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風電市場是一個不正常的市場。”
在昨日召開的“2007上海國際風能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的發言針對性很強。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國完成風發電裝機1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60萬千瓦。預計今年年底可以新增240萬~260萬千瓦。今年9月,我國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2010年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可以提前3年完成。
2006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都實現了100%的跨越。然而, “當前風電迅速發展,很大部分并不是商業因素的推動。”施鵬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他認為,當前我國風電開發商和投資商主要是國有大型發電企業,也包括一些國有大型能源企業。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只占全部裝機容量的0.4%,發電量只占到0.1%。
對這些大型企業而言,風電容量只占其業務很小的部分,但對其在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問題上的形象有很好的幫助。“是否賺錢并不重要。”施鵬飛說。
他表示,由于沒有風電發電量的精確統計,對一些地方或大型國企而言,對其考核主要是以風電裝機容量為主,而不是發電量,這可能促使他們過多追求裝機容量的擴張,多裝機,快裝機。
然而,裝了之后怎么辦?施鵬飛透露,在2005年底統計的風電累計裝機126萬千瓦中,由于各種原因到目前至少有2.5萬千瓦機組不發電。
施鵬飛認為,在風電市場上,若干技術和政策環節都存在一定問題,投資該領域必須要謹慎。
施鵬飛表示,風電裝機容量迅猛增長對風電制造商產生了很大的拉動作用。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也開始進入風電制造領域。不過,許多企業只能從國外購買技術和許可證來制造風電設備。“目前國內兆瓦級風電設備都處于樣機狀態,它們的性能如何還需要長時間的考驗。”
他介紹說,當前國內有30多家生產風電設備的企業,每家生產能力都在50萬千瓦以上,合計有1500萬千瓦。“將來肯定會出現產能過剩,誰會最終生存下來,就要看誰真正下工夫了。”施鵬飛稱。
北京中能聯合再生能源公司董事長李由在同一場合表示,在當前風電市場的投融資領域仍存挑戰,在對風電項目選擇方面需要更加謹慎。相關中外廠商角逐風電業 發電量2020年或抵5個三峽王佑
昨天,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某環保組織和全球風能理事會三家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07》(下稱“風電報告”)預測,我國有望于2007年底實現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從而使該計劃提前3年完成。若給予風電行業積極支持,風電裝機容量到2020年底可突破1.2億千瓦,發電量相當于5個三峽電站。
目前,我國已建成100多個風電場,去年年底為止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0萬千瓦,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46%。中國在風電裝機容量的世界排名從2004年的第10位躍升到第6位,并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因為中國風電產業的巨大吸引力,未來外資和中資企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統計,全球風力發電的產業過去10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8%,安裝總量達到了7400萬千瓦,意味著每年的投資額達到180億歐元。相比之下,起步較晚的中國風電業務發展明顯快于國外。全球風電投資資金的近10%都落入中國。
在制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相關政策以及風電特許權招標等措施的激勵下,我國曾經制定的2010年和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5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的目標將提前實現。可再生能源專委會秘書長李先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現在一些國內企業自己的裝機容量目標甚至就有上千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風電報告預測,僅依賴現有政策,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到2020年底可以達到5000萬千瓦,相當于屆時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的4%;如果政策稍加完善,風電裝機容量到2020年底可以達到8000萬千瓦,相當于屆時發電裝機容量的7%。
在國內風電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和外資企業已形成了競爭局面。德國恩德公司表示,在2年之內,中國企業從原先風電設備只有2家的規模,增加到了40多家,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發展速度。
另外,2006年內資企業的整機產品市場投放量約為54萬千瓦,市場份額達到41%左右,比前一年提高了11%。累計市場份額中,內資產品占有率也提高了30%以上。除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之外,浙江華儀風能公司已出口了780千瓦風機至智利,創造國內首批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風機出口海外的紀錄。
包括東方汽輪機廠、華銳風電科技、上海電氣、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都介入風電機組制造。根據專家估計,未來以外資企業主導市場的格局將被打破,內外資企業將平分國內裝機市場。2006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中,金風科技市場占有率為31%,超過了國際風機巨頭維斯塔斯(28%)、GE(10%)和恩德等。
但外資企業占據技術優勢,其大多已在研制3兆瓦一臺的風機設備,而國內技術還基本停留在1.5 兆瓦。“我們產品可以在每秒3米的風速下仍然維持97%的運營,但中國產品的穩定性還遠遠不夠。”恩德公司CEO Richterich 先生指出。不過,上海電氣近日與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簽訂了海上風電戰略合作協議,類似東方汽輪機廠等企業已在對2.5萬千瓦風電機組等高新產品進行研制,這將幫助國內企業占據更多市場份額。(顏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