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先生:
您好,我8月28日就cctv新聞調查“汶川:重建的選擇”給cctv臺長趙化勇 先生發了一封信,至今未見回復。現我想將此信(附件1)及“我的自白”(附 件2)在新語絲網站上登出,可否? 致 禮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 張信寶 致CCTV臺長趙化勇先生的一封信 張信寶 尊敬的趙化勇臺長, 我不小心卷入汶川重建的漩渦。最近,我寫了一個 “張信寶自白”( 見附 件),簡要陳述了汶川地震以來我的所作所為,及接受央視 《新聞調查》欄目 記者柴靜同志采訪的過程,現寄給你,以便您了解真實情況。 8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汶 川縣城就地重建塵埃落定。“汶川:重建的選擇”節目的“異地重建”導向,顯 然和中央的決策相悖,給當地政府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在節目中也被剪輯成一個不顧災區人民死活、不實地調查研究的十惡不赦的學 霸,網上被稱為“史上最牛的專家”,對我的名譽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7月5日 《新聞調查》的播出,引來了全國范圍內關于汶川重建是否遷移異地的網上大討 論。我想,您一定會關注網友的評論,當然也了解評論的“峰回路轉”。 中央電視臺應認真總結該期《新聞調查》節目的經驗教訓,并作好善后工作。 對此,我提出如下意見和要求: 1, 中央電視臺應認真檢查此次新聞調查節目的選題、采訪、剪輯和審批的 全過程,特別是有無“利益集團收買電視媒體”的問題; 2, 中央電視臺在輿論導向上一定要和黨中央保持一致,做好黨中央的喉舌; 3, 要重視提高記者的政治、思想和職業素質,對柴靜同志要給予嚴肅的批 評; 4, 我希望能得到未剪輯的采訪我的全過程音像; 5, 記者本人或《新聞調查》欄目組,通過媒體采用適當的方式消除這期節 目的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并對我本人名譽的傷害作出道歉。 望能盡快得到您的答復。 致禮 張信寶 我的聯系地址: 四川成都417信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郵編610041;電話:028-68591572 (o),email:zxbao@imde.ac.cn (此信于8月28日郵件快遞寄給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先生,但至今未見回復。) 張信寶自白 震后農村、鄉鎮和縣城重建的思考與CCTV《新聞調查》風波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張信寶 7月5日晚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節目《 “汶川:重建的選擇”》中,我被 剪輯成一個不顧災區人民死活、不實地調查研究的十惡不赦的學霸,網上被稱為 “史上最牛的專家”。京華時報更莫須有的說:“痛斥汶川異地重建是‘逃跑的 行為’的張信寶承認,他的判斷主要是依靠衛星遙感地圖”。柴靜采訪了我2個 多小時,新聞調查播出的只有我當反面陪襯的幾分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我這里引述山人先生的網貼《不能用寫大字報的方式辦CCTV的“新聞調查”欄目》 的最后二段話:“問題在于選擇什么事實,決定如何解釋事實的權利,完全在主 持人和尹教授一方。這樣‘事實’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和“我們并不了解這 個節目產生的過程和背景,但是這個節目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就是利益集團收 買電視媒體,煽動利用群眾情緒,干擾國家正常科學決策過程。這一節目在作為 中央喉舌的中央電視臺一臺播出,為節目制造了代表中央態度的色彩,這是更難 容忍的。中央電視臺應當向張信寶教授道歉,應當采取措施消除這一節目播出的 惡劣影響。”,來表示我的憤慨和要求。以下主要談談我對震后農村、鄉鎮和縣 城重建工作的思考,逐步形成的一些想法。 5月12日下午2:30,我登上了3:00北京-成都的飛機。登機后被告知,成 都附近發生地震,飛機無法降落,我們被送到賓館休息。我1967年南京大學地質 系畢業后,一直在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工作,從事了40年的 山地災害和環境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我在國外工作了三年,回國后側重侵蝕 泥沙和水土保持的研究。我參加過1973年四川爐霍地震和1974年云南昭通地震的 滑坡、泥石流考察,1976云南龍陵-潞西地震時,我任大盈江泥石流隊隊長,率 隊在臨近的盈江縣渾水溝開展滑坡、泥石流觀測工作。職業的使命感,使我一直 在賓館看電視,了解地震的動態,關注地震的直接災害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次生災害的發展態勢。當晚,我給鄧偉所長發了短信:“如需要,回蓉后愿領命 前赴災區調查”。 5月13日下午回到成都后,我發現所里許多年輕同志積極要求 前赴災區調查,認識到我已年過花甲,領導不可能安排我到第一線了。但電視中 的災情,揪動了我的心,國家和人民培養我40年,我應該用我長期積累的知識和 經驗為國家分憂,為災區人民解難。我雖不能直接到災區,但我對地震災區的山 地災害和農村情況比較了解,可以就災后農村和鄉鎮的重建問題給國家提一些建 議。5月18日,我提出了《關于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山區農村災后重建工作的建 議》,全文如下: 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區,受災面積12.5萬km2,涉及人口約 2000萬,龍門山區山高溝深,地形陡峻,地質破碎,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嚴重。