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一段北方過年的童謠說出了以往過年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說,喝過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這完整的一個年過下來得個把月。但繁忙的現代人哪有時間做完這繁瑣的一套?如今的春節假日雖然是各種假中最長的,也只有一周而已。 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做法是先將大麥米、白云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凈,煮成半熟,然后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并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如今市場上物品如此豐富,找齊這些用料并非難事,可是有多少人會了解并有耐心遵循這些傳統的做法來熬粥?能記住那天是臘八,并買回一袋配好的粥料放在高壓鍋里煮的,已經是難得的有心人。 送灶君: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爺一年四季都在廚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觀看男女老少的行為,二十三那天上天稟報玉帝。所以民間有說法要往他嘴巴上抹上糖,有的地方還給他抹上酒糟,意在讓他醉了不要亂說話。今天城市里已經沒有了灶間,廚房里只有煤氣灶,所以想祭灶也不知該把灶君的畫貼在哪里,難道貼在抽油煙機上? 掃塵:臘月二十四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掃塵日”,“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也就有了除舊布新的含義,意在把一切“窮”、“舊”都掃出門外。今天的中年人還能記得兒時隨著家長翻箱倒柜大戰灰塵的情形。今天的人們越近年關越忙,準備回家的,自然不用掃房,不準備回家的,臘月二十四也還在上班,找一個小時工幫助打掃衛生已經算對得起這個年了。 穿新衣:曾幾何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們老想先穿上新衣裳,可大人不讓,非得等到三十晚上,洗完澡再穿??扇缃瘢I件新衣服是件太平常的事,刻意攢好從內衣襪子到棉衣帽子等等到過年一起換上——好像有點傻。 春聯:按規矩春聯必須在除夕之前貼出,凡上聯貼在進門之右邊,下聯貼在進門之左邊。而末字是仄聲的,是上聯,末字是平聲的,是下聯?,F在許多春聯是印刷品,盡管看起來更加金碧輝煌,但總不及手寫的那樣讓人珍惜;有的對門兩家,竟然會碰巧貼了一模一樣的春聯,更不幸的,甚至將上下聯貼反。 窗花:以前的窗花是貼在紙窗上的,窗花是大姑娘小媳婦巧手裁剪出來的。現在窗花也賣得挺好,甚至在北京天橋都能買到,那是用機器刻制出來的,買回家用不干膠貼在玻璃窗上。玻璃窗沒有了紙窗朦朧的美感,我們也不會有剪窗花的創造樂趣,即使電腦打字的速度再快,我們可能永遠也學不來剪窗花的巧手藝了。 爆竹:據說春節爆竹之俗始于漢代,當時沒有火藥紙張,所謂爆竹,是用火燒竹子,竹子發出的噼噼啪啪的響聲。春節氣氛與爆竹的聲音是不可分的。隨著現代禁放范圍的擴大,春節變得寂靜無聲了。據說全國禁放的城市已達到兩百多個。這樣無聲息的春節,不免讓人感到落寞。 年夜飯:這頓飯本來是我們一年到頭最期待的也是最豐盛的一頓飯。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年夜飯搬到了飯店里去吃。在飯店里當然可以吃到自己家里做不出來的山珍海味,更省了做飯與刷碗的麻煩——但豈不知,過年的味道就體現在孩子們圍著媽媽看他怎么做好吃的時的過程中。 包餃子:據說,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歷史已經有1600多年了。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是“更歲交子”的諧音,預示著新的一年到來。每到除夕,家家戶戶剁餡的聲音構成春節特有交響曲。老北京人說“好吃不過餃子”,但今天在超市里,冷凍的餃子四時供應,實在已算不上什么稀罕美食。而且,今天的孩子,有多少人還會包餃子? 戴頭花:楊白勞除夕夜回家,再沒錢也給女兒帶回一段紅頭繩。過去北方人過年的時候,姑娘媳婦愛戴頭花。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現代女性也喜愛發飾,只是現在無論南方北方,時髦的女人在頭發上做的很可能是這三件事:燙卷、拉直和染色。 門神:舊俗中,除夕家家戶戶要換門神,國人信仰門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后來還有了具體的人名,如漢代的神荼、郁壘,唐代的秦叔寶、尉遲敬德,還有鐘馗。除了武將,還有文官。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都住在千篇一律的單元房里,已不用貼兩個門神來把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堅固的防盜門。 