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會休息 為什么你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 為什么你花了好幾萬去島國度假并沒有增加生活的熱情? 都說要去KTV,去夜店,去游樂園就能忘掉不快,更帶勁地開始新的一天,但是盡興歸來心里只??仗?? 我們真的明白休息的含義嗎?我們休息對了嗎? 你理解的休息是什么?一個飽覺?一陣瘋玩?到KTV釋放飯后的一串飽嗝? 休息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是恢復疲勞,放松神經,當你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的時候覺得又是一個精力充沛的新人。 如果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為你帶來這些,那么,無論這些活動的名字聽起來有多輕松,看上去有多High,它都是一種錯誤。拋棄它們,來一場休息革命! 首先,來看看我們對休息有哪些誤解: ■腦力勞動者,補瞌睡對你沒什么用 你寫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會議,當一切都結束了,你嘆到:太累了,這一天我要睡個好覺。我們的常識使得我們對疲勞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躺躺吧”。但這是一個陷阱。 睡眠的確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對睡眠不足著或體力勞動者適用。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應采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松后,再起來活動活動。 但如果你是坐辦公室的,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處于低興奮狀態,對待這種疲勞,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連正常睡眠時間都達不到)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兒把神經放松下來。這樣你可以理解為什么你周末兩天不出門依舊無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后游泳半小時就神采奕奕。 ■不必停下來,只是換一下 既然睡覺不能幫助我們休息大腦,那什么辦法才可以?答案是不停止活動,而只是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所以,通過改換活動內容,就能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只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后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確實是積極的休息方式。 比如你星期五寫了5個小時的企劃案,最好第二天去給你的盆栽們剪枝而不是睡到太陽曬屁股。還有一點,當你無法選擇由腦力勞動轉入體力勞動時,你不妨在腦力勞動內部轉換。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就講過他的心得:“我本不是一個生來適于研究學問的人,因為我用功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連半小時集中精力于一個問題上。但是,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是不間斷,我也能夠輕松愉快地一個一個地尋思下去,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一下腦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學中充分利用我所發現的這一特點,對一些問題交替進行研究。這樣,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彼?,這天你要是有好幾個問題要處理,最好交替進行,而不要處理完一個再開始的二個,那樣會很快被耗盡。 ■ 最好的休息,是讓你重燃生活的熱情 我們的疲憊主要來自對現有的一層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項目就是那些讓我們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如果你干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但可惜,我們缺乏對“休息”的想象力。我們能想出來的休息方法不是癡睡就是傻玩。 我們給你開了下面一些活動清單,基本思路是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當然,最適合你的方法還是要你自己探索。事實上如果你覺得打掃衛生比坐過山車是更好的放松,那么就去吧,別管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玩什么。 也許你可以: ●用看兩小時讓你開懷的漫畫或小說代替去KTV唱那些一成不變的口水歌 ●試著放棄在周六晚上去酒吧,10點入睡,然后在7點起床,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從來沒有機會看到的早間劇場,你會發現這一天可以和過去的千萬個周末都不相同。 ●不要再去你已經去過無數次的 度假村找樂子了。