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懂一味藥,我從藥對開始學,先從附子開始吧,資源來自中國中醫藥信息網還有自己的一部分原創內容。 藥對名稱: 大黃、附子 性味: 大黃:苦、寒。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大黃:歸胃、大腸、肝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大黃: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1、腹痛便秘,手足厥冷。2、痛經,經閉。 作用分類: 攻下藥 配伍機制: 大黃苦寒攻下,蕩滌胃腸積滯,瀉下逐瘀力強。附子大辛大熱,溫陽散寒。二藥配伍寒溫并用,互制互補,互制,攻下無傷陽之弊。互補,能溫經散寒,通瘀調經,共下寒實。 用法用量: 大黃:6-9g。附子:6-9g。 臨床應用: 大黃:治濕熱便秘,譫語發狂,食積痞滿,痢疾初期,里急后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蟲,溲赤,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大黃配附子,見于《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 各家論述: 張路玉曰:“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導而下之。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 藥對名稱: 茵陳蒿、附子 性味: 茵陳蒿:苦辛、涼。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茵陳蒿:歸肝、脾、膀胱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茵陳蒿:清熱利濕。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陰黃。 作用分類: 祛濕藥 配伍機制: 茵陳蒿清熱利濕,專于退黃。附子助陽散寒,長于溫腎暖脾。二藥配伍,互補為用,攻補兼施,茵陳蒿得附子則陽復濕消,利濕退黃之功明顯,而避苦寒傷陽之弊。 用法用量: 茵陳蒿:15-30g。附子:6-9g。 臨床應用: 茵陳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茵陳蒿配附子,見于《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備隨其寒也?!? 藥對名稱: 附子、肉桂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肉桂、辛甘、熱。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肉桂:歸腎、脾、膀胱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肉桂:補元氣,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 主治: 1、陽痿、遺精、尿頻、遺尿,水腫,白帶。2、痛經,胸痹,痹證。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二藥均善溫陽散寒、通經止痛。附子長于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力強。肉桂長于暖下焦而溫腎陽,并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行氣通滯。二藥配伍,既有強大的溫腎助陽作用,又有很好的溫經散寒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附子:3-9g。肉桂:3-9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肉桂: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百瘕,流注,陰疽,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藥對出處: 附子配肉桂,見于《金匱要略》腎氣丸。 各家論述: 《名醫方論》柯琴:“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⑽钢?,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掛、附與滋陰劑中,是藏心干淵,美厥靈根也?!? 藥對名稱: 附子、桂枝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桂枝:辛、甘、溫。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桂枝: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 主治: 1、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2、胸痹,痛經。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通行十二經,逐寒祛濕止痛,通利關節。桂技溫經散寒,有橫通肢節的特點。二藥配伍,可增強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功用。 用法用量: 附子:3-9g。桂枝:6-12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痠疼,胸痹痰飲,經閉癥瘕。 藥對出處: 附子配桂枝,見于《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各家論述: 《絳雪園古方選注》王子接:“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陽而內脫液。熟附雖能補陽,終屬燥液,四肢難以屈伸,其為液燥,骨屬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湯輕楊力薄,必藉附子剛烈之性直走內外,急急溫經復陽,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藥對名稱: 附子、細辛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細辛:辛、溫。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細辛:歸肺、腎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主治: 1、陽虛感冒,形寒肢冷,頭身疼痛。2、風濕性關節炎。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長于溫散里寒。細辛長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藥配伍,表里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 用法用量: 附子:6-9g。