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一:岳父泰山老大人 首先,各位毛腳女婿登門拜見泰山老大人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為什么要把妻子的父親母親稱為岳父,岳母呢? 這件事得從唐朝說起,唐玄宗曾到泰山封禪,封禪是我國古代最隆重最盛大的禮儀之一。其意義在于告命于天,必須皇帝和臣子一致認為當今天子對天下有莫大的功勛才可以告成功于天。 這個就有一定難度了。首先昏庸的皇帝遇到正直的臣子是不可能的,其次吹捧的臣子和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也是不可能的,最后,除非盛世皇帝或開國皇帝,想封禪的皇帝就得有在史書上留下昏庸之名的心理準備,不僅如此,連大臣們也要落得個阿諛奉承之名。 唐玄宗應該說是一個勉強夠格封禪的皇帝,這次封禪主官就是封禪使是中書令張說,即為當朝一品之職,隨行人馬車駕數千浩浩蕩蕩。封禪對于官員們也是件高興的事,因為這是一個免費升官的機會,大家一起升一級官長一級工資是跑不了的。可是呢,有的人就樂的馬子有點大,唐玄宗封禪完畢從泰山下來后突然看到身邊一個侍從官(做起居注之人)鄭鎰一下從九品官員一下升到了五品官員,就奇怪的問:“鄭鎰啊,你的官怎么升的這么快呢?”鄭鎰當然張口結舌無法回答,這個時候呢唐代的著名笑星、俳優藝人黃幡綽就在旁邊說了:“皇上,這全賴泰山之力啊?!贝蠹夜恍?,這事就此抹過,因為封禪升官本來就是一個潛規則,但是為什么鄭鎰升的這么快,呵呵呵呵,大家猜一猜啊 鄭鎰娶了張說的千金啊。 正是仰仗了妻子的父親借泰山封禪的機會,鄭鎰才有機會從九品一下升遷到五品,因此呢從此就稱呼妻子的父親為泰山,又因為泰山是五岳之首,仰仗五岳之首的力量,故稱岳丈,岳母。 故事之二,故劍情深 這個典故現在用的已經不太多了,但是我相信如果人們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一定會為那癡癡的愛情而感動,浮想當年吧。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盛的皇帝,是最大男人主義的皇帝,他可以金屋藏嬌,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廢皇后,可以任意屠戮自己的兒孫,可以在晚年痛定思痛下罪己詔來反省,但是我依然不喜歡這個皇帝,也反感那些吹捧他的影視劇,正是由于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矛盾的存在與消亡,強盛的漢就這么的去了。 當然我要講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一個叫做劉病己的小年輕,沒錯,他姓劉,皇室血脈,但是這是他一生不幸的開始,在他一出生一場巫蠱之禍,死了數萬百姓 ,兩個宰相,兩名公主,還有皇后曾祖母,以及皇太子祖父全家。作為太子一脈的唯一幸存者,劉病己能保住這一條小命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即便如此,劉老豬依然不想放過自己的孫子,只因為一句:“有王氣在東監”的相士之言,就派使者持三尺龍泉來取自己4歲孫子的性命,我根本無法想象漢武帝是怎么樣的一種心情,他真的敢去直眼面對自己4歲小孫子血淋淋的頭顱嗎? 所幸的是正直的監獄長保護了劉病己,當初就是他還了兩個同是罪犯的乳母養育了病己讓還在嬰兒就慘遭滅門的劉病己(滅他的門還是他自己的親爺爺)后來劉病己在市井中長大,娶了許平君為妻,許平君的父親是刑余之人,是監獄長的部下,本來監獄長喜愛劉病己打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是畢竟恐懼于皇族的血腥政治,最后劉病己娶的是糟糠之妻許平君,這兩個孩子,其實是在那監獄的深墻里一起玩大的吧。 然而,劉病己與許平君剩下了一個乖巧的兒子,這年,劉病己還未到18歲,幸福快樂的生活就這樣持續著,也許真的老百姓要比皇帝生活的快樂的多吧,可是,劉病己的血統注定了,這是被詛咒的血。 聰明絕頂的漢昭帝劉弗陵可惜不能長壽,二十出頭就撒手人寰,甚至連后代都沒有留下,重臣霍光帶領群臣首先迎昌邑王劉賀繼位,可是僅僅繼位27天,劉賀就被數落出一千一百二十七條罪狀來,從此被趕下寶座?,F在的皇帝不是強勢皇帝,真正的強勢者是霍光,這個中興名臣。 接下來繼位的是……劉病己,漢宣帝。 這樣那光彩奪目的大餡餅突然就到了劉病己身上。劉病己那前十八年,說得好聽點是接近百姓,體察了很多深宮中皇子無法體察的民情;說得難聽點,對不起了,就像其高祖劉邦一樣,是個市井無賴。我情愿相信這近二十的平民生活給劉病己更多的是正面影響。在掖庭中他大概也接觸了不少宮闈爭斗,至少是耳聞,或者是由于身份特殊而敏感,或者就是天性聰穎,剛登基的劉病己已經顯露出智慧。 已改名為劉詢的劉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權重。作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確是兢兢業業為漢家天下著想,但他扶起昌邑王,又把他拉下寶座的能力也不能不讓劉詢感激之余有幾分忌憚。于是劉詢對霍光是禮敬有加?!按髮④姽饣讱w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后奏御?!安赝鯊U,光權益重,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焙喲灾?,終霍光之生,劉詢對他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 就只除了一件事。一件讓霍光不喜,群臣不樂的大事。這就是立皇后。當時眾公卿都認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選,甚至于集體上書。