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是東夷人方陽夷、風夷中的黑蛇支。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和修 、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 蚩尤同時又是女媧黑虎族 族——苗裔。是黑蛇黑虎部族。古代“闞”即虎,尤闞合 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這就是九黎族的來歷。九既是蛇 ,又數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蚩尤是九黎族君長的稱號。黎是青黑色的海河淤土 ,又是黑“貍”、“李”(虎)之名,又是黎(犂)地、種黍、稻等作物的黑牛。九黎族的牛 是黑水牛,又名修狃,公牛名牯子牛,母牛名水沙,水牛可以犁田,又可作涉水之坐騎, 又可以角抵御各種野獸,故被蚩尤氏尊崇為圣牛。蚩尤民作戰時身披牯子牛皮、戴牛頭, 遠望如牛首人身,八肱八趾疏首。傳說蚩尤四目六手人身牛蹄,那是因為蚩尤兵把整牛皮 或羊皮覆在身上,頭尾完好,把它的頭作為頭盔,牛羊頭均有二角,又像人頭上長了二角 ,牛羊各有二目,加上人的二目,故有四目,牛羊四腳,加上人的雙手,故有六只手,蚩 尤兵人身,皮垂牛足,所以說是人身牛蹄。又傳蚩尤八肱、八趾、疏首,這是把三重皮披 在身上的結果。疏首即歧首,是因為三張皮有三首不能全戴在頭上只能保留一個加上自己 頭,看上去就成人身兩首。歧首即分叉之首。 蚩尤的族徽在苗繡中樣式很多,在北美洲密西西北河流域還發現牛首蚩尤氏貝雕像, 其額頭上多有古文尤字與“肥遺龍”的標志。 苗繡中的古,是縱目三眼蛇的簡形,蛇頭又常常是作鳥啄狀,是因為蚩尤氏有三支, 又作三苗。 蚩尤的異形王冠,廣泛見于大汶口、良諸文化陶器玉器中。 三苗為蚩尤氏先祖三苗(柯約、柯挪、柯烏)。蚩尤時代三苗從大地灣進到張家口一帶 與黃帝族為鄰。兵敗后南逃云貴湘黔為今三苗。即湘西、黔東北東部苗支、黔西北中部苗 支,云南西部苗支。 蚩尤發展了伏羲上元初歷,在多水地區建立天文中心,在居邑筑城(干打壘),有城、 有廓有祭祀中心。內城為京,外城為邑。有宮有郊,有臺有壇,有圜有潬(善)。 蚩尤還發展了耕稻作,發展漁業。畎夷在沉積平原的沙壤土上耕作,溝洫排灌系統完 備,河湖港叉交織,舟船往來,交通便利。以后發展為九黎八十一兄弟氏族聯盟。黎者, 黍稻犁耕,遍布九夷,故名九黎。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國(冀國)是三苗九夷的統一聯盟國 ,當時與黃帝族炎帝族同為方國。蚩尤之時作五刑,始有“劓”“ 刵”“椓(作)”“鯨” “越滋麗刑”。原因是“苗民不用靈”對“靈”有抵觸。靈”是蚩尤聯盟用來統一管理各 部族的歷法和敬神敬主的制度,既有人不服,就必須用刑。還制定了違逆處罰的法律。蚩 尤時已知冶銅,用銅作兵器,兼并二十一位諸侯。這是傳說“蚩尤銅頭鐵額、吃砂石、獸 身人語,齒長二寸(佩飾之獸牙)不碎戰則以角抵人、人不能敵”的由來。 蚩尤稱帝號帝尤,蚩尤冠為童翎雞翅長羽冠、名異、取義氏族不斷分衍,異地本在山 東河北、再向燕北發展、拓荒,異又作冀,天下號冀。建都在河北龍門澗、東暖泉、涿鹿 、懷來、灤平、欒城等地。蚩尤下傳六世。 與黃帝戰于涿鹿的蚩尤是三世蚩尤,而黃帝則是第十世卉(音匯),在此以前,蚩尤與 炎帝、神農、夸父已經逐鹿了三百多年。其間蚩尤與黃帝爭戰最激烈的時期也有一百五十 多年。至黃帝卉時才被擒殺,帝芒始在涿鹿稱帝。 蚩尤失敗的原因是神農與黃帝聯兵,沖突的原因是避水害。蚩尤一部進入涿鹿懷來盆 地,一部進入太行南麓和伊洛地區與神農發生沖突,以后遂有炎帝夸父聯合蚩尤攻神農, 神農又求助軒轅攻蚩尤之戰。這中間雙方互有勝負而且多次休戰,最長的一次休戰長達七 年。蚩尤被擒殺后,刑天還帶人沖入刑場,掄走蚩尤尸骨運至邢臺,轉給奢龍氏(闞姓蚩尤 民),返身與軒轅神農氏再戰。 奢龍氏把蚩尤尸又運到河南濮陽西水坡秘密下葬,當年 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一九八七年在濮陽西水坡發現了蚩尤真身墓,證明史載為實。這個 氏族表面歸順黃帝,實為蚩尤守陵,永世住在這一帶。奢龍族住在東平湖梁山北的黑虎廟 和臺前村闞鄉城,在那里還建立了一個高七丈的蚩尤冢。另有肩髀冢在山東鉅野。由娵(鄒 )訾氏守護,蚩尤傳六世,前后一百五十余年。 注:蚩尤刵刑即斷耳;椓刑即官刑,黥刑即刺臉用黑染之刑,越茲麗刑未查到。 刑天為掩護蚩尤尸骨轉移,于邢臺,迎戰軒轅人馬,寡不敵眾,被軒轅斬首,尸首不 倒,血柱沖天,遂以乳為目,臍為口,舞干戚,又戰,志不可奪。故傳刑天舞干戚,猛志 常在。