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
作者:于漪 文章來源:《教育參考》2006(6) 點擊數: 245 更新時間:2006-9-18
名師簡介: 于漪,女,1929 年出生于江蘇鎮江。1951 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教育系。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基礎教育這塊園地辛勤耕耘。她飽含深情地說:“我常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更常常意識到重任在肩,要積極進取。”由于對基礎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她榮獲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我一直在教學第一線跌打滾爬,對語文教學的感情真是難以言表。首先我是中國人,中國人必須學好母語。今天來的大多是中青年同志,中青年教師是語文教學的希望所在。我在學校里擔任過各種角色,我覺得最難的莫過于上課。學校里每節課上得有質量,學校教育就天下無敵。但是把每節課上好談何容易!教師是站三尺講臺的,三尺講臺聯系著學生的青春,一個人只有一個青春,青春年華是無價之寶。記得在中學讀書時,老師教詩詞,教完了我也就背出來了。剛才康土凱校長講,他依然記得初中老師教的王之渙、李白的詩詞,可見,語言文字灑播到學生心中,可以刻骨銘心,終身受益。所以說,三尺講臺是聯系著學生的青春,因為每堂課的質量影響到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形成。 我覺得現在課改最難改的是上課。有些老師說課時可以頭頭是道,但一上就不一樣了,因此說和教還是很大的距離。我做了幾十年的教師,悟出學校工作最艱難的就是上課,追求的目標是每節課都是高質量的,因為課的質量高低影響學生成長、成人乃至成才。特別是語文學科,它影響孩子的終身,陪伴他們一輩子,它是長效的,不衰的。正因為是這樣的學科,所以引起社會廣泛的注意。語文成為熱點,大家都可以批評,語文教師日子不好過。但再不好過也要過,因為母語影響民族素質的提高,影響的是孩子的一輩子,再艱苦也要迎難而上,否則要語文老師干什么?語文老師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祖國的語言文字、中華文化而努力奮進的。這次圓桌論壇的主題是“詩歌的個性化教學”。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好的詩歌從泥土里迸發出來以后,它的芳香有的會延續幾千年,長久地彌漫大地,形成民族精神的精華。但由于社會的功利思想作祟,人們的語言粗俗化,文化趣味降低,詩歌教學受到的沖擊也很大,但我們要直面現實。我提三個問題,與同志共同探討。 第一,如何堅守語文精神家園 海德格爾講過,“語言是存在的家”。人的思想情操都寄存于語言當中。語言本身是富有詩意的,只要思想深刻流暢,表達出來的就有詩意,母語是精神家園。世界上有6000多種語言,現在面臨消亡的大概有 2000多種。中國的語言——漢語,是非常優秀的語言,它是雙腦文字,對孩子智力開發非常有益,而且還是聯合國用語的六種工具語言之一。我國人口眾多,漢語的歷史悠久,應該說語文的地位是不成問題的,但由于種種影響,語文的地位、價值日益下降。我從報上看到:某地舉行翻譯大賽,一等獎空缺,二等獎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原因在于他流暢、優美的中文表達。復旦大學歷年來的母語比賽都是中國人第一名,而今年的結果,卻也是外國人說漢語得一等獎。現在社會天外奇談多,我居然還看到有人用標點符號寫小說,14個標點符號寫成文學小說,說這是“創新”。究竟是“創新”還是猜謎語?標點符號只是語言的輔助工具。更有甚者,從小學、幼兒園開始,人為地把外語提得莫名其妙的高。不是不要外語,馬克思講過,學會一門外語可以認識一個世界,可以多一種思維。但外語和母語位置該怎么擺?有次開會,談到語文教學的艱難,一位著名大學的中文系副主任講,擔憂沒有必要,現在外國人學漢語不是也很多嗎?我是不敢茍同這個意見的。為什么?中國人學母語和外國人學漢語完全是兩回事。外國人學漢語是要和中國做生意,賺中國人的錢,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搞研究。中國人學母語是傳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我講這些,是說明圈內圈外對語文教學的認識都有誤區,誰才能正本清源呢?我覺得主干力量是我們中學的語文教師,我們是正本清源的中堅力量!因為教師最理解母語對孩子整個人格完善的重要性,對民族素質提高的重要性。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民族素質。這個重任就落在語文教師身上,特別是中青年教師身上,因為中青年教師要頂起語文教學的一片天。 母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戰爭侵略是看得見的,而文化的侵略是在不知不覺中的,文化無孔不入。猶太人厲害的是文化,打不爛,它的財富就在腦中。因此,一個民族有民族經濟、民族政治、民族文化,而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對一個國家的侵略,第一是軍事,第二就是語言。想當初,日本蹂躪我大好河山時,第一是燒殺搶掠,第二就是中小學馬上學日語。香港推廣普通話為什么比較困難,因為它曾是一百多年的英國,所以這個問題不可小看。一個民族,語言沒有了,它就消亡了。我們都教過都德的《最后一課》,為什么把它作為世界少年教材?因為它將語言對民族的重要性闡述得是那么深刻。法國的語言規范是總統辦公室直接管的,它要弘揚法國的語言。所以,語言不能只把它看成是技能技巧。有人曾說,語言就是思想的博物館。一個人語言的豐富就是他思想的豐富。我們中國語言的精細程度,運用的寬廣程度,這是在世界上非常罕見的,因為它反映的是幾千年豐富的民族文化。現在要發展孩子思維的能力,要培養創新的能力,離開了語言的發展,離開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從何而來?語言就像空氣一樣在我們周圍,它形成了人的氣質、品格、感知的方式、思維的方式。所以語言發展絕不能只看成是字詞句篇。 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要堅守語文的精神家園。怎么堅守?要以出色的語文教學質量堅守這個陣地!