為什么?因為霍光與皇室聯姻,于霍光是固崇,于皇家則是籠絡權臣,于眾臣則是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霍光為首的領導班子周圍,既然老霍與天子都成了一家人,那么大家多討好老霍也不算忤逆天子吧? 這時候,皇帝卻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經有一把舊劍,現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將其找回來。(“上乃召求微時故劍”——《漢書》)。總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開始一個個請立許氏為皇后。 故劍情深的浪漫典故從此開始流傳,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詔書,一道王子對貧女的許諾,即便我害怕霍光,即便群臣們害怕霍光,即便這個天下讓我去委屈求全。但是我不能沒有你,在我困頓的日子里,是你支持著我,給我幸福,給我快樂。我們那歡樂的時光,我必須讓你,母儀天下,因為你才是我真正最愛的人。 許平君是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嗎?應該是,因為只有她是與自己愛的人自由戀愛,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她才能感覺到故劍情深的感動,三宮六院,宮怨深深,但是這里也有一曲傳誦了2000年的偉大愛情。 然而,皇家的血統必然是一個悲劇的詛咒…… 許平君立后第三年,再一次幸福的懷上了病己的孩子,就在她生下這個帝國的小公主的時候,霍光的夫人霍顯買通女醫淳于衍,用產婦忌服的虎狼藥送許后歸了天。史書上自然不會記載劉詢的悲痛,他只能接受這產后血崩的事實,把愛妻葬在了自己百年之地——杜陵的南園。南園遺愛……為什么幸福不能長久,為什么那個不懂政治只是陪伴在我身邊的人要為政治而犧牲,南園遺愛,千古帝王唯一嘆,中國的帝王居住在紅色的血與黃色的金之中,真正快樂的能有幾人。 南園遺愛,故劍情深,唯一的愛也要犧牲在政治旋渦里。 霍光的女兒成君如愿以償地入宮做了皇后。不過,這只是另一出悲劇的開始,成君用一顆女孩子的心愛著自己的丈夫,悉心撫養平君留下的兒子,她的內心一定想成為一個好妻子吧——可是她是霍光的女兒。到了霍光逝世以后。劉詢對于他如芒在背的積怨,再加上有關許后死因的絲絲風聞,終于到了爆發的時候。霍氏被滅族,皇后也順理成章地被廢。漢宮怨,君不見白頭。 被詛咒的皇家血統。被詛咒的皇家政治。 可是我們卻記得故劍情深,我們卻記得這份不離不棄…… 還有南園遺愛 吃醋的典故 本來這個可以不用寫,因為前段時間某著名老風流少年師奶殺手主演的電視劇上映,也算是臺灣人不錯,不敢數典忘祖,給咱們這些越來越去中國化的大圈人又解釋了一個典故(類似的例子還有以前的《金牌冰人》解釋了冰人這個稱呼的由來) 不過有幾個MM非要嚷著說不知道,那我就再講一遍吧。 這回我們說的是房玄齡的老婆。 這是唐代《朝野僉載》里記載的一個小故事 房玄齡怕老婆 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 有名到唐太宗想賞幾個美女給自己的愛卿,結果連一向正直的魏征都說:“這個恐怕不妥,皇上你這是害老房啊,要是讓他家那口知道了,老房不得安生啊?!?/p> 皇帝不信,就怕內侍去房玄齡家里去打探口風,結果真不得了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外加一頓拳腳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幾乎不能上朝,皇帝心里樂子大了,于是御駕來老房家里摻和,下旨:不可胡鬧。 又下旨,天子欲賜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如果你應允這件事,那么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 結果呢? 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里卻浸透著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 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 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說是錯的 比唇亡齒寒更寒的典故 唇亡齒寒這個典故出自左傳,但是在那個春秋戰國混亂的時代,遠遠有比唇亡齒寒更寒的典故 韓楚交戰,韓國為小國,急譴使者外出求救,來到秦國的這個使者叫做尚靳,當時秦國的國君是昭公,但是真正把持國政的卻是穰侯魏冉和昭公的母親宣太后,無論尚靳說的天花亂墜,秦國就是不愿意出兵(具體原因,大概與秦國正在進行西進戰略不愿意與楚國正面交鋒有關)后來尚靳急了,居然就在咸陽著書立說指斥秦國不義。 秦國臉面上也不好看,見打發不走這個牛皮糖,干脆來了個更絕的,由宣太后召見使者尚靳。 宣太后是戰國時期乃至我國古代的著名美女之一,青年喪夫,風韻尤存,見到尚靳進殿一雙脈脈含情的眼睛在尚靳身上上下掃來掃去。 尚靳本來以為宣太后召見事情大有轉機,沒想到一個成熟MM與自己對上了眼,被電的不知所以,所幸,國家大事在身不可耽誤,當堂慷慨承詞,洋洋灑灑把唇亡齒寒的道理說了個通徹,自以為可以打動這個在宮中沒有見識過什么大世面的未亡妙人。 宣太后終于開口了:“尚帥哥講的好有道理哦,不過以我婦人之見……” 下面就是載于歷史當庭史官記錄下的話語“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哭了,是的,尚靳真的哭了 他被耍了個通透,秦國根本沒有出兵的意思,宣太后出面不過是把無賴嘴臉擺到了及至——我們就是婦人之見,你們愛說什么說什么去吧,我們根本不在乎。 