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樁法——通向邏輯記憶的法寶
從某個角度了劃分,記憶就只分為兩種:機械記憶和邏輯記憶。
其中,機械記憶是基礎,也是最常用的記憶。只要是去記任何沒有完整規律、沒有邏輯性的材料,都要用到機械記憶。
通常我們所說的“死記硬背”,就是典型的機械記憶。
而事實上,我們快速記憶中的對應聯想、串聯聯想等非常有效的記憶方法,也是屬于機械記憶。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同樣是沒有規律的材料,只不過這種機械記憶方法的效率比死記硬背高得多罷了。
邏輯記憶是指面對一些非常有規律、有邏輯關系的材料,我們只要找出其中的規律,只要把規律記住,就能立刻記住這所有的材料。
邏輯記憶之所以比機械記憶效率高得多,是因為當那些記憶的材料含有緊密的邏輯關系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記住其中的邏輯、其中的規律就行了。
無論這個材料有多少,例如無論有多少個數字、有多少個事件,但其中的邏輯就只有一個,我們的記憶量就是這一個東西。所以,對邏輯記憶而言,記憶材料的多少是并不影響記憶效率的。記憶材料很少,我們要記的是這個規律;記憶材料很多很多,我們所要記的也是這一個規律,要記憶的東西一點沒多。
而機械記憶的記憶效率是與記憶材料的數量成反比的,記憶材料非常少的時候,記起來就非常快。例如隨便寫下兩三個數字,只看一眼就能記住,這速度說不定比邏輯記憶還快,因為它省去了找邏輯、找規律的時間。
然而,當記憶材料越來越多的時候,機械記憶的效率就越來越低了,例如,記3個數字只需要看一眼,而記300個數字,可能就要花10天了。
而邏輯記憶呢,記3個數字花一秒鐘,記300個、3000個、30000個數字,同樣也僅僅需要一秒鐘的時間。因為無論有多少個數字,我們只需要花一秒鐘就能記住其中的規律。
舉個例子,如果讓一個沒有經過記憶力訓練的普通人來記憶無規律的數字,記30個或50個,這一定很難記,背誦很多遍都未必記得住。
然而,如果這些數字的排列非常有規律,1、2、3、4……這樣排下去,或1、3、5、7、9……這樣排下去,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只需要看一遍就能記住。
為什么看一遍就能記住?因為我們只看一遍,就看出了這些數字排列的規律,只要記住了這個規律,就能立即記住所有的數字。
這個對比能夠讓我們想到什么?同樣是那幾個阿拉伯數字,為什么有規律的就一下子能記住,而沒有規律的卻非常難記呢?
因為規律其實就是一種最緊密的聯結!記憶等于聯結,而最緊密的聯結就是規律、就是邏輯。
如果數字的排列規律是按從小到大連著排下去,那么,我們看到數字1,就知道它后面一定會跟著數字2;看到數字3,就知道它后面一定會跟著數字4。
為什么我們會知道?這是因為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早已把數字的排列順序牢牢地記住了。
想想看,當我們還沒有開始學習數字的時候,會不會知道1后面緊跟著2,2后面緊跟著3?當然不會。然而,當我們學習了數字之后,這套數字排列規律就被我們牢牢地記住,再也不會忘記了。
所以,事實上,邏輯記憶是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還沒有掌握規律的時候,我們要去記任何東西都只能用機械記憶。而當我們學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逐漸掌握一些規律。
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也是通過機械記憶來記住1、2、3、4……這種排列順序的,所以,我們才會知道1后面跟著的是2,2后面跟著的是3。
同樣,我們記憶26個英文字母,也是通過死記硬背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然后就轉化成了邏輯記憶,讓我們知道a后面跟有的是b,不后面跟著的是c,諸如此類。
定樁法的最妙之處,就是把一套套已經在我們腦海中記得滾瓜爛熟的、非常有規律的東西來作為記憶的樁子,例如100個數字、26個英文字母等,這些數字或字母的排列,已經在我們的記憶中成為了一種非常有邏輯、非常有規律的東西,當我們把要記憶的材料與這套樁子掛起鉤,就能夠把原本并沒有邏輯關系的記憶材料附加了一套邏輯關系上去。
例如下面來記下面這十個詞語:
空調、拖鞋、沙發、可樂、薯條、電視、足球、鬧鐘、電話、門鈴。
我們怎樣才能記住這十個詞語呢?
