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這次游戲的贏家還是你 Blogbuffett轉載
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沃倫-巴菲特,雖然名列世界上最富有的三個人之列(還曾短暫成為過世界首富),卻經常被投資界的專家們視為無知的土老財。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里,巴菲特的知識似乎在以很快的速度變得落后;在強大的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和投資銀行自營交易柜臺面前,巴菲特沒有多少話語權。 77歲的沃倫-巴菲特承認自己的數學水平不高,從來沒有弄懂過復雜的衍生品模型;十年前,他還曾公開承認自己不懂網絡股和科技股;更要命的是,在這個杠桿收購流行的年代,他仍然堅持用現金進行大部分收購。在購買價值幾億或幾十億美元的公司時,他居然很少咨詢投資銀行的意見,而是傾向于私下商討解決。這個人真像是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工業家,而不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投資家。 可是,當次級貸款危機爆發之后,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驟然發現自己手里的資產不值錢了。投資銀行突然發現流動性消失了。趾高氣揚的交易員和分析師們突然發現自己的模型失效了。僅僅一個月之前,基金經理還可以隨心所欲地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極高的杠桿;可是現在,他們從任何一家銀行借錢都變得十分困難。在絕望之中,投資者的目光終于再次投向了巴菲特——這個77歲的億萬富翁握有500億美元的現金,而且聲稱他“很樂意考慮一筆400億到600億美元規模的大單子”。 次級貸款不值錢了,所有抵押貸款不值錢了,某些高質量的公司債券不值錢了,垃圾債券市場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高盛等華爾街巨頭的股票從最高點下跌15%到30%不等,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價卻處于歷史最高點。許多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經理都找到了伯克希爾公司,希望巴菲特能夠買下他們手里的資產,哪怕出很低的價錢都無所謂。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資產,而
十六年前,華爾街的債券交易巨頭所羅門兄弟公司因為交易員的狂妄自大而瀕臨倒閉。所羅門兄弟擅長從政府債券、市政債券到抵押債券的一切固定收益交易,并且一直為自己交易員和數理分析師的能力而自豪。可是僅僅一次國債丑聞就足以讓它陷入困境,沃倫-巴菲特趁虛而入,成為了這家華爾街頭號交易行的最大股東和董事長,并且最后把它賣給了旅行者集團(現在為花旗集團的一部分)。今天,如果貝爾斯登或雷曼兄弟面臨的麻煩太大,巴菲特照樣有可能趁虛而入,雖然他沒有做過一筆衍生品或結構化,也不懂程序交易,可他知道“高賣低買”這句金玉良言,并一直身體力行。 雖然主要從事長期投資,但巴菲特也偶爾進行短線交易,例如并購套利、可轉債套利和破產債券套利等等;與對沖基金不同的是,巴菲特玩的很小心,只有遇到天賜良機之時才動手,而且從來不使用杠桿。或許巴菲特會把這次的次級貸款危機視為一次天賜的短線交易機會——只要在現在買入嚴重折價的高品質債券,幾個月之后轉手賣出,就可以贏得一大筆利潤。誰叫那些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交易員玩的太過火了呢? 最近幾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收益似乎有所下降——在1998年之前,他的年復合回報率為24%;1998年之后的幾年,他的年復合回報率不到10%(仍然遠遠打敗大盤),把他的平均年復合回報率降低到了21%左右。現在正是一個大好良機,因為巴菲特的資產幾乎沒有因為次級貸款危機而受到任何影響,而他的對手們都被打的七零八落了。
如果在未來兩三年里,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漲到20萬美元(現在大約為12萬美元),我絕不會感到奇怪。這個世界上沒有必勝的金融模型,沒有必勝的短線交易員,也沒有必勝的對沖基金或投資銀行。只有一種交易模式是必勝的——高拋低吸,或者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沃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