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包膜蛋白: 構成病毒包膜結構的病毒蛋白質,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質蛋白兩類。
功能: ①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們與細胞受體相互作用啟動病毒感染發生,有些還介導病毒的進入。 ②還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動物紅血球細胞、細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 ③基質蛋白構成膜脂雙層與核衣殼之間的亞膜結構,具有支撐包膜、維持病毒
⑶毒粒酶: 毒粒酶根據功能大致分為兩類:
T4噬菌體的溶菌酶參與病毒進入、釋放等過程
逆轉錄病毒的逆轉錄酶參與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3.病毒的脂質: 許多病毒包膜內存在有脂類化合物,如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酸脂和膽固醇等。這些脂類幾乎都是由病毒粒子在細胞內成熟,在細胞膜處以葡生方式釋放,直接從寄主細胞膜上得到。病毒脂類存在與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關。
4.病毒的碳水化合物: 除病毒的核酸中所含戊糖外,有的病毒還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為核糖或脫氧核糖和磷酸組成的核酸骨架。有包膜病毒中碳水化合物以寡糖側鏈的形式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包膜糖蛋白。
5.其它組成: 在某些動物、植物病毒中存在多胺類有機陽離子,包括丁二胺、亞精胺、精胺等,它們大都結合于病毒核酸,對核酸的構型有一定影響。在某些病毒的病毒體中,還發現有其它的小分子量組份,如ATP,對噬菌體尾鞘收縮提供能量。
四、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內增殖(自我復制)。絕大多數病毒復制過可分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
1. 吸附
是決定感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需要病毒表面特異性的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與細胞表面受體(也稱為病毒受體,virus receptor)相互作用。大多數噬菌體的病毒受體為細菌細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復合物,有的則位于菌毛、鞭毛或莢膜上。大部分動物病毒的病毒受體為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發現有特異性細胞受體。在0-37℃內溫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整個過程可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時間內完成。
病毒的細胞受體具有種系和組織特異性,決定了病毒的宿主譜。不同種屬甚至同種不同型以及同型不同株的病毒,其細胞受體也不相同。而有些不同種屬的病毒卻有相同的細胞受體,其吸附和感染可對其它病毒的感染產生干擾。
2.侵入
病毒通過以下不同的方式進入宿主細胞:注射式侵入、細胞內吞、膜融合以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一般為有尾噬菌體的侵入方式。通過尾部收縮將衣殼內的DNA基因組注入宿主細胞內。
細胞內吞:動物病毒的常見侵入方式。經細胞膜內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進入細胞質中。
膜融合:有包膜病毒侵入過程中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⑴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細胞,其機理不明。 ⑵病毒與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后,由細胞表面的酶類幫助病毒粒 體釋放核酸進入細胞質中,病毒衣殼仍然留在細胞膜外,將病毒侵入和脫殼融為一體。 ⑶其他特殊方式。植物病毒通過存在于植物細胞壁上的小傷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細胞之間的胞間連絲侵入細胞,也可通過介體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細胞。
3.脫殼 病毒感染性核酸從衣殼內釋放出來的過程。有包膜病毒脫殼包括脫包膜和脫衣殼兩個步驟,無包膜病毒只需脫衣殼,方式隨不同病毒而異。 注射式侵入的噬菌體和某些直接侵入的病毒可以直接在細胞膜或細胞壁表面同步完成侵入和脫殼。病毒粒子以內吞方式或直接進入細胞后,經蛋白酶的降解,先后脫去包膜和衣殼。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的病毒,其包膜在與細胞膜融合時即已脫掉,核衣殼被移至脫殼部位并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脫殼,病毒核酸游離并進至細胞的一定部位進行生物合成。病毒脫殼必須有酶的參與,脫殼酶來自宿主細胞,有的為病毒基因編碼。
4.生物合成 病毒借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合成核酸和蛋白質,期間所需的多數酶也來自宿主細胞。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后生物合成階段,胞漿中無病毒顆粒,稱為隱蔽期(eclipse)。各種病毒的生物合成過程各異,簡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