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第三節(jié) 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6-16
       本章教學目的、要求:了解古漢語詞匯的特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義引申的方式,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及詞的假借義,掌握分析詞的本義的方法、同義詞的辯析和同源詞的概念。具體要求如下:
       一、古漢語詞匯的構(gòu)成特點,需用3教時。
       重點講授:
         1.劃分古漢語詞的結(jié)構(gòu)的標準;
         2.古漢語的單音詞;
         3.古漢語的雙音詞。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需用2教時。
       重點講授:
         1.古今詞義完全相同;
         2.古今詞義完全不同;
         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
         4.古今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情況:詞義范圍的擴大、縮小、轉(zhuǎn)移、詞義輕重及感情色彩的變化。
       三、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需用5教時。
       重點講授:
         1.詞的本義;
         2.詞的引申義及引申規(guī)律;
         3.詞的假借義
       四、同義詞及其辨析,需用1教時。
        重點講授:
         1、從來源、內(nèi)容、語法特點、詞義的范圍、輕重、感情色彩等方面來比較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2、如何分清詞義的時代性和層次性;關(guān)于“對文則異,散文則通”的用法特點。
       五、同源詞及確定同源詞的方法,需用1教時。
        主要講授:
         1、什么是同源詞;
         2、漢語同源詞研究的歷史;
         3、如何確定漢語中的同源詞。

     

    第三節(jié) 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查看:[大字體 中字體 小字體]  閱讀39次  http://bbs./thread-94060-1-1.html
     中國教育招生在線 ?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 第三節(jié) 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由于詞義是不斷發(fā)展的,漢語中絕大多數(shù)的詞都不止一個意義,因此,詞的多義現(xiàn)象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本節(jié)中,我們就來談談古漢語書面語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的幾個重要方面——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一、詞的本義
        1   什么是詞的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也就是從記錄詞的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上所反映出來的、并且在古代的書面語言材料中得到證明的意義。
        詞的本義不一定是詞的原始意義或最早的意義。這是因為在漢字誕生之前,語言(口頭語言)早已產(chǎn)生,某個詞在口語中剛出現(xiàn)時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們無法考證。據(jù)考古發(fā)掘,中華大地上早在170萬年之前,就有元謀猿人的活動,就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而漢字的產(chǎn)生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同170萬年相比,五、六千年實在是短暫得很。我們現(xiàn)在了解古代語言,主要是靠用漢字記錄的書面材料;王力先生說:“所謂古代漢語,實際上就是古書里的語言。”因此,研究和學習古代漢語,離不開漢字。在漢字誕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萬年中,漢語的形態(tài)和詞的含義,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因此,我們界定的詞的本義,是從有記錄詞的漢字之時算起的,而不是從語言中詞的產(chǎn)生之時算起的。詞的本義和詞的原始意義之間不能畫等號。
        對于一個多義詞來說,本義在它的所有含義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義多數(shù)是從本義派生發(fā)展出來的,抓住了本義,其他含義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沅在《說文解字注·后敘》中指出:“本義明而后余義明,引申之義亦明,假借之義亦明。”這是對本義與引申義、假借義關(guān)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辭海》中,“題”字共有七個義項,即:① 頭額;② 標識篇首的文字,如“標題”、“篇題”;③ 題目、問題;④ 書寫、署,如“題字”、“題詩”;⑤ 品評;⑥ 章奏;⑦ 通“提”。在這七個義項中,“頭額”是本義,《說文》:“題,額也,從頁,是聲。”《說文》告訴我們,“題”是形聲字,它的本義與“頁”有關(guān),讀音為“是”。“頁”(xié)是個象形字,含義為“頭”;“頭額”是“頭”的一部分,所以從“頁”。《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文題”即“花額”,這是“題”的本義之用。義項②至⑥,都是由本義發(fā)展推衍出來的:“頭額”是人體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標題”、“篇題”;“標題”表示文章要闡述、說明的具體對象,由此引申表示“題目”、“問題”;出了“題目”、提出了“問題”人們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題字”、“題詩”之義;寫的字、題的詩,是供人們鑒賞的,由此引申出“品評”之義;就某一問題向皇帝稟報,并發(fā)表自己的評論意見,便引申出“章奏”之義。義項⑦“提”在意義上與“題”無關(guān),是音同借用。可見,只要抓住“頭額”這個本義,“題”的其余六個意義就不難把握。
        正因為本義在理解多義詞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古漢語研究者歷來重視本義的探討。我們在學習中,必須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詞的本義。
        2   怎樣掌握詞的本義
        前面談到,本義是指從記錄詞的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上所反映出來的、并且在古代的書面語言材料中得到證明的意義;因此,掌握詞的本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尋找古書用例,并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
        我們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介紹漢字的造字理論“六書”時,曾全面討論過漢字的結(jié)構(gòu)方式和表義特點。歷來的文字學家都是從分析字形入手來探求本義的。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就是一部通過字形分析來闡釋本義的專書。清儒江沅在《說文解字注·后敘》中指出:“許書之要,在明文字之本義而已。”清代著名文字學家王筠在《說文釋例》一書中則指出:“許君之立說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義,繼有字聲,乃造字形。故其說義也,必與形相比附。”這些評論,都是十分中肯的。