秦國并非不想和楚國作戰,不過確實是時機未到,沒有任何的好處,后來宣MM(嗯宣其實是尊號不是名字)任用武安君白起,千古殺神,打的楚國趙國屁滾尿流的時候卻一點也沒有遲疑。 那么宣MM當初到底說了些什么?。?/p>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 “帥哥啊,美女我當時侍奉死老公的時候,他坐在人家身上,人家就會覺得好累的耶??墒撬麄€身子趴在人家身上的時候,人家卻一點也不累的嗎!這個是為什么呀,帥哥應該知道的咩,因為后面那個姿勢是老公和人家嘿休嘿休的時候啦,老公的大棒棒插的人家好舒服啦。那么帥哥你要我們去幫韓國,發兵少了沒用,發兵多了日費千金,你們韓國又能給我們什么象嘿休嘿休一樣爽的好處呢?喏,帥哥你說對不啊。” 兩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楨對宣太后這段語錄唉聲嘆氣,說:“此等淫褻語,出于婦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載于國史之筆,皆大奇!” 所以說王士楨永遠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說的都是些啥呢,只要達到了國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話。 尚靳拿嘴唇牙齒來打比方,誰知道宣太后水準更高,全身都上陣了,區區唇齒部分豈能敵得過全身乎哉?再說宣太后的道理淺顯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說自己聽不明白。于是尚靳不得不敗下陣來。 婦人之見遠比唇亡齒寒更寒 典故之錢可通神 錢可通神這個典故隸屬于一個貴族家庭,河東張。不知道大家認識不認識前段時間的汝南周公子,這河東張便是和汝南周一樣赫赫有名的高門六大姓之一。 高門六大姓到底牛B到了一個什么程度,也許以后我們講的一個典故:皇帝的女兒也愁嫁里會講到。當皇帝賜婚高門六大姓都不屑一顧的時候,那才真正是把清高的貴族氣質展現了個淋漓盡至。 河東張在唐朝時又被稱為三相張家。 第一代張相乃是開元名相張嘉貞,第二代張相其子張延賞,第三代張相其孫張弘靖,爺孫三人上演宰相帽子戲法,不僅在唐朝,在中國古代也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再加上,張延賞的老丈人苗晉卿苗相,女婿韋皋(掛中書令銜,享受宰相級別待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權勢熏天。正因為如此,李肇在他的《國史補》一書中評選張延賞的夫人苗氏為唐朝最為尊貴的婦女(當然這個評選的第一條標準是剔除了皇族,否則的話,武媚娘公公是皇帝,老公是皇帝,兒子是皇帝,孫子是皇帝,本人是皇帝,別的MM根本無法比?。?/p> 然而,就在這樣的權勢下,錢可通神這個典故卻是出自第二代張相張延賞身上。 說 張延賞在地方任地方官員的時候,有一次下決心要查一個積年弊案,下屬們都紛紛反對,反而激起了張延賞的雄心,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上,張延賞樓下一匿名人士回帖:不要查了,我給你三萬mp擺平這事好不好? 張延賞大怒,立刻把所有屬下找來要求全力查案,沒想到過了兩天,匿名人士又回帖了:五萬,你罷手吧。 張延賞這次看完后冷冷一笑,把手下抓來打了頓板子:“三天,三天內給我結案。” 沒想到的是隔天的清早,張延賞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卻發現匿名人士直接另發一帖在他的桌子上:“姓張的,不要不識抬舉,十萬貫拿去,此案休提?!笔f貫是什么概念?不知道,也許,相當于一個小縣的全年GDP吧。 張延賞這回真的沉默了,再也沒有過問過,后來有人提起此事,張延賞一聲長嘆:“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止。” 當錢一旦到了足夠的數量,便可買通鬼神,即便是三相河東張,也不得不考慮其中的分量了。 運筆到此,少許疑惑,我party又不信鬼神,難道良宇、曉華同志也害怕錢可通神嗎? 典故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這兩個典故通常一起使用,用來比喻一個人學識豐富,才具逼人。但是我個認為:才高八斗的水準要遠遠高于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菔┦菓饑鴷r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書籍多為竹簡,堆積到一起就要用車載牛拉,汗牛充棟,書多,又能學進去,當然可以稱的上是一個大學問家,王安石《贈外孫》詩云:“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碧岢灰獕阂趾⑼瘣弁鎮€性,到入學年齡再塑造可造之才可以為十一世紀的素質教育改革家。 但是,學富五車與才高八斗,根本就不是一個水準的。 為什么? 這是刻苦勤奮者與天才之間的差距。 我們小時候常常聽老師說愛迪生叔叔說過:成功就是九十九分的汗水加一分的天分。年少無知的我們倍受鼓舞,自以為可以通過九十九分汗水的努力可以成為下一個一生發明上千,憑專利可以吃到重孫子那輩大發明家??