刑天死后葬于常羊山,相伴炎帝。 蚩尤、刑天死后,炎夷聯軍、軍無統帥、兵敗如山倒。于是舉族南逃。南逃途中,又 被力牧、應龍南北夾擊,族民又只好沿黃河北岸逃難。大部涉黃逃入山東本土,一部過黃 河到東壩頭,于是東壩頭就成了榆芒與南逃炎夷聯軍背水一戰之地,結果聯軍大敗,一分 為三各自逃生。軒轅派風后與少昊,天吳談判,意在分化炎夷聯軍,條件是只要少昊中立 ,雙方便不再以干戈相見,于是少昊、天吳應允。 這樣軒轅便集中兵力追剿風伯、夸父,風伯、夸父聽說少昊反水,回師北上在南陽盆 地與神農軒轅聯軍相遇,夸父屯軍鄧縣,桃林,風伯屯軍桑莊,共工屯新野黑龍鎮,雙方 激戰,夸父北轍,以后在潼關戰死在應龍(傳說這是一種長有雙翼的龍)氏軍前,時為公元 前四五一四年十月。榆罔占領桃都桃村。 夸父既死,少昊清降軒轅,軒轅命少昊西征,出潼關,伐風伯熒惑,風伯被擒,炎帝 軍降。 黃帝稱帝封禪泰山,賜姓封疆宣告天下大一統。促使民族大遷徙,推動文化大傳播。 黃帝把有戰功的人材、氏族團結起來,鞏固了姬姜聯盟,強化了國家政權的統一性,又進 一步分流那些不合作的氏族。首先使東夷族三苗九黎聯盟分化,再把東夷少昊部分化,使 青陽和羲和總理東夷舊部。再遷白虎少昊與昌意(常羲);再分化蚩尤部,惡者北遷,善者 留原地,為鄒屠氏;再分化共工氏,任命后土、中立共工;再分化夸父,使其東、西、南 、北分流,化為于夷、禺夷、雩夷、巫支祁、博父國等小支;再分流宿沙、畎夷等太昊族 裔……于是發生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大動蕩、大分化、大抗爭、大融合、大遷移。既帶來了 災難,也鍛煉了這些民族先祖的生存能力。經過難以想象的磨煉,開疆拓土,在更大的空 間里創造了新的燦爛文化。 少昊清總理東夷,封地在冀南清和、威縣、至魯西南臨清、清平、長青地區。北領青 丘風夷、玄夷、東領山東半島陽夷、黃夷(黃縣)、萊夷(萊陽、萊西、篷萊)、南領蚩尤鄒 屠氏(臺前東平、鄒縣、徽山)、任、宿(宿沙畎夷)、須句(句芒、女須)、睢鳩(徂徠山、大 汶口)。 是時東夷九族一分為三:東北九夷、東九夷、南九夷。東北九夷和南九夷均不愿接受 少昊清管制,更不愿屈服于黃帝,只有東九夷接受黃帝和少昊清的統治。 遷到遼東半島的玄夷,以頭顱變為尖顱為特征,又在頭頂上蓄發編結為發辮,束于頭 頂,靠攏名奚夷。本溪、養息牧河,庫莫溪河是其聚落之地,在丹東后洼發現的公元前四 千五百年——三千年的奚族玄夷遺址,有陶文奚字,作不同形象。他們是肅慎人,契丹人 的祖先。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金文奚字也很多,與后洼遺址發現的“溪”字相同。奚人初 名幺或系,讀希,以手作結,作系辮之意。奚為族名,亦為商代所封的侯伯諸侯國。 是東 胡的一支,是東胡的遠祖之一。奚在夏代為車正,為造車之族,奚仲是其代表。 南九夷分布在淮河,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睢鳩氏、畎夷宿沙氏、九黎青陽氏 、三苗蚩尤氏、太昊伏羲氏,女媧氏等遺裔在這一帶生息繁衍,重建泰山文化。東北九夷 創造了后洼文化和紅山文化(含黃帝文化)新樂文化。東九夷創造了青蓮崗、大汶口文化。 南九夷創造了前良渚文化。 少昊白虎部與常羲氏(昌意)被遷西部(甘青之西)觀測日月。常羲氏變為西陵氏,在若 水成為若羌入贅女婿。蓐收與少昊同往,成為那里的大巫覡。以后和夸父部結合。 炎帝九世夸父喋血潼關之時,風伯畢方與共工率夸父軍民便離潼關西去。傳說夸父在 桃林化為桃仙,花如彤云,如火如血。父老相約:三百里桃林,世代不準砍伐傷害。以后 家家奉祀桃棓(棒)大杖,畫桃符,供猿猴,掛木瓠吞口,戴社火面具,以除精怪應龍。 夸父族逃到老家甘肅長武、靈臺、涇川、崇信住下,共工氏繼續西行到六盤山、不周 山固原一帶老家住下,風伯入潼關后轉驪山。 犧牲的夸父是炎帝九世。犧牲后其下代為夸父二世,二世住在涇河崇信后(其生父居地 ),覺得無發展余地,于是便西行尋找新的居地,越過隴山、六盤山到達渭河,葫蘆河流域 到了天水秦安大地灣。這里水草豐美,宜于牧耕,全族大喜,但死傷也很多。天水是伏羲 的老居地成績。后來子孫繁衍,又覺得這個地方不夠住了,于是聽從長老建議,西去湟水 尋找新的福地。 夸父到了通天河,又繼續往西,為料病倒在途中,死前對隨從立下遺囑說:改通天河 為洮河,祭天的靈臺地為臨夏,我族以桃名姓可稱姚鄧,夏為狙猴神像亦我祖先神像是我 先祖圖騰。我族種的桃是華族的社樹,夏是我族的自稱,稱夸人,來自華胥的盤瓠,又可 稱夏族。 后來經長老推舉立三位三世夸父,分別為渭水夸父、洮河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譜牒 還分送給華山、天水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譜牒還分送給華山、天水夸父,按二世夸父旨 在意布達族眾。 