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必須賭,怎樣才能贏[ 2008-07-13 19:50:05 | 編輯: Andy ]
作者:林恩 江淼
數學天才除了可以去研究所做科研,或者留在學校當教授,還可以做什么?可以當一晚狂贏上百萬美元的賭客。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會給你這樣一個答案。 麻省理工的天才賭神 在全世界各大賭場的賭桌上,“21點”幾乎都是最熱門的游戲之一。這種起源于16世紀、最早出現于法國的賭博游戲,之所以備受玩家追捧,是因為其并不完全依靠運氣取勝,而是要求玩家擁有對數字的敏銳反應、嫻熟的算牌技術和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如果數名具有上述特質的玩家在一場牌局中配合默契,恰當地運用叫牌、記牌、算牌等策略,完全有可能戰勝莊家。 “21點”的算牌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即已出現。由于精于此道的玩家不多,一直沒有引起美國各大賭場的充分重視。雖然部分賭場禁止“算牌者”進入,但多數賭場并沒有采取限制算牌行為的措施。直到一群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出現。 這些名校高材生,曾度過一段刺激無比的生活:周末下了課就趕往波士頓機場,深夜飛向五千公里外的賭城拉斯維加斯,胸前綁著50萬美元現金,背包馱著 25萬美元籌碼,錢包里裝著10個假證件。一到那兒就察覺自己被盯上了,身后國稅局在查你的賬,賭場內無所不在的賭場偵探在觀察你。同時,星期一早上還有微積分考試! 這些無往不勝的年輕賭客都有華裔或者亞裔的血統。這是因為,在莊家看來,傳統的算牌者往往是白種人,而黃種人是賭場上最受歡迎的客人。 學院派賭神的興起 每年1月是麻省理工學院固有短期獨立活動計劃IAP(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該計劃讓各系提供一系列的正規課程中不包括的專業小課題,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寫出研究論文和取得資格考試。 1979年的1月,一門特別的專業課題出現—— “如果你必須賭,怎樣才能贏”。這是21點興趣愛好小組,供那些對“21點”有興趣的學生切磋算牌技巧。一群住在本科宿舍樓Burton、平時就喜歡在宿舍里玩牌的本科生選修了這門課并學習了“21點”的算牌技術。為期4周的課程完結之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希望將在課堂上研究出來的算牌技術“小試牛刀”,乘著旅游大巴來到大西洋城碰運氣,誰知道初戰就輸了個精光。 此后,小組成員部分在5月畢業,相繼離校。只有兩個成員戴夫和J·P·馬薩爾繼續堅持,希望一年后,能夠在新學期開始重新組隊,吸引更多的新學員參加。于是,在僅剩的兩名成員的努力下,該興趣小組在同年的11月份,發展成為一門正式的課程。 1979年11月,新澤西州娛樂場所管理委員會宣布,大西洋城禁止“算牌者”進入賭場的做法是“非法行為”,這讓“21點”小組的成員們興奮不已。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后,小組成員再次出擊大西洋城,領導者就是J·P·馬薩爾和戴夫。一名出資者向他們提供了 5000美元作為賭資,雙方約定賺錢后五五分成。然而,大西洋城讓他們再次領略了賭場的險惡,5000美元賭資很快輸了個一干二凈。 返回學校后,戴夫退出了“21點”小組,馬薩爾也變得心灰意冷,對算牌技巧究竟能否在“21點”牌桌上發揮作用產生了懷疑。 1980年5月的一天,百無聊賴的馬薩爾在坎布里奇市的一家中餐館吃飯,無意中聽到鄰桌的幾位食客在談“21點”。他留意聽了一會兒,發現其中一位食客對 “21點”的算牌技巧非常精通,甚至說出了麻省理工學院“21 點”小組成員們不曾考慮過的一些技術。馬薩爾一下子興奮起來,立即走到那位食客的餐桌前,表示希望結識對方。 那位食客名叫比爾·卡普蘭,是一名剛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的MBA。卡普蘭同時也是一個數學天才,對“21點”的算牌技巧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在哈佛大學完成本科階段的學業后,他曾推遲進入哈佛商學院學習,而是組織了一個“21點 ”小組,前往位于內華達州的賭城拉斯維加斯一試身手,賭資則是他獲得的獎學金。