墒情L大以后再一翻書,我們才絕望的發現,人家愛迪生叔叔還說了,可是最重要的就在于那一分的天分…… 我現在吧就是覺得把后面半句刪掉的人有點不太厚道,雖然鼓舞人努力是勸人向善,但是所有人都應該從小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幾碗干飯,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一個社會需要的是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我一從小學到初中同班的同學曾經夢想能成為一名繪畫藝術家,甚至放棄學業去師從美院教授畫畫,現在也仍在畫畫,在大街上開著清潔車畫畫,這當然不能和相聲里所說的是一樣一樣的,我認為憑借該同學的勤奮與理想,畫家不一定是他最適合的職業,但是他完全可以象他曾經暗戀過的一名女生一樣報考園林環境專業…… 閑話扯的有些遠了。 才高八斗的那個是五千年歷史上的風流才子,并不是所有人能學來的。其人是誰,正是詩圣——————————————————————————————曹子建。呵呵這里賣了個大大的關子,順便講點小常識,杜甫稱詩圣這個據考據頗為晚近,甚至有提法認為是我朝建國后以杜甫詩歌明民間疾苦,體現階級斗爭才尊其為詩圣,這個說話頗近荒謬,老杜休提三吏三別,獨一覽眾山小一句既可超凡入圣??傊诙鸥χ?,被尊稱為詩圣的人是小帥哥曹植。 曹小帥也算是千古風流人物,意淫自己大嫂搞出了絕世名篇洛神賦,這個境界可比我們現在有些喜歡邊看A片邊打手槍的宅男高出不知凡幾。甄密這個絕代MM也從此從悲劇的命運中走出,走向了封神的圣壇,洛神甄密,我想在漫長的黑夜中,她必定是無數士大夫心目中的武騰蘭。她有些輕佻,有些神秘,有些莊重,有些可愛,她是炎黃一族共尊的性感女神,為了人不識XXX,便做皇帝也枉然。 當然,貪戀大嫂美色是要負出代價的,同為文學家的大哥曹丕文字功夫比不上曹小帥,政治手腕卻要比曹小帥強了太多,于是又有了我們這個民族可以在無數個夜晚講個自己后代的偉大故事:七步成詩。 七步 詩成 不成 則殺頭 除了天才,還又誰能做到?雖然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的七步成詩與我們現在流傳的典故有很大區別,但是曹子建的才氣,無疑震撼了整整一代人,震撼了以清高自居的建安風骨,震撼了千百年后的我們,只有讀洛神賦,我們才知道原來思念可以這么美,原來單戀的情愫可以附在文章上感動千年后的讀者;不僅僅是洛神賦,曹子建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驚訝與震動,原來天才就是這樣,仿佛如上天派來的繆斯,他是神邸,來向你宣布藝術的力量。 正是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天才,最后在我們的歷史上又為我們留下了才高八斗的典故。 “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獨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 這話出自誰之口?狂放不羈的謝靈運,我認為他說的也對也不對,確實即便今天,天下的大多數人的才華加在一起連給曹植提鞋也不配,但是我們的民族里不僅有一個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我們有無數的天才,無數的英雄在歷史的天空中為華夏點亮了星光。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華夏千年天才在上,天下學人當共勉之。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典故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圓正半月, 除百令五便得知。 這是明朝《算法統宗》里記載的一首詩,看似怪異,實際上卻蘊涵著一個叫做“中國剩余定理”的東東,民間流傳的典故“韓信暗點兵”就與此有關,看來韓信不僅是軍事天才,也是個數學天才,聰明人一至如斯。 但是我們今天講的不是韓信,關于韓信的故事我們有很多機會再去講。我們今天講的是人生七十古來稀。 現代人大都知道古稀之年,也知道杜甫有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 但究竟為什么杜甫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這與他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唐朝規定,官員七十致仕,就是到了七十歲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大家也知道以古代人的衛生水平平均壽命,又有幾個能活到七十歲呢?即便到了七十歲又有能安穩的做一輩子官?;蛄T免,或外放,或株連,在皇帝的帝王家術里,臣子并不一定是值得信任的,綜觀二十四史,能善始善終者又能有幾人?霍光?張居正?生為名臣,死后族滅,情何以堪。故而,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在感嘆人生到了七十的那種境界吧。 當然,人生七十古來稀也不是一味的沉重。武則天大周朝的時候,兵部尚書候知一年滿七十了,上面通知老候致仕,沒想到老候不愿意退,上了道表示自己欣逢盛世,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再干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為了證明這一點,侯知一在百官上朝時當著圣上的面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史書上是這樣形容他的這一舉動的:“踴躍馳走,以示輕便。”七十歲老頭,還要來個大運動量的showtime,讓人忍俊不止。 還有唐中宗時的唐休璟八十多歲時被返聘,任命為太子少師。