夸父逐日的傳說緣于此。夸父逐日徽銘、史跡、繪于大河村文化(距今四千五——三千 年間)河南汝州紅山廟遺址陶缸上。 涇河夸父桃都扶桑圖,甘肅涇河鎮(原夸父居地)世世剪紙為桃符變體。春節,家家貼 在門楣上驅邪鎮鬼。 夸父族即《山海經》傳說中的一個大人族。 有娀氏居地與涇河夸父為鄰,后遷華山地區與華山夸父融合,有娀氏子商契,就封在 華山南丹上游商縣,故華山夸父族徽完整地傳至商代。 《山海經》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均有夸父逐日圖像,曾楚文化,都是由嘉陵江南下 經三峽而入兩湖地區的夏河夸父裔族創造的文化。 以后夏河夸父一支又向南進入岷山地區,順岷江進入成都平原在成都建立成都載天山 ,成為夏族中心。同遷的還有共工氏一支南下到邛崍、洪雅、珙縣、六盤水、關嶺。夸父 另一支沿黃河谷北上,渭河夸父沿葫蘆河進入祖厲河流域,涇河夸父由涇河、浦河進入寧 夏的清水河繼續向北與少昊昌意會合,并聯盟。這三支夸父大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前先后到 達賀蘭山、陰山、黃河河套地區。夸父桃河部與涇河部同時在此地與少昊常羲娵訾氏聶耳 國聯姻、常羲玉兔部入贅洮河部,在磴口建都于桃司兔城。常羲聶耳國居司兔河,即桃都 司兔城。賀蘭山、桌子山巖畫都有聶耳國、夸父族人并出圖。在陰山巖畫中還有許多夸父 與太陽合體人面像、祭日祭天太陽歷石圣跡像、夸父祖先像、少昊昌意(常羲)聶耳國騰徽 銘,夸父與狙猴扶桃木合一像、夸父逐日,桃都扶木像等等。 夸父一支還到了貝加爾湖,這已是六世夸父之時了,形成貝加爾夸父支(五世夸父在陰 山與貝加爾湖途中去世)。又過了許多年,七世夸父又率眾向黑龍江流域遷徙建立博父國。 大夏又分出黑龍江博父支。 黑龍江夸父、貝加爾夸父都留有巖畫可以佐證。后來,夸父人遷到黑龍江下游舍卡奇 ——阿蘭村附近,也在這里留有石刻猴面人像。在可爾河口沃尼林斯可葉村民掘出的屬于 仰韶文化的紅色陶器中也繪有上述人像,罐中又有一個類人猿的裝飾頭像和舍卡奇村石刻 完全相同,經測定在公元前三千年。 夸父族以后從黑龍江下游沿鄂霍次克海到了堪察加半島,越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再 到加拿大西海岸,形成一個遷徙帶,且住且遷又形成一個個聚居區和都邑,相傳為《山海 經》中所說的桃木三千里的桃都山、度朔山(度北山)。《山海經》記載說:“大荒之中, 有山名衡天,有先民之山,有般木即桃木千里”。這些先民自海外西北至東北,依次有無 膂國、燭陰(祝融)國、一目鬼國、柔利國、相抑國、深目國、無腸國、聶耳(儋耳)國,進 入度溯山后又有夸父國(夸父死于桃都后始有度朔山),博父國、拘纓國“有尋木長千里, 在枸纓南,生海上西北” ( 夕)踵國(其為大人,兩足為大,又名大踵,夸父裔支)。度 朔山是夸父族人渡太平洋或白令海峽之地。王充《論衡?訂鬼篇》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向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夸父族在此渡海,死亡 甚多,故傳為鬼門。在公元一萬年至一萬五千年前東渡美洲的新石器時代的主人燧人,稱 為美洲土著人的話,中斷若干年后又由夸父族打通。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夸父人,仍稱夸父,但被歐洲學者譯為“夸丘”、“夸扣投”、“ 夸圭特”,他們把石圭發展為圖騰柱,樹立在村頭,和墓地。海達,奇多望卡尼亞加,尼 西加緬閃等族,都是夸父(夸扣)的族支。現今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存有海達人狙父圖騰柱 (炎帝連山冠),中國黑龍江下游那地人博朗村出土青銅雷烏薩滿像,中國東北滿族女真薩 滿木雕頭上鳩鷹雷鳥像可為佐證。同稱為“那地尼”、“那地人”,顯然都是來源于中國 甘肅天水秦安“大地彎”,是天水夸父部將這一族稱帶到美洲。 夸父族又繼續沿著美洲西海岸海陸并進遷到了南美洲秘魯,建立夸父查文國,時在公 元前三千至二千五百年間。形成后來的秘魯查文文化,以及貫穿整個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 。 被軒轅流放到東北的蚩尤一支以后也到了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分布在田納西,俄 克拉荷馬,堪薩斯等地。