堅守陣地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憑實力。實力是從精神到物質的。我們要孩子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單靠說是不行的,要把課教得情趣盎然,讓他們感到這里面是寶庫,就好像是九重之淵的驪龍頷下的明珠,要進去把這顆明珠采到。把課上得左右逢源,使學生學得欲罷不能,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師的實力,以精彩的課堂教學來感染、教育孩子熱愛我們的母語,學好母語,會學母語,只有用這樣的辦法才能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易的。有人問我做語文教師有什么深刻體會——八個字:茹苦含辛,艱苦倍嘗。語文教學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現在媒體如此發達,怎么知道孩子會問你什么問題?如果課上學生經常將你的“軍”,我覺得這是極大的成功。為什么?因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發揮了。我長期教高中,有一段時間領導安排我教初中,我就被初中的孩子將過“軍”。《木蘭詩》一課結束時,我說范文瀾先生說過,樂府詩中有雙璧——兩塊美玉——《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木蘭詩》反映古代女子剛健風格,這類反映古代女子剛健風格的詩很少見。這時一個叫張××的女孩子撲哧一笑,很不以為然。我覺得自己沒講錯,就請她站起來發表意見。她說:“好是好,不過全是吹牛。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軍隊里的人都是傻子啊?”一下子教室里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古代女子是裹小腳的,戰爭間隙的時候洗腳,鞋子一脫就出洋相了”……我順口回答了一句,“那時候還沒裹小腳”,學生就問,“那么中國古代女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裹小腳的呢?”我從來沒研究過,我備課沒有想到從《木蘭詩》要備到中國古代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我就說回去查資料。老師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千萬不能強不知以為知。教師不是萬能博士,一個老師,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你能回答出70%的問題,你就是個超級教師。要歡迎學生“將”住自己,難住自己,逼迫你進步,這才叫教學相長,這也是教師的實力。因為我不怕,你成長,我和你共同成長。 第二,語文學科的性別是什么 現在語文學科的性別發生差異。本來文科是文科,理科是理科,文理可以滲透,但并不是都要用理科的思路來處理文科。現在有些課搞不清楚是語文課、政治課,還是電視課、雜耍課。我弄不清楚。男女性別有異,學科性別也有異,現在有些語文課的性別發生混亂了。語文課就是語言文字的課!你是教孩子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的內涵,它的思想內涵,文化內涵,離開語言文字,語文學科將支離破碎。亂拓展,亂發揮,這是什么課?我就弄不清楚。我們現在講得很多的是人文,人文是什么?人文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絕不是教學環節,教學步驟,它不是胡椒粉。正如我們講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是一種指向,不是講這所學校是素質教育,所有學校都要按照它這樣做。人文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工具加以表達的,我們現在有些做法是把語言文字抽掉空談,語文課離開了語言文字的含英咀華、篇章結構的探討,教什么?現在有些課用量化的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有多少可以量化的?我也做過很多傻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學生的品德進行量化,于是乎很多學生寫撿到皮夾,量化以后都不像人了。在課上用量化的辦法美其名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言怎么量化?這可能與我們的科學研究有些關系。 我最近參加論文的評審,比如專門研究語文教師的教學知識,論文里全是洋人。我不反對洋人,我們的數理化知識基本上是洋人的,研究語文,所有的理論根據都是洋人的,這大概就是毛主席講的“言必稱希臘”,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了。中國人要說洋話來表示時髦、時尚、有水平。其實理科與文科是不一樣的。古代祖沖之、《九章算術》都是了不起的,領先的,但與今日的數理化相比,現在的進展是一日千里。而人文有幾個超過孔子、莊子?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語言之精煉,從社會到家庭細胞每個層次用這么精煉的語言加以表達,這就是人文,這就是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祖祖輩輩認識社會的智慧的結晶。這能用數量來衡量嗎?為什么要弘揚民族文化?這里面是寶庫啊! 語文的性別一定要搞清楚,它是語文,是文科。培根講過,“物質是以它感性的詩意光輝向著整個人微笑”。語言文字亦是如此,它應該是以“詩意的光輝”向著學生微笑,來感染影響學生,但是我們現在忘了。盧森堡講得非常好,有些人“為了他偉大的事業,沒心沒肝地把孩子撞倒了”,我們現在為了偉大的應試事業把孩子撞倒了。語言文字本身是有表現力、生命力、充滿詩意的。有老師告訴我:小學生在剛拿到彩色的課本時很高興,但學了一兩個月就討厭了。其實,我們的語言文字真是漂亮,“山”就是一座大山,“川”是流動的水,我們的文字如詩如畫。所以我覺得,教課能把詩情畫意都教出來,孩子一定受感染。老師備課,深入鉆研教材,備到文字一個個站在紙上和你對話,和你交流了,你就享受到人文的樂趣。我們的語文千萬要讓它姓語言文字,恢復它的本性,而不是去搞花里胡哨的東西。 第三,教學泡沫問題 現在,教學中泡沫很多。我聽了些課,泡沫最多的一是過濫地使用信息技術。