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絲(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dinyi 不斷地將我們的經驗知識升華成為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基礎。因此,分清什 么是經驗知識,什么是科學是必要的。 經驗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物在意識中留下的痕跡。從廣義上來說,我們所 有的知識都是經驗或經驗的綜合。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也同樣不外乎是一種 經驗知識。因為我們識字、數數、讀書、聽課,從本質上來說與耕地、打鐵、狩 獵等同樣是一種形成經驗的過程。經驗給人們的印象是屬于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片 斷。例如一個人曾經得過感冒,那么說起感冒,他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鼻塞、流涕、 頭沉、發燒等感覺體驗。當人們將許多相關的經驗綜合起來形成相關經驗的概念, 提出相關經驗的形成過程和機制,從而概括出相關經驗之間的相互因果關系,并 用它們解釋經驗中相關事件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進而控制產生的 結果,這就形成了一定的經驗知識系統。如一個郎中在走鄉串村過程中,多次發 現不少病人是在受涼之后得感冒的,有的感冒病人喝了水楊樹根熬的湯后,比較 快地痊愈了。因此他認為感冒是感受風寒而起,而病人目赤發燒說明他虛火上升, 而水楊樹根可以治療感冒,所以具有驅風去火的性能,于是形成了一套關于感冒 的相關知識系統。當他以后碰上類似病人時,就可能采取熬水楊樹根湯給病人喝 的治療方案。 當人們進一步在經驗知識系統的基礎上,概括出相關經驗之間的本質關系, 并在已知經驗和實驗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經驗之間具有的邏輯因果關系,并 以此闡述經驗事件產生、變化的過程機制,從而有效地控制經驗事件的發生和變 化的過程及結果,經驗就升華為一門科學了。如醫學家和藥學家,在通過對感冒 病人的分泌物和水楊樹根提取液的分析,發現了感冒病毒和水楊酸,并通過研究 知道了當有感冒病毒存在時,如果受涼使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就會患感冒,而如果 沒有感冒病毒存在的話,無論多冷,也不會使人感冒的。同時分析出水楊酸的化 學成分和化學分子式,弄清了水楊酸對感冒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的作用機理,并 用一些物質合成制出水楊酸制劑——阿斯匹林,于是一種源于水楊樹根皮又完全 不同于它的感冒藥出現了。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現代醫學認識了感冒的本質和 致病與治療的過程機理,形成了關于感冒的科學知識系統。 由此可見,經驗知識系統與科學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實際上它們又是很容易 混淆的。當人們提到地理學和勘輿學,天文學和星相學時,是比較容易將它們區 分的。但對于中醫學是否是科學卻存在較大的爭議。在中國和受中國傳統文化影 響較大的區域中,有許多人是樂于將中醫學看成一門科學的。實際上,如果能摒 棄感情的因素,平心靜氣的分析一下,應該可以認識到,中醫作為古老的一種經 驗知識體系,遠沒有甚至是難以升華為一門科學的。 首先,中醫學對病患本質的認識只是一種現象上的想當然,而不是建立在經 驗事實上的確證和邏輯上的必然。認為感冒的病因是感受風寒的觀點就是例子。 所以中醫學理論就無法解釋愛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從不感冒的事實。其次,中 醫學對病患的產生機制的理論只是一種臆測,從來沒有任何可以確證的經驗和實 驗事實的基礎。如中醫認為一些病癥產生的原因是因邪氣相侵、寒暑相犯、肝火 上升等,就只是一種現象層面上的思辨性的推理,所謂邪氣、肝火本身就是一些 想象的存在。或是直接就用一些臆想中的存在,如經脈滯阻、氣血不暢來解釋生 病的原因。有時甚至只是一種牽強附會,如怒傷肝、憂傷肺等,就純粹是一些經 驗現象上的想當然了。另外,中醫學對藥物的藥性及治療機理也都是根據對病因 臆斷的附會。如有的藥味苦性寒,而有的藥味辛性燥,有的藥補中益氣,有的藥 則可清火明目或驅風去寒。 可以看出,中醫學對疾病的本質、病患產生和變化的機制、藥物的性能及治 療機理都是建立在對經驗現象的臆斷或附會的基礎上的,所以說中醫學只是一種 思辨性的表淺經驗知識系統。實際上,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一種醫學理 論仍完全套用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觀念和理論,而不能與現代醫學知識相融 合,不能為現代科學知識所包容,還能稱為一種科學,可能本身就是一種咄咄怪 事了。 中醫學因為其整個理論基礎的臆測性,它與科學的區別可能還是比較容易弄 明白的。然而,要說已在全世界普及教育,為幾乎所有的綜合大學所接納的心理 學還不是一門科學,而只是一種經驗知識系統,就更加難以為人接受了。但這卻 是一個事實。 自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心理 學已從哲學完全分離,由一種思辨的學問轉變成為一門龐雜的實驗科學。然而這 只是一種誤解。目前心理學的定義是研究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并公認大腦是 心理意識的功能器官。但心理尤其是人的心理-意識的本質是什么,心理學界卻 從來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也就是說,心理學家們對于自己研究的對象是什么, 從來就沒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說一門學問連研究對象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 說它是一門科學就很勉強了。實際上這與前面所說的中醫對感冒本質的認識是類 同的。只不過中醫們在感冒的本質是因感受風寒引起的身體疾患這種錯誤的理論 上達到了共識,而心理學家們對心理意識的本質認識卻有先驗理念論、天賦絕對 精神論、唯物反映論等截然不同的看法,從未達成過共識而已。 