當地有一種大螺,蚩尤人用它來進行雕刻。刻族史族源族發明, 族功德,儼然是一部圖典。這些雕刻發現于斯畢拉?蒙特。被阿爾堪薩斯大學博物館收藏。 其中一幅伏羲,女媧圖比中國漢代發現的伏羲女媧圖年代還要早。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兩支:一支自兗州地區南下,落腳于揚州地區,以大茅山為 靈山與南方太湖地區居民隔江而居成為揚州苗民。另一支自兗州豫州南下,進入荊州地區 ,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這帶住下來,各民族各據一山或各據一水分為夸父銅柏支巫支 祁;大別山西南稀水為封稀氏;巴水為蚩尤修氏;舉水為舉父氏;其西雞公山南聶水為聶 耳國(儋耳國);其西環水為來自涇河支流環江遷來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渦水上游為天 吳虞氏;中游為歷山氏;下游為祁姓神農氏;其西大洪山區為共工氏;漢水襄陽為朱襄氏 ;宜城為常宜氏;鐘祥為鐘山氏;其西南漳、朝陽、漳水為自太行山漳河遷來的太昊句芒 重氏;其西沮水為自太行沮水遷來的女媧虘(女虘)虎支;濁漳河為重(句芒) 虘合居之地; 又其西黃柏河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鄉遷來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長江西陵峽為西陵氏常 宜,以宜昌為都,又遷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聯姻族娵訾氏常儀或常羲(昌意)。 這樣他們在淮河,長江中、下游、中游以北地區重建了炎帝文化,三苗九黎文化。把 東夷的大汶口文化,炎姜的仰韶文化傳統帶到了淮河流域和湖北地區創造了大溪文化和屈 家領文化。營建湖南澧縣城頭古城和湖北荊山等古城。 以后桐柏山和大別山系的蚩尤氏族繁衍生息,又遷入鄱陽湖(古彭蠡湖)地區。原在大 洪山、荊山水寨各氏族由于同樣原因,遷入洞庭湖地區分布在湘、資、沅、灃、酉水,以 三苗九黎部族為眾,蚩尤王族則居位在安鄉縣重建三苗國。 史傳黃帝壽一百一十到一百一十七歲或言在位一百年,系指涿鹿時代黃帝氏族執政時 期。 涿鹿黃帝在北方休養生息百年之后南遷王屋山,再遷華山,河南靈寶。號有熊氏(實為 熊)靈寶黃帝在位十九年,鑄天、地、人三鼎于靈寶城東南十里荊山(又名鑄鼎原,本為夸 父山),傳說鑄鼎后,他白日飛升羽化而去。 傳說黃帝內經,本草成于此時。 靈寶黃帝死后葬荊山名黃帝冢、涿鹿黃帝死后葬橋山。荊山有貞元十七年(公元八0一 年)立的《軒轅黃帝鑄鼎碑銘》。荊山在河南靈寶,橋山在陜西黃陵。 以后又經過帝鴻和帝軒兩個時期,前后共一百八十多年,先后遷都宜陽、密縣、新鄭 、祁家河、山西、雙池、軒崗等地,黃帝世衰、少昊顓頊代興。 黃帝時期是以武功統一天下,開啟玉器文明時期。 蚩尤和黃帝都擁銅兵,故稱“民主”。我國發現最早的銅器遺物是姜寨仰韶文化出土 的黃銅管,經測定在公元前四六七五年前后。在內蒙古西臺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多塊鑄銅 陶范,以后在河南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馬家窖類型文化遺址中都有銅器發現。 少昊顓頊時代(公元前4050-3380年前后) 黃帝后期,東部少昊與西部少昊日益強大并聯合起來向中原會聚,鄒屠三苗與共工夸 父重振族威,少昊代黃帝登臨帝位,重建三苗九黎國,都兗州曲阜穹桑。 少昊的父親族因以太白金星為主要觀測星,父為白帝子,少昊繼承這一天文成果,故 名金天氏。母皇娥,母系下傳以鳩鳥鷙類為圖騰,皇娥并繼承太陽歷,為主管相風木相風 儀,立在桑丘,故又名穹桑氏。 《山海經,海內東經?海內北經》和《莊子,逍遙游》均有列姑射與始鳩國之說疑為皇 娥與白帝子相愛之傳說。 《左傳,昭公元年文公十八年》《史記、五帝本紀》《淮南子地形篇》以及《山海經 》其他各經對少昊(帝俊)后裔均有許多傳說。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日冥師。生允格 ,馬駘……少昊生晏龍、羿、蒍、始州、北齊、叔歜、儋耳帝鴻、十二月女和月母、玄股 、天吳季厘、齒民、倍伐、張弘、中容……等。 還有八才子、不才子之說。不才子謂“穹奇”狀如虎、有翼、或謂“其狀如牛,猬毛 “音如”猓狗、食人,食人從首始”。 以上子裔均表示分封、入贅、夫妻聯姻女系下傳或代系不明。不都是直接下傳。 少昊另一支羲和氏早在公元前五千四百年至五千一百一十三年因海浸遷到美洲加利弗 尼亞和墨西哥北部地區,以羲華華(奇瓦瓦)為居住中心。 