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師傅是個普通的下崗工,十幾年來,以攤煎餅果子為業,因其售貨窗口上寫著“趙師傅煎餅果子”七個字,所以“趙師傅”自然就成了他的煎餅果子的“品牌”。在遠近食客中,趙師傅的煎餅果子口碑特好。
趙師傅的售貨地點在衛津路和鞍山道交口處一個臨街的窗口里。這里雖沒有醒目的招牌,但每到營業時間,總會有很多人排起長隊等候購買,還有不少開車的司機也把車停在路旁來排隊。與其他煎餅果子攤兒門可羅雀的情形相比,趙師傅的售貨窗口可算得上是生意興旺了。
趙師傅煎餅果子緣何如此受歡迎,這得從趙師傅這個人說起。
下崗后創出風味獨特的煎餅果子
趙師傅名叫趙洪源,原來是天津地毯五廠的剪毯工。那時他的愛人是返城老知青,沒有工作,只靠趙師傅三十多元工資生活。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出生時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此,街道又給了他們一個生育指標。沒想到,第二胎生的是一對孿生女孩。趙師傅夫婦欣喜的同時,又不免感到憂愁,本來經濟困難,一下子又添了兩口人,負擔更重了。趙師傅戲稱自己是“越渴越吃鹽”。企業對趙師傅很照顧,每月除工資外還發給他十幾元的生活補助。但仍擺脫不了生活的艱辛,趙師傅記得那時孩子們沒錢吃零食,有時三個孩子買一瓶汽水分著喝,他看著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趙師傅把企業當成唯一的生活依靠的時候,趙師傅所在的工廠生產下滑,企業面臨破產,職工面臨下崗。這無疑給趙師傅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眼睜一家五口人都指望著他掙錢吃飯呢。
趙師傅盤算著,自己是四十歲的人了,只有小學文化,這個時候再學新的技能恐怕遠水解不了近渴。在這之前,他愛人為了生計,每天推車上街賣煎餅果子,掙點錢補貼家用,趙師傅有時去幫忙。于是,他自然地想到了專門靠賣煎餅果子掙錢養家。當他不得不離開干了二十多年的地毯廠的時候,便正式操起了攤煎餅果子這一行。他愛人負責買原料和照料孩子,他每天推車出攤兒。
因為趙師傅當過技術工人,所以他攤煎餅果子也很講究技術。他經常向老年顧客請教煎餅果子怎樣才算口味純正,他還經常跟有經驗的人們探討傳統的煎餅果子原料配方。經一段時間的琢磨鉆研,他把配料方法進行了徹底的改進。如通常煎餅配料以小米為主,配以部分綠豆和其他原料,制成混合面粉,而他完全改用百分之百上等綠豆磨面。再如一般蔥花都是用大蔥,而趙師傅一年四季都用香蔥,為的是香味適當而不過分。其他各種小料也是精選細加工,形成了趙師傅獨特的配料方法。經過這樣一番改革,趙師傅的煎餅果子入口嫩滑、口味香醇,很快得到顧客的認可,愛吃趙師傅煎餅果子的人漸漸增多,小車前總有人排隊等候。
趙師傅煎餅果子的兩次“失蹤”
趙師傅的銷售地點起初在新興路,后來因為那地方賣煎餅果子的人太多了,顧客分流,掙不到多少錢了,他就轉移到醫大總醫院附近。
開始他只是早晨和晚上賣,掙的錢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多掙點錢,趙師傅干脆連夜賣,他從晚上九點出攤,一直賣到第二天早上十點。這樣雖然辛苦點兒,但收入明顯增加。
尤其是趙師傅煎餅果子的質量改進以后,居然成了許多夜行人的美味夜宵。有人偶爾吃一次,竟被趙師傅煎餅果子的上佳口味所吸引,以后便夜夜去買。久而久之,不少夜間工作和喜歡夜生活的顧客被吸引過來,如夜間值班的公安干警、醫生、護士,拉夜車的出租車司機,晚睡的大學生等等。這些人夜里餓了,買一套趙師傅煎餅果子,又好吃又方便又便宜又干凈。有的出租司機吃慣了趙師傅的煎餅果子,半夜總要繞道兒到這里來買煎餅果子。趙師傅小小的煎餅果子攤兒名聲越傳越遠。
2000年,本市實施道路暢通工程,街邊攤位必須“退路進廳”。這是社會的進步,路邊攤販遲早要受到規范,這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攤煎餅果子的小車不能再上街銷售了。趙師傅天生是個本分的人,不準擺攤的地方他絕不去“打游擊”。
他十多年的煎餅果子經營不得不中斷。這時,每天不吃晚飯也要等著吃趙師傅煎餅果子的人可苦了,找不到趙師傅的煎餅果子攤兒了。不知有多少出租司機繞到這兒,停車興沖沖地下來,卻不見趙師傅小車的影兒,四下打聽趙師傅挪哪兒去了,可沒人知道。趙師傅和他的煎餅果子攤兒就這樣“失蹤”了。
其實趙師傅比那些顧客還著急,不出攤兒一家人沒飯轍呀!他每天像熱鍋上的螞蟻,吃不下,睡不著,坐立不安,每天處在焦慮中。有人勸他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沒心思去也沒錢去,只是不分晝夜地在大街上逛悠,想找到個繼續經營煎餅果子的辦法。有一天晚上,下著雨,他溜達到鞍山西道六里臺附近,看見一家飯館在營業,望著飯館的燈光他站立良久,忽然想起什么,疾步返回家。原來,他愛人的一位朋友在那個飯館打工,他想通過那位朋友求經理租給他一個窗口夜間做外賣。他愛人一聽是好主意,倆人冒雨趕到飯店。那位朋友和飯館經理得知他們的情況后,極為同情,當即答應下來,為趙師傅隔出一個窗口專門賣煎餅果子。
就在他歇業三個月后,一個寫著“趙師傅煎餅果子”字樣的窗口開張了。幾天后,那些開出租的、上夜班的老主顧發現了他的新店鋪,一傳十、十傳百地奔走相告,一個多月后,趙師傅的窗口又排長隊了。
趙師傅的窗口生意紅紅火火,雖然這個窗口每月要交五百元租金,可每天能賣上百元的貨,比原來的收入還是有所增加。這樣經營了一年半,后因鞍山道擴寬,六里臺的小飯館也拆了。趙師傅煎餅果子又一次“失蹤”了。
不過,一段時間后人們又在不遠處發現了“趙師傅煎餅果子”的牌子。原來,趙師傅在距原飯館幾十米的地方買了個一樓單元房,在臨街的窗口繼續原來的生意。為買這個小獨單房,他向親戚借了八萬塊錢,一家五口人努力掙錢,兩三年時間才還清。
遷入新址后,因修路生意冷清了一陣子。不過“酒好不怕巷子深”,幾個月后,趙師傅售貨窗口外,排隊等候的人越來越多。每天晚上九點營業,從八點半就開始有人排隊等候了,到夜里三點半左右,一直有人排長隊。大多數人三套五套地買,有的人從很遠的地方趕來,一買就是十幾套。有人去外地串親戚也帶上十幾套趙師傅煎餅果子,吃時用微波爐熱上一分鐘,仍不失鮮美味道。不久前,著名演員劉若英和韓國影星張娜拉來津演出時,也慕名前去品嘗趙師傅煎餅果子,清香可口的煎餅果子讓兩位明星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使她們對天津衛這種傳統風味小吃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