景龍四年清明時節,中宗組織了一場游園拔河比賽,計有一品文官十人,大將軍三人,駙馬兩人參加(史書上確實是這么記載的,至于公平不公平完全不知道)唐休璟一屁股摔地上半天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笑得直不起腰來。連我等千年后閱到此段,也半是嬉笑半是憐惜,真可憐一老頭。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尤其是在唐朝那講究出將入相的年代,人生七十也并非稀有啊,狄仁杰,柳公權,郭子儀這些朝廷重臣到了七十也不準退休的。中下層官員就慘了點,不光是年齡硬杠杠,還要求精神面貌愉悅,長相不能顯老,否則一律開路,為什么?朝廷不是每年還發你們化妝品嗎?就不能把自己收拾的俊美一些嗎?我覺得吧,F4回到唐朝,保不準也能當個大官什么的,再不濟,可以跑去給唐朝那些風騷的公主們當當面首。說笑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說到底,還是對長者的敬重——這個長者,不僅僅是年長者。 阿堵物和孔方兄的典故 大家都知道錢是個好東西,還有不少人知道錢有兩個帶諷刺意味的別稱:阿堵物和孔方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提到高門六大姓,上次天涯周公子事件登上南方周末頭版頭條后,我曾經鄭重的和朋友討論過中國究竟有沒有所謂的貴族這一概念。本來以我朝的觀點,中國的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歷史,但是高門六大姓的存在確確實實告訴我們中國的貴族史,遠比歐洲的貴族淵源流長的多一些。 王謝堂前燕,我記得在以前的課本注釋里含混不清,并沒有特別指出這其實是兩大姓氏,這次講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瑯琊王氏,高門六大姓之一。呵呵,在我后續的筆調里,瑯琊王氏還將多次出現在各位的眼前,情有獨鐘,清談誤國,信口雌黃,東床佳婿,寧馨兒……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個我們常用的典故與這個瑯琊王氏有關。 言歸正傳,王家既然是大家族,人上一百,行行色色,既有王戎這號愛財如命的,也有一個對金錢避之不及,這個人呢叫王衍。 與王戎的守財奴德行相反,王衍似乎很不愛財,不愛財到了近乎變態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貪財如命,他雖然不加干涉,卻也非常反感,于是:決口不提一個錢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熾,決心拿老公作個試驗。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讓奴婢把錢撒了王衍一臥室,起床后王衍怎么也繞不開,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開!”“阿堵物”就是“那東西”,王衍到底也沒提“錢”字。 王衍這個人,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名聲很壞,是晉朝虛無主義的開山祖師,大約就是岳不群那一類的偽君子了,如果他真的不愛財產,為什么不節制自己老婆的斂財行為呢? 且不談王衍是不是真的不愛財,總之他憑這一句話入了幼學瓊林,成了我們國家的一個典故。阿堵物從此成了錢的一個別稱。 錢又稱孔方兄,這個來歷就比較簡單。晉朝魯褒作文譏諷當時士大夫空談斂財:“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朽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仆。君長者豐衍而有馀,臣仆者窮竭而不足。詩云:“哿矣富人,哀哉煢獨?!必M是之謂乎?”筆調過處,針砭時弊。 這里再給列位看官增加知識一道,美圓dollar這個單詞并非是美國人首創,至于最早在哪里出現,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麥克白》,一找便知。 朱衣點頭的典故 某家當年高考的時候,七月天,艷陽高照,偏偏鄰座一個MM穿的是耀眼的紅裙,敢于穿艷麗顏色的MM必然有超然的自信,這個MM也算達標,一笑一顰間總令我回頭瞟上幾眼??纪旰蟀堰@段事當做考場戲聞告訴父母,母親怪我考試時注意力不集中,父親卻哈哈大笑:“朱衣人點頭,吾子必得高中爾?!?/p> 于是俺就順利的考入了一所重點的211的有百年歷史的以恐龍滿地爬聞名于全國的以恐龍滿地爬聞名于全國甚至有人編出流行歌曲加以傳唱的工科院校。前面有人說我是學文的,慚愧了,小生確實是工科畢業,不信者可以一多重積分試之。 朱衣人點頭,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典故呢? 這件事得從北宋時候說起。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家,歐陽先生留詩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愿朱衣一點頭?!边@朱衣點頭的典故就著落在歐陽修身上。 《天中記》卷三八引宋趙令畤《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顧之,一無所見。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 另一說記載于《紀錄異·朱衣吏躍出》:元稹私第獨坐,有朱衣吏入曰:“相公今日登庸?!毖哉摚叧?;命左右退之,咸曰:“無人?!比氤兄泼?。 這兩本書的普刻本上都已經找不到這兩段話,只有天一閣本有歐陽修遇到朱衣人的記述。 