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的地方,見過的世面,經歷過的場合,應該不算少,回頭審視這些地方、世面、場合,突然發現,有三個地方是很值得去體驗一番的:貧困地區,監獄和殯儀館。
對于貧困,不同階層有不同的理解。在絕對貧困地區,貧困是衣不遮體,是食不果腹,是宿不擋風;對于普通市民,是失業,沒有正常收 入,生活質量下降;對于工薪階層,是工資太低,沒錢購房購車添置時尚物品;在已經富有的人眼里,是財富不如人多,身價不及人高,別墅沒有別人的氣派,坐騎不及別人的奢華……
我生長在南方的貧困山區,一直以為自己夠“苦大仇深”的了,可是,當我走了一趟真正的西部,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貧困。他們沒有水洗澡,連喝的都是“望天水”,能有半年糧的人家,就是“富裕戶”了,如果沒有國家和外界援助,即使清湯寡水,也填不飽肚子,孩子上學的學校還不如我們的豬圈……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們都叫苦叫貧,那么,人家還活不活?我的“苦大仇深”,頓時成了生在福中不知福了。接受一次真正的貧困洗禮,能使人物欲得到滿足,心理得到平衡。
監獄,是個人人怕去、未必人人去得了的地方。所以,在人們心目中,是個幽森神秘之地。因為工作關系,我有幸到廣東的四會、番禺、東莞幾所監獄跑過幾趟,參觀過監獄的車間、監舍、飯堂,觀看過服刑人員操練、學習,還采訪過他們。其實,現代監獄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恐怖可怕,反而是個充滿人性的地方,吃的用的住的,工作環境,絕對遠遠優于時下大多數打工者。
有一次,我采訪一名服刑人員,問道:“監獄條件這么好,你的刑期滿了,還愿意出去嗎?”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愿意,我現在就想出去。”我又問:“為什么?也許你出去以后,條件不一定有這么好。”他說:“這里雖好,可是沒有自由和尊嚴。”原來,世上最珍貴的不是金錢財富,而是自由和尊嚴。如果不是身陷囹圄,就很難掂量出自由和尊嚴的分量。
人去殯儀館,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那是人人得去的終極歸宿,只是有人去得早些,有人去得晚些。以歸宿的身份去那兒,什么也不知道,沒有任何意義。另一種情形是,去吊唁逝者,送死者上路。
人入中年,去殯儀館送行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每送走一個長輩、朋友或者同事,就免不了要陷入長時間的沉思中。發覺人生真的太短暫。一生就那么幾十年光景,除了年少不更事,老了犯迷糊,睡覺做大夢,真正清醒的時間并不多。良田萬頃,日食一升,華宅萬間,夜眠五尺,人為生存所需要的東西并不多。一旦躺進了殯儀館,世間所有一切,與他還有何干?立于死者面前,站在陰陽界上,看著尸體被推進高爐,隨著一縷白煙裊裊升空,變成一撮白骨。帝王將相如此,平民乞丐如此,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公平的地方。到殯儀館悲悼逝者,其實就是參悟生命,透徹生死。人若看透了生死,還有什么想不通,看不開的。
這三個地方,無愧為人生哲學大課堂。如果來到這三所課堂還無所悟,還不懂得拷問生命,反省人生,斯人恐怕就不配擁有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