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按順序去讀,“電視、電話、空調……”這樣反復地讀幾遍,或寫幾遍,讀多了、寫得了,也就記住了。
這種方法叫做死記硬背,大多數學生在記憶資料、背誦課文或單詞的時候,都是采用這種方法。大部分人在記憶的時候,也都是采取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可以通過聯想,把這十個詞語組成一個故事:“我開著空調、穿著拖鞋,坐在沙發上,邊喝可樂、邊吃薯條、邊看電視,電視里放的是足球比賽。正看著,鬧鐘突然響了起來,我正想去把它按停,這時,電話鈴又想了,我只好先去接電話,還沒走到電話旁,門鈴又響了起來。我一時呆住了,不知道先去處理哪個好”。
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把這十個詞語串在了一起,想個一兩遍,也就記住了。
第三種方法,可以通過定樁法,用十個數字樁或地點樁等樁子,與這十個詞語分別進行想象聯結,想個一兩遍,也很快記住了。
讓我們來對這三種記憶方法進行比較。
第一種是死記硬背的方法,也是人們最常用的記憶方法。這種記憶方法,是通過不斷的機械重復,把缺乏關聯的信息聯結起來。
例如,通過讀或者寫,讓“空調”之后緊跟著出現“拖鞋”,通過多次的重復,就把“拖鞋”與“空調”聯結在一起了,看到“空調”,就會想起它后面緊跟著的“拖鞋”。
同理,再把后面的“沙發”、“可樂”等詞語一個接一個地與前面的詞語聯結起來,這樣,這十個詞語就通過多次的機械重復而串了起來。
這就像條件反射那樣,通過多次的重復,把前后兩個沒有關聯的信息聯結在一起,前面的詞語(刺激)一出現,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想起后面的那個詞語(反應)。
事實上,這種死記硬背采用的是聲音記憶方法,所以是最笨、效率最低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串聯聯想法,通過想象,把這十個并不相關的詞語串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整體。
自然,這種方法的原理也是像條件反射般地在這十個詞語間建立緊密的聯結,想起第一個詞語,就能通過想象的畫面而回憶起第二個詞語,然后是第三個、第四個……
與第一種死記硬背方法不同的是,死記硬背是通過機械的重復來建立聯結,而串聯聯想則是通過想象來建立聯結。
實踐的結果顯示,采用鮮明、夸張的想象所建立的聯結,這種靈活的圖像記憶方法,其效率比通過聲音記憶這種機械重復所建立的聯結也高得多,記憶速度快得多,而遺忘速度則慢得多。
所以,毫無疑問,串聯聯想法的效率,遠遠高于死記硬背的效率。
第三種方法是定樁法,這種方法是在聯想記憶方法的基礎上,采用了一套非常有規律的鉤子來鉤子所要記憶的材料,使得本來毫無關聯的記憶材料立即有了緊密的關聯,從而快速地把這十個詞組記住。
當然,在記這十個簡單詞組的時候,定樁法未必會比串聯聯想法快,但在記憶更大量信息的時候,串聯聯想法的記憶效率就比不上定樁法了,因為當你要連續對很多資料進行串聯想像的時候,就會容易出現想像模糊、甚至遺漏等情況。
通過以上這三種記憶方法的對比,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到,記憶的本質其實就是把原來毫無關聯的信息聯結在一起,哪種方法能夠把這些信息更快速地聯結起來、并且聯結得更緊密,哪種方法就是更好的記憶方法。
定樁法因為運用了一套非常有邏輯的樁子,能夠大大減少機械記憶的過程,把原本毫無內在聯系的內容附加了一種邏輯上去,使這個記憶過程更接近邏輯記憶,從而充分發揮了邏輯記憶的優勢,因此毫無疑問是一種最好的記憶方法。
我們再來看36計的記憶,對于這36計,其實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但如果要全部默寫下來,就很多人都辦不到了,總會漏掉一部分。
然而,如果我們用數字樁來對這36計進行記憶,就基本不會漏。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個數字與相應的計策進行緊密的聯結,這樣,一說出某個數字,就立刻能想起相應的計策。
為什么這樣的記憶方法會記得很牢而且回憶的時候不會遺漏呢?
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通過定樁法,把36計這個關聯度很小的記憶材料,用36個數字這非常有規律的一套鉤子把它們套住了。從1到36,有誰記不住?有誰會想得起24、26,卻總也想不起25?這種情況根本不會出現。
所以,本來這36計之間相互是沒有多少關聯性的,但通過36個數字這套鉤子一鉤,就把它們融合成一個整體了。
回憶的時候,就是先按順序回憶數字——這任何人都能毫不費勁地辦到,然后從每一個數字聯想出相應的計策。36個數字想一遍,這相應的36計就出來了。
相比而言,有些人把36計的每一計各取一個字組成一首詩,這確實是減少了記憶量,但仍然需要用到死記硬背的方法,其記憶效率跟定樁法是不能比的。
所以,事實上,快速記憶的原理,就是把那些原本并沒有多少關聯甚至毫無關聯的一些記憶材料,通過把它們與相應的非常有規律的一套鉤子一對一地鉤在一起,就立刻使得這些記憶材料有了非常緊密的關聯,也就可以毫不費勁地回憶出來了。
定樁法給了我們這種記憶的便利,它是通向邏輯記憶這種是高效記憶的橋梁,是一種最有威力的記憶法寶!