古代科舉,關系一個知識分子一生的命運,那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終生,在科舉里有太多我們想說和不想說的故事,科舉制度幾乎已經成了唐宋以來中國文化人的一個縮影。因為科舉畢竟不是現在的標準答案考試,而是看應試者的文才和所作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人乃至皇帝的胃口,所以,即使子不語怪力亂神,士子們也多多少少把飄渺的希望寄托在文圣,寄托在文昌帝君身上,也許真正的把這些說開去,又將是如泣如訴的《儒林外史》,然而小子無才,只能拾前人牙慧,講講這朱衣人的典故。 歐陽修遇朱衣人點頭這一遭,可說真是一榜奇人,朱衣人連連點頭。連宋仁宗都按捺不住興奮,回到后宮就向章獻太后報喜,朕這一榜為后世子孫提拔了王佐之才啊。確實不假,這一榜有宋以來,不,哪怕是中國千古也不曾見過這么多天才同榜及第,一篇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就可以讓主考梅堯臣連稱要虛位避讓這些后生。從此以后,“朱衣點頭、朱衣點額、點頭朱衣”等就泛指科舉中選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稱考官。湯顯祖《牡丹亭》第四十一出里就有:“且當青鏡明開眼,惟愿朱衣暗點頭。”民間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在此預祝在座諸君在金豬年的所有考試中朱衣點頭,無往不利。 潤筆的典故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并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后來書記事發,巨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嘆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里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后來被劾疏于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說完上面那段話后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著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干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边@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歷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后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并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干,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么一說,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后的墓志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么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志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志流傳下來,可謂是墓志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志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后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志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柜子里,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么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說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說:“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志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志寫的太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幫人寫墓志,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只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志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志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志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說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說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說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說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里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恒溫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說出去可是要殺頭的,于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么呢?