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種,是體質人類學的話題,與民族有關,但有分別。民族是人類的文化認同群體,而種族指人類的生物學基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可以有許多變化,而人們的種族,作為遺傳特征卻被保留下來。同一民族,可以來源于不同種族,反之,不同民族可以屬于同一種族。 二 要了解南方的人種與族群,得先從中國的人種與民族說起。 從大的格局看,古代亞洲北部分布的人種是蒙古利亞種,外貌上有濃密的直發、扁鼻,蒙古眼、黃皮膚,鏟形門齒更是其遺傳特征,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猿人即此種類型。 而東南亞,在古代居住的是一種“黑矮人”,在人種學上,被稱為尼格羅人。遺傳特征上,有較深色的皮膚,有時帶橄欖色,闊鼻、突鄂、厚唇等。這個人種,今天在東南亞的少數族群中還可以找到,如菲律賓、馬來群島等處。由于尼格羅人種向澳大利亞移民,在澳大利亞形成了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 東北亞的蒙古利亞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互相擴散,在種群交叉的地區,形成了現代我國華南各民族與東南亞各民族所屬的南方蒙古人種。考古的證據表明,這種混化,至少在中石器時代就開始了。 上世紀的遺傳學,有關中華民族起源的研究表明:中國的人種有兩大群體。南北兩大種群的棲居地大致以北緯30°的長江和一些山脈為自然分界。 居住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與北方漢族屬于同一種群;居住于南方的少數民族與南方漢族地也同屬于一個種群。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遺傳基因相距較遠;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遺傳基因相距也比較遠。 北方種群,包括居住在北方的漢族、維吾爾族、裕固族、滿族、藏族、回族、錫伯族、保安族等。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和回族中混有高加索人種的遺傳特征。另外,屬于北蒙古利亞種的分布,還包括北美洲的阿塔帕斯卡人、愛斯基摩人和皮馬人,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少數民族。這里面,特別有意思的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遺傳因子與蒙古利亞種北群一致,提示這個類型的人種經朝鮮、日本,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并成為美洲印地安人的祖先。這一點與上世紀興起的瑪雅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以及印地安文化與中國商文化的同質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為中華文明的古代傳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迪。 南方種群,包括南方漢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畬族、仫佬族、壯族、侗族和京族等等。除了中國南方人,還包括泰國人,印度尼西亞人和菲律賓人。這一區域,正是蒙古利亞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化區”。 這種“混化”,綿延了很長的過程,而且在局部地區有差異。例如有史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就導致沿海地區不斷有南亞、中東人來往和留居。漢代以后到宋元時期,從粵西徐聞而粵中番禺而閩省的漳、泉二州,這些通商口岸都有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留居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閩南地區還有這類報告。這些人口往來無疑對局部地區的人種帶來影響。 三 談到嶺南,學界意見比較一致,認為原來分布著百越族群,現今兩廣黎、壯、布依等民族是“初民”,而廣府、客家和潮汕族群中都有大量南遷的北方人。 有史可稽的大規模移民,要追溯到秦末戍守五嶺的十萬大軍,其中一部由趙佗帶領,融入南越族群中。漢文帝時,朝廷使者到嶺南,趙佗“棄冠帶”、著越服、“椎鬢箕倨”,同于越俗,可見北人并不占優勢。 其后,晉室南渡,史書記載有“避難嶺表”者。“五胡亂華”造成的最大影響是漢文化中心南移,在今南京為中心的古揚州地區形成新的語言——文化群體。自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是“南朝通語群”的形成時間。 到唐末、五代,大規模、持續的戰亂迫使揚州,包括江淮地區的人民大量南移,其中,進入江西的鄱陽湖流域的群體,后來對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的人種格局都有影響。 目前,廣東的族群大致呈規則分布。山上,是瑤、苗、畬、壯、布依等少數民族;山邊,是客家人,其一部在清康熙后移居沿海地區山邊;水邊,是廣府人;海邊,是潮汕人。 廣府人,其底層是南越人,秦以后不斷有北方移民進入。其最大的認同群體,是傳由宋代遷入的“珠璣巷移民”,計一百四十余姓,遍布珠江三角洲。 客家人,與瑤、畬相鄰。瑤、畬同屬,其族源有“蠻說”、“越說”之爭,更可能是多源的,包括蠻、越在內。在傳說時代其祖先曾分布于河南東南、山東西南和河北一部,后來經由江淮,約于隋唐時期進入嶺表,其遷移路線與客家一致。客家人與之為鄰,文化、血緣上自然有許多互動、混化。 潮汕人的底層是閩越。唐初,陳洪、陳政、陳元光祖孫入閩,河南光州固始四十八姓軍校增援,開府漳州,據有其地數十年。后來五代王潮、王緒、王審知又由光州固始入閩稱王。直到今天,潮汕族姓仍多稱來自光州,可見移民規模之大。這個族群自閩南一直到雷、瓊二州沿海邊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三大族群中,有兩個族群的認同與福建有關。粵東客家80%以上的姓氏,稱來自福建寧化石壁村,而潮汕人則有80%以上族姓稱來自福建莆田。另外廣府人則有80%族姓稱來自南雄珠璣巷。這種認同,大約產生于宋以后,容另文介紹。 有關廣東漢族三大族群人種差異的專門研究,目前可見的只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陳華等人1997年進行的體質測量成果。經抽樣910名三代內分別講廣州話、潮汕話,客家話的大學生,33項指標和數據統計,結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于廣府人,高于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廣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頭面部指數: 頭長寬:潮汕人頭型相對較寬而短,客家人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頭長高:客家男性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男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潮汕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而客家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頭寬高,客家人頭頂較高而窄,廣府人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寬,潮汕人介乎兩者之間。 形態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對較寬而低,廣府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對寬而低,廣府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對寬而短,廣府人相對窄而長,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間。 口:客家人相對口唇較寬,口裂較短;潮汕人相對口唇較薄,口裂較寬;廣府人介乎兩者之間。 容貌耳指數:客家人耳朵相對較寬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以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頭面部10項指標與廣西壯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彝族、藏族、哈薩克族的均值及15省漢族的均值和變異范圍進行比較,計算出群體間的歐氏距離,類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廣東客家人與廣府人的相似性較大,這兩個族群與廣西壯族有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與15省漢族群體的相似性較大。這表明,客家人和廣府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高,而潮汕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低。 以廣東漢族三大族群頭面部及體部測量的10項指標與華南漢族、華中漢族及華北漢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 廣府人和潮汕人與華北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較少與沿途的其他漢族群體融合;而客家人與華南漢族及華中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可能與沿途的居民有較大程度的融合。 但,這個結論也許還需要遺傳學的驗證。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桐茂等《中國人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形的研究:中華民族起源的一個假說》《遺傳學報》第18卷2期 2、黃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