找一條你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你會發現這個你感到膩味的城市結果你并沒有完全體會到它的妙處。 ●旅行,而不是換個地方消 遣。去一個地方對那個地方本身心存好奇,對自己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經驗范圍以外的人生樣貌。而不是坐了5小時飛機,只是換個地方打麻將,換個地方游泳,換個地方打球…… ●從這個周末起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彈電子琴,打鼓……每周末練習1小時以上。 ●去社交。不要以為它總是令人疲憊的。雖然和看書比起來,它稍有點令人緊張,但也能讓你更興奮,更有認同感。你必須每周有兩三天是和工作圈子和親戚外的人打交道。它讓你在朝九晚五的機械運行中不至失去活潑的天性。女性朋友們尤為需要走出去和朋友聚會,這些時刻你不再是滿臉寫著“效率”的中性人,而是一個裙裾飛揚的魅力焦點。 ● 做點困難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級緊張的人。心理學家發現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曾經一位精神即將崩潰的總經理找到一位醫師給出治療建議,結果他得到的處方是去動物園當馴獅師。一個月以后完全康復。所以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你可以為自己再找分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職業類似的。比如去孤兒院做義工,或者去一個復雜的機械工廠從學徒干起,或者做一道超級復雜的數學題。 往往珍惜生命的人,會不顧任何代價,去求得一個休息.休息十天、半個月,他們回來了.再看呀,是多么神奇的一種變化!他們簡直是一個新生的人了.生機勃勃,精神飽滿,懷著新的希望,新的計劃,新的生命憧憬,他們己消除疲勞,獲得了從新起航的動力---燃料。 花些時間休息,可以使你獲得大量的精力、體力,使你取得從事任何工作,應付各種問題的力量,使你對于生命,能有一個愉快正確的認識,天下還能有別種時間的投資對于你更加有利嗎? 當我聽到有人說,他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休息,我覺得這個人有些反常?;蚴撬哪芰Σ粔驊端臉I務,他的工作缺乏系統性;或是他不善于支配他的員工,以致自己離開時事業就無法運行;或是他生性就太吝嗇,沒有部下或團隊.連上廁所的時間都不肯犧牲。當然,假如他工作沒有計劃、沒有系統,本人一離開崗位,一切事務就要無法運行的話, 他自然不能休息了.但是假如他是一個有組織協調能力的人,假如他的工詐有系統、有計劃,適度休息,這正是業務中的有利投資,因為休息回來,他的精力會更加 集中、精神會更加飽滿.由此他的生命會延續的更長。人生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與發揮。 每一個人都應該拋棄只顧工作不顧休息的念頭。那種"生命不止,奮斗不休".的觀念是錯誤的.應立刻從腦海中消除掉.否則,你還沒有走完你應走完的生命旅程你就長眠于地下了.到那時你的理想、前途、事業不就都成了泡影了嗎?因此舍不得時間休息的人,絕對不是一個聰明人. 從人性的立場上來說,休息一 事,利大于敝.古語說得好:"在患病的時候,任何人都是壞人."即使是心底最善良的人,在身體疲憊不堪、神精衰弱的時候,也會變得不通情理、脾氣暴噪.因 此,當需要休息的候,你應該休息.不然的話,你的行為正如革命導師列寧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目前不論你是學生還是從事各種職業的男女老少,都不能忽視自 然的警告,命令你適當延長你的休息時間,暫時停止你的學習或工作,否則你將受到自然規律的嚴厲處罰.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金錢有多少、還是平頭百姓,在生 命面前是一律平等的。這是蒼天賦于自然法官的權力.是人類無法改變的自然法則. 有一種感覺我們叫它無聊,這幾天不經意間我就 在體驗無聊。 成年累月忙碌的節奏造就了頑固、可笑的生物節律,它總是讓我無法享受休息時的些許寧靜,閑暇時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什么、無所事事,甚至還以為知道了什么是空虛? 前些天偶然看了一篇文章,破天荒知道了還有一種說法叫“享受無聊”。 傳統的教育告誡我們“無聊”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一個奮發向上的人絕對不該有這種情緒,甚至不應該留給自己產生這種情緒的機會。 背負了太多的責任,于是我們活得好累,冠冕堂皇的說壓力來自外界,但我覺得更多的壓力是我們自 找,因為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我們沒有學會給自己減壓。 看看那些靜靜躺在海灘休假的人們,我們應該懂得無聊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或許比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更難得。因為它需要你有好的心態、長遠的眼光,要先接受它,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后你才會真正的享受它。它絕不是一種頹廢,它是一種休整、一種積蓄,它會讓我們戒除“只會工作”的毒癮。 很早以前就有人告訴過我們: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可我們 由于功利的原因,早已將這一說法忘記。于是我們忙碌,我們努力,于是也就害怕無聊、害怕無事可做,甚至會因為閑暇而幾乎惶惶不可終日。 工作不應該成為生活的全部,工作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應 該是工作的主人,絕不是工作的奴隸。