憑借自己研究出來的技巧,卡普蘭和他的小組成員們獲得了成功——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他們獲得了高達35倍的回報。 了解了卡普蘭的經歷后,馬薩爾迫不及待地邀請這位來自哈佛大學的天才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對那里的“21點”小組進行指導。而卡普蘭也愿意“重操舊業”,重新組織并訓練出一個能橫掃賭場的“21點”算牌小組。 至此,麻省理工21點團隊,正式開始大戰賭場。 賭神的條件——如何加入“21點” 每年,“21點”小組都在校園內大肆宣傳,吸引數學天才加盟。不過,要成為小組成員,可不是填個什么申請表即可。每個申請者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數學測試,其中有概率、邏輯和記憶力測試。通過者將接受免費的培訓。在接受了高強度的密集培訓后,真正在賭場上陣之前,每位隊員還要通過8到10輪六副牌“21點”比賽的考驗。在技術和策略方面,團隊則結合隊員個人的特點和優勢進行了分工。 小組通過整合每個成員的優勢,來尋找最成功組合和玩牌模式。小組的第二批成員之一,說:“MIT團隊在經典記牌和算牌技術的基礎上又針對洗牌變化進行了研究和訓練,尤其是增加了對追蹤A牌的訓練。先進的算牌技術可以給團隊提高2%的勝率,一些其他技術的綜合運用則能夠把勝率總共提高4%。” 團隊合作的好處就是,多人配合能夠保證勝率。MIT“21點”團隊內分工明確,通常一隊“21點”需要3個成員,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甲是算牌人,他會自始至終坐在賭桌邊計算下一張牌的概率,做法是每一盤都投最低的注,其任務就是準確判斷出自己所在的這張賭桌上的形勢什么時候對莊家不利;丙是控局者,他根據賭桌上的形勢來判斷應該下多大的注,并且秘密示意伙伴該何時開賭;乙就是大玩家,他的“運氣”會特別好,總是能贏,而且贏得很多。 “就像007電影里面那樣。我們自己運用很多手勢來合作。摸眼睛,就是希望對方跟你的牌,摸鼻子,就是告訴對方你明白他的示意。我們就是通過這一套手語來溝通,橫掃每間我們去過的賭場。那種感覺很刺激。你知道,當我們走入一間賭場,里面有音樂、有金發美女、有衣冠楚楚的賭徒,然而,他們都不清楚我們是來干什么的。而我們彼此間不需要開口就能和對方溝通。除了我們的人以外,所有人都不知道,嘿,這些人原來那么厲害。”其中一名華裔成員馬愷文說道。 每屆小組都是由社團提供賭資,所贏得的錢以三七或四六分賬,10年內賺進2000萬美金。 莊家反擊列出黑名單 不過賭場也不會等閑視之。凡是經常能在賭場一次贏1萬美元以上的人,賭場都會留意,他們有先進的臉部識別系統及資料分析技術,能夠判斷出兩個看來不相干的人是否經常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個賭場。 為了防止真實身份敗露,MIT“21點”小組成員巧妙地進行化裝易容。據當年某賭博集團的私家女偵探貝佛莉·葛里芬介紹:“他們有時打扮成網球隊員,有時化裝成西裝革履的商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出現。我們只是像玩真正的大拼圖板一樣,把各種線索一點一點拼湊起來,逐漸發現一些相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玩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馬愷文和同伴們利用算牌方式狂撈了約1000萬美元。各家“大出血”的賭場紛紛通過監視畫面將這些算牌人的大頭照存盤,建立一份黑名單。從此,馬愷文等人成為美國境內近百家賭場“21點”牌桌的“拒絕往來戶”。只要他們進入賭場,賭場員工便會以防賊似的眼神緊盯著他們。雖然算牌并不違法,可是賭場會像餐館對待著裝不整的顧客一樣,拒絕提供服務。許多賭場甚至坦白告訴這些算牌者,他們不受歡迎,若執意進場,將會背上侵入私人產業的罪名。 此外,各大賭場也引進高科技對付他們。一些計算機軟件可以根據已建立的算牌模式,隨時監測異常的玩牌型態。更有甚者,一家名為“洗牌大師”的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推出一種“持續洗牌機”,讓人根本無法推算發牌順序。雖然一臺“持續洗牌機”貴達1.8萬美元左右,不過由于很快就能賺回成本,各家賭場為了對付層出不窮的“老千”,依舊樂此不疲地引進。 1997年,MIT“21點”小組內部由于金錢分配問題產生矛盾,加上小組成員全部列入賭場“黑名單”,無法繼續靠算牌賺錢而最終分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