        一般來說,分析字形以求本義,不能以楷書為據(jù),而應以小篆為據(jù),有時還應參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來考核本義的古代文獻,包括:經(jīng)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釋,古代的字典辭書,等等。當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會意字可以通過直接分析字形、證以古書用例來確定其本義。例如:
        豆——《說文》:“豆,古食肉器也。”“豆”是個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腳盤盂。《國語·吳語》:“在孤之側(cè)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韋昭注:“豆,肉器。”《詩經(jīng)·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亨傳:“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葅醢也。”鄭玄箋:“祀天用瓦豆,陶器質(zhì)也。”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豆”的本義是古代用來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說文》:“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徐灝注箋:“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畫,指事。”“木”是個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個抽象的指事符號來表示的,義為樹梢。《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即樹梢太大必定折斷,尾巴太大難以甩動。由此,可以斷定:“末”的本義是樹梢。
        秉——《說文》:“秉,禾束也。從又持禾。”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又持禾,會意。手持一禾為秉,手持兩禾為兼。”《詩經(jīng)·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毛亨傳:“秉,把也。”《儀禮·聘禮》:“四秉曰筥。”鄭玄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也。”由此,可以斷定:“秉”的本義是禾束。
        形聲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而不表示字的具體意義,因此,不能從形旁直接斷定其本義。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某一個形聲字的若干個意義,就可以根據(jù)其形旁來確定哪一個意義可能是本義,然后再通過古代的語言材料來論證。例如:
        脫——新版《辭源》“脫”字有八個義項:① 肉去皮骨;② 脫落,失去;③ 解去,去掉;④ 逃脫,免禍;⑤ 散落,缺漏;⑥ 疏略,輕慢;⑦ 中醫(yī)病名“虛脫”;⑧ 副詞:倘或,或許。“脫”是個形聲字,從肉,兌聲。在上述八個義項中,只有第一義與“脫”的形旁“肉”有關(guān),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義。在古籍中,這一意義得到了應用,如《禮記·內(nèi)則》:“肉曰脫之,魚曰作之,棗曰新之。”孔穎達疏:“肉曰脫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處。’故李巡注《爾雅·釋器》云:‘肉去其骨曰脫。’郭云:‘剝其皮也。’”《玉篇》:“脫,肉去骨。”根據(jù)以上材料,我們可以斷定:“脫”的本義是“肉去皮骨”,義項②至⑦是由本義發(fā)展引申而形成的含義,義項⑧與本義毫無關(guān)系,是假借義。
        編——新版《辭源》“編”字有三個義項:① 串聯(lián)竹簡的皮筋或繩子;② 順次排列,如編列、編排、編印;③ 編結(jié),編織,如編蒲、編竹。“編”是一個形聲字,從糸,扁聲。“糸”的意義是“細絲也”(見《說文》)。由此可以確定:義項①可能是本義。《漢書·儒林傳》:“(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注:“編,所以聯(lián)次簡也。”“韋”是熟牛皮,“韋編”即牛皮繩。根據(jù)上述材料,可以認定“編”的本義是義項①,義項②③是引申義。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獻材料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探求本義,是比較可靠的方法。有些字難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獻用例,則主要靠字形分析來確定本義。
        當然,探求本義不僅僅運用字形分析和文獻材料相結(jié)合的方法,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在這方面曾做出過突出的成績,他在《說文解字注》中,運用了十余種方法求證本義。例如,通過字的讀音來確定本義,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種手段。段玉裁指出:“形聲相表里”,“聲與義同原,故諧聲之偏旁多與字義相近”,“義存乎音”,“于聲得義”。這些話,就是段氏“以聲求義”的理論。由于這一問題十分復雜,所涉甚廣,我們不作全面分析。下面,舉幾個例子,看看段氏對這一理論的運用:
        《說文·艸部》:“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段玉裁注:“口部曰:‘吁,驚也。’毛傳曰:‘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段氏以“凡于聲字多訓大”之理,證明了“芋”的本義。
        《說文·衣部》:“襛,衣厚皃。”段玉裁注:“凡農(nóng)聲之字,皆訓厚。醲,酒厚也;濃,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說文·艸部》:“蔈,苕之黃華也。從艸,票聲。一曰:末也。”段玉裁注:“金部之鏢、木部之標,皆訓末。蔈當訓‘艸末’。禾部曰:‘秒,禾芒也。秋分而秒定。’按《淮南子·天文訓》作‘秋分蔈定’。此蔈為末之證也。”
        等等。
        3   常用詞的本義舉例
        古漢語常用詞很多,這兒舉若干例子,說明它們的本義:
        斤——本義是“砍斫樹木的橫刃斧頭”,象形字。《說文》:“斤,斫木斧也。”王筠《說文句讀》:“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钁相似,不與刀鋸相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戒——本義是“戒備”,會意字。《說文》:“戒,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廾”(gǒng)是會意字,由左、右兩手組成,意為“涑其兩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兩手捧物。左、右兩手持戈,即“戒”字的構(gòu)形。《荀子·儒效》:“勝敵而愈戒。”楊倞注:“戒,備也。言勝敵而益戒備。”
        表——本義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從衣從毛會意。《禮記·玉藻》:“表裘不入公門。”鄭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義是“馬鞭”,形聲字。《說文》:“策,馬箠也。從竹,朿聲。”《戰(zhàn)國策·趙策三》:“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zhí)策而從。”
