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晨報 禹王碑,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立,因史料記載母碑位于衡陽岣嶁,又名岣嶁碑。碑文分9行共77個字,文字形如蝌蚪故被稱為"蝌蚪文",但碑文至今未被破譯。郭沫若鉆研了3年時間,也只認識碑文中的的3個字。不過,這被破譯的3個蝌蚪文是否準確,一直缺乏有力的證據。 "它的價值怎么描述都不為過。"8月1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江文輝對本報說。 古往今來一直有人在尋找禹王碑原碑。它的存在成了一個謎。 7月中旬,有媒體報道稱經湖南省文物局專家鑒定,在衡山縣福田鋪鄉云峰村七組一農戶家發現了禹王碑母本,毫無疑問,這一發現成為了媒體和眾人關注的熱點。不過,它的確就是禹王碑母碑嗎? 去云峰村之前,決定先上山去岣嶁峰看復制過來的禹王碑 "肯定不是母碑,這個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并且你還可以把我的這個判斷在報紙上寫出來。"7月23日下午趕赴衡陽。表明來意,衡陽市旅游局局長尹同君果敢地回應道。不過在這個很肯定的判斷背后,并沒有聽到太多令我信服的理由。 是否存在簡單識別母碑真偽的辦法呢?"假設母碑的字刻得不好,但至少它的字形與復制的碑文是相象的。"尹同君說道。 刨根問底在此刻不見得是個好辦法,去云峰村之前,我們決定先去岣嶁峰看看。尹同君介紹說:"你可以先去那看看從母碑復制過來的禹王碑,上面的字很清晰。" 負責岣嶁峰森林公園開發的陳懷宇、研習書法的張超杰決定驅車與我們一道上山。 岣嶁峰距衡陽25公里,107國道傍東而過。 "說不定它就在這洞里" 中等個兒的陳懷宇,一口衡陽話,聽口音開始我誤以為他是邵陽人。"我這可是地道的衡陽話,老婆才是那邊的咧。"一路上他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談起,要如何把岣嶁峰森林公園打造成一個有文化品位的地方,最后我們還是把話題落到了禹王碑"肯定就在我們山上,禹王碑又叫岣嶁碑不在這里又會是在哪里呢?" 關于一些專家提及禹王碑母碑在衡山岣嶁峰的說法,陳顯得很不服氣,認為這是"忽悠"人,"過去衡山又叫岣嶁峰,但人家不一定知道,認為衡山就是衡山,岣嶁峰就是岣嶁峰。他們這樣說也沒有錯,但在玩一個大的概念。你相信它在衡山那就是衡山,你相信它在岣嶁峰就在岣嶁峰。" 岣嶁峰海拔1000米。3點58分,車在海拔900米的一塊坪里停了下來。"再往上步行100來米就是禹王廟,復制的禹碑就在它的旁邊"35歲的張超杰說,坪的正前方是禹泉,"有千多年歷史了。" 在張的帶領下,我們很快到達禹王廟,往右側走幾步是一座亭子。復制的禹王碑就在亭子里。77個復制的碑文清晰可見。張說,"曾國番的副手彭玉麟在道光年間,重修禹王廟的時候在衡陽石鼓復制了這塊禹王碑。" 禹王碑右側的石頭上寫有"玄洞"二字。張介紹說,傳說這個洞可通往南岳。不過并無證據證明這里是一個洞,也無證據證明它能通往南岳。"說不定(母碑)他就在這‘洞‘里。" 關于母碑存在于山洞的說法,查找相關史料表明這只是一個傳聞。清王昶在《金石萃編》引用了這個傳聞:"或云……真者在一山洞內。"此洞至今無人發現。 所稱的福田鋪鄉母碑碑文模糊難辨,這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所造成的嗎 7月24日下午3點抵達南岳。去衡山縣福田鋪鄉云峰村是我們此行的目的。當地宣傳部副部長朱正光替我們聯系了曠光輝老人。 曠老78歲,退休前在南岳文物管理處工作,據說自1983年在福田鋪鄉云峰村發現禹王碑母碑,先后11次去云峰村考察,最后得此結論。朱正光在街上與的士司機幾番討價還價后,談妥一輛夏利,曠老與我們一同前往。 