千萬不要以為無聊是消極、是不敬業。 所以忙碌的人們應該去學會享受生活、去習慣感受無聊,習慣這一種新奇的美妙的感受!悠哉樂哉! 關于種子法則(SEED) 切 記: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南昌大學醫學院 胡春松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胡大一 近幾年,知識分子“過勞死”屢見報端,如,年僅32歲的中國社科院學者蕭亮中;36歲的清華大學講師焦連偉;46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高文煥;36歲的浙江大學教授、博導何勇等。由于嚴重的“過勞死”現象頻繁出現,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有58歲。嚴峻的現實向許多中青年知識分子及管理層敲響了警鐘。知識分子英年早逝,不僅是 個人和家庭的損失,而且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大力實施人才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保障人才安全與健康。 中青年知識分子由于事業、家庭的重擔,對于自身的健康關注甚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長期熬夜、工作超負荷、心理壓力大、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吸煙、嗜酒等以及睡眠障礙,悄悄地侵蝕著他們的健康。究其根源,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應當說這些知識分子不注意勞逸結合,且缺乏對工作與休 息關系的辯證認識。他們似乎忘記了“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些至理名言。 其次,不重視定期檢查。導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主要疾病是生活方式病如心腦血管病、癌癥、糖尿病、肥胖等。這些病不僅發病率高,如高血壓發病率已達 18.8%,個別地區甚至高達25%;而且發病年齡提前,如冠心病已提前到35歲—45歲,至少較以前提前10年左右。這些疾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故人們稱高血壓為“悄悄的兇手”。因此,不進行定期檢查就會貽誤治療,直至悲劇出現。 三是缺乏相關保健知識。盡管我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們的健康保健知識講座亦不少,但遺憾的是對相關 講座關注的大多數是老年群體,中青年知識分子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中青年知識分子要避免“過勞死”,就要切實認識到:1、認識工作與休息的辯證關系。要牢記“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的格言。2、堅持定期檢查。研究表明,定期檢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和對“預防是最好的治療”的認識。管理層亦應重視和督促他們進行定期檢查。3、學習相關健康知識。健康講座不僅應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還應進高校實驗室。要讓中青年知識分子接受健康教育,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努力,使知識分子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從而大大減少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的致死致殘率。 最近,我們提出了健康的“種子”法則,即最基本的健康要素包括睡眠(Sleep)、情緒 (Emotion)、運動(Exercise)和飲食(Diet)。它們構成健康的“種子”法則(S-E-E-D法則)。其內容包括:(1)睡眠法則:合理睡眠,午間小憩;(2)情緒法則:情緒穩定,心態平和;(3)運動法則:有氧運動,動靜結合;(4)飲食法則:科學飲食,營養均衡。它在人們的日常保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素和首要法則。若廣大中青年知識分子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遵守和實踐健康的 “種子”法則,相信他們患心腦血管病、癌癥、糖尿病和肥胖癥的機率一定會大大減少,才華橫溢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就可以為國家為人民作更多更大的貢獻。他們的平均壽命定可以從58歲上升為85歲。 天天都是休息天 M: 我現在太久(超過一個時段)沒做事會覺得很沒安全感 杰: 總是要休息的嘛 M:但休息太久會有罪惡感 杰: 那就每天休息就不會啦(笑 ?) M:(心中自語-自以為習慣每天休息就會麻痹喔 ?) [摘自本日星夜談心] 天天都是休息天 雖然這句話在過常呈現休息狀態的人 口中說出一點說服力都沒有(逃~) 不過也倒是很 有道理咧 保持一種彈性 一 種時間的彈性 情緒的彈性 思考的彈性 對于我這 種過度神經質的人倒是不錯的提醒 走向不可避免的 極端方向后要有回復平穩狀態的能力與彈性 怪不得今天晚上整個放空 明天要去跟孩子玩,喔耶! 如 何避免“假期綜合癥”? 避免“假期綜合癥”,最 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一、長假開始時就應 該注意調節。