        零——本義是“細雨徐徐而下”,形聲字。《說文》:“零,徐雨也。從雨,令聲。”《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義是“更改”,篆字從攴,丙聲。《說文》:“更,改也。”《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質(zhì)——本義是“抵押品”,篆字從貝,斦聲。《戰(zhàn)國策·趙策四》:“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句中的“質(zhì)”義為“人質(zhì)”。
        佞——本義是“巧言善辯”,從女,仁聲。《說文》:“佞,巧諂高材也。”徐灝注箋:“佞者巧慧之稱,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惡。”《論語·公冶長》:“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惡之稱,但為佞有善惡耳。為善捷敏是善佞,……為惡捷敏是惡佞。”
        及——本義是“追上抓住”,篆文從又從人會意。《說文》:“及,逮也。”《左傳·成公二年》:“丑父寢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
        脩——本義是“干肉”,形聲字。《說文》:“脩,脯也。從肉,攸聲。”《正字通》:“脩,肉條割而干之也。”《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指用十條干肉扎成的一束。
        造——本義是“到”、“去”、“前往”,形聲字。《說文》:“造,就也。從辵,告聲。”《左傳·哀公八年》:“景伯負載,造于萊門。”《世說新語·任誕》:“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然——本義是“燃燒”,形聲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肰聲。”《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趣——此字在古代有二音、二義。① 音“七句切”(今音qū),義與“趨”通,為“疾行”、“疾走”之義。《說文》:“趣,疾也。從走,取聲。”承培元《廣說文問答疏證》:“趣,疾走也。……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為正字。”② 音“趨玉切”(今音cù),義為“督促”、“催促”。《禮記·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史記·陳涉世家》:“(陳王)趣趙兵亟入關(guān)。”
        構(gòu)——本義是“架屋”,形聲字。《說文》:“構(gòu),蓋也。從木,冓聲。”《玉篇》:“構(gòu),架屋也。”《淮南子·氾論》:“筑土構(gòu)木,以為宮室。”高誘注:“構(gòu),架也,謂材木相乘架也。”
        集——本義是“群鳥棲止在樹上”,會意字,篆字上面是三個“隹”,下面是“木”。《說文》:“集,群鳥在木上也。”桂馥《說文義證》:“《禽經(jīng)》:‘獨鳥曰止,群鳥曰集。’”《詩經(jīng)·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探——本義是“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進去摸取,形聲字。《說文》:“探,遠取之也。”《爾雅》:“探,取也。”郭璞注:“探者,摸取也。”《論語·季氏》:“見不善如探湯。”
        行(háng)——本義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行象四達之衢,人之所行也。”《詩經(jīng)·豳風·七月》:“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微行”指小路。《詩經(jīng)·周南·卷耳》:“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周行”指大路。
        旨——本義是“味美”、“好吃”,是個合體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旨”的上部似匙形,下部是“口”(篆文改為“甘”),以匙送食物入口,表示味美好吃。《說文》:“旨,美也。”《禮記·學記》:“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本義是“開弓”,是個合體象形字:左邊是“弓”,右邊的“丨”表示箭。《說文》:“引,開弓也。從弓、丨。”段玉裁注:“丨亦象矢形。”《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朱熹集注:“引,引弓也。”
        天——本義是“人的頭頂”,象形字。《說文》:“天,顛也。”“顛,頂也。”王國維《觀堂集林》:“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謂人顛頂,故象人形。”《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刑天與帝(天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神名“刑天”,意即其頭為天帝所斬。
        向——本義是“朝北的窗戶”,象形字。《說文》:“向,北出牖也。”徐灝注箋:“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為牖,后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詩經(jīng)·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毛亨傳:“向,北出牖也。”
        解——本義是“用刀宰割動物(如牛)”,會意字。《說文》:“解,判也。從刀判牛角。”《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
        責——本義是“討債”,形聲字。《說文》:“責,求也。從貝,朿聲。”王筠《說文句讀》:“責,謂索求負家償物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寬政,毀關(guān)(關(guān)稅),去禁(禁令),薄斂,已責(停止討債)。”
        牢——本義是“養(yǎng)牲口的欄圈”,會意字,從宀從牛,甲骨文也有把“牛”寫成“羊”的。《說文》:“牢,閑,養(yǎng)牛馬圈也。”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引羅振玉曰:“牢為獸闌(欄),不限牛,故其字或從羊。”《詩經(jīng)·大雅·公劉》:“執(zhí)豕于牢,酌之用匏。”《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析——本義是“劈開樹木”,會意字。《說文》:“析,破木也。從木,從斤。”桂馥《說文義證》:“字從木、從斤,謂以斤分木為析也。”《詩經(jīng)·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析薪”即“劈柴。”
        顧——本義是回頭看,形聲字。《說文》:“顧,還視也。從頁,雇聲。”《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楚辭·哀郢》:“過夏口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和——本義是“聲音相應”,形聲字。《說文》:“和,相應也。從口,禾聲。”《廣韻》:“和,聲相應。”《后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
        極——本義是房屋的正梁,形聲字。《說文》:“極,棟也。從木,亟聲。”徐鍇《說文系傳》:“極,屋脊之棟也。”《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于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
        利——本義是“刀刃鋒利”,會意字,從刀、從禾。《說文》:“利,铦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孔穎達疏:“二人若同齊其心,其纖利能斷截于金。”《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
        緒——本義是“絲頭”,形聲字。《說文》:“緒,絲耑(端)也。從糸,者聲。”段玉裁注:“抽絲者得緒而可引。”漢焦延壽《易林》:“饑蠶作室,絲多緒亂,端不可得。”等等。