細辛:3-9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細辛: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藥對出處: 附子配細辛,見于《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各家論述: 《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崩铌剑骸凹毿?,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藥對名稱: 附子、干姜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干姜:辛、熱。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干姜:歸脾、胃、肺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干姜:溫中逐寒,回陽通脈。 主治: 1、陽氣虛脫,四肢厥冷,冷汗淋漓。2、脘腹冷痛,嘔吐,腹瀉。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獨長于回陽救逆,止痛力強,走而不守能通徹內外上下。干姜守而不走,溫中回陽。二藥配伍,相須并用,使回陽救逆,溫中安寒的作用大增。故人云“溫經應附子,無干姜不熱”。 用法用量: 附子:6-9g。干姜:6-9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干姜: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藥對出處: 附子配干姜,見于《傷寒論》四逆場。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借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藥對名稱: 附子、人參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人參:甘微苦、溫。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人參:歸脾、肺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 主治: 1、陽氣暴脫,四肢厥逆,冷汗淋漓。2、心力衰竭。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善溫陽散寒,具有回陽救逆作用。人參善補五臟元氣,具有益氣救脫作用。二藥配伍,互補協調,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益脾陽。附子得人參則回陽而無燥熱傷陰之弊,人參得附子則補氣而兼溫里之功。 用法用量: 附子:6-15g。人參:9-15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人參: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藥對出處: 附子配人參,見于《正體類要》參附湯。 各家論述: 《傷寒蘊要》:“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者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見A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藥對名稱: 附子、白術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白術:苦、甘、溫。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白術:歸脾、胃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白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 主治: 1、脘腹冷痛,四肢不溫,泄瀉。2、風濕性關節炎。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溫腎暖脾,散寒除濕。白術補益脾氣,燥濕利濕。二藥配伍,互補為用,附子燥熱,可助白術除濕,故溫陽散寒,健脾除濕之力增強。另外,附子,溫經散寒能通行十二經,白術燥濕,合之則還有祛寒濕,通經絡之功。 用法用量: 附子:6-12g。白術:9-30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術: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藥對出處: 附子配白術,見于《金匱要略》白術附子湯。 各家論述: 張元素:“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圣藥,濕藥少加之引經?!? 藥對名稱: 附子、熟地黃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熟地黃:甘、微溫。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熟地黃:歸肝、腎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熟地黃:滋陰,補血。 主治: 陽痿,遺精,腰膝痠痛,頭暈耳鳴。月經量少或經閉。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溫腎助陽,性燥烈。熟地黃補陰養血,性滋膩。附子稟純陽而主動,走而不守;熟地黃稟純陰而主靜,守而不走。二藥一溫陽、一補陰,互補協調,陰陽雙益。附子可制熟地黃之滋膩,熟地黃可緩附子燥烈。二藥合用,補而不膩,行而不散,補陽之中寓以陰配,益陰中寓以陽助。 用法用量: 附子:6-9g。熟地黃:9-15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熟地黃:治陰虛血少,腰膝痿軟,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藥對出處: 附子配熟地黃,見于《金匱要略》腎氣丸。 各家論述: 《本草經讀》:“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于苓、芍、甘草中,雜于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不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之法。……”