少昊常羲、羲和之國其裔民的一支又西遷至甘、陜、南下云貴,其中一支為今四川涼 山彝族和云南彝族之先民,又有一支南下海南為今黎族之先民。 在山東江蘇一帶少昊羲和常羲氏族為少昊直系裔的北支裔(三苗九黎北支)。 《左傳?昭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二九年)載:少昊裔郯子朝見魯昭公,昭公問郯子:少 昊氏以鳥為名是何原因,郯子說:“少昊是我祖先,我先祖少昊名鷙,登帝位時,恰有鳳 鳥來賀,所以鳥為我族族徽,紀于鳥,并以鳥的不同習性區別各氏族的分工和官職名稱: 鳳鳥氏為歷法之總正;玄鳥氏主管春分秋分節令,名司分;伯趙氏主管夏至冬至節令,名 司至;青鳥氏主管立春、立夏、名司啟;丹鳥氏主管立秋、立冬,名司閉,祝鳩氏為司徙 ,睢鳩氏為司馬,鴻鳩氏為司空,爽鳩氏為司寇、鶻鳩氏為同事,這五鳩教化管理百姓, 五雉氏管理百工,改良器物用具,統一度量衡,使百姓遵循農時不亂耕作。 由此嚴密的分工,可以看出了當時的社會已是一個多層次而機構完備的國家了,是一 個以德為天下號,以“德”為紀,或以圖騰,社會分工為氏的國家。 郯子所說的先祖少昊即是被黃帝封在東部統領東部九夷使四鳥的少昊鷙(青陽玄枵), 同時還統理九貍舊部及一部分有熊氏族裔(黃帝后期帝鴻時入贅依附于少昊的黃帝氏族)。 今江蘇連云港云臺山將軍崖巖畫,就是少昊鷙鳥氏的天文日月星象圖,共分四組,這 些天文象形字是少昊氏族繼承太昊文明的證據。 大汶口、良渚文化地區出土的鳥圖騰柱,大山紀歷八卦太陽歷,璇機玉衡天文觀測儀 ,牙獐與牙璋量天尺,進一步證明了是伏羲,太昊,少昊文化的繼承。巴人是太昊裔。龍 山文化,巴蜀文化地區民族至今保持了大汶口文化牙獐的祖制。涼山彝族稱少昊是支格阿 爾,是少昊裔,彝族巫師畢摩禽克使用的就是牙璋牙鉞量天尺。 這種觀天用的璇機玉衡,一直使用一千五百多年到商代末期殷墟中尚有遺存,而且形 制多樣,甚至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奧爾梅克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 黃帝時代就出現了“九黎亂德”。少昊時,保留了鳥官制,又實行金星歷,日月陰陽 合歷。少昊又采取寬松治理政策,不斷立族分氏,以族為國,支庶迅速繁衍,遍布山東、 遼東半島,國族上百。各有自己的祭祀中心(高、昌、京……),各建靈山、靈臺、靈柱、 標志城邦國家家業已形成。國之四周又出現許多聚落即后來的村、鎮,各國族圍繞祭祀中 心又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這就是以族為中心的國族或族國。 少昊族部有就二十五個。羲和陽夷日族十個。昌意(常羲)兔族十二個。另有女和月母 國。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鳥、三五彩鳥(皇鳥、鸞鳥、鳳鳥)至少十二個。九黎九虎 九個。蚩尤已分化為蚩、尤、鄒、屠和鄒屠至少五個。人夷分化為人、修、儵、條、已、 己至少六個。畎夷分化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個。重,分化為老(耆)童、大章、重董 、句芒、東、中、仲、榆、程、溫、蘇、羋等十三個。該,分為蓐收、奎、封豕、封稀、 防風、大人至少六個。熙,分化為宧、已、熊、龜、鱉、鯀六個。其他如呂(莒)、費、奢 比尸國、君子國、天吳(虞)國、青丘國、黑齒國(黑夷)、鑿齒國、危國、雨師妾國、玄股 國(玄夷)、勞民國(嶗夷)、窫窳國、始鳩國、中容國、司幽國(奚人)、白民國(白夷)、女 丑國、壎民國、弇茲國……都因少昊鷙開明寬松的治理方式,氏族迅速滋衍。 這樣三苗,九黎氏族文明繁榮,進一步渙散了少昊巫政。 高、昌、京是不同國族建立的祭祀宮殿,與個、亭不同。高、昌為北方城廓民居,京 為南方吊腳式樓建筑。亭,個是四邊無壁,只有立柱和頂的建筑。 凡建有靈臺之地,均為國族之都,國族越大,靈臺就越高越大,當了天子,自然就要 去泰山封禪,因為泰山在山東半島是最高最大之山。封禪,即封神封祖先、封功臣使地界 所有有功之人都升到天界,列宿天庭。 上古之時,凡聯姻族遷徙,均結伴而行。高氏、昌氏均發祥于古青州、昌濰地區,青 州得名與清陽有關,為少昊爽鳩氏居地。故清河、青城、高青、高城均在一處,高密(高氏 、密氏合婚族)、高唐(高氏唐氏合婚族)、高樂(高氏樂氏合婚族)、高陽(高氏與陽氏的合 婚族)等地均為這些合婚族之居地。高青為高與蜻的合婚族名。昌濰為水名,濰又為系(奚 氏弇支氏裔)與佳(鷹)的合婚族名,清河也是水以青名。秦漢之后又有昌邑、陽谷、山陽… …等地名出現。 