        二、詞的引申義
        1   什么是詞的引申義
        所謂詞的引申義,就是從詞的本義發(fā)展、推衍、引申出來的意義。引申義同本義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例如:
        焦——本義是物體被火燒傷,變成黃黑干枯之色。《說文》:“焦,火所傷也。”《玉篇》:“焦,火燒黑也。”《左傳·哀公二年》:“卜戰(zhàn),龜焦。”(意即用占卜的方式?jīng)Q定會戰(zhàn)的吉兇,結(jié)果龜殼被火燒焦了)即其本義之用。“焦”由本義推衍派生出下列引申義:
        ① 物體燒焦后,其外形往往卷縮不平,由此引出“卷曲”義。《戰(zhàn)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吳師道補注:“焦,卷也。”
        ② 物體燒焦后,其顏色一般呈黃黑色,由此引出“黃黑色”之義。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心悲則面焦,腦滅則發(fā)素。”
        ③ 物體燒焦后,其氣味特殊,由此引出“燒糊的氣味”之義。《廣雅》:“焦,臭也。”《禮記·月令》:“其味(味道)苦,其臭(氣味)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④ 物體燒焦后,其質(zhì)地往往變脆變酥,由此引出“脆”、“酥”之義。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餅焦》:“婆餅欲焦新麥香。”
        ⑤ 物體燒焦后,其含水量劇降,由此引出“干枯”、“干燥”之義。《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明張綱孫《苦旱行》:“林木焦殺鳥開口,魴魚枯干溝底臥。”“干燥”是令人十分難受的事,由此又引申出“煩躁”、“著急”之義,《正字通》:“心不寧曰焦。”《史記·夏本紀》:“(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⑥ 專指燒焦的飯,引出“鍋巴”之義。《正字通》:“釜底飯之干者俗曰焦。”《世說新語·德行》:“母好食鐺(三足鍋)底焦飯。”《本草綱目·谷部·鍋焦》:“(鍋焦)一名黃金粉,乃人家煮飯鍋底焦也。”
        上述七個義項(含“煩躁”),都同“焦”的本義有聯(lián)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引申義同本義的關(guān)系。
        詞義的引申,是產(chǎn)生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2   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
        人們一般從兩個角度來探討詞義引申的方式:① 引申義與本義的關(guān)系;② 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nèi)容。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 從引申義與本義的關(guān)系角度分析
        從引申義與本義的關(guān)系角度來看,詞義引申可以分為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兩類。
        ① 直接引申。所謂直接引申,指引申義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引申義與本義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例如:
        基——本義是“墻基”,從土,其聲。《說文》:“基,墻始也。”王筠《說文句讀》:“今之壘墻者,必埋石地中以為基。”由本義直接派生出兩個引申義:
        1) 根本,基礎。這個含義比較抽象,如:《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毛亨傳:“基,本也。”《鹽鐵論·非鞅》:“伊尹以堯舜之道為殷國基,子孫紹位,百代不絕。”
        2) 開始,起頭。《國語·晉語九》:“基于其身,以克復其所。”韋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能復其光。”
        又如:
        徑——本義是“人步行的小路”,從彳,巠聲。《說文》:“徑,步道也。”段玉裁注:“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步行之道,謂異于車行大路。”《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人名)者,行不由徑。”《史記·高祖本紀》:“前有大蛇當徑。”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以下幾個引申義:
        1) 泛指道路。《楚辭·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王逸注:“徑,路也。”
        2) 跡,蹤跡。小路上布滿人行之跡,故引申出此義。《廣雅》:“徑,跡也。”
        3) 行。人常在小路上行走,故引申出此義。《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昔趙衰(人名)以壺飱從徑。”杜預注:“徑,猶行也。”《漢書·蘇建傳附蘇武》:“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
        4) 疾速。小路往往短近易達終點,故引申出此義。《史記·大宛列傳》:“從蜀宜徑,又無寇。”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徑,疾也。”
        5) 圓中的直徑。小路往往是舍曲取直形成的,故引申出此義。《周髀算經(jīng)》卷上:“此夏至日道之徑也。”趙嬰注:“其徑者,圓中之直者也。”
        6) 徑直,直截了當。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徑,戴氏侗曰:‘小道徑達。’故因之為徑直之義。”
    如果直接引申義不止一個,那么,每個引申義實際上都是從本義的某一個特點上派生出來的;本義同引申義之間,形成以本義為中心的輻射關(guān)系,各個引申義與本義都是等距離的。
        ② 間接引申。所謂間接引申,指引申義是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出來的,即前人所講的“展轉(zhuǎn)為他訓”,引申義和本義不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只發(fā)生間接關(guān)系。例如:
        露——本義是“露水”。《說文》:“露,潤澤也。從雨,路聲。”桂馥《說文義證》:“潤澤也者,《玉篇》:‘露,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詩經(jīng)·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濃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陽就不會干)露水只出現(xiàn)在室外,“露”因而引申出“露天”之義,如《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由“露天”之義又引申出“顯露”的意思,如《論衡·對作》:“文露而旨直,辭奸而情實。”由“顯露”又引申出“洩露”之義(使不該顯露的事情顯露了,就是洩露),如《后漢書·皇甫嵩傳》:“(張)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勑諸方,一時俱起。”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敗,因而又引申出“敗壞”義,如《莊子·漁父》:“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郭慶藩集釋:“荒露謂荒蕪敗露。”
        “露”的詞義引申情況可以圖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顯露→洩露→敗壞
