同徐霞客母親對傳統的“父母在,不遠游”的反叛,對徐霞客“好男兒當志在四方”的教誨,莫不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體味良深。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但南宋的陸游卻說“生子何須似仲謀”。且不說陸游此詩是否另有深意,但他反其道而行之的“標新立異”,單就其有裨于當今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子觀這一點來說,當可擊節(jié)贊賞。其實在家長中,也頗有有識之士深曉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的道理,林則徐曾說:“留錢作什么,子孫比我愚,則增其過;留錢作什么,子孫比我賢,則損其志。”東漢時的王充,當年貧困不吃同學的酒席,就怕吃了山珍海味,以后吃不下稀粥了。這讓我又聯想到一個小題目:一個孩子要穿越森林,而森林里有豺、狼、虎、豹,問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給他帶上充足的面包,還是給他一支裝滿子彈的獵槍?一些只圖保證子女當前利益的家長,選擇了給自己的孩子帶上足夠的面包,而另一些希望孩子只憑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成功的家長,則選擇了給他們帶上一支裝滿子彈的獵槍。也許大多數旁觀者會說選擇前一種的家長太溺愛孩子了,應該像后一類家長一樣讓孩子自己去拼去闖。而我覺得,這兩類家長是走了兩個相反方向的極端。 古人說“遺金不如遺經”,又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家長來說,首要的是教會孩子本事,培養(yǎng)他們成材。面包是要給的,但不能給得太多,適量就好,剩下的需要他自己去創(chuàng)造;獵槍也是要給的,它能教會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怎樣去披荊斬棘,戰(zhàn)勝困難。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只要把握好度,面包和獵槍就可以兼得。而這番道理對大人的創(chuàng)業(yè)、生活以及處世恐怕也適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