說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 “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 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 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于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里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里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說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于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著寫幾首詩,還讓府里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笨滴跷奈淙?,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么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衛大老粗一個什么也不懂,也跟著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致,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嘆,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愿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八拜之交的典故 耽擱了兩天,今天想寫一個內容比較豐富的典故,這里有我們敬重的十余位古人,有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情誼與諾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該如何對待自己親密的朋友 八拜之交,大家對這個詞都很熟,就連香港B社會拜把子認兄弟也要行八拜之禮,一般人都認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禮,但其實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 頭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第二拜: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第三拜: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第六拜:劉關張生死之交;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鮑之交; 第八拜: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因為感動,所以值得去拜,因為去拜,所以我們要銘記,因為銘記,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對待朋友。 正待落筆時,腦海中恍然時光倒流 …… 遙想當年,坐在楓橋邊的茶館里,手邊一壺咖啡,四樣蘇式點心,一小疊干筍青豆,我和朋友聽著蘇州評彈的《八拜之交》 …… 也許我應該先上QQ問候一下他 …… 這八拜,我將把他們分做八段來寫 在中國禮儀上,所謂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二. 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三.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趙岐《孟子注》: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B: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 C:七情六欲:一般地說,七情指的是---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中醫指的是--- 喜 怒 憂 思 悲 驚 恐 一般地說,六欲指的是--- 生 死 耳 目 口 鼻 佛家指的是--- 色欲 形貌欲 威儀姿態欲 言語音聲欲 細華欲 人想欲 D:胡說八道:原指「胡人」到內陸講解佛經。 胡,中國古代對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胡說∶胡人說講。八道, 而不信佛的人認為,胡人講解佛經是說荒誕之言。 