為避水患東夷族均改平地祭祀為臺地祭祀,河南稱為崗;塜、丘、河北稱臺,江蘇稱 墩,魯中南稱孤堆,城子等,而且祭祀中心越建越宏偉,開始為祭天專用叫郊,后來慢慢 變為在節日可以游覽之地,后來分離出來,叫太廟可以在這里祭祖,行施政令,又叫明堂 。后來又叫作宴會、射藝、養國老之地,以后又分離出洋宮(太學)等。明、清、北京的天 壇、地壇、月壇、日壇,先農壇以及太廟等均由此而來。 由于少昊末世,巫政亂德,遂由顓頊代之。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 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天地通”。 少昊鷙(摯)少昊之一支,下傳六世,前后共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這個氏族已存在三千 多年(即古老的伏羲氏族)。伏羲六世少昊稱帝只有十六年。 少昊顓頊時代是一個歷史轉折點。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政績),顓頊以來,天 下之號因其名(以部族國族聯盟,稱雄天下的名號),象其事(部族聯盟宗主領袖及其臣屬的 社會分工或官職分屬之性質),因此只能記載眼前發生的事,無法追記以往之事。 顓頊時代(公元前3787-3380年) 《史記?五帝本經》:黃帝妻嫘祖生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 陽。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 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鳥喙、麟身渠股,娶淖子阿女,生帝顓 頊。 蜀山氏女昌仆,世為天文世家,顓頊出生后,繼承母業,觀測北斗星,頭戴通天尺木 冠……。 顓頊生于若水,若水因產生若木得名,同建木一樣都是測日表木,在不周山西。 顓頊長大后,從師伯夷父,就任少昊昌意,昌濮聯盟的聯盟長,幫助西部少昊攝朝云 ,司彘之國王政,行金星歷,號金天氏。 顓頊娶(阝九)夷女為妃,名九嬪,死后同葬于漢水上游鮒魚之山。 《山海?海內東經》:“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陽,九嬪葬陰。” 蛇又作九,九族之女死葬要歸根,所以同葬鮒魚山,因此《山海經》又說:“有四蛇 衛之”。 顓頊葬鮒魚之山,也是一種返祖歸根的傳說,因為顓頊繼承的是少昊母親皇娥觀測北 斗星的傳統。傳說顓頊“死而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 ,魚婦即鮒魚。而北斗星又為玄武魚蛇之象。“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所以 顓頊葬地不管在哪里,都為鮒魚之山。 當黃帝王族退回北方,東部少昊青陽登帝位后,西部少昊、昌意、昌仆、韓流、顓頊 諸氏族,開始向東移動,準備回到故鄉故土。顓頊氏族在遷徙途中與共工氏發生劇烈沖突 。不久又遇到涇河水害,沿秦嶺行到臨潼,與老童結盟,老童人贅顓頊氏為胥。老童原是 伏羲、炎帝時主持觀天大風雨表的祝龍祝融后裔。他們結伴東行于潼關,以后又與夸父結 盟。顓頊時居靈寶,再居靈寶北重王村。另一支沿南洛水東行,在伊洛與娵訾氏會合,終 于回歸故里。 昌仆顓頊氏繼續東遷,到達兗州,昌仆氏定居于濟寧獨山湖,居濮城。顓頊氏居干城 (今古干城)、韓流居韓村。后來昌濮又東移居阿城、東阿城,在東阿立天文觀測中心,少 昊清陽在清豐設立大天齊表。 顓頊氏遷到濮水后,成為少昊清陽的親族。族中有一非常聰明的少年,被清陽賞識, 教他各種天文知識,故《帝王世紀》、《水經注?若水》說:“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 ,二十登帝位”“孫少昊金官之政,以水德王”。后來少昊清陽帝匠敬舉顓頊為帝。少昊 清陽以顓頊輔佐有功,封高陽。時在公元前三千七百九十年。 高陽,本作高羊、弓高羊、有穹高羊。高羊故地是炎帝氏族姜姓羌人羊圖騰氏族的都 邑或聚落,少昊清陽封顓頊于此,成為顓頊氏興起之地。此時的顓頊是從陜甘遷到中原的 顓頊族裔支,號高陽氏。 常羲是少昊妻之一,早于黃帝,黃帝使之占月,發明六合歷。這個氏族曾在洪水為患 時,與少昊、羲和氏俱遷于中美洲,于奧爾梅克拉文塔留有常羲(常宜)制六合歷石圭祖石 。 高陽雖是顓頊氏興起之地,卻不是帝丘。顓頊帝丘在頓丘、位在今河南濮陽,后被水 淹。今河南內黃梁莊鄉西大城村(又名三楊村、大王城),另有古頓丘城遺址。第一代顓頊 稱帝在頓丘,歸葬也在頓丘,家族墓也在頓丘。 后來,濮陽因地勢較高成為新一代顓頊政權的帝丘。