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業,經過多年生產積累,公司生產與銷售能力在國內同行業位居前列。公司現有員工2000余人,其中200多人具有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百余人。公司有多個生產車間,設備及配置國內一流。近期企業改革中,企業決定先從人力資源管理入手做些嘗試。
公司CIO認為,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項比較專業的工作,于是要求人力資源部主管信息工作的小王先做調查,擬個計劃。 小王提出一個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找尋管理中的問題 在第一個階段,公司通過使用各種方法,如資料收集、內部訪談、調查問卷、外部分析來發現一些問題。 其實,目前公司中就存在許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如:崗位缺乏系統設計、薪酬管理不科學、缺乏系統化的績效管理體系、員工培訓體系缺失、員工對公司缺乏認同感、員工隊伍缺乏凝聚力等。 通過這些內容,基本可以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在哪里。 第二步:e化梳理和提煉 梳理完這些問題后,有針對性地進入信息化咨詢。 在研究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梳理企業的所有人力資源業務,提煉出eHR(人力資源信息化)總體需求及核心模塊,然后對每個核心模塊進行細化提煉,轉化為軟件的語言。最后,對各個模塊做集成點分析。完成了這些工作以后,便可開始eHR軟件選型。 第三步:eHR軟件應用 當軟件選定之后,進入軟件的實施階段。開展方案確定、系統配置、數據準備、系統測試、并行上線。 小王把計劃報給CIO。CIO認為小王的意見非常有道理,但與此同時,他也了解到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市場上也有很多現成的應用軟件,很多產品核心的人事、薪酬、績效模塊功能強大,并且有很強的可配置性,軟件靈活性也不錯。擴展其它模塊(招聘、培訓等)和原模塊升級比較方便。 小王的計劃比較側重于第一步,在這一步上擬投入相當大。想要通過發現問題,予以針對性的解決。而市場上成熟的軟件,實際上已經考慮和包含這些問題的提煉和處理,CIO也認為軟件足夠涵蓋一些特定問題。 要不要像小王提出的那樣“謹小慎微”呢?CIO還在考慮。 從企業績效入手 劉古權北京中聯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這是典型的企業從業務管理選擇信息化的過程,人力資源部小王單純地從人力資源業務的角度,選擇一個eHR的軟件產品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企業某項業務實現信息化,最后都要上升到企業整體資源信息化這樣的高度。 站在整體管理角度看問題 筆者認為,從信息化起步的角度看,小王從人力資源這個單一部門的角度,去做選擇軟件產品是無可非議的。在前幾年有很多ERP軟件還沒有包括人力資源系統,但是現在ERP的發展已經很成熟,已經考慮到包含針對人力資源部門的這些問題和一些基本流程,這些軟件也足夠涵蓋一些特定問題。 因此在選eHR的時候,CIO應站在企業整體管理的角度看,因為管理是為整個企業服務,不是為某個部門服務。 企業是一個團隊,CIO作為企業的信息主管,不能從一個局部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業務流程中,每個環節對整個系統的選擇和影響都是不一樣的,把一個整體割裂來看,每一個部門都會針對自己的業務情況需求選擇軟件,而CIO應對這些需求整合,應從整體的目標出發,選擇對企業整體管理最優的信息化軟件,這種整體選擇的策略,和從局部做為基礎進行選擇的方法和邏輯是截然不同。 我們如果按照小王的做法選擇一類eHR軟件,公司有員工2000余人,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百余人,有多個生產車間,設備及配置國內一流,并且企業一定還有其它系統,比如財務或業務系統等,未來企業一定要應用ERP,實現整體信息化,這就導致必然要有一個eHR和ERP的鏈接及整合問題。 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eHR廠商和ERP廠商在各自領域保持著領先、競爭優勢,兩者的思維模式和側重點很不一樣。 有能力和實力做好eHR,不意味著就能做好ERP;有能力和實力做好ERP,也不意味著就能做好eHR。他們之間,只有在更好的eHR和更好的ERP之間建立接口通道,才能實現系統的整合。 對于企業CIO來講,站在企業信息管理的角度來看eHR管理軟件的過程,小王的做法是可以解決人力資源部門工作量的問題,提高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效率,但是,部門的效率最優是否能使企業整體最優,這是CIO重點考慮的事情。 從企業績效開始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公共部門,應當充分考慮到業務情況,再去做業務流程。在沒有使用信息手段的流程和使用信息手段的業務流程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信息化是系統工程,過去很多企業的部門“信息化成功的案例”,比如“會計電算化”等,現在變成了“信息孤島”。 這種情形的出現,是由于企業內部各部門單純考慮本部門應用,而提出來的系統建設需求造成的。小王的做法是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分散開發,最終造成企業整體信息難以共享的現狀,從而會導致“信息孤島“的出現。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以CIO為主體,架構一個信息化整體規劃,通過一個企業整體的信息系統來選擇各個職能部門的功能。 至于人力資源具體的應用,小王可以根據調查等得出的結論,做具體的要求。如今企業的信息化系統軟件的可配置性、靈活性都很強,在擴展其它模塊上,如:招聘、培訓等,升級起來也很方便,人力資源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善產品或者改善管理,使之更加與人力資源部門的管理相適應。 從這個案例看,企業的最佳策略是先從企業績效開始,績效是人力資源和業務部門、財務部門甚至是總經理都有關聯的事情,從企業績效出發,充分考慮企業管理的整體邏輯,如果企業已有ERP軟件,應由人力資源部門前牽頭,CIO參加,包括企業業務部門的人,對企業績效做一次深入分析,充分考慮信息化的特點,在原來ERP軟件的進行擴充。 如果企業現在沒有ERP軟件,企業也要充分考慮到企業ERP軟件應用時的集成問題。人力資源是企業最核心的資源之一,ERP是企業資源管理軟件,兩者之間是有很大關聯,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資源不要孤立。尤其在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集成和整合企業所有資源是未來企業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信息化的主流。 企業的最佳策略是先從企業績效開始,績效是人力資源和業務部門、財務部門甚至是總經理都有關聯的事情。 報告在線
