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夫人 南陽楚文化
息 鼻子 泌陽 楚 篾羋
新息——春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漢于今縣地置縣,故名新息,元初廢入息州。 新野一一古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泌陽——唐天寶時改上馬縣為泌陽縣,即今河南唐河。 -------------------- 南陽楚文化 《史記.楚世家》載:楚,祝融之后。祝融居新鄭,其后裔陸終生六子,“六曰季連,羋 姓,楚其后也”,其后逐漸西遷。商末,季連后裔鬻熊投歸周文王,并任“文王之師”,當時楚勢力弱小地位低下,在周武王時的歧陽之會上只能“守燎”。鬻熊之曾孫“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當時為第四等爵的子爵,疆土五十里。丹陽地望歷來有爭議,大的有秭歸、枝江、浙川三說,隨著考古材料的增多,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淅川說,即早期都于丹水上游的商縣。但此地近周都,受到周的壓力,要想發展,只有沿丹水而下向當時距周都較遠,經濟還比較落后的荒蠻之地遷徙,后居于淅川境李官橋盆地龍戰。至熊渠時,其利用與江漢間侯國的睦鄰友好關系和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抓住周王室衰微的有利時機,攻伐與之相鄰的江水邊上的小國。東北則一直攻到南陽盆地的西北部,后熊渠怕遭周打擊,退出南陽。熊渠以后的幾代國君利用西周末、東周初周王室衰弱的機會,對江、漢間諸小國進行軍事擴張,滅其國,擴大了楚的版圖。楚文王時滅申、呂、息、繒、應、鄧、蓼等國,南陽盆地盡屬楚有,并在南陽設申縣,轄南陽盆地。
南陽盆地的氣候溫和,土地肥美,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個出賦稅、兵員的好地方。西周之時,南陽盆地的封國是周的南部屏障,當鄂反周被滅后,周宣王時封其舅申侯于南陽,為申國。南陽歸楚后,給楚增添了強大的活力,南陽作為楚的前邊基地和門戶,北可逐鹿中原,東可略淮域,退可據關自守。《左傳》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載:“楚國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申公巫臣曰 :‘不可,此申、呂所以為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 若取之,是無申、 呂也,晉、鄭必至于漢‘。王乃止”。
春秋時代,楚國的三軍,中軍是王族,左軍是縣師,右軍是附庸。論戰斗力,中軍最強,左軍次強,右軍較弱。左軍的師徒多數取自申縣,少數取自息縣。申、息之師是楚在申縣、息縣的地方軍隊,在楚軍中起重要作用,申公、息公親率申師、息師隨楚王楚令尹、司馬征戰,如《左傳》中記: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4 年)秋,秦晉伐郢。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楚師還, 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戰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
戰國已降楚實力不斷受到削弱,楚北部的韓、魏等國不斷南侵,西邊日漸強盛的秦國開始車逼于楚,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之戰,楚大敗,斬首8萬。楚失去淅川以西地及漢中郡,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發兵攻楚,取析15城而去, 此時內鄉縣以西歸秦,楚頃襄王降,秦攻楚取宛,南陽全歸秦有。
楚昭王時,吳軍一度占領郢都,蹂躪江漢平原。南國盆地則仍為楚軍所據守,吳軍不敢問津,不過半年多,楚軍在秦軍援助下,擊退了吳軍,恢復了失地,懷王、頃襄王時,失去了南陽盆地。從此,楚國一蹶不振,以至郢都陷落,南楚滅亡,如果說江漢平原是楚的腹心,那么,南陽盆地就是楚的咽喉,得南陽盆地則楚存,失南陽盆地則楚亡。南陽境內的現存比較有名的城邑有3處,分別是宛城、 龍城、析邑。