20分鐘后,到達云峰村七組一戶低矮的農家。這里處在碧云峰與云密峰之間。我們的到來讓后屋的王代桃一家涌了過來,曠老對王代桃說:"明天還有記者要來采訪。"曠老說,他們是有著二十多年交情的老朋友,最開始來這里尋找禹王碑的時候,就曾在他家旁的土磚屋里睡過三個晚上。 曠老說的母碑在王代成家的廚房。一塊桃子形的花崗巖石頭,石頭的一部分鑲進了墻體。"石頭左上方就是碑文,12個字,它的前面留有65個字,在1987年王代成家建房子的時候打掉作基石用了"曠老說,"你用相機斜著照過去,那上面的字我現在也認不出來,是蝌蚪文。"這塊高2米,寬約1米3,重約10余噸的石頭占去了通往廚房的大半條路,要想拍照就得斜著"照"過去了。 站在凳子上看石頭左上角的碑文,只能見到一些漆黑的痕跡,字型模糊難辨。這與此前看到的蝌蚪文似乎有出入。那么是不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讓母碑上的文字遭到了損毀呢?這個疑問并沒有馬上得以解開。 母碑所在的環境 與岳麓山上拓印的禹王碑跋文所記載相似 走出廚房,發現63歲的王代成一個人坐在堂屋門口,木納地望著遠處的山。在他家約300米處是一座弧形石橋,當地人稱為"禹王橋";下面的溪水,被稱為"禹溪"。望著王代成,曠老說:"他現在特別害怕因為自己破壞了‘文物‘會進班房,當時我要他別把石頭砌進去的,還向他念了文物法。" "這塊石頭到底在這里存在有多長時間了呢?"我問王代成。 "我也說不清。一直在廚房這個位置,背不動,嘿嘿"過了會王代成說,"我要打農藥克(去)了。" 在曠老的介紹里,判斷王代成家里的那塊石頭為母碑,主要是根據岳麓山上拓印的禹王碑,在其跋文里記載母碑所在的環境和云峰村相似。跋文的大致意思為,母碑在一個山谷里,兩座山峰之間,溪水繞巨石而下,石下有水潭,然后匯合。"在沒修建房子之前,廚房里那塊石頭就在一個水潭里"曠老說,"我就是在禹王橋沿溪水而上找到禹王碑的。" 除了記載的環境有相似之外我問曠老,是否還有更多能驗證它是禹王碑母碑的證據呢?對此,我并沒有獲得有力的答案。 專家回應:一塊石頭經過千年并不會有什么影響不可能上面的字一個也認不出 江文輝,今年6月22日赴衡山縣福田鋪鄉云峰村鑒定禹王碑的專家之一。8月1日上午。我在江的辦公室問,"媒體上報道你們確認這是禹王碑母碑是否屬實?""這是某報紙報道的嚴重失實,接著就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媒體跟風"對此江文輝感到很氣憤,"還有我去考察的時間也不是報紙上寫的7月20號。" 江文輝立即否認云峰村王代成家的那塊石頭是禹王碑母碑。 "找不到任何刻痕,也找不到任何字。左上角那里的(斑痕)很難認定那是字。作為花崗巖(麻石)肯定有很多溝痕,是人工溝痕,還是自然溝痕,還是字這都很難認定。"江文輝說道,"曠老等人認定它是禹王碑的依據是自然環境,和岳麓山上的禹王碑的記載確實類似,根據這個記載,這塊石頭與其描述的環境確實相似。但在南岳群峰的山溝溝里面,到底有幾處與岳麓山上的禹王碑記載的環境相似就不知道了,哪個山溝里都有小溪,都可能存在與它記載的環境相似的地方。要認定這是禹王碑的母本證據不足。" 我問江是否使用了一些技術手段來支持這種說法呢,他說能找到字痕就可以了,"不像古代青銅器要測試它的含量、年代。" 江文輝向我介紹道,岳簏山上的禹王碑記載它是從宋代翻刻過去的,如果這個記載是準確的,那么在宋代還能翻刻出這么好的復制本,說明在宋代南岳的這塊禹王碑上面的字還很清晰,到現在它的母本就應該有字痕,甚至還很清楚。因為從宋代至今千年的時間,對于一塊石頭來講并不會有什么影響。不可能到現在什么都看不出來。 "自然環境再變化,再惡劣也不可能變得這么快,連刻在上面的字都找不到痕跡了。77個字不可能認不出一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