秀才與老農——痛并快樂著的eHR
蓋學琦北京正略鈞策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顧問 以前讀到一則頗有寓意的故事:秀才與老農路上相遇,見老農牽一小牛,便問之,老農回答帶之耕田,秀才驚訝,如此小的牛怎能耕田,老農答曰不讓其耕它怎會耕? 企業的信息化實施也往往陷入這種境地,即到底是通過信息系統的實施解決企業的問題,還是先解決企業的問題再進行信息化實施。 如果是質變的矛盾,如管控模式的沖突等,建議先解決企業的管理問題再考慮信息系統固化;如果是量變的矛盾,如信息流不暢等,可以考慮通過信息化提高效率。這過程必須要把握一個原則:信息化只是固化的工具,而不是管理的標尺。 建立一套績效考核體系、薪酬激勵制度和人才梯隊培養,應是企業的決策層和執行層,基于企業市場競爭態勢和自身發展所決定,這不是一套系統便能建立起的規劃,軟件無法代替決策。 因此,企業實施eHR之前,一定要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前期規劃,分析HR管理問題的本質原因,分析是否滿足eHR的先決條件,先謀后動,不能被eHR遮掩住本來的矛盾,使問題的修正復雜化。 本案例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其一:小王認為通過一系列方法,包括訪談、調查問卷、外部分析等方法找到企業的HR問題,思路是對的,但是,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建議先系統考慮(而不是針對具體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后,再考慮eHR的問題。 其二:CIO認為買一套大而全的成熟軟件產品,就能解決企業HR的各種特定問題,從技術角度而言是行得通的,但是,企業從來不會因為有一套軟件產品,就能解決其背后的管理問題,沒有找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只會將矛盾藏得更深。 透過現象看本質,企業的HR問題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合力導致的結果。 崗位缺乏系統設計 首先我們要問,崗位應怎樣進行設計才可以說是系統的設計?因為顧問的工作關系,我們接觸到各類企業定義的崗位設計,很多企業的崗位定義和工作職責列寫確實很詳盡,但工作中卻總有無法履行、無處發力或者無法考核的情形。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崗位設計的根本依據和標準,為崗位設計而設計崗位,而沒有站在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角度,去分析應有哪些崗位以及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從企業價值鏈出發梳理企業內部的各種流程,根據流程環節進一步提煉流程需要處理或控制的點,定義相應的崗位和工作職責,分析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條件。 簡單地概況:即工作的責任是什么、要做什么、如何做、結果如何、需要怎樣的資源或條件、有哪些任職資格。最后,根據需要站在環節或流程的角度定義崗位的考核指標。 薪酬管理不科學 薪酬管理應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內部公平性和外部競爭性;短期和長期的激勵效果。 關于內部公平性和外部競爭性,我們認為,事物不存在絕對性,因此需要在協調好公司團隊內部關系的同時,保證薪酬設計的科學性,設計合理的管理序列、技術序列、營銷序列、生產序列和職能序列,并與薪酬設計掛鉤。 而外部競爭性可能需要專業的薪酬調查機構來研究市場的薪酬數據,能夠進行行業、區域、領域等多維分析,根據本企業的市場位置進行合理的百分位值定位。 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則主要考慮內部和外部兩個要素:內部則需要分析哪些序列需要何種激勵方式;外部需要分析行業的競爭態勢如何,其它公司的激勵策略。結合兩個方面的分析才能保證企業的薪酬管理,能夠在保證企業運營的基礎上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 缺乏系統化的績效管理體系 一般來講,績效管理體系包括公司、部門、個人三個層面的內容。要根據公司的規劃和目標進行層進式分解,按部門和時間等緯度進行細化,并進一步落實到具體崗位,在分解過程中,需要與職責進行參照對應。簡而言之,績效管理可以分為確定目標、履行職責(即執行和實施)、績效考核和對考核結果的合理使用四個階段。 而績效考核又是該體系中最為復雜的部分,需要合理設計對公司和部門的評價體系,如采用平衡計分卡(BSC);合理設計個人的績效管理,如采用關鍵業績指標(KPI)、態度和能力考核等。 我們可以看到,本案例中提到的HR管理問題,是需要企業進行深度反思的內容。而HR軟件產品只是把企業的解決辦法用信息化的手段實現而已,它本身并不會代替企業決策層進行思維。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妥善解決,即使進行eHR,也只是基于現存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達不到企業最初的本意——改革。方法錯,事倍功半;方向錯,一事無成。如果等到信息化后再來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成本和代價將會更大。 至此,秀才和老農的爭辯也可以到此告一段落——如果小牛已經具備了一些先決條件,它可以去耕田;否則,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HR軟件產品只是把企業的解決辦法用信息化的手段實現而已,它本身并不會代替企業決策層進行思維。 