事先做好計劃,怎么過長假因人而異,但原則是不能破壞正常的生活規律。不可過度休息,也不可過度勞累。 二、以休息為主。如果長假能以休息為主,盡可能過得輕松愉 快,適度的參與比平時多的娛樂,與親友互訪或與家人團聚。如天天蒙頭大睡,或通宵上網等都不可取。 三、提前進入角色。人的神經有“自動調節”的特點,因此在上班前一天應有意識的做一些與工作有關 的事,有助與盡早進入工作狀態。上班前一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四、 多想開心事。患“假期綜合癥”的多是年輕人,誘因很多,比如分離性焦慮,人際交往困難,在工作中有過委屈、挫折、羞辱等經歷等。所以平時要多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多找朋友聊聊天,呼吸新鮮空氣,換一個新鮮的環境。也可以求助心理咨詢師,畢竟心理健康,才會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生活中才能體會更多的幸福! 要工作也要娛樂 每日10件健康事
據香港商報報道,美國心臟病權威,曾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醫療顧問的歐寧胥(DeanOrnish),歷經數十年研究發現,擁有親密關系可以預防與減緩心臟病,甚至可以提供生命堅強的抵抗力。
再忙也要和家人聊天
不管外在生活多么多采多姿,每個人都需要擁有可以打開心扉,分享心事的親密關系。 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養彼此的親密關系。
讓自己有好睡眠
好的睡眠品質比睡眠時間的長短更重要。幾個步驟可以讓你睡得更甜美: 1)先整理床鋪,把棉被、枕頭打理到最舒適的狀態。
2)以自己最自然、最舒適的姿勢躺好。
3)躺平后,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放松下來。然后用感覺從頭到腳掃描一遍,看哪個部位緊繃,再試著放松下來。
4)如果心里還想著工作,可用數息法,想象自己呼吸時,把負面的情緒吐出去,然后把正面的能量吸進來,來回呼吸幾次,直到心情平靜。
5)全心放松,漸漸入睡。
要工作也要娛樂
只知埋頭工作,容易熱情缺缺,不妨放輕松一點。準備一本剪貼簿,收集漫畫、笑話等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時拿出來翻翻,讓自己開懷大笑幾聲。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養一些興趣,缺乏娛樂,是很難為自己打氣的。 吃飯時把電視關掉
研究兒童肥胖和收視習慣的學者發現,兒童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通常會容易導致肥胖,且會延長收看電視的時間高達70分鐘。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飯時,最好關掉電視,專心的吃飯,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把大自然帶進屋內
靜聽雨打落葉的聲音,或望著魚兒在水中的模樣,都能給人安詳寧靜的心境。專家指出,與大自然結合的感覺可以減輕壓力。在家中或辦公室中種植盆栽,或養一缸魚都是不錯的建議。 每日運動30分鐘
許多研究都指出,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以得到運動的好處,包括:預防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松、肥胖、憂郁癥等,甚至有研究指出,運動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增強自信心。如果你很久沒有運動,建議你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長度與強度,可以從最簡單的Walking運動開始,每天快走20到30分鐘,持續走下去,一定能感受到許多好處。 用牙線剔牙
用牙線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機率,還可以保護你的心臟。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疾病。 吃一頓營養的早餐
早餐是激活一天腦力的燃料,不能不吃。許多研究都指出,吃一頓優質的早餐可以讓人在早晨思考敏銳,反應靈活,并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研究也發現,有吃早餐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發胖,記憶力也比較好。 每日5蔬果
根據調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減輕癌癥與心臟病的風險。建議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隨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也可以把蔬果切丁,當做點心,代替那些會令你發胖的餅干、零食。 戒煙
抽一根煙會產生超過4000種化學物質,其中40幾種會致癌,吸煙者死于肺癌的人數是不吸煙者的16倍。戒除吸煙的習慣,不僅對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對家人愛的表現,因為二手煙比一手煙還毒,已被WHO列為頭號致癌物質,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煙最大的受害者。超過四分之一的嬰兒猝死是因為父母吸煙,導致嬰兒吸入二手煙引起的。二手煙也會增加兒童氣喘的次數,且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