        可見,除“露天”同本義有直接關(guān)系外,其余含義都同本義無直接關(guān)系,是引申義的引申義。展轉(zhuǎn)引申的次數(shù)越多,所產(chǎn)生的含義與本義的聯(lián)系越弱,但不論多弱,聯(lián)系總是存在的。
        又如:
        貴——本義是價格高,篆形為從貝、臾聲。《說文》:“貴,物不賤也。”《玉篇》:“貴,多價也。”《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屨賤踴貴。”由本義價格高引申為社會地位高,如《玉篇》:“貴,高也,尊也。”《荀子·榮辱》:“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由“地位高”又引申為“重要”,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月戰(zhàn)》:“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由“重要”又引申為“重視”、“崇尚”(即“認為重要”),如《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禮記·中庸》:“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由“重視”又引申為“敬重”、“尊重”,如《孟子·萬章下》:“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荀子·正論》:“下安則貴上。”由“敬重”又引申為敬辭,如《三國志·蜀志·張裔傳》:“貴土風俗,何以乃爾乎?”“貴姓”、“貴庚”、“貴地”、“貴干”中的“貴”,也是敬辭,義猶“尊”。
        “貴”的詞義引申情況,可以圖示如下:
                        貴(價格高)→地位高→重要→重視→敬重→敬辭
        由上述引申圖可以看出:本義同間接引申義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種以本義為起點、以直接引申義為第二環(huán)節(jié)、沿著線型序列一層一層引申下去的傳遞關(guān)系。
        ③ 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舉例。在實際語言中,以本義或某引申義為中心的輻射關(guān)系,和以本義為起點的傳遞關(guān)系,在詞義引申的過程中是交織在一起的。這也表現(xiàn)了詞義引申的復雜性和漢語詞義的豐富性。下面,我們舉若干例子,說明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的情況:(詞的義項錄自《漢語大字典》)
        朝——有下列義項:① 早晨;② 初;③ 日,天;④ 東方;⑤ 早朝;⑥ 朝見;⑦ 諸侯相見;⑧ 下屬見上官;⑨ 兒女向父母請安;⑩ 宮室;11朝政,政事; 12朝服; 13會聚;14歸附;15朝廷;16官府廳堂;17朝代,等等。
        聚——有下列義項:① 會合,集合;② 積蓄,儲備;③ 征收搜刮財物,斂財;④ 眾,集團,一伙;⑤ 共同;⑥ 村落;⑦ 并攏。
        徒——有下列義項:① 步行;② 步兵;③ 跟隨的人,從人;④ 徒黨,同一類或同一派人;⑤ 門人 ,弟子;⑥ 役使;⑦ 服役的人;⑧ 拘禁使服勞役,即徒刑(古代刑法名);⑨ 服勞役的犯人;⑩ 眾;11獨;12僅,只;13裸露;14空;15白白地;16(貶義的)人,如“酒徒”、“暴徒”、“游手好閑之徒”。
        烈——有下列義項:① 火猛;② 猛烈,激烈;③ 甚,厲害;④ 嚴酷,嚴厲;⑤ 食物味道濃烈,味濃;⑥ 香氣濃郁;⑦ 火光;⑧ 燒;⑨ 炙烤;⑩ 曝曬;11光明,顯赫;12威;13剛正,忠義;14功績,功業(yè);15禍害。
        驕——有下列義項:① 六尺高的馬;② 馬雄壯;③ 強烈,旺盛;④ 傲慢,驕矜;⑤ 欺;⑥ 放縱,橫暴;⑦ 士卒不整肅。
        粲——有下列義項:① 精米,上等白米;② 鮮明貌;③ 清潔,潔白;④ 盛笑貌(露齒之笑,牙齒粲然);⑤ 有文采;⑥ 明白,清楚;⑦ 眾多。
        繩——有下列義項:① 繩子;② 繩墨,墨斗(木匠工具);③ 準則,法度;④ 直,正;⑤ 度量,衡量;⑥ 糾正,彈正;⑦ 約束,制裁;⑧ 捆綁;⑨ 糾合;⑩ 頌揚,稱譽。
        精——有下列義項:① 優(yōu)質(zhì)純凈的米;② 純潔,純凈;③ 完美,最好;④ 精華;⑤ 專一;⑥ 細致,嚴密;⑦ 精通;⑧ 精明;⑨ 小;⑩ 神靈,鬼怪;11明亮;12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13真氣,宇宙間的靈氣;14精神,魂魄;15精力,人的生命力;16精液;17瘦肉;18甚,很;19全,皆;20光,袒露。
        草——有下列義項:① 草;② 割草;③ 荒野;④ 粗劣,草率,簡略;⑤ 微賤;⑥ 創(chuàng)始,草創(chuàng),起稿;⑦ 底稿,草稿。
        粗——有下列義項:① 糙米,粗糧;② 粗糙,質(zhì)地低劣;③ 粗疏,不精細;④ 粗野,魯莽;⑤ 粗大;⑥ 壯;⑦ 略微;⑧ 剛,才;⑨ 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
        等等,等等。
        (2)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nèi)容角度分析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nèi)容角度來看,詞義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實詞到虛詞。
        ① 由具體到抽象。由具體到抽象,是指本義所指的事物十分具體,人們憑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能夠直接感覺到,而發(fā)展出來的引申義,所指對象則概括、抽象,一般只能靠理性思維去體會。例如:
        綱——本義是“提網(wǎng)的總繩”,如《尚書·盤庚上》:“若綱在網(wǎng),有條而不紊。”《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引申為“事物的總要或主體”,如“大綱”、“總綱”,《詩經(jīng)·大雅·卷阿》:“豈弟君子,四方為綱。”鄭玄箋:“綱者能張眾目。”《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又由此引申為“國家的法度”,如《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維弛。”又由此引申為“糾正”,如《韓非子·八經(jīng)》:“設諫以綱獨為,舉錯以觀奸動。”陳奇猷校注:“綱,謂紀綱,猶今言糾正。”
        網(wǎng)——本義是用繩線結(jié)成的捕魚鱉鳥獸的工具,如《詩經(jīng)·邶風·新臺》:“魚網(wǎng)之設,鴻則離之。”引申泛指網(wǎng)狀之物,如五代毛文錫《虞美人》:“蛛絲結(jié)網(wǎng)露珠多,滴圓荷。”由此又引申為法網(wǎng)、法律,如《老子》:“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史記·酷吏列傳》:“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由本義還引申出“收容”、“搜羅”之義,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
        規(guī)——本義是畫圓的工具,即圓規(guī),《孟子·離婁上》:“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圓)。”引申為“畫圓”、“加工成圓形”,如《國語·周語下》:“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guī)其臀以墨。”又由此引申為“圓形”,如《太玄·玄圖》:“天道成規(guī),地道成矩。”又由此引申為“典范”,如漢王粲《詠史詩》:“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guī)。”又由此引申為“法度”,如《韓非子·飾邪》:“釋規(guī)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又由“法度”輻射出三個引申義:謀劃,如《商君書·錯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guī)其功。”效法,如張衡《東京賦》:“規(guī)遵王度,動中得趣。”規(guī)勸,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子寧以他事規(guī)我。”杜預注:“規(guī),正也。”