胡人講解佛經八圣道在詞語上可簡作。胡說八道。故后世以胡說、胡說八道, 一派胡言等詞語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沒有根據的說法 E:五大三粗:是指雙手雙腳大再加上頭大,腿粗,腰粗,脖子粗 另附搞笑版:五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飯量大,力氣大,嗓門大,拳頭大,腳板大。 胳臂粗,聲音粗,肉皮兒粗 。 七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腦袋大,貢獻大,脾氣大,年紀大,牢騷大。 感情粗,心思粗,食物粗。 九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排場大,膽子大,面子大,房子大,大哥大。 言語粗,品位粗,鏈子粗, 二十一世紀“五大三粗”男人是;學問大,架子大,規矩大,門路大,精神頭大。 腰腹粗,脖子粗,喘氣粗。 F:六親不認:當今“六親”泛指親屬。其實,歷史上“六親”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一據《左傳》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二據《老子》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三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G: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賭、抽 H:三長兩短:三長兩短”通常用來指意外災禍,民間多作“遇難”、“死亡”等諱詞. “三長兩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關。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湊的。棺蓋、棺底、左梆、右梆這四片是長木材;前頭、后尾這兩片是方形的短木材。為什么不叫四長兩短?因為尸體入棺木后才上棺蓋,所以只稱三長?!叭L兩短”作為死的別稱流傳的范圍越來越寬廣,便由俗語轉為成語了。 另解:《禮記·檀弓上》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p> :“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s二者,縮縱也??v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并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nbsp; 用現代話作一簡要復述: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后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I:十惡不赦:指罪大惡極,不可饒恕。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代都進行了法律法典的編纂,而在這些法律法典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魏時的《魏律》,北朝時的《齊律》,而后來據說的“十惡”最早也就出現在《齊律》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把這十條罪行稱為“十惡”,并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說法,所以說隋唐“十惡不赦”其實原來是出自于《齊律》的“重罪十條”。它的主要內容有: 一、謀反,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二、謀大逆。指毀壞皇家的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 三、謀叛。謀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敵對國家。 四、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 五、不道。無道。 六、大不敬。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誤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后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 八、不睦。 九、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后不舉哀并作樂改嫁等。 十、內亂。指與祖父、父親的妾通奸。 唐《永徽律》所列舉“十惡”與隋同。此后,除元代將“十惡”改為“諸惡”之外,明、清兩代均將“十惡”列入刑律名例篇。現今“十惡”多為泛指。 J:三姑六婆: 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K:五光十色:五光:紅黃藍白黑。十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外加一個透明 L: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四體:雙臂雙腿,五體投地五體是加上頭 五谷: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