顓頊時代任用南正重司天屬神, 命火正黎,司地屬民,進行歷法改革,重,司天,觀星象災變測人間災變,反之觀人間災 變,知星明災變,收集觀測資料,頒于天下(如同今日之氣象預報)。黎領導百姓治病防災 ,從事各種經濟活動(農、商、漁、牧……)。 原先民神同位時,任何一個家族巫覡都可能登臨自己的祭壇,現在不行了,只有大巫 覡才可以在其壇臺上的神殿中進行祭天,觀天象,做歷算,授時活動。至于其他所有祭祀 中心,均封閉起來不準再用。于是天歸天,地自地,天地人神交通斷絕,是為絕天地通。 這是一項重大改革。所以顓頊之后的帝王只能記于近,而不能記于遠。因此,職官之名大 約就變成管理民事的司徒(土)、司馬、司空(工)了。黃帝以后,顓頊再一次強化了中央政 權,宗伏羲、建寅,頒顓頊歷。 黃河水患歷代禍及共地(共工氏居地)、濮地(顓頊居地),共工氏治水很有經驗,故在 少昊之后顓頊仍用共工為水官(司空或工正),但有時因洪水過大,共工氏堤防被毀,大水 不免沖到顓頊居地,顓頊誤認為是共工以水逼他,于是便有討伐共工之事。共工本為水官 已在盡力減輕水害,而且看到“墮高堙卑”之法已不靈了,便急中生智鑿山開豁,或削平 山頭以泄洪水,結果收到了顯著成效。在這種情況下,反而受到討伐,自然憤怒之至,隨 即進行反擊,雙方對峙,爭戰多年不分勝負。史載:“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緣于此。此時 的共工氏首領帝江,稱涅(涅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 大約距今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五百年間(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這三百年 當中,海浸又一次發生,終結了顓頊與共工氏的恩怨紛爭。少昊、共工等氏族紛紛乘船(蘆 葦舟),向山地逃亡。在華北,他們沿太行山向北進入燕山,向東北轉入努魯兒虎山,輾轉 又到了朝鮮半島、日本三千列島、阿留申群島,最后在今美國俄亥俄州亞當斯縣定居(后又 轉到美洲西南部),筑赫比人螭龍丘。 而留在中原境內的“涅氏”,則依“涅水”而居,其地在太行山西麓余吾、虒亭、襄 垣、屯留、壺關一帶。這些古老的地名現今猶存。 美國境內的那瓦霍人、赫比人世代流傳至今的《四大世界遞升遷徙圖》,就是共工氏 的族徽。那瓦霍圖為圓形,赫比圖為方形。中國境內發現的共工氏圖徽圖像很多。 伏羲女媧——炎帝系另一支,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間與南方北方的祝融氏會合, 在洪水泛濫時期,同乘葦舟,經不同道路到達美州,這一支的后裔就是那瓦霍人,他們是 從大河村、磁山出發的。 赫比人、那瓦霍人同屬“帕布羅”——粘土建筑的村莊——耕田的殷地安人。其建筑 形式都保持了共工——后土的“邛籠”特征。 共工之名是由于這個民族世代為木正、工正、水正。用斤伐木,筑堤、挖溝、排水、 建屋、建壇臺造舟車,他們用的棍叫“杠”用手持斤伐木叫“攻”,用力作工叫“功”。 長沙子彈庫出土戰國帛書中的“共工”二字作“共攻”,可知攻、功、工可以通用。 “共”之意為籌謀、齊舉齊攻、恭敬、供奉供給。 共工氏的貢獻很多,擔負著多種要職,造福于世世代代,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后來 ,共工氏分化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龍氏裔又名 吉方)等支族,至顓頊時改為司徒。“共工”是以德名族的一個大民族。 “帝江”、“帝鴻”是連山共工氏,在神農時進入岷山地區。在甘肅臨夏、四川邛崍 、茂汶、廣漢、珙縣、西昌、云南祥云、元江流域、麻粟坡以及廣西,直至東南沿海,香 港等地都留下了綿延至清代的紋字。一九八六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一 件石璋上的連山紋,與歷代銅鼓上的連山紋一脈相承。由此可以知道共工氏的這一支歷代 遷徙,生存的路線。 (工口)實為工,吉方是(工口)方、土方的訛變,是后土,句龍納入黃帝氏族的別 稱。僰人是供工后裔。句町是句芒、句龍之后裔,帝江、帝鴻是共工氏族的杰出領袖。龔 方是共方之先,是由共工向共方的過渡。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內始終處于霸權地位。自伏羲、女媧之后王霸于伏羲神農氏 之間。當炎帝族被黃帝打敗之后,共工肩負著復興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繼續領導炎帝氏 部族聯盟與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其后裔遍及中國大部直到美洲 ,分成共、龔、湟、(工口)、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國家。