        術(shù)——本義是都邑中的道路,篆形為“從行,術(shù)聲”。《說文》:“術(shù),邑中道也。”《墨子·旗幟》:“巷術(shù)周道者必為之門。”引申為“途徑”,如《禮記·樂記》:“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shù)形焉。”鄭玄注:“術(shù),所由也。”由此又引申出“技術(shù)”和“方法”兩個含義,前者如《孟子·公孫丑上》:“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后者如《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由“方法”引申為“法令”,如《禮記·文王世子》:“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shù)也。”鄭玄注:“術(shù),法也。”又由此引申為“學說”、“學問”,如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等等。
        ② 由個別到一般。由個別到一般,是指本義所指的是個別事物,具有特殊性,而引申義所指的是一般的同類事物,具有普遍性。例如:
        匠——本義是木工,《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引申為各種有專門技術(shù)的工人,如瓦匠、陶匠、冶匠、皮匠、鞋匠等,段玉裁說:“匠,以木工之稱,引申為凡工之稱也。”《史記·孝文本紀》:“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又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詣或修養(yǎng)很深的人,如杜甫《陳拾遺故宅》:“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詩中“哲匠”指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
        河——本義專指黃河,《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引申為水道總稱,泛指各種河流,如《漢書》顏師古注云:“冀州凡水大小皆謂之河。”《后漢書》李賢注云:“河者,水之總名也。”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特——本義是公牛,《說文》:“特,樸特,牛父也。”《玉篇》:“特,牡牛也。”引申泛指雄性牲畜,《廣雅》:“特,雄也。”元戴侗《六書故》:“特,畜父也。”《周禮·夏宮·校人》:“凡馬,特居四一。”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云:“四之一者,三牝一牡。”清孫詒讓正義:“特,本為牡牛,引申之,牡馬亦得稱特也。”“特”還引申為女子的配偶、對象,如《詩經(jīng)·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這是一個姑娘為追求婚姻自由而唱出的詩句,意為:那個頭發(fā)向兩邊下垂的小伙子,就是我看中了的好對象。)
        市——本義是做買賣的地方,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說文》:“市,買賣所之也。”即做買賣所去的地方。引申為一般性的人群聚集之地,即城鎮(zhèn)、市鎮(zhèn),《呂氏春秋·仲夏紀》:“門閭無閉,關(guān)市無索。”高誘注:“市,人聚也。”又引申指城市、都市,如劉克莊《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等等。
        ③ 由實詞到虛詞。古代漢語中,有許多虛詞是由實詞詞義引申、虛化發(fā)展而來。例如:
        向——本義是朝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向”是朝北面的窗戶,引申出“方向”、“趨向”之義,如《國語·周語上》:“明利害之向。”《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壑圓而峽長,南北向皆有脊中互。”又引申出“朝著”、“對著”之義,為動詞,如《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戰(zhàn)國策·燕策三》:“北向迎燕。”又由動詞義引申虛化為介詞,或表示動作對象,如《世說新語·雅量》:“后有人向庚(子嵩)道此,庚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或表示動作方向,如李白《贈崔郎中宗之》:“日從海旁沒,水向天邊流。”等等。
        及——本義是后面的人追上抓住前面的人,《說文》:“及,逮也。”徐鍇《說文系傳》:“及前人也。”《左傳·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車而及。”引申為一般性的追上,《國語·晉語二》:“往言不可及也。”韋昭注:“及,追也。”再由此引申為到達,《廣雅》:“及,至也。”成語“由此及彼”、“力所能及”中的“及”,即此義。又由此義引申虛化為介詞,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可譯為“趁著”;《韓非子·難三》:“及文公反國,披(人名)求見。”可譯為“直到”;《詩經(jīng)·衛(wèi)風·氓》:“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可譯為“跟”、“同”。由介詞又進一步虛化為連詞,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被——本義是被子。《說文》:“被,寢衣,長一身有半。”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由被子的功能特點,引申出“覆蓋”之義,如《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王逸注:“被,覆也。”由此義引申為“施加”,《詩經(jīng)·大雅·既醉》:“天被爾祿。”鄭玄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臨天下。”《漢書·佞幸傳·石顯》:“忤恨睚眥,輒被以危法。”顏師古注:“被,加也。”由“施加”又引申為“遭受”、“遭到”,如《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又由“遭受”引申虛化為助動詞和介詞,用于被動句,如《后漢書·班超傳》:“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蔡邕《被收時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頗——本義是頭偏,《說文》:“頗,頭偏也。從頁,皮聲。”引申為“偏斜”、“不正”、“不平”,如《左傳·昭公二年》:“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杜預注:“頗,不平。”《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孔安國傳:“頗,不正。”由此義引申虛化為副詞,有時表示程度低,義為“略微”、“稍微”,如《史記·三代世表》:“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有時表示程度高,義為“很”、“甚”,《正字通》:“頗,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論衡·明雩》:“雨頗留,湛之兆也;旸頗久,旱之漸也。”等等。
        3   詞義引申的主要規(guī)律
        詞義是以詞的語音形式所固定下來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觀評價,以及詞在特定的使用范圍中所產(chǎn)生的意義。詞的意義內(nèi)容包括概念意義(理性意義、所指意義)和附加意義,前者主要指詞義的特征、范圍、性質(zhì)等,后者主要指詞義的感情色彩、語體風格和社會文化意義。
        詞義的引申,實際上是在上述詞的意義內(nèi)容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派生出新義的過程。