用定樁法快速牢記36計
36計前10計:
1 —— 樹 —— 瞞天過海
2 —— 鴨子 —— 圍魏救趙
3 —— 耳朵 —— 借刀殺人
4 —— 紅旗 —— 以逸待勞
5 —— 勾子 —— 趁火打劫
6 —— 勺子 —— 聲東擊西
7 —— 拐杖 —— 無中生有
8 —— 葫蘆 —— 暗度陳倉
9 —— 貓 —— 隔岸觀火
10—— 棒球 —— 笑里藏刀
1—10這10個數字編碼,我們只要稍微聯想一下,很快就能記住,現在,就讓我們把這10個數字編碼,與36計的這前10計進行聯結。
第1計,瞞天過海:看到1,我們就聯想到樹,然后想像一棵大樹在海里漂著,我們躲在樹干里面,老天爺也看不到我們,這樣,我們就可以瞞著天、度過海了。
第2計,圍魏救趙:看到2,我們就聯想到鴨子,然后想像無數只鴨子把魏國圍住,因為魏國把趙國的公主給搶走了,趙國的鴨子被激怒了,于是把魏國圍住,要求交出公主。
第3計,借刀殺人:看到3,我們就聯想到耳朵,然后想像一個人借了一把生銹的菜刀,想去殺另一個人,結果人沒殺到,反而不小心把自己的耳朵給砍了下來。
第4計,以逸待勞:看到4,我們就聯想到紅旗,然后想像一群人在進行登山比賽,而你則在山頂上扛著紅旗,安逸地等待著那些爬上山來的疲勞的人們。
第5計,趁火打劫:看到5,我們聯想到勾子,然后想像一家珠寶店著火了,你過去趁火打劫,用一把長勾子勾了一串珠寶然后趕快逃走。
第6計,聲東擊西:看到6,我們聯想到勺子,然后想像自己左右手各拿著一把勺子,左手的勺子上盛著一個大冬瓜,你把這個大冬瓜用力地勺起來,而右手則用勺子狠狠地敲打著一個大西瓜,這個動作叫“升冬瓜、擊西瓜”(聲東擊西)。
第7計,無中生有:看到7,我們聯想到拐杖,然后想像一個老人正拄著拐杖走路,忽然一條肥大的蜈蚣爬到他的腳邊,他趕緊用拐杖往這條蜈蚣的身體中間一戳,結果肥大的蜈蚣冒出許多油來,這叫“蜈中生油”(無中生有)。
第8計,暗度陳倉:看到8,我們聯想到葫蘆,你想要暗中度過那個有很多敵人守衛的倉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藏在一個大葫蘆里面,然后慢慢地滾了過去。
第9計,隔岸觀火:看到9,我們聯想到貓,想到這個世界上有一只最懶的咖啡貓,它正懶洋洋地坐在江邊,看到對岸一處房子著火了,明明知道是自己家,也懶得去救火。
第10計,笑里藏刀:看到10,我們聯想到棒球,當你在打棒球的時候看到有人向你陰陰地笑,你可就要小心了,因為他可能是笑里藏刀,準備對你使壞。
對這36計的前10計,根據數字編碼的特點,迅速聯想一遍,相信很快就能記住,整個過程下來,也用不了幾分鐘。如果運用得純熟,記全部36計,大概一分鐘左右就能記住。
而且,當別人隨便問你第5計是什么,或者第8計是什么的時候,你根據相應數字編碼的提示,很快就能夠回憶起來,這就叫做倒背如流了。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嘗試一下用“定名法”把另外的26計記下來:
11 —— 筷子 —— 李代桃僵
12 —— 嬰兒 —— 順手牽羊
13 —— 醫生 —— 打草驚蛇
14 —— 鑰匙 —— 借尸還魂
15 —— 鸚鵡 —— 調虎離山
16 —— 衣鈕 —— 欲擒故縱
17 —— 玉璽 —— 拋磚引玉
18 —— 籬笆 —— 擒賊擒王
19 —— 泥鰍 —— 釜底抽薪
20 —— 耳環 —— 渾水摸魚
21 —— 鱷魚 —— 金蟬脫殼
22 —— 鴛鴦 —— 關門捉賊
23 —— 和尚 —— 遠交近攻
24 —— 盒子 —— 假道伐虢
25 —— 二胡 —— 偷梁換柱
26 —— 河流 —— 指桑罵槐
27 —— 耳機 —— 假癡不癲
28 —— 荷花 —— 上屋抽梯
29 —— 阿膠 —— 樹上開花
30 —— 森林 —— 反客為主
31 —— 鯊魚 —— 美人計
32 —— 仙鶴 —— 空城計
33 —— 神仙 —— 反間計
34 —— 紳士 —— 苦肉計
35 —— 珊蝴 —— 連環計
36 —— 山鹿 —— 走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