由于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龍 門山區能墾之地幾皆墾之,土地墾殖率0.2-0.4,區內耕地以坡耕地為主,約占總 耕地面積的85%以上,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的一半。地震災害發 生前, 山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由于坡地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和交通不便 等原因,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難度大,邊遠山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地區。同 時,龍門山地處岷江等長江重要支流的上游,歷史時期以來墾殖過度,森林大量 砍伐,水土流失嚴重,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點地區。 根據遙感影像資料和災害報道,我們估計此次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災害嚴重 區面積約4萬余km2,均為山區,人口超過 500余萬,農村人口占85%以上。山區 農村的地震災害既有地震造成的直接災害,也有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等次生災害。由于交通不便,邊遠山區農村的救災極為困難,人員財產損失嚴重。 邊遠山區農村的災后重建工作難度也很大,即使投入巨資進行重建,由于自然條 件的限制,社會經濟發展難以達到小康水平,社會管理成本很高,而且滑坡泥石 流危害還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鑒于汶川地震災害山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難點 地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點地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人員建議將烈 度7度以上災害山區的災后重建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結合 起來,統籌考慮,重新規劃山區新農村的建設。具體建議如下: 一、以摩托車半小時能夠到達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的距離為準(15km左右, 主要考慮上學、就醫),將地震災害山區分為災后重建區和地震移民區,采取不 同的災后重建對策。 二、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兩邊的災后重建區。按新農村建設的標準,重建村 寨,加強道路、學校、交通、通訊、農田水利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三、遠離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的地震移民區。國家一般不補助村寨的就地重 建,不重建道路、學校、交通、通訊、農田水利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盡量組織動 員群眾地震移民到當地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沿線區域,如當地人口容量有限,考 慮異地移民。 四、地震移民政策和經費*。可參考三峽庫區移民政策,政府負責移民安置, 移民將土地使用權交還政府。以移民費每人5萬,移民150萬計,需經費750億, 國家可收回土地使用權約1萬km2。 地震移民區收回的土地全面退耕,先行自然 修復恢復植被,今后主要發展林業,可考慮建成為用材或造紙林基地。 五、烈度6-7度災害山區的災后重建工作,可根據情況參照執行。 六、盡快開展“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山區農村災后重建”的調研,制定政策; 政策一旦確定,各地迅捷進行規劃,組織實施。 * 我知道地震是自然災害,移民政策和經費不同于水庫淹沒移民,為了給 為災區的群眾多爭一點利益,我提出了參考三峽庫區移民政策的建議。 5月25日,我又提出了《關于汶川地震災后山區鄉鎮重建工作的建議》,全 文如下: 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區,受災面積12.5萬km2,涉及人口 2000余萬。根據遙感影像資料和災害報道的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 災害嚴重區面積約4萬km2 ,人口超過 400萬,農村人口占85%以上。龍門山區山 高溝深,地形陡峻,地質破碎,地震引發了大規模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活動, 次生山地災害嚴重。許多山區的村寨、鄉鎮,甚至縣城的建筑物在地震發生時或 地震后遭受了這些次生山地災害的破壞,建筑物被拉裂、掩埋或摧毀。隨著主震 后持續1-2個月余震的淡出,地震將不再造成直接危害,但伴隨地震后山體邊坡 的調整,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次生山地災害將要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 山區鄉鎮是歷史時期以來形成的山區農村政治、經濟和公共社會服務中心, 震前的鄉鎮居民點的空間布局基本合理。現有鄉鎮空間布局應保持基本不變,除 交通非常不便和人口過少的個別邊遠山區鄉鎮外,地震災區的絕大部分鄉鎮居民 點均應恢復重建,成為管轄區域的災后重建和新農村建設的中樞和依托。地震是 地震區必然會發生和難以避免的面狀災害,強烈地震的周期一般幾十年以上一次。 由于地震發生的難以預測,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國內外居民點也是災區鄉鎮減 少建筑物地震直接破壞的主要措施。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點、線狀山地災害是 災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威脅山區鄉鎮的主要山地自然災害,選擇安全地段建設鄉 鎮完全可以避免此類災害的危害。