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央視推出一檔節目,專門介紹全國著名高校。其中有一細節,令我思索良久。武漢某著名高校一位女教授說,一次校園路上倒下一棵樹,過往的學生都是從樹上跨過去,就是沒有一人把樹從路上搬到路邊,她看到此景,對自己的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批評道:“你怎么這樣做?有沒有想過晚上行人,要是被絆倒了怎么辦?要是騎自行車的人撞上了怎么辦?怎么這么差的品性?”而那位“品學兼優”的同學很委屈地說:“不是我的品性差,是從來沒有人這樣教育過我。父母沒有說過,看到路上倒有樹,要想辦法搬走,老師也沒有這樣教育過我。我根本不知道要那樣去做。” “從來沒有人這樣教育過我要這樣做”?大學生肯定沒有撒謊。因為作為當教師的我,作為在學校工作多年的我,的確看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當然也應該包括學生的家長,從來沒有教育過“要把橫在路上的樹搬走”,也幾乎很少教育過與此相關的事宜。大學生之過?大學生肯定有過錯,沒有這樣教育過你,你應該要想到這樣去做。學校之過?家庭之過?恐怕都難逃其咎。——一句話,這是教育的定位缺失,教育的功能缺失。 無獨有偶,類似的事情也在筆者身上發生。昨日,我從辦公室宿舍,途經教學樓前的水泥路,在路邊翠綠的柏樹下,我看到本班幾位女同學蹲在那里吃飯,她們一邊吃飯,一邊閑聊,同時一邊把碗里的飯菜用鐵勺子往地上挑,一副毫無顧忌的樣子。那翠綠的柏樹,與地上的飯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專用來接剩飯剩菜的小桶,就在附近,距離她們還不到兩米之遙!我看后,嚴肅地說:“你們怎么這樣不講衛生?怎么能這樣做?”她們只是一副若無其事地笑著。按說,這幾名女同學也是非常聽話的,品性也算是優秀的,而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比較注重“修身立德”方面教育,但為什么她們也會這樣絲毫不把公共衛生放在心上呢? ——能怪她們嗎?當然要責怪!可是僅僅怪她們嗎?肯定不僅僅。前段時間,筆者在一篇名為《當代中學生的“中國式時尚”》博文中,列舉了三大“時尚”,而其中第三大時尚就叫做“隨地勺飯菜”:“打來飯菜,不論是在飯堂,還是在水泥路上、沙子地上,用鐵勺子不斷往外勺飯菜,天一半,地一半,到底是因為飯菜不合胃口,還是把勺出飯菜當作一種發泄,或是一種闊氣,或是一種‘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宣言’。總之就是勺出一勺,才能吃下一口。”誰之過?學生之過?不僅僅是學生的過錯吧!這種“時尚”,為什么會得以演繹成為“時尚”?它成為“時尚”的市場在哪里? 但另一件事,讓我稍稍“心安”了一些。也是前幾日的事情,上完晚自習,我和同學們從樓梯上下來,只見人頭攢動,忽見一煙火忽隱忽現,便對著“煙火”,大喝一聲:“是哪個抽煙?”一位身穿紅衣服的同學迅速沖下樓梯,轉眼不見了。不見了,我也就沒再追究,也沒怎么放在心上,反正也不是我班的學生,我也根本不認識他。但等我到宿舍不久,一位男同學敲開我的房門,很恭敬地對我說:“老師,對不起!我是××班的學生,我是看到政教處的××主任來了,我才跑的。我是第一次抽煙,請原諒!”我問了香煙的來歷,他如實地做了交代,然后又請我原諒。我便對他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原諒你,你走吧!” 我很忐忑,小小年紀就學會抽煙了,而且還是在人口密集的樓梯上;但我也很欣慰,他對于我來說,還是陌生的一名學生,我只有這么一句話,他居然主動找到我的宿舍來認錯。——但愿這一句話的教育,能真的幫他解除惡習。但我知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教育的功能肯定沒有這么強大;但從他主動認錯的事情來看,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在當今分數高于一切的年代,“傳道”似乎成了一種苛刻的要求,成了一種業余的事務,成了一種奢侈的附庸,成了一個被教育遺忘的角落。而“師者”,首先是學校的教師,但不僅僅是教師,家長是第一 道之不存,業之焉附,惑之何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