大部分成為羌、藏、漢族; 一部分成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壯等族以及遷到美洲的赫比族和那瓦霍族。 逃往北方的少昊鸞鳥部到冀東遷西灤河一帶留下;少昊黑虎部入居遼寧魯兒虎山;天 吳水伯住朝陽,襲故土舊名,與軒轅后裔共創牛河梁紅山文化。顓頊部到了黑龍江與夸父 部大人國會合,定居在此,成為傳說中的北方玄武大帝。后來他們中的一些族眾又東渡北 美南下南美,至今在美國各地發現的俄克拉何馬、斯畢拉蒙特貝雕,加利弗尼亞楚瑪斯巖 畫,圣埃米格迪亞洞中巖畫和圣塔,巴巴拉山上巖畫中,以及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州文化 遺存中都有他們的遺跡。在今墨西歌竒瓦瓦州出現了少昊羲和國肇造的瑪雅文化。 公元前三千年后,渤海、黃海水面下降,華北平原洪水退卻,逃難各族紛紛返回平原 故地。出現了劫后民族共和,天下大治的局面。 這時的顓頊任命重和黎進行巫政歷法改革,統一歷法,天下有章可循,各氏族忙于重 建家園,互通有無,民心安定,經濟繁榮。又任命少昊四裔叔重為木正、該為金正、以修 熙為水正、黎為火正、四叔世不失職。疆土北至漠北,東至黑龍江東北,西至昆侖流沙弱 水,南至交趾,皆為顓頊之天下。 這個時期四大族(帝俊、顓頊、炎帝、黃帝)文化(大汶口、大河村、廟底溝、紅山)得 到空前繁榮,并交匯于中原,成為民族共和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河村文化是 顓頊重黎文化,廟底溝型仰韶文化是炎帝文化,紅山文化是顓頊、黃帝、少昊諸族共建之 文化。 顓頊稱帝前,顓頊氏族已存在二百余年,繼少昊稱帝后又延續四百四十五年。 公元前三三八零年至三一零零年前,黃河下游洪水再次泛濫,又造成華北平原氏族的 大移動,紛紛向東北幽州大地,大茅山、大別山、桐柏山、太行山、伏牛山逃亡。黎氏據 濁漳河建黎城,與住在這一地區的共工、后土、鸛兜、夸父、四岳、大彭等氏族發生沖突 。顓頊氏族又與居住在安陽共頭山的共工氏發生沖突,共工氏堤壩被毀,洪水沖擊顓頊居 地,遂放棄濮陽,向北方逃難,以冀河、潴龍河畔建高陽城,以后,顓頊氏族衰落。 是時,居住在伊洛地區的高辛氏攝政王嚳舉兵伐共工。先命火正重攻,不克,復命木 正黎佐重,又不克,廢重黎祝融官職,又命重、黎弟吳回用圍而不攻,困而以耗之計,又 斷共工水源,終于攻下共工居地共頭山,破涅都。嚳使吳回復居“火正”,仍為祝融之官 。后來,吳回生陸終,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聵氏,生六子,得八姓。 共工氏被徹底打敗,向北逃亡,中原無主,嚳于是代顓頊稱帝,始稱帝嚳,號高辛氏 。 顓頊氏到北方后,較逃到北方的黃帝、蚩尤、少昊諸氏族之裔實力較強,故獨稱霸北 帝,又因其頭戴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史記?天官書》:“北宮玄武、 虎、危。”《爾雅?釋天》:“玄枵、虛也。顓頊之虛,墟也。北陸,虛也。”郭璞注:“ 虛在正北。北方色黑。”《淮南子?天文篇》: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螟,執權而治冬 。” 顓頊時代使用的水星歷,是以辰星為主要觀測星,制定歷法,顓頊水德、司北辰主水 。 玄冥是修(已)即蛇與熙(龜)的合婚族。 重、黎或重黎皆為氏族族團名,是古老的氏族。重為太昊佐、少昊叔。黎為東夷族團 領袖,也是少昊叔,是分衍出來的大巫覡集團。 黎即后土,善于掌握氣候節令的變化規律,教民適時播種收獲。 重黎是重和黎的合婚族。在顓頊之前早已存千年。 因此,顓頊時代仍起用重黎,命重司天屬神,命黎司地屬民或重獻上天,黎邛下地。 表示夷、炎、黃三大族團聯盟。顓頊為主,東夷為二,炎帝為三,即非血親集團加入王族 為子一級集團,納入顓頊族系。 重黎的黎被稱為“祝融”之黎,又稱鑄融。炎帝時為“火正”,又可視為鑄金屬黎鏵 或鋤的工正。也可視為共工。 重族主要活動于山東北部地區。黎族主要活動于山東西部和豫北,晉東南,冀南地區 。重黎氏族主要活動在章丘,平陵……等地。 重和黎族獨司天地鬼神以來又被稱為“祝融”。不僅顓頊用之,其后裔直至夏、商世 司天地。周時,程伯、休父為其后。 陸終的后裔,重要的有第三子彭祖,封地在彭城(徐州銅山),豕韋是其別支;第六子 季連,后為楚國先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