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血與火的親歷者們 ——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序列 站在蘆溝橋東碑亭內的“蘆溝曉月”漢白玉碑前,仿佛當年的殺聲從耳際響起,一種悲壯激越的情感涌上心田。沿橋走去,撫摸著石雕護欄上的140根望柱,那栩栩如生的485個石獅。忽然想起“東亞睡獅”這個已被人們遺忘的詞眼。那七十年前的炮火硝煙,就是覺醒的睡獅一聲震撼千秋的怒吼。他預示著異族、強敵入主中原的歷史將永遠成為過去。中國人必將站起來,堂堂正正,演繹一個大寫的“人”字。
演出這段威 武雄壯的歷史話劇的英烈們已經隨著歷史的風煙遠去了。除了個別人,他們的大多數曾經被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堙沒了,沉淪于無聞。但是,每一個愛國的有良心的中國人都不應忘記他們,不管他們最后的歸屬如何。只要他們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候,付出過犧牲。他們就應該獲得千古的敬仰,名標于史冊,并趨于不朽。
打響蘆溝橋抗戰第一槍的二十九軍隸屬國民革命軍張學良部,但他并非東北軍舊部。他的前身是直系曹錕部第十六混成協(旅)。協統馮玉祥。1917年,為抵御張勛復辟帝制,十六旅曾在豐臺、天壇一帶與之激戰。段祺瑞主政北京后,馮玉祥奉命率部去湖南,任湘西鎮守使。1921年該部入陜,改編為第十一師,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擴編為直系第三軍。1924年,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聯合陜軍第一師師長胡景翼,任北平警備副司令的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岳,于十月間,發動政變。馮部突然倒戈,從熱河殺回北平。在山海關一線與奉軍決戰的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全線動搖。馮玉祥遂在北平改所部為國民軍第一軍,自任軍長。并且廢止清室優待條例,將溥儀逐出皇宮。1926年,馮玉祥遭受直奉聯軍和閻錫山的圍攻,不得已宣告下野,同時赴蘇聯考察。所部被編為西北屯墾軍,移駐河套。
由于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國策的蔣介石不愿意提前開啟中日戰端,又時刻防止馮玉祥坐大,東山再起。所以并不支持喜峰口和隨后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處于京津前線的二十九軍孤立無援,在“塘沽協定”簽訂后,不得不中止長城抗戰,移駐平津。又在“何梅協定”和不得已簽署的“秦土協定”制約下,在狹窄的范圍內,虛與日軍周旋。
1937年7月,經過“何梅協定”、“秦土協定”,順利組建了偽華北自治政府的日寇,謀圖南進,擴大侵華戰果。遂盯上了在北平西南,永定河上,扼京廣鐵路咽喉,事關駐平津的第二十九軍補給及南下通道安危的蘆溝橋。7日,日軍借口其演習部隊一名士兵失蹤,要強行進入蘆溝橋東南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軍隊嚴詞拒絕。雖然,失蹤士兵已于當晚歸隊,但惱羞成怒的日軍卻悍然出動步炮聯合兵力,于八日拂曉五時,向鐵路橋及其北的龍王廟陣地大舉進攻。第二十九軍馮治安師(三十七師)、何基灃旅、吉星文團、金振中營,在軍部指令:“蘆溝橋即為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的鼓舞下,以一個加強營,1400兵員,步炮五個連的兵力,奮然迎擊敵寇。當天夜半,以大刀隊突襲日寇,奪回白天在日寇強攻下,守軍全部陣亡的鐵路橋。大刀隊幾乎全軍戰死橋頭,殺敵無算。至九日,奪回全部失地,宛平城巍然屹立,龍王廟、鐵路橋牢牢在我手中。敵酋松游少將被擊斃,指揮不力的田代中將被辱,破腹自殺。如果不是132師師長趙登禹
蘆溝橋抗戰打響了抗日戰爭爆發的全民抗戰的第一槍。而上至副軍長,下至普通士兵,二十九軍發揚光大了喜峰口浴血抗敵的英雄精神,這種精神,將寫入青史,與日月同輝,與江山永在,光照千秋!
突圍后的二十九軍,因戰功顯赫,聲望卓著,被蔣介石擴編為第一集團軍。所部在河北,山東繼續與日軍作戰。孫連仲(北援二十九軍之第二集團軍一軍團長)、馮治安(所部三十七師擴編為七十七軍),張自忠(所部三十八師,含一三二師,擴編為五十九軍)劉汝明(所部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部參加臺兒莊作戰。為戰役大捷,立功甚偉。
徐州會戰后各部突圍,相繼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湖北隨縣,棗陽)會戰、棗宜(棗陽、宜城)會戰。因二十九軍平津突圍后接替秦德純擔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市長,蒙受漢奸罵名,決心以抗敵至死以謝國人的張自忠將軍,于棗宜戰役中,明知日軍已知曉他的行動,卻依然率領所部渡過襄河,與日軍浴血奮戰,終因孤軍被圍,誓死不屈,于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為國捐軀,成為一代英烈。所部三十三集團軍(七十七軍、五十九軍擴編)在副司令馮治安率領下,在鄂西抗戰,成為抗日戰爭勝利后,在河南、湖北受降的英雄代表。馮治安所部后來改編為第三綏靖區部隊,駐守徐州以北棗莊、賈汪地區。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中,副司令長官,中共特別黨員張克俠率五十九軍一部,中共特別黨員,七十七軍軍長何基灃率領本部人馬,計兩萬三千余人舉行戰場起義。敞開了徐州的北大門。為我軍于1948年11月11日,全殲孤立在徐州東北碾莊地區的國民黨第七兵團黃百韜部創造了條件。
劉汝明所部六十八軍,1938年6月,升格為二十八軍團。參加徐州、武漢會戰后,翌年1月,編入第二集團軍,隨后又進行了隨棗,棗宜會戰。后在豫西、鄂北堅持抗戰直至勝利,改編為第八兵團。
現將二十九軍戰斗系列列表如下: 軍長: 宋哲元
副軍長: 佟麟閣 秦德純 劉汝明 參謀長:孫(張)樾亭 副參謀長:張克俠 三十七師: 師長:馮治安 副師長:田春芳 參謀長:黃維城: 一零九旅: 旅長:陳春榮 一一零旅: 旅長:何基蚌, 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 二二零團:團長:戴守義 一一一旅: 旅長:劉自珍 三十八師: 師長:張自忠 副師長:李文田 參謀處長: 一一二旅: 旅長:黃維綱 一一三旅: 旅長:劉振三 參謀長:黎廣詩 二二六團: 團長:崔振倫 一一四旅: 旅長:董升堂 二二七團: 團長:楊干三 團長:張文海(后為三十八師副 師長)
一三二師: 師長:趙登禹 第一旅: 旅長:劉景山 團長:過家芳(抗戰后期為一三二師師長 第二旅: 旅長:王長海 一四三師: 師長:劉汝明(1939年后為黃樵松)參謀長: 崔貢琛 第一旅: 旅長:李金田(39年為六十八軍副軍長) 一四三團:團長:閻尚元 第二旅: 旅長:李曾志(后為一四三師師長) 獨立旅: 旅長:劉汝珍(抗戰前)田溫其、(38年為代理六十八軍副軍長) 特務旅: 旅長:孫玉田 獨立二十五旅: 旅長:張凌云 獨立二十六旅: 旅長:李九思 蘆溝橋抗戰后,宋哲元上將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38年因病請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