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死了,一條短短的尼龍繩結(jié)束了她年輕的生命。當這個不幸的消息一傳來時,我的腦子頓時變成了一片空白。心,像被一只無形的手越捏越緊,以至于捏得粉碎。
為什么?她為什么要這樣?她有很好的工作,她是一個10歲孩子的母親啊! 她曾一度為丈夫在外面有別的女人而痛苦不堪。為了奪回丈夫,她曾不顧一切地去找“那個女人”評理,懇求她開恩把丈夫還給她。但,無濟于事。她發(fā)了瘋似的找丈夫的領(lǐng)導(dǎo)幫她伸張“正義”。甚至屈辱地跪在地上乞求丈夫別拋棄她…… 然而,這種沒有愛情的婚姻危機四伏。嚴重失衡的心使她變得焦慮、急燥、敏感、多疑,無法與周圍的人們和平共處。大家對她敬而遠之,她感到孤獨,感到大家都在取笑她。她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敵意,自信心開始瓦解。 回到家里更是不知所措。越想表現(xiàn)好,越適得其反。為了取悅于丈夫,晚上睡覺前一層又一層地往臉上涂抹。結(jié)果那張過于憔悴而顯得沒有生氣的臉,反而倒添了幾分令人悲哀的滑稽,加上那瘦骨嶙峋的身軀,松懈的皮膚,讓女人看了都心灰意冷,更何況她面對的是個無情的男人。 當丈夫無法抑制地表現(xiàn)出對她的厭棄時,她那顆脆弱的心崩潰了。她喪失了理智,歇斯底理地罵丈夫“沒有良心”、“不要臉”、“搞女人”等等惡言惡語全部搬出……可事后,她又是檢討,又是哀求,然而,這位負心的丈夫只有沉默。 最后他們終于還是分道揚鑣了。從此,她的精神徹底垮了。由于身體不支,無力服侍孩子,孩子不得不被丈夫帶走。她一無所有了,她的所有希望和寄托全部破滅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夜里,她懸梁自盡了。 人們議論紛紛。有人痛罵其丈夫害了她。有人罵 “奪走”其丈夫的女人是“罪魁禍首”。一時間他們成了“罪惡”的靶子,被“正義”的子彈擊得千瘡百孔。 可嘆,傳統(tǒng)的觀念給人們的思維套上了枷鎖,使人們認識問題的視野受到了可怕的局限。致使生活成了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按照祖先的經(jīng)驗重復(fù)著昨天。 那么她的死到底歸罪于誰呢?是棄她而去的丈夫?還是那位“壞”女人?人們自有評說。 離婚,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那么無論是出于哪一種原因,只要是破裂的婚姻,就有權(quán)力離婚。 夫妻本是由情感維系的結(jié)合體,一旦失去了感情的意義,其結(jié)果只有一個:離婚。這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法律賦予人們的人道主義的尊嚴。一位偉人不也聲稱:“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嘛,更何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20世紀90年代了。 至于這位“第三者”,按道德觀念,她應(yīng)該受到良心的譴責,僅此而已。因為感情是一種最復(fù)雜而又微妙的東西,無法用對與錯,是與非去評判它,愛與被愛是每個人的權(quán)力,關(guān)鍵在于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行使這種權(quán)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負心的丈夫,還是“可惡”的第三者。當他們支付自己感情的時候,是否應(yīng)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否應(yīng)該有點理性和良知?認真考慮一下后果?切不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因為人應(yīng)有高尚的品質(zhì)和情操。面對這位可憐的死者,面對這個失去了母親的孩子,他們能無動于衷嗎?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最折磨人的就是“良心發(fā)現(xiàn)”,因為我們畢竟是有尊嚴有人性的人。 反過來我們又不得不對這位死者進行一個公正的評判。她是個受害者,這是肯定無疑的;然而,確切地說,她又是“自害者”。首先,她是一個典型的喪失自我的弱者。當她發(fā)現(xiàn)丈夫背叛了自己的時候,她不是在自身尋找原因,尋找力量自我解決。而是喪失理性地發(fā)瘋,苦苦地乞求,無節(jié)制地折磨自己,致使自己的容顏失色,使原本在丈夫眼里就不可愛的她,更顯得不堪入目了。 當她意識到刻意修飾或勉強彌合都無濟于事的時候,她再也無能為力了,因為她貧窮——她只想把丈夫當做生命的依托。她忘記了一個可愛富有,而又自信的女人,從來就不怕拋棄,因為她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 死者太貧窮了。所以她輸不起,她就像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隨便一陣風就可以把它掀翻,把它擊沉。她死了,死得一點價值都沒有,與其說她是為了一個根本不愛她的人去死,不如說她是為了自己的無能而死。她辜負了生養(yǎng)她的父母,辜負了生命的意義,可想而知,一個連自己性命都不珍惜的人,誰會愛? 她是一個可悲的弱者。她有勇氣死,卻沒有勇氣改變自己。如果她能拿出死的勇氣來征服生活,那么還有什么目的達不到?遺憾得很,她扳錯了人生的道叉,才演出這么一場令人痛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壞了給人看。”而我們說,這樣的死者,卻是用褻瀆生命的神圣,給人間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在現(xiàn)實生活因為感情困惑而誤入岐途,迷失自我的人比比皆是,一出出悲劇就這樣“導(dǎo)演”出來了。如果是過去,人們的感情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無以自拔而飽受折磨,那么現(xiàn)代人的感情,由于來自方方面面的沖擊,使它變得更加復(fù)雜,更加難以把握了。在任何年代,任何環(huán)境下,感情的悲劇都是難以避免的。然而社會越進步,人們對情感的要求就越復(fù)雜,就越難以駕馭。現(xiàn)代人對感情的要求:既有現(xiàn)實意義,又有時代感;既有復(fù)雜性,又有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為了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文化修養(yǎng)和意志鍛煉。 在此,我衷心希望那些因感情失意而欲輕生的朋友們,以這位“死者”為戒,切不可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生活中不僅僅有愛情,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愛自己、愛生命、愛人生、愛社會,這是一個人最起碼應(yīng)具有的責任感。 最后,讓我借此機會,坐在輪椅上,在我這狹小的斗室里,向所在生活中因受挫折而消極厭世的朋友們振臂疾呼:請你們高高昂起沮喪的頭,牢牢抓住命運的韁繩,用你們健康的雙腳去踏出一條新路。路,就在你的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