        詞義的引申,主要有4條規(guī)律,即: 相似比喻、相容聯(lián)想、相關(guān)代用和相因推演。下面,我們就對此作一簡單分析。
        ① 相似比喻
        “相似比喻”反映了由詞義特征所產(chǎn)生的引申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所謂詞義特征,是指詞的意義內(nèi)容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特征,這些特征通常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這種引申,是通過比喻即打比方的方式產(chǎn)生的。本義和引申義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們在某一點上有相似之處。例如:
        斗——“斗”的本義是舀酒器,《詩經(jīng)·大雅·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耇。”毛傳:“大斗,長三尺也。”陸德明《釋文》:“三尺,謂大斗之柄也。”由于“斗”的外形與天上北斗七星(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quán)星、玉衡星、開陽星、搖光星)聯(lián)起來的形象相似,所以就以“斗”來比喻“北斗”,從而使“斗”引申出“北斗”之義。例如,《詩經(jīng)·小雅·大東》:“雖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節(jié)——“節(jié)”的本義是竹節(jié)。《說文》:“節(jié),竹約也。從竹,即聲。”段玉裁注:“約,纏束也。竹節(jié)如纏束之狀。《吳都賦》曰:‘苞筍抽節(jié)。’引申為節(jié)省、節(jié)制、節(jié)義字。”“節(jié)”的形貌特點是“纏束”,而“節(jié)省”、“節(jié)制”、“節(jié)義”等也都有抽象的“纏束”之義,兩者相似,所以能夠產(chǎn)生引申。
        肉——“肉”的本義是鳥獸之肉,引申指中間有孔的環(huán)狀玉器的體部。《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晉郭璞注:“肉,邊;好,孔。”“肉”的這個引申義,是由比喻產(chǎn)生的: 鳥獸肢體的橫切面呈圓形,其中央圓空處為骨,骨外一圈是肉,形狀正與中間有孔的環(huán)狀玉器相似。
        ② 相容聯(lián)想
        “相容聯(lián)想”反映了由詞義范圍所產(chǎn)生的引申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所謂詞義范圍,是指詞的意義內(nèi)容所概括的客觀事物的范圍,這種范圍一般具有確定性。這種引申,是通過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的,引申的結(jié)果,可以是詞義范圍的擴大,也可以是詞義范圍的縮小。引申之后,本義與引申義的范圍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能夠互相容受。例如:
        柄——“柄”的本義是“斧柄”。《說文》:“柄,柯也。”“柯,斧柄也。”《詩經(jīng)·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亨傳:“柯,斧柄也。”段玉裁云:“柄之本義專謂斧柯,引申為凡柄之稱。”“凡柄”是指一切器物的柄,引申后詞義范圍擴大了。
        牲——“牲”的本義是供祭祀用的全牛。《說文》:“牲,牛完全也。”《字匯》:“牲,祭天地宗廟之牛完全曰牲。”引申為“凡畜之稱”(段玉裁語),即泛指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包括馬、牛、羊、豕、犬、雞,引申后詞義范圍擴大。
        壻——“壻”的本義是“丈夫”,即男子漢。《說文》:“壻,夫也。從士胥。”段玉裁注:“夫者,丈夫也。然則‘壻’為男子之美稱,因以為女夫之稱,《釋親》曰:‘女子,子之夫為壻。’”“壻”由“男子之美稱”,引申為“女夫之稱”(后代將此義寫作“婿”),詞義范圍縮小了。
        ③ 相關(guān)代用
        “相關(guān)代用”反映了由詞義性質(zhì)所產(chǎn)生的引申現(xiàn)象的一種規(guī)律。所謂詞義性質(zhì),是指詞的意義內(nèi)容所概括的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這些屬性一般具有穩(wěn)定性。這種引申,是通過代用(借代)的方式產(chǎn)生的。本義和引申義代表兩種不同的事物,但兩者之間有實質(zhì)性的關(guān)聯(lián)。例如:
        筑——“筑”的本義是搗土用的杵。《左傳·宣公十一年》:“稱畚筑,程土物。”孔穎達疏:“筑者,筑土之杵。”引申為“搗土使堅實”之義,《儀禮·既夕禮》:“甸人筑坅坎。”鄭玄注:“筑,實土其中堅之。”這是以行為工具代稱行為本身。
        縛——“縛”的本義是用繩索捆綁。《說文》:“縛,束也。”段玉裁注:“引申之,所以縛之之物亦曰縛。”“所以縛之之物”即用來捆綁東西的繩索,如《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這是以行為的名稱代指行為的工具。
        飯——“飯”的本義是吃飯,動詞。《說文》:“飯,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謂食之也,此‘飯’之本義也。引申之,所食為飯。”“所食”指吃的對象。這是以行為的名稱代指行為對象。
        內(nèi)——“內(nèi)”的本義是進入,動詞(今字作“納”)。《說文》:“內(nèi),入也。”段玉裁注:“今人謂所入之處為內(nèi),乃以其引申之義為本義也。”由段注可知,“內(nèi)”的引申之義為“所入之處”。這是以行為之名代稱行為的處所。
        縫——“縫”的本義是用針線連綴。《說文》:“縫,以針紩衣也。”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引申指針線縫合之處,三國魏阮藉《大人先生傳》:“獨不見手虱之處于 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這是以行為之名代稱行為結(jié)果。
        譯——“譯”的本義是翻譯人員,《說文》:“譯,傳四夷之語者。”引申指翻譯行為,即“傳宣言語使相通曉也”(王念孫語)。這是以行為主體之名代稱行為本身。
        兵——“兵”的本義是兵器,《說文》:“兵,械也。”引申指用兵器打仗的人,即士兵、戰(zhàn)士。這是以行為工具之名代稱行為主體。
        ④ 相因推演
        “相因推演”反映了由詞義性質(zhì)所產(chǎn)生的引申現(xiàn)象的另一種規(guī)律。這種引申,是通過推導演繹的方式產(chǎn)生的。本義和引申義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但兩者之間有深層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例如:
        膴——“膴”的本義是無骨的干肉。《說文》:“膴,無骨臘也。”段玉裁注:“無骨則肥美,故引申為凡美之稱。”《玉篇》:“膴,土地腴美。”《詩經(jīng)·大雅·綿》:“周原膴膴。”毛亨傳:“膴膴,美也。”朱熹集傳,“膴膴,肥美貌。”“膴”由本義引申出“凡美”之義,是由“無骨則肥美”推演而來。這是由原因推演結(jié)果。
        靖——“靖”的本義是立容安靜(站著的容貌安詳)。《說文》:“靖,竫(靜)也。”段玉裁注:“謂立容安竫(靜)也。安而后能慮,故《釋詁》、毛傳皆曰:‘靖,謀也。’”“靖”由本義引申出“謀”義,是由“安而后能慮”推演而來。這是由條件推演結(jié)果。
        攻——“攻”的本義是攻擊。《說文》:“攻,擊也。”段玉裁注:“《考工記》‘攻木’、‘攻皮’、‘攻金’注曰:‘攻猶治也。’此引申之義。”“攻”的本義是“攻擊”,但在《周禮·考工記序》“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這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攻”的目的是為了治理加工,所以引申出“治”的意義。這是由行為推演目的。
        顛——“顛”的本義是人的頭頂。《說文》:“顛,頂也。”由本義引申出“顛仆”、“倒下”、“從高處隕墜”之義,如《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顛”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個引申義,是因為“顛為最上,倒之則為最下”(段玉裁注)。這是由“正”向“反”的推演。
