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茯苓便是仙家所食的滋補食品,又是醫家常用的藥物。凡講究修身養生,卻病延年的人,都很注重服食茯苓。
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的膳食中就已出現了以茯苓為原料的茯苓酥、茯苓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很喜歡食用茯苓餅,他年過六旬仍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強健身體,在他的《東坡雜記·服茯苓賦》中記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現代營養學家對慈禧太后的養顏益壽藥方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常用的補益中藥共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就是茯苓,占78%。其次是白術,第三是當歸??梢?,茯苓的醫療保健價值早為人們所知。 中藥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為寄生于松樹根的菌塊,其形如拳狀。性味甘、淡、平,能入心、脾、肺、腎四經,功用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寧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痰飲、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癥。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茯苓中含有β-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堿、腺嘌呤、卵磷脂、蛋白酶以及鎂、磷、鐵、鈣等多種成分。其中茯苓聚糖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卵磷脂能直接參與機體的抗老化過程。 在臨床治療上,茯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介紹十款簡便易行、功效顯著的茯苓粥,病家不妨一試。 消食健胃心苓粥 桂心2g,茯苓10g,桑白皮3g,粳米100g。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濾渣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劑,作早餐食之。主治飲食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滿、咳逆、欲嘔、飲食不下等癥。 祛濕解乏芡苓粥 芡實、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g,加水適量,同煎40分鐘后撈出黨參和白術藥渣,再加入洗凈粳米150g,繼續煮至米爛粥稠,即可分次調糖食用,連吃數日。主治體虛乏力、虛腫、泄瀉等癥。 益氣美容參苓粥 人參3-5g(或黨參15-20g),白茯苓15-20g,生姜3-5g,粳米100g。先將人參、生姜切薄片,茯苓搗碎,浸泡半小時,先后分兩次煎取藥汁,再將藥汁合并分早晚兩次同米煮粥食用。能益氣補虛、健脾養胃、美容解乏,主治氣虛體弱、脾胃不足、倦怠無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反胃嘔吐等癥。 養血潤顏棗苓粥 紅棗20枚,茯苓30g,粳米100g。將紅棗洗凈剖開,文火煮爛,與茯苓、粳米共煮成粥,加紅糖調味,日服2次。能補血養心、健脾潤顏,主治心血不足、心悸不安、頭暈倦怠、舌質淡紅、脈象細弱諸癥。 益肺固腎薏苓粥 薏苡仁50g,茯苓50g,粳米250g。三味加水同煮成粥,加適量精鹽,每日1劑,日服2次,能補肺固腎、利水消腫,主治面目浮腫、下肢水腫等癥。 益腎養心熟苓粥 熟地15-20g,茯苓20g,山藥30g,茴香3g,粳米100g,紅糖適量。先將熟地、山藥、茴香、茯苓煎取汁,再與粳米煮成稀粥,調入紅糖食用。能安神定志、益腎養心,主治驚恐傷腎,精神萎頓、心神不寧、失眠、陽事不舉等癥。 減肥消腫白苓粥 白茯苓粉15g,粳米100g。將米洗凈煮粥,米熟時下茯苓粉,再用小火燉,粥稠即可隨意服食?;蚣游毒?、食鹽調味,日服1次。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老年性浮腫、肥胖癥、脾虛少食、泄瀉、小便不利、水腫諸癥。 補虛安神栗苓粥 板栗肉50g,茯苓12g,大棗10枚,粳米100g,洗凈共煮成粥,加白糖適量調味后即可食用。能健脾補虛、寧心安神,主治脾虛、久瀉等癥。 脾胃補虛蓮苓粥 蓮子肉10g,茯苓12g,炒扁豆10g,淮山藥20g,栗肉30g,大棗5枚,粳米100g,洗凈后同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粥,酌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主治脾胃氣虛所致之泄瀉。經常食用,有健脾止瀉消食開胃之功效。 健胃補脾藥苓粥 山藥100g,茯苓50g,大棗50g,粳米250g,洗凈后同煮成粥。每日1劑,分次服食。有補中益氣、長肌肉,潤肺固腎等功用。凡老人、小兒、婦女脾胃虛弱者,食之大有補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