掛千:除夕除了換門神,有的家庭還要掛千圖利。掛千又稱為“門箋”、“掛簽”、“掛錢”等。一般用紅紙剪成,呈長方形,上部為各種剪紙圖案和吉祥話,底部為流蘇式。這種風俗在北宋時已經流行。今天,它又演變成了新時尚——即那些大紅的“中國結”是也。 拜年:從初一開始,到親朋好友家或者鄰居家祝賀新春。晚輩要給長輩磕頭,平輩間行拱手禮。這些景象似乎只有在電影里見得到了。今天的人們用更新的手段取代這一切:電話拜年,Email拜年,OICQ聊天拜年……短信拜年更是泛濫,在春節的時候甚至造成頻道堵塞。然而方便快捷卻千篇一律的格式拜年語又怎能表達得出獨一份的親情? 賀年卡:宋代城市發展繁榮,為了聯絡感情,人們在拜年的時候呈上自己的謁刺(類似于名片),附上自己的問候語,久而久之,便以賀刺、貼、箋等名稱流行起來。新中國成立后,以賀年片統稱代之。賀年卡一度因過分豪華且不環保而遭人抨擊,而今天都市的人卻更傾向于發送電子賀年卡。見字如面的感覺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 送橘:在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盛產柑橘,地方話里“橘”與“吉”同音,所以過年的時候大家送橘,家里擺著大橘,請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如今城市中許多年輕人不再送大橘,除了對風俗的不太講究,還覺得用橘子送禮不夠上檔次,不如送上營養滋補品。 壓歲錢: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本來是表達一種關懷的心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量水漲船高,成了長輩們的一大負擔,有孩子把自己過年得到的壓歲錢攢起來就能交下學期的學費了。也有的行賄者,將給壓歲錢當成了一條走后門的捷徑。 廟會:初一到元宵節之間,全國各地都會有舉辦廟會。北京的白云觀、廠甸、地壇、隆福寺等都是有名的廟會。過去廟會的主體活動大致有三項:一是廟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場”;二是善男信女們進香朝拜、許愿求福;三是借此機會進行的文藝和商貿活動。但今天只剩下最后一項。過濃的商業氛圍加上較為臟亂的環境,讓不少人對它們興趣日益淡漠。 空竹和大冰糖葫蘆:這些原來都是北方孩子最喜愛的春節禮物,廟會的攤位上到處都會擺滿它們。空竹是一種以竹木為材料制成的中空的玩具,抖起來時會發出聲音,聲音越響說明你玩得越好。但北京已有多年沒聽到空竹的聲音了,如果有,循聲找去,一定看見是位中年人在玩。而大冰糖葫蘆,過去饞得小孩流口水,今天怎么看卻都覺得不夠衛生。 廣府歲暮花市:春節到花市看花買花是廣州人傳統的風俗。花市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除夕之夜花市進入高潮,直到午夜兩點鐘,人們才慢慢散去;這時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出售,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時撿到很好的便宜。這是為數不多的不但保持下來而且日見興旺的春節習俗之一。 舞獅:拜香港電影之福,將舞獅的技藝展示得淋漓盡致,且家喻戶曉,更成了一種中國的代表性節目。以舞獅的形式拜年,源起于廣東佛山。更早,舞獅起源于三國,盛行于南北朝。實際上,舞獅不但是春節習俗,平時民間有喜慶事時也常舞獅助興,而且一些舞獅隊漸有成專業運動員之勢,他們互打擂臺,參加國際比賽,技藝日見復雜精深。 扭秧歌:這也是過年時中國民間最常見舞蹈之一。扭秧歌發源于黃土高原,隨著人民解放軍進入城市,成為普及性最廣的一種大眾化舞蹈。如今在城市中,扭秧歌最多的人是一些濃妝艷抹的退休老太太。她們技藝絕對比不上專業舞蹈演員,但她們的享受卻是專業演員得不到的——她們不是因職業為掙錢而舞,只是為表達發自內心的歡樂。 燈會:元宵燈會起初是為了象征佛光普照而舉行,后來逐漸形成一種盛大的過年娛樂活動。舊時沒有電燈,元宵之時,正是滿月的時候,月光與燭光交相輝映。龍燈、焰火、火樹銀花共同組成燈會的不夜天。現代城市,當車道上來來往往的車燈、大街上的霓虹燈、大廈里的日光燈早已將一切照得如同白晝時,那滿月、繁星也淡化在工業時代的灰色天空中。 東北冰燈:冰燈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藝術。春節到來時,南方已是春光明媚,而東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北方人民充分利用冰雪資源,雕刻一盞盞冰燈,裝飾著寒冷的初春。當今,雕冰燈最有名的要數哈爾濱市。它已經成為該市的一種品牌。實際上,冰燈已逐漸走出地域、時間的限制,在南方,在夏天,都可以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制造出一個冰天雪地的晶瑩世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