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后進生抬起頭來走路 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當孩子們滿懷美好的希望走進學校,開始他學習的生命體驗時,教育給予他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提升還是壓抑,是創造還是束縛,完全系于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行為。 然而,不同孩子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反應快,接受能力強,學習成績好,聽話懂事,而有的孩子卻反應比較遲鈍,學習成績差,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這就是所謂的“差生”或“后進生”。教師往往在這些學生身上花了很多精力卻收效甚微,以致不再抱希望。而這些學生也就在不被人重視、不被人喜歡甚至被人厭棄的情況下體驗不到快樂、感受不到成功甚至沒有尊嚴,他們便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甚至在班級中變本加厲地搗亂,使老師更感頭疼。因此,如何對待后進生問題是每一位老師都面臨的一個課題。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知識本位”、“師道尊嚴”已成過去,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健康、全面、個性發展才是教育的追求。每個孩子都是同樣重要的,因此,應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困難的,他們都有發展的需要,發展的權利。而教育者,有責任創造一種寬松適宜的環境讓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這種權利得以實現,讓他們在校園中自信地學習,有尊嚴地生活,快樂地成長,讓每一個后進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 一、愛心相伴,讓每個后進生都享有一份愛。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個體地成長,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原因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以愛心做鑰匙,才能打開學生的心鎖,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班有個學生宋××,是中途轉學來的,不愛學習,不做作業,而且習慣很差,時常違反紀律,是班里的“問題學生”。經了解才知道,他六歲時父母離異,現隨父親生活,而父親下崗后買了車跑出租,每日早出晚歸,很少顧孩子,他的所謂管教也是粗暴的批評、打罵。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是難免的。于是我開始耐心做他的工作。課下里與他平等的交流、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關心和照顧。一天放學后,我在整理教室時發現他的抽屜里亂七八糟,有書本,有廢紙,有吃剩的饅頭,還有散發著怪味的跑鞋。我沒有批評他,只是不動聲色地為他進行了清理,收拾得井井有條。第二天,當我像往常一樣從他身邊走過時,他筆直的站了起來,真誠的對我說:“老師,謝謝你,以后我一定好好做。”果然,接下來他“好好做”了,老師和同學都看到了他的轉變:他很少打鬧了,他開始上課聽講了,他的作業開始完成并交上了,而且,他的臉上慢慢有了笑容,對他人和集體也多了一份關心。是的,是愛給了他信心,是愛喚醒了他的責任感。只有在愛心培育下的孩子才會充滿愛心,才會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 二、尊嚴無價,讓每個后進生都得到尊重。 教育最基本的一個任務就是讓每個人都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后進生雖然在某些方面暫時落后,但作為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神圣不可侵犯。作為教師,我們應尊重孩子的差異,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缺陷,甚至尊重孩子的過失。孩子都是發展中的個體,讓我們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每一點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揚孩子的每一點成功…… 尊嚴無價,讓我們用尊重去捍衛孩子們的人格尊嚴。 三、倡導自主,讓每個后進生都有選擇的權利。 沒有自主權,就沒有生動活潑,沒有選擇權,也就沒有個性可言。學生個體的差異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用同一種標準來要求他們。對于后進生,他們可能學習成績很差,行為習慣不好,但他們卻可能擁有運動員的體魄,有著對音樂的敏感,有著繪畫的天賦,有著很強的動手能力,等等。如果能適當的引導,給他們更大的選擇空間,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多一點自主權,誰能說將來他們不是一些人才呢? 四、成功伴成長,讓每個后進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學生的獨特性決定了我們不能拿同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的優劣。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不同的學生應該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對于后進生,成功的體驗尤為重要,成功給他帶來自信,自信激勵他繼續進取,從而走向下一個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