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那篇《初試第一卻落榜,考研也有潛規則?》的文章,我實在沒覺得這件事有多么新鮮,也沒有多么同情那個第一名的學生,因為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早已有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升學考試中的潛規則,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不應該是陌生的。
我讀的高中是所頂級名校,在一個北大清華投放招生名額十分吝嗇的省份,每年從這所中學升入這兩所大學的學生能達到五六十人,即使在北京,這個成績也是驚人的,在京外的中學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可在如此輝煌的成績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事實上,這樣的頂級名校,既培養出大量出類拔萃的學生,也造就了眾多神通廣大的家長。
我是98年考的大學,當時的高考被稱為“黑色七月”,也就是在7月7、8、9三天考試,在當年年初到6月這段時間,學校按照慣例,組織了幾次模擬考試,每年都會有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在這幾次模擬考試中突然提升了很多分,一躍成為班級前幾名,令同學們刮目相看,而隨后不久,就傳來了他們因為成績優異而被保送至各大著名高校的消息,其中不乏北大清華這樣的超級名校。知情人都明白,這個分數是神通的家長們花錢向中學買來的。買來分數,再拿分數和更多的錢,買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
比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更厲害的,是不買分數,直接買通知書。那年5月,北京某著名外語高校專門到我們的城市招收小語種保送生,需要經過筆試、面試、口試等幾個環節的選拔。我有幸受到一直對我很好的班主任的推薦,獲得了我們班唯一的參加選拔考試的資格。我們全年級參加選拔考試的十來個學生中,有幾個是學習成績極其平庸的學生,而我和其他幾個卻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優等生”“尖子生”,經過一番選拔考試,最終錄取的卻是那幾個成績一般的學生,而實際表現明顯好于他們的我們這幾個“優等生”“尖子生”卻被淘汰了。據在我們省高校招生口工作的資深人士講,要保送進那所外語高校“考試完全是走過場”“他們早就內定了人選”“低于10萬是進不去的”。聽說在我畢業之后的第二年,這個價碼已經漲到了20萬。
現在大家看到新聞說某校某學生接到了美國幾所大學的通知書如何如何,在我們看來,那完全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我高中的班里就有這樣一位接到美國眾大學通知書的神奇女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甚至連托福都沒考。而她無論是學習成績、英語水平甚至長相,都足以讓人懷疑她是不是真是這所中學的學生。最終,美國還是去了,現在已經嫁給了美國人。
人們常說各種升學考試“既考學生,又考家長”,這話真是意味深長。我的家長都是平民百姓,既無權又無錢,我完全沒有資本去制定潛規則,一切都要靠自己奮斗。面對周圍那么多不如自己的人的青云直上,在當時的年齡,要說心里風平浪靜是假的,心中總是忿忿不已。那時我經常在想,都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那是不是也可以說“學得好不如生得好”呢?
經過各種潛規則交織玩弄過的我,考到了我們省的一所著名的211工程大學,然而在這樣的國內一流的高等學府里,我們依然無法躲避潛規則的擺布。我們班的一個同學的父親是系里的老師,于是他就可以在不學習的情況下,每門課的成績都達到90多分,最終順利地保送本系的研究生,而他能從我們的中學來到這所大學,也是直接保送來的,盡管他的成績在那所中學里顯得很可憐。
我從那所一流大學考到現在讀碩士的這所超一流大學,一共經歷了四次努力。第一次是大三的時候,跟著大四的學生報名參加了一次考研,那次由于準備不足而落榜,沒什么遺憾的。第二次是大四時申請了這所學校的免試推薦研究生,有過高中時保送選拔考試的經驗,這次我的心態很平靜,因為我和我的家人不認識超一流大學的任何一個老師,考不上再正常不過了。我申請的目的,主要在于來見識見識,開開眼界,畢竟我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準備參加這個學校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上的。經過申請材料的篩選,我被通知到超一流大學某學院參加差額面試。那次參加面試的同學,除了我之外,全部都是超一流大學自己的學生。面試結束后不久,那個學院的老師就通知我已經被正式錄取了!注意我說的是“錄取”,而不是像那個第一名僅僅是通過初試。
這真是個意外的驚喜,我的老師和同學們都來向我道賀,甚至有在電臺兼職做主持人的同學邀請我去做節目。保送到這所大學讀研,這在我本科的學校是第一人,很快全校學生都知道了我的“英雄事跡”,轟動一時。而我也不敢怠慢,認真地讀書學習,為讀研做一些準備。
可是好景不長,一個半月之后,超一流大學的研究生院突然通知我,說不能錄取我了,原因是我在本科學校的成績和排名沒達到他們所期望的高度。我抗議說五六個教授面試我我都能通過,就證明了我有實力,你們這么有名的學校難道會在證明了能力之后還因為名次而反悔嗎?何況我的排名并不差(年級230人中的前5%)。結果抗議無效。我怕日后再考這個超一流大學時會引起麻煩,只好忍氣吞聲,不敢再追究了。可是我也因此錯過了當年報考研究生的時間。三年后的一天,我無意中發現了曾經錄取我的那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名單中,赫然有一個當時和我一起參加面試而被淘汰的學生的名字,那是一個幾乎不會重名的名字。
一所人人心向往之的著名大學,錄取之后都可以反悔,那么一個普通研究所刷掉一個剛考過初試的學生,又有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呢?
第二年我參加了考研,這也是我第三次報考這所學校的研究生,這次我考進了同一所大學的另一個系的復試,由于名次不是絕對靠前,結果又被潛了規則。后來才知道,當年這個專業只有我一個人沒有錄取。
我第四次沖擊這所超一流大學時考了第一名,被錄取了,第三第四第五也都錄取了,而僅僅比我低1分的第二名卻莫名其妙地被刷掉了。聽有的同學說,某某專業似乎有刷掉第二的傳統,這話聽得我毛骨悚然。假如我不小心少考2分,得了第二名,是否也會遭遇同樣的下場呢?
考博我沒參加,但我知道考博能不能錄取幾乎就取決于導師是不是喜歡你,考第一卻沒有錄取的事在考博上是司空見慣的,更是肆無忌憚的,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那個可憐的第一名甚至連復試都沒進去。
上面就是我被潛規則的一些經歷,看到那篇考研第一名被刷下來的消息,也想寫出來發泄一下,總要比淤積在心里要好受多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