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及預防
蕭立功
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是供血、供氧及排出廢物和毒素的重要渠道。一旦血管發生硬化與不暢,就會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輕者產生病變,嚴重時將危及生命。人們隨著年齡增長,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和內分泌紊亂,從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生。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危害極大。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很多,如高血脂、高血壓、吸煙、肥胖以及長期緊張焦慮等。近年有人提出肺炎衣原體和細菌等感染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可能的危險因子。其中因代謝紊亂所引起的血脂異常最為突出,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過高,致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動脈內膜受損,先有脂質條紋沉積,繼而纖維組織增生,以致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壁增厚失去彈性。管腔狹窄,血流緩慢。人們的腦力和體力逐漸衰退,出現失眠、頭暈、胸悶、心悸、耳鳴、健忘及腰酸腿軟、四肢麻木等不適癥狀。當纖維斑塊增厚達到血管腔的75%時,血液循環嚴重障礙,心、腦、腎、眼底以及四肢會產生缺血性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就好像水管被水垢堵住了一樣,減少或阻斷了血流。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產生冠心病。頸動脈和椎動脈粥樣硬化還引起腦供血不足,而發展成中風。若是較廣泛的動脈硬化,尤其是腎動脈硬化會引起高血壓。55歲以上的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多為腎動脈硬化所致。糖尿病也因代謝紊亂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應從以下幾點做起。1、禁煙。尼古丁會使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等“壞”的血脂成分升高,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戒煙后血清纖維蛋白原水平會很快降低。2、堅持體力活動。有規律地進行鍛煉可以增加10-20%的高密度脂蛋白。最新的醫學研究與實踐證明,大幅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能夠消退早期粥樣斑塊,甚至恢復血管的彈性。兩位美國科學家古斯坦因和布朗,因揭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重要作用,而榮獲了1985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3、減肥。肥胖人群的平均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過度減肥,反而會增加冠心病的危險。4、平衡膳食,控制血脂。膽固醇過高固然有害,然而膽固醇過低并不利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也是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因為過低的脂肪飲食在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時,也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最佳的飲食是由脂肪中得到20-30%的熱量。5、避免長期精神壓力和心情抑郁。持久的神經緊張與憂慮能促使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易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由于早期病變的癥狀不明顯,很多人是在患了心絞痛或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之后,才知道原來是動脈粥樣硬化闖下的禍,后悔莫及。因此,45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們最好做定期的必要檢查和預防。眼底血管檢查是診斷早期動脈硬化最簡便的辦法。頸動脈多普勒超聲可以檢測斑塊形態和內膜增厚的程度,也是不錯的選擇。控制血脂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西藥降血脂,見效雖快,但對肝、腎和肌肉均有不良反應,是萬不得已的措施。常年服藥時,應定期復查血脂、肝腎功能、肌酸和血尿酸水平。采用中藥調節血脂雖然療效來得慢些,但較少產生副作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調脂治療的目標是:總膽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甘油三酯<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6MMOL/L。 文章出處:本文刊于<安徽科技報>2002年1月22日六版 文章作者:蕭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