藥對名稱: 附子、白芍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白芍:苦、酸、微寒。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白芍:歸肝、脾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收汗。 主治: 1、四肢麻木,關節疼痛。2、痛經。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和營柔肝。二藥一陽一陰,一寒一熱,一收一散,相反相成,附子以溫腎之真陽推動臟腑氣血,助白芍滋養陰血。白芍酸收斂陰,兼緩附子燥烈,使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耗血。附子配白芍,則回陽而益陰、祛寒而止痛。 用法用量: 附子:6-9g。白芍:9-15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芍:治胸腹脅肋疼痛,瀉利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藥對出處: 附子配白芍,見于《傷寒論》附子湯。 各家論述: 《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的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 藥對名稱: 附子、甘草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甘草:甘、平。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甘草:歸脾、胃、肺經。 功效: 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 主治: 1、風濕痹證,骨節疼痛,不得曲伸。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大辛大熱,有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補腎壯陽,散寒止痛。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藥性。二藥配伍,附子得甘草則助陽散寒而不過辛烈,毒性大減;甘草緩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 用法用量: 附子:3-9g。甘草:6-9g 臨床應用: 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甘草: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藥對出處: 附子配甘草,見于《金匱要略》甘草附子湯。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藥對名稱: 黃芪、附子 性味: 黃芪:甘、微溫。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黃芪:歸肺、脾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黃芪: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炙用:補中益氣。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1、陽虛汗出不止,四肢不溫,畏寒。2、水腫,小便不利。 作用分類: 補氣藥 配伍機制: 黃芪補肺健脾,實衛固表。附子溫心腎之陽,又能溫中焦脾陽。黃芪入肺,附子入心,心肺雙補,故有益氣固表之功。黃芪又入脾,附子入腎,既可溫元陽又可溫脾陽,脾腎同治,補火生土。 用法用量: 黃芪:9-30g。附子:6-9g。 臨床應用: 黃芪:生用: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黃芪配附子,見于《姜春華醫論集》實脾湯。 各家論述: 《本草逢源》:“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鹬Α⒏阶觿t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 藥對名稱: 鹿茸、附子 性味: 鹿茸:甘咸、溫。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鹿茸:歸肝、腎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鹿茸: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陽痿遺精,宮寒不孕,久痢,久瀉。2、風寒濕痹。 作用分類: 補陽藥 配伍機制: 鹿茸壯腎陽,退虛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攝精固陰。附子溫陽散寒,止痛,有陽無明,走而不守,有回陽救逆之力。二藥配伍,相須互補,壯陽散寒、止痛效力劇增。 用法用量: 鹿茸:2-6g。附子:6-12g。 臨床應用: 鹿茸:治虛癆羸瘦,精神倦乏,眩暈,耳聾,目暗,腰膝痠痛,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鹿茸配附子,見于《世醫得效方》茸附湯。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鹿茸功用,專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取其補火助陽,生精益髓,強筋健骨,固精攝便,下元虛人,頭眩眼黑,皆宜用之。”《本草備要》:“附子,補腎命火,主風寒濕?!? 藥對名稱: 當歸、附子 性味: 當歸:甘辛、溫。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當歸:歸心、肝、脾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1、月經不調,痛經。2、胸痹,心痛。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附子溫陽散寒止痛,純陽無阻之品。二藥一補血一散寒,一溫經一調經,互補為用,血復陽回,脈腸經調。當歸滋潤可制附子溫燥,附子溫通可助當歸活血通經。二藥配伍,助陽溫經、補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顯著, 用法用量: 當歸:10-15g。附子:6-12g。 臨床應用: 當歸: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當歸配附子,見于《簡易方論》小溫經湯。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陽,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藥對名稱: 麻黃、附子 性味: 麻黃:辛、微苦、溫。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麻黃:歸肺、膀胱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附子:強心回陽,助陽行水,祛寒止痛。 主治: 1.陽虛感冒。2.陽虛水泛,水寒射肺之氣促,喘逆,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脈沉而遲者。3.風寒濕痹,肢體關節疼痛之癥。 作用分類: 解表藥 配伍機制: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附子大辛大熱,峻補元陽。二者一攻一補,助陽解表。