修渠引水,水到渠成 笪開源無錫透平葉片公司 如果按小王的計劃,很可能把Y公司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項目拖入失敗的深淵——想要依賴導入信息化管理項目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無異于緣木求魚;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不成熟,同樣也會給eHR項目帶來巨大的風險。 許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道路上,都會遇到類似Y公司這樣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軟件與管理之間的關系。 現代企業管理對IT技術的依賴度逐步加強——人事管理需要應對員工數量的增加、流動率的提高,培訓需要適應知識更新的加快、績效管理保持持續追蹤。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效率已經保證這些業務的正常展開。因此,信息化管理手段成了基礎。 于是有人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eHR里蘊含了管理思想,可以解決管理問題。這種想法也是極為幼稚的。 國內許多企業管理的規范度還很低,行業差別,企業差別非常大,連許多資深的咨詢顧問都無法在較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軟件更是無能為力。這時eHR項目往往就會擱淺。有些即使勉強實施完畢,到后來想調整的時候就發現不合理、不科學的流程已經被固化在系統中,再要調整反而更加麻煩。 因此,eHR與HR管理之間的關系就如渠與水的關系一樣。eHR的作用就象渠一樣,可以把水——管理更有效地傳輸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離開了管理之水,渠就成了擺設。而離開了eHR之渠,管理就會象水一樣漫無目的,隨處流動,效率和效能都會大大降低。 對于Y公司來說,作為一家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引進eHR已經勢在必行。否則管理問題會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多。關鍵在實際操作中,既要重視eHR的渠道建設,又要注重管理模式的規范與改進,修渠引水,水到渠成。 業務流程梳理 任何軟件都有一定的邏輯架構,如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業務不清晰,就談不上軟件的實施應用。因此,對企業現行人力資源管理的業務進行流程梳理,用做圖的方式,把實際運作流程體現出來非常必要。 通過流程梳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會很容易發現,目前的管理中,有哪些缺乏流程規范,需要建立;哪些有規范但執行不到位,需要改善;哪些流程不合理,需要廢除;哪些流程已經比較成熟科學,需要堅持。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將一些垃圾流程固化到系統中,同時又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改善提供目標和方向。 鎖定項目目標 eHR系統往往有不少功能模塊,全面鋪開往往會導致精力不夠。因此,必須先鎖定項目目標,從一個重點入手,取得成效,然后再逐步擴展。 一般來講有兩種選擇方式:一種是穩健型,可以選擇目前比較成熟科學的業務流程模塊,作為項目目標,通過eHR系統去實現原有的業務流程。這種方法項目實施風險小,見效快,但對軟件的匹配度要求高,需要更貼合企業流程的軟件;另一種是變革型,可以選擇目前缺乏規范的業務流程,通過eHR系統去建立和規范。這種項目的實施風險較大,見效快。 由于沒有原有流程的限制,對eHR系統的限制較少,只需要選擇有較好業務邏輯的系統就行,但需要供應商和實施團隊有較豐富的業務經驗。但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于eHR項目來說一般不超過3個月)見效,是項目目標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志。 把好選型關 選型時,既不能聽信廠商單方面的宣傳,又不能光顧著在公司內部做分析,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到企業外部。建議可以讓eHR供應商,推薦一些同行業同規模的成功案例作為參考,或者是自己借鑒一些在管理上具有相似性的案例。與這些企業多交流,了解他們在軟件實施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實施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并如何解決,實施到現在的效果如何。 這些信息可以讓我們對eHR項目的作用,以及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有更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了解客戶對供應商的評價。在選型的時候,一般盡量選在本行業、同規模企業中成功案例比較多的供應商,尤其要選擇成功率高、經驗豐富的項目團隊。要知道,eHR項目的成敗,產品只占三成,而實施顧問卻要占七成以上。 eHR項目實施完畢,絕不代表著成功,僅僅是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開了個頭,只是完成了修渠引水的過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我們依托信息化系統的目的,是不斷穩定和提高現有工作效率,用信息化手段替代一部分機械的重復的勞動,然后騰出精力去改善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規范,再信息化。這其實就是一個計劃、執行、規范、改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只有這樣,企業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我們依托信息化系統的目的,是不斷穩定和提高現有工作效率,騰出精力去改善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
|
來自: linda1168 > 《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