        賕——“賕”的本義是行賄。《說文》:“賕,以財物枉法相謝也。”段玉裁注:“枉法者,違法也。法當有罪,而以財求免,是曰賕。受之者亦曰賕。”“賕”由“行賄”引申出“受賄”之義,這是由“施(施與)”向“受(接受)”推演。
        騎——“騎”的本義是提腿跨馬。《說文》:“騎,跨馬也。”段玉裁注:“兩髀跨馬謂之騎,因之人在馬上謂之騎。”“騎”由動態(tài)的“兩髀跨馬”引申出靜態(tài)的“分腿跨坐在馬上”,這是由“動”向“靜”推演。
        觀——“觀”的本義是仔細地察看。《說文》:“觀,諦視也。”段玉裁注:“審諦之視也。《谷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觀”的本義是主動的“細看”,如《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引申出使動的“讓人細看”之義,如《漢書·宣帝紀》:“饗賜單于,觀以珍寶。”這是由“主動”句“使動”推演。
        上述“相似比喻”、“相容聯(lián)想”、“相關(guān)代詞”、“相因推演”四種引申規(guī)律,在詞義引申的過程中,往往是交錯出現(xiàn)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引申義項上,可能是由不同的規(guī)律在起作用。因此,我們在考察詞義引申現(xiàn)象時,必須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三、詞的假借義
        詞的假借義,是指因假借而產(chǎn)生的含義。它與詞的本義沒有任何關(guān)系,同詞的引申義也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純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來的含義。“假借”包括“六書假借”(即“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和“古音通假”(即“本無其意,依聲托字”,也可稱為“本有其字,依聲借用”)兩類,在第一章第四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詳加分析。下面,我們再舉兩個例子,進一步說明什么是假借義:
        果——本義是樹上所結(jié)的果子,合體象形字。《說文》:“果,木實也。象果形在木之上。”由本義引申出五個含義:1飽足,如《莊子·逍遙游》:“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果然”是“飽鼓鼓的樣子”。2美,如《國語·鄭語》:“味一無果。”韋昭注:“五味合,然后可食。果,美。”3有決斷,《玉篇》:“果,果敢也。”《廣韻》:“果,定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果,木實謂之果,故謂事之實然者曰果然,因之果敢、果斷之義生焉。”《論語·雍也》:“由(人名)也果,于從政乎何有?”4事情的結(jié)局、結(jié)果,成語“自食其果”的“果”即此義。5成為事實,實現(xiàn)。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三:“凡言與事應曰果。”凡言與事不應,就叫“未果”。《韓非子·外儲說下》:“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人名)而謀得果。”陶淵明《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由“成為事實”引申虛化為副詞,表示三種含義:1終于,最終,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2果真,如《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剛。”3到底,究竟,如《孟子·離婁下》:“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于人乎?’”由“成為事實”引申虛化為連詞,表示假設關(guān)系,即“如果”、“假如”之義,《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果”的上述種種引申義,都與本義有關(guān)。但“果”還有與本義、引申義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假借義:① 通“裹”:《靈樞經(jīng)·壽夭剛?cè)帷罚骸捌づc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 2通“裸”:《周禮·春官·龜人》:“東龜曰果屬。”3通“婐”,義為“女侍”,《孟子·盡心下》:“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其——本義是“簸箕”,象形字。《說文》:“其,所以簸者也。……籀文箕。”由六書假借,“其”在古漢語中主要用作:1人稱代詞,可以表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它、他們)的”,如《孟子·公孫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稱,如《楚辭·九章·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注:“其,一作‘余’。”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稱,如《墨子·尚同上》:“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其上”即“你們的上司”。2指示代詞,意為“那”、“那樣的”,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孟子·公孫丑上》:“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有時義為“其中的”,如《聊齋志異·狼三則》:“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3語氣詞,可以表示多種語氣,如委婉語氣,譯作“還是”,《左傳·僖公三十年》:“吾其還也。”測度語氣,譯作“也許”、“大約”,《左傳·成公三年》:“子其怨我乎?”祈使語氣,《左傳·隱公三年》:“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反問語氣,譯作“難道”、“豈”,《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等等。“其”的這些虛詞含義,都是假借義。
        詞義問題,是古代漢語中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它面廣量大,關(guān)系復雜。但只要善于判斷本義,正確把握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的關(guān)系,就能從紛紜復雜的詞義現(xiàn)象中理出頭緒,摸清規(guī)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无码|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A毛片毛片看免费| 97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 宅男噜噜噜66在线观看|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2020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中文字幕人妻系列人妻有码|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日韩人妻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av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手机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淮北|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