宛城的前身是申城,即周宣王封其舅申侯于南陽時所筑的申城,楚滅申后設申縣,為申縣治地,至春秋晚期開始逐漸改為宛城,秦漢為南陽郡治,漢宛城較大,是在楚宛城或申戰的基礎上擴筑的,楚宛城較小,約在漢宛城的北部。
龍城,位于淅川縣李官橋盆地丹江東2800米,南距丹、漢匯流處30多公里,現被丹江水庫淹沒。據七十年代一次庫水下落剛露出城墻時調查,龍城東墻長730,南墻長1030,西墻長915米,北墻長974米,墻寬約8米,殘高1-3.3米,夯土筑,夯層厚7-10厘米, 平面圓夯,夯窩直徑8-10厘米,夯土中含西周時期的陶鬲、陶罐、陶至及其它繩紋陶片。漢代的板瓦、花紋磚散見地表。此城可能曾是楚的都城--丹陽。
析邑故城,位于西峽縣城東北的蓮花寺崗上,該土崗南北向,西鄰淅水。城平面呈長方形,東墻長700米,南墻長500米,西墻長750米,北墻長400米。夯層厚約8厘米,城內文化層厚1米多,有戰國時期板瓦、筒瓦、甕、罐等,經常在城周發現銅鏃,有時銅鏃成束,每束10枚,在北部發現戰國時墓葬,出土有銅鼎等,此城為楚析邑,又名白羽城,時代為春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楚長城。南陽,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是個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地,東北部的方城缺口為江漢通向中原的孔道,西部是江漢通向關中的咽喉,楚在東、北、西三面依山勢地形筑城自守,東墻北始自方城山(又名黃石山,今名小頂山)東麓,越盆地東北缺口至桐柏山的泌陽縣,在這些險要地段筑城設關,其長度約100公里,北面以山為城,山谷間設關, 在春秋時期當以設關為主,齊桓公以“八國聯軍”伐楚,楚屈原“以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阻止齊人南下,齊只能在方城外虛張聲勢。戰國中期進行了完善。今方城山西麓山谷中的黃家村尚存大關口遺跡。在山谷狹道東邊有并列的兩座東西向的土垣,垣殘高1.5--3米,頂殘高1.5米,底寬10米,其中北垣長810米,南垣距北垣250-380米,東西長640米。狹道西亦有兩道近東西向的城垣, 僅存下部基礎,北垣有成排的石墻基,南垣稱跑馬道,西垣共長1419米。楚長城西墻北始自西峽縣二郎坪鄉的漢王城,南入鄧州境。漢王城筑于沙帽嶺山北麓,南北長約480米,東西寬約250米,西墻大半依一小山梁筑。殘存城墻頂寬1.5-4米,底寬10-18米,東北角殘高3.4米, 城墻上散落許多戰國時的板瓦、筒瓦。漢王城以南依地形而筑,“無土之處,累石為固”。在袁店東南的八里崗處,丹水(古名菊水)流經此處后叫長城河,崗下有長城鋪村,長城驛,此處為南陽通向關中的要道,楚長城西城經此處,楚長城西段當筑于戰國中晚期,以防秦。 文字 --------------
泌陽及駐馬店歷史考
2006-12-10 12:07
昨天突然思考駐馬店的歷史問題,覺得好像市內的縣的歷史都比駐馬店的歷史長。于是幾天上網考證。
先說整個駐馬店的歷史,網上能查到的歷史從18000年前開始,我這篇文章(其實大部分都是復制的)從周武王開始講,直至當代。而且,在整個駐馬店的歷史中泌陽縣都游離于其外,更多的是屬于南陽,唐州。
周滅商后,周武王分封諸候,分其兄度據蔡。這里有蔡(今上蔡縣)、呂(今新蔡縣)、沈(今平輿縣及汝南縣東部,正陽縣北部)、江(今正陽縣及確山縣南部)、道(今確山縣北部、汝南縣西部和驛城區)、房(今遂平縣)、柏(今西平縣)、中(今泌陽縣)等小封國。把我高興得,古代泌陽竟叫中國。
戰國時期,這些小封國先后被楚國吞并,戰國七雄長期在這里相互攻伐。公元前223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在平輿(今平輿縣西北射橋鄉古城村)與楚軍激戰三天三夜,秦軍敗北。第二年,秦將王翦奉60萬大軍,占領了陳(今淮陽縣)至平輿之間的大片地盤楚王調大軍到平輿一帶迎戰,秦軍堅壁嚴守,不與楚軍交戰,后王翦乘楚軍東退之機。派精兵追擊,大敗楚軍。