用于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可以避免陽虛無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傷陽。使之汗中有補,汗出不傷正;補中有散,扶正而不礙邪。麻黃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化氣行水之力。合而使用,溫陽利水消腫之功頗佳。另外,麻黃辛溫,宣通經絡散外寒;附子辛熱,溫通經脈祛里寒。相配則溫經通脈,助陽散寒。 用法用量: 麻黃:3-9g。附子:3-12g。 臨床應用: 本品辛熱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功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逐在里之寒濕。其強心回陽,用治亡陽欲脫,身涼肢冷,大汗淋漓,吐利水止,脈微欲絕者;其溫里散寒,助陽化氣,用治腎陽衰微,陽萎足冷,腰膝軟弱,以及脾腎陽虛,陰寒內盛,心腹冷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其逐寒濕,止疼痛,用治風寒濕痹,疼痛麻木。總之,既能追復散失之亡陽,又能資助元陽之不足,與補益藥同用,可治一切內傷不足,陽氣衰弱之癥。 藥對出處: 麻黃、附子伍用,出自《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方,以治少陰兼表的證治。 各家論述: 二藥辛燥,且附子有毒,非陰盛陽衰之證,很少應用本藥對。陰虛內熱,孕婦忌用。誤投火熱諸癥,則添薪燎原,大非所宜。 注意事項: 附子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強心救逆;熟用毒性減弱,宜于助陽散寒。不論生用或熟用,必須久煎(60分鐘以上),以減其毒性。 藥對名稱: 附子、花椒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花椒:辛、溫、有毒。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ń罚簹w脾、肺、肝、腎、心、心包經。 功效: 附子:強心回陽,助陽行水,祛寒止痛?;ń罚荷⒑餄?,解毒驅蟲。 主治: 1.中焦虛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花椒同為辛熱之品,有溫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腎經而溫陽氣,溫腎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較峻?;ń飞谱咧薪苟⒑埃瑴刂兄雇?,暖脾止瀉作用較強,二藥并用,脾腎同治,相輔相助,通陽散寒,溫中止痛之力極強。 用法用量: 附子:6g?;ń罚?g。 臨床應用: 花椒辛辣而溫,善散陰冷之氣,為健脾胃、解毒驅蟲藥。故能溫中止痛而治脘腹冷痛,下痢腹痛等癥。其辛辣麻醉之性,又能驅殺蛔蟲而治蟲癥。煎湯外洗,可用于諸瘡腫毒,痔瘺,濕疹瘙癢等。 藥對名稱: 附子、茯苓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茯苓:甘淡、平。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茯苓:歸心、脾、肺經。 功效: 附子:強心回陽,助陽行水,祛寒止痛。茯苓: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惡寒脈沉,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或腹痛下痢。2.陽虛寒濕內侵,氣血凝滯而見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脈微而沉。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附子與茯苓屬相使配對,伍用功效有二:其一,溫腎利水,用于陰水證。陰水之證,每因脾腎陽虛,脾虛則水無以運,腎虛則水無以行。附子辛熱溫腎補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其二,溫陽散寒,除濕止痛,用于陽虛寒濕身痛證。附子辛熱性燥,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力亦佳,茯苓健脾滲濕,附子得茯苓之助又能增強除濕之力。 用法用量: 附子:6-10g。茯苓:9-15g。 藥對出處: 附子、茯苓合用,出自《傷寒論》真武湯,附子湯。前者取其溫腎健脾利水而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后者取其溫陽散寒,除濕止痛而治陽虛寒濕內侵之證。
藥對名稱: 黃連、附子 性味: 黃連:苦、寒。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 黃連:歸心、肝、胃、大腸經。附子:歸心、脾、胃經。 功效: 黃連:瀉火,燥濕,解毒,殺蟲。附子:強心回陽,助陽行水,祛寒止痛。 主治: 1.寒熱互結所致的心下痞滿,脘腹痞悶作痛,泄瀉不暢,嘔惡心煩而兼見陽虛不固,汗多惡寒,肢冷脈弱等癥。2.泄瀉、痢疾屬寒熱錯雜者。 作用分類: 清熱瀉火藥 配伍機制: 黃連為苦寒瀉火解毒之要藥。尤長于瀉心胃實熱,止濕熱痢疾。附子辛溫燥烈,回陽救逆之力最強,為峻補元陽,溫經散寒之要藥。二藥合用,辛苦相投,一寒一熱,有寒熱并用,陰陽相濟之義。即王旭高所謂:“黃連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傾刻?!? 用法用量: 黃連:6g。附子:6g。先煎。 藥對出處: 黃連配附子,出自《傷寒論》附子瀉心湯。 各家論述: 此藥對,一大熱回陽,一至寒清熱,乍觀似有水火不容之勢。而尤在徑認為:“按此證,邪熱有余,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并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然二藥用量比例.可視寒熱輕重,適當配比。 藥對名稱: 附子、磁石 性味: 附子:辛甘、熱、有毒。磁石:辛咸、平。 歸經: 附子:歸心、脾、胃經。磁石:歸腎、肝、肺經。 功效: 附子:強心回陽,助陽行水,祛寒止痛。磁石: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主治: 虛陽上越,而致真寒假熱之證。癥見:行動氣逆,心悸,或咽喉疼痛,色淡紅,伴有肢厥、舌質淡白、苔凈、脈小遲無力等。 作用分類: 相使藥 配伍機制: 附子大辛大熱有毒,能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前人曾言,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為溫里扶陽要藥。磁石辛寒,為重鎮安神、益腎納氣、潛陽要藥。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 用法用量: 附子:10-30g。磁石:30g。兩藥均先煎30分鐘, 臨床應用: 虛陽浮越甚者,加童便、肉桂;陽虛及陰者,加熟地、人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