另外,心理學家們對心理意識現象與心理的功能器官——大腦的相互關系, 從來也諱莫如深。在心理學中,心理意識現象作為大腦的功能,卻與大腦的基本 組織結構——神經元和基本功能活動——神經元生物電化學活動沒有任何實質上 的關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心理意識黑箱的問題,也即是說一個刺激或一種心理 現象在經過大腦這個黑箱的操作后,產生了一種心理意識現象或轉變成為另一種 心理意識現象。而這個黑箱操作過程機理,卻是誰也不知道的。這也就引起了對 心理意識現象五花八門而又相互矛盾的解釋理論,而成了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死結。 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堅持認為,心理學只應是研究刺激和心理現象之間變化規律 的現象學。但眾所周知,一種心理意識現象所顯示的內容是不可靠的,而從心理 意識現象的內容來推斷其產生的緣由就更加困難了。例如一個人產生了看見眼前 金星直冒的感覺,就可能是眼前有孩子在燃放煙花所致,也可能是頭上被猛擊了 一下的結果,也可能是久蹲之后突然站立起來大腦暫時缺血的緣故,也有可能是 顱腦手術中外科醫生用微電極刺激大腦皮層視區某點而引起的,甚至也完全可能 是他想象中的情境。我們根本無法根據一種心理意識現象來推測確定其產生的原 因,也無法根據意識主體的行為來推斷其心理意識內容。 目前這種類似于現象學的心理學,實質上與氣象學還在觀云測天的階段所處 的水平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氣象學還停留在用“東虹日頭西虹雨”、“天上鉤 鉤云,三日雨淋淋”、“魚鱗天,無雨也風顛”這一類天氣諺語,從一種天氣現 象推測以后的天氣變化,而不是通過測定大氣中濕度、溫度、氣流運動狀態,了 解水汽的蒸發、凝結和結晶的規律,認識電荷的積聚和釋放的機理,通過對這些 似乎與風云雷電風牛馬不相干的過程和現象的分析研究,來解釋雨雪霜雹的形成 機制和預測氣象的變化的話,那么氣象學也就不能稱之為一門科學,而只是一種 經驗知識系統了。同樣,如果心理學只是告訴人們:文章前面和后面的東西容易 記?。ㄓ洃浿械那皵z和后攝抑制現象);當兩根同樣長的線條兩端箭頭方向不同 時,看上去會長度不一樣(米勒-萊爾錯覺);一個人小時候遭受較多挫折,長 大后心理易出現異常;在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人的心理意識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 在不同的時候即使處于同一情境下,心理意識內容也是不同的等等,而不能向人 們解釋這是為什么,不能用心理意識的器官-大腦的組織結構和功能活動來解釋 其本質和產生、變化機制,從而影響和調整心理意識的過程和結果,那么所有那 些汗牛充棟的心理學著述,也就只不過是一些更讓人眼花繚亂的“心理諺語”的 匯編了。 也有不少心理學家聲稱:鑒于大腦的復雜性,心理意識的本質和產生、變化 的生理機制是人類不可能了解的。那么也就等于宣告心理學永遠只能是一種經驗 知識系統,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因為對一種我們不知道其本質和產生、變化機 制的事物的研究,永遠只能是一種推斷和臆測的產物。心理學就永遠是公說公有 理,婆說婆有理的一堆理不清的亂麻,當然無從談起是一門科學了。 當然,一個經驗知識系統也是有其社會功用效力的。人類生活中在大多數情 況下大量運用的是經驗知識而不是科學。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中醫中藥就拯救了 無數中國人的性命,并且將來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繼續發揮其效力。心理學家們利 用心理學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緩解了人們的憂郁,改 善了學校教育。但經驗知識不能升華成為科學,那么人類的成功就大多數要象神 農嘗百草那樣靠碰運氣,經常事倍功半了。而且如果人們將自己的觀念思維束縛 在過去的經驗知識中,經驗就可能會成為人類進步的妨礙。例如中醫學因受傳統 醫學理論的束縛,所以兩千年來仍停留在黃帝內經這一層次的水平上,只有沖破 對那些傳統理論的迷信,摒棄那些從經驗知識中臆斷和附會出來的理論,利用現 代醫學的科學方法和理論去說明我們中醫經驗的本質和過程機理,才能使古老的 經驗知識融入到現代科學知識之中,得到升華,成為科學知識系統的一個組成部 分。又譬如,正是因為人們對心理意識現象的本質和產生、變化機理認識的缺失, 當醫護人員通過一系列的護理措施,使劉海若從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卻依然 不知道這其中是具體什么措施真正在起作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對下一 個患者,也就仍然只能不斷嘗試,寄希望于運氣的再度光臨。同樣,在人們曾經 抱有極大希望的人工智能方面,盡管人們已概括出人類智能的魯棒性、容錯性, 知道大腦的自組織性和自適應性,也知道大腦神經元是人類智能的基本功能單元, 但卻仍然因為不知道人類智能(也是一種心理意識現象)的本質,不了解神經元 的生物功能活動與人類智能的產生、變化機理的對應關系,所以也沒弄清楚魯棒 性、容錯性、自組織性和自適應性的產生原因和過程機理,從而無法在人工智能 中實現象人類大腦一樣的魯棒性、容錯性、自組織性和自適應性,因而逐漸走進 了低迷的沉寂狀態。因此,科學地認識心理意識的本質,揭示心理意識過程的產 生、變化的生理機制,是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解決這 個問題不僅是必要的,而且現在已經是完全可能的。只要能摒棄自卑的情結,破 除墨守成規的陋習,中國的學術界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走向世界的 前列。 科學是人類知識的精華,努力使我們的經驗知識升華為科學,是人類進步的 需要。任何拘泥于現有的經驗知識,而不努力使之或有意無意阻礙使之升華成為 科學的觀點和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對中醫學是如此,對心理學是如此,我們 對所有的知識都應該如此。 (XYS20080113) ◇◇新語絲(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