關于這段歷史,現在仍有遺址可以照應,比如上蔡的楚墓,本縣的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秦將士墓,戰國煉鐵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今駐馬店市先屬潁川郡(冶所今禹州市)。后屬陳郡(治所今淮陽縣)、在秦滅六國,建立封建的統一王朝的戰爭中,丞相李斯(今上蔡人)起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由于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公元前209年爆發了汝南人陳勝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攻占陳縣(今淮陽縣)后,建立“張楚”政權 后陳勝被叛徒殺害,但秦王朝終于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覆滅。
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邢,郡治汝陽(治所在今平輿縣西北射橋鄉古城村),隸屬豫州刺史部,轄汝陽(今汝南縣),安成(今汝南縣東南)、陽城(今平輿縣西北).新蔡、慎陽(今正陽縣)等37縣。兩漢時期,汝南郡的經濟、文化逐步發展,出現了繁榮景象。漢武帝元光年間,汝南郡興修了鴻隙陂,跨今平輿、汝南,正陽、新蔡、息縣五縣,灌溉農田數萬畝。西漢元帝時在今泌陽縣修了馬仁陂,灌溉農田萬余頃。東漢和帝永元年間,汝南太守何敞在鴻隙陂修復鯛陽舊渠(在今新蔡縣北),新墾水田3萬多頃。靈帝中平年間,汝南太守調集民工在鴻隙陂大壩上用石塊修筑水閘,進一步擴大了灌溉面積。漢代鴻隙陂、馬仁陂等水利工程的興建,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汝南郡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兩漢時期汝南郡人才輩出,在《后漢書》和《風俗通義》中列有傳記、留下姓名的汝南郡官吏、名士達100多人,因此有“汝半朝”、“汝南固多奇士”之稱。
馬仁陂,即現在的華山水庫,泌陽八景之一。漢朝汝南郡時期的駐馬店所轄各縣的名字基本都已確定。泌陽——比陽(南陽郡),新蔡——新蔡,上蔡——上蔡,正陽——慎陽,平輿——平輿,西平——西平。
三國時期,今駐馬店市屬魏,為汝南郡、南陽郡分轄。西晉分汝南郡置汝陰郡.東晉時先屬前秦,后屬東晉、后秦、后趙、前燕。南北朝時期大部屬汝南邢、南朝宋文帝在汝南郡治所僑立司州,始稱汝南為懸瓠北魏初改司州為豫州,以后又多次更名。隋大業初改為汝南郡,隸屬豫州,泌陽屬豫州淮安郡。唐宋時期分屬蔡、唐二州。唐玄宗天寶元年,更州為郡,唐肅宗乾元初又改汝南郡為豫州。恢復唐州。寶應初代宗諱改豫州為蔡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攻陷蔡州,置蔡州鎮南軍。元初分屬蔡、息、陳、唐四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蔡州為汝寧府,泌陽歸南陽府。
明清時期,今駐馬店市分屬汝寧府和南陽府,隸河南道。經過元末多年的戰爭,汝寧地區人口銳減,滿目荒涼。明太祖下令把太湖流域和山西無地農民遷至豫南。當時汝寧府各縣接收大批移民,大片荒地被開墾起來種上莊稼。清初政府采取獎勵墾荒措施,明令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誰耕種歸誰所有。汝寧知府金鎮把明崇王府霸占的6000多頃土地,登記造冊,承認歸原來的佃農所有。汝寧府的地方官吏重視興修水利,清雍正五年至七年,汝陽、上蔡、新蔡、確山、西平、遂平、平輿七縣疏浚治理河道,溝渠327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減輕了洪澇災害,促進廠生產的發展。
1944年,汝南、確山、西平、遂平、上蔡等地相繼淪于日寇之手。
1949年3月,建立確山專區,轄汝南、信陽、上蔡,新蔡、正陽,西平、遂平、確山八縣和信陽、駐馬店二市。8月,專署遷駐信陽市,改稱信陽專區。1965年7月,信陽、駐馬店分治,設駐馬店專區,南陽專區的泌陽縣劃歸駐馬店專區,全區轄汝南、上蔡、新蔡、汝南、平輿,正陽、確山、遂平、西平九縣和駐馬店鎮。1975年,駐馬店大雨,泌陽縣內板橋水庫垮壩,死亡24萬。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駐馬店撤地設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