多媒體作為信息手段進入課堂教學是一大進步,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但任何事情有個度,要弄清楚為什么而用。某地有節推廣的小學語文課,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整節課就是用多媒體上一幅國畫。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對發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是多好啊!白云生處有人家,房子畫好了,地方固定了,不要再發揮想象了。用多媒體本來是件好事,現在卻適得其反。比如說,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現在上課大多是多媒體四幅大的畫。對于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還要去做多媒體干什么?當課非常缺知識時,用多媒體,這是營養,是養料;當不需要出現時就是贅疣。語文對孩子的空間想象很重要,空間想象并不是數學的專有權利,語文的空間想象真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沒想象能力如何去創新?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有教學手段都是應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的,離開了為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服務,就是多余的,這就是泡沫。 還有就是討論。討論當然好,可以集思廣益。課改有幾個要點,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三根支柱是一個亮點。我們的課從線性的知識傳授到立體的三個維度的支撐,這是一大進步。“以學生發展為本”有三個維度的支撐,就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過程和結論應是統一的,而過程更重要,因為教育本身是一個過程,一堂課就是一個過程,一學期就是一個過程。在過程里學生能學到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思想情操受到熏陶,所以這是一個亮點。第二個亮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從前把學生當容器,現在正如古希臘哲人柏拉圖講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現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應是一個過程,一下子從容器到自主,沒這么簡單,要一步步醒悟過來,逐步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討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討論,對教材的一度開發都沒有,教材講什么,為什么這么講,這些都沒搞清楚。在學生對教材文本還沒有產生文化認同的時候,就已經討論了,游離了文本,抓住一丁點的問題無限地拔高,學生能有多少收益?對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它們是在什么場合下怎么表達的,在不太清楚的時候就進行所謂的討論,這不叫討論,是瞎講。有些時候學生討論言不及義,這就是泡沫,對學生沒有作用。學生必須和老師一樣,要靜下心來,沉入文本之中,傾聽作者的發言,傾聽心靈的訴說。作者到底傾訴什么,要真正搞清楚,在此基礎上加以升華、拓展,這才是有力量的,才能品味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語文教學不能看表面的熱鬧,教學就是要貨真價實,把泡沫擠掉,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我們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真正領悟到其中蘊涵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無窮的智慧,這樣學生就會成長。 做教師是不容易的,有人說當教師是清苦的,我覺得這不足以說明教師的價值。我體會到:誰選擇了教師,誰就選擇了高尚。因為教師在黑板上寫的是真理,抹掉的是功利,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教師要和影響孩子的各式各樣的光怪陸離的不健康的思想進行對抗、抗爭,要的是勇氣、毅力,要的是堅忍不拔。所以我說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永恒的事業。沒有教師,人就不能成才;沒有教育,社會就一片黑暗。教師的崇高職責就是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生命之魂,第一,是德性,做人是要有德性的,沒有德性,生命就沒有魂,德性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古人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人的話氣吞山河。英國大歷史學家湯因比早就說過,“希望在中國”,物質發展,道德墮落,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中國。語文教學擔當著對學生培養德性的重任。第二,是滴灌智性,希望學生才華橫溢。求知脫離愚昧,求學是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是滴灌他們的生命之魂,讓他們德才兼備,成為合格公民,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為此,再苦再累也心甘。普教事業不像發明創造那么輝煌,面對2億多的中小學生,我們正像杜甫所描寫的泰山那樣:“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我們的語文老師就是要在學生心中撒播一片陽光,把綠撒向祖國大地。 (本文系作者在第六屆“新語文圓桌論壇”上的講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