基于以上認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對 汶川地震山區鄉鎮的災后重建提出如下建議: 1, 現有山區鄉鎮居民點的空間布局基本不變,就地恢復重建還是選址新建, 主要考慮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山地災害的危害。根據地震部門公布的地震等級, 規劃修建建筑物,適當提高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建筑物的抗震等級。 2, 專業機構和當地干群相結合,盡快開展地震山區現有鄉鎮和擬選新址的 山地災害危險性評價工作,為災后鄉鎮重建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3, 除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外,山區鄉鎮重建的輕重緩急還要考慮山地災害 的危險性,先建無山地災害危險的鄉鎮;對有可能遭受危害的鄉鎮,先建簡易建 筑,緩建標準較高的建筑,并加強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觀測幾年后再確定是否修 建高標準建筑。 4, 考慮到震后山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持續活動,地震山區高等級 干線公路的修建難度大,通鄉公路雨季很可能時斷時續,鄉鎮的災后社會經濟發 展要充分考慮公路交通條件。 這兩篇建議,均已提交到國家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建言獻策”專欄, 見國家發改委網站。 經所推薦,我被聘為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專家指導組專家,參加了 青川、汶川和北川三個縣城的重建選址考察。我對岷江干旱河谷比較了解,4月 12日還陪同清華大學的王兆印教授和中科院北京地理所的許炯心、師長興研究員 及學生近20人進行了沿江考察,途徑紫坪鋪水庫、璇口、映秀、汶川縣城,最遠 到理縣的桃坪羌寨,一路上向他們介紹了河谷的地質地貌、氣候植被、滑坡、泥 石流和水土流失的情況。在汶川縣城的選址考察中,我發現現場情況和《建設部 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汶川縣城及周邊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異地轉移安置的建議 報告》和 6月16日京華時報“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一文反映的情況出入較大。6月22日回蓉后,我給國家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 提交了“ 關于《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異地轉移安置汶川縣城及部分理縣、 茂縣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的建議報告》的意見”的建言獻策,全文如下: 國家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 我拜讀了6月16日京華時報“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一文。此文是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 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尹稚教授執筆起草的報告撰寫,文章的兩個要點如下:1,汶 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宜人居的環境,應考慮異地重建;2,至少5萬群眾受到震后次 生山地災害嚴重威脅,應該迅速轉移到汶川與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帶。我最近去 了一趟汶川,昨天剛回到成都,根據實地調查的情況,對以上的“兩個要點”有 如下不同的看法。 1, 汶川縣城異地重建問題。龍門山區是災害環境區,過去發生過、未來也 肯定會發生強烈地震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我們的祖先沒有放棄,我們也 不應該放棄這片土地,而應該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更好地和災害環境和諧相處。就 居民點而言,應選擇受災害威脅較小的安全島。盡管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分 布廣泛,災害嚴重,大部分地震災區但還是可以找到安全島,布設縣城和村鎮的。 汶川縣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和鮮血找到的安全島,不應輕 言放棄。就地震地質條件而言,汶川縣城位于一級階地,縣城東側的姜維城臺地 是二級基座階地,十分穩定,將活動性斷層和縣城隔開;縣城西側山坡的老滑坡, 地震前是穩定的,5.12大地震沒有引起該老滑坡的整體復活,僅產生了一些局部 淺層地表變形;縣城南部時代廣場背后的崩塌,地震前就已存在,5.12地震后活 動有所加劇。除時代廣場一帶的新城區外,汶川縣城的大部分城區是安全的。當 然,南溝泥石流和一些不穩定邊坡要加強監測和進行治理。5.12地震后,由于崩 塌裸巖面積擴大,干旱河谷的風沙問題比較突出,但隨著震后坡地的穩定和植被 的自然恢復,風沙危害會逐漸減緩的。 2, 5萬人的緊急轉移問題。不可否認,震后部分村寨和鄉鎮受到滑坡、泥 石流等山地災害的嚴重威脅,應該緊急轉移。但我看到有一些安全和基本安全的 村寨,也緊急轉移了,當地鄉村干部說,“專家說很危險,不適合人居,要我們 緊急轉移”。如這樣的村寨也不安全,中國山區至少1/3的村寨需要搬遷。當地 政府已認識到5萬人緊急轉移到岷江河谷帶來的生活、生產、衛生和社會穩定等 問題,并正在加以解決。我認為個別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災害威脅嚴重的村 寨緊急轉移是應該的,但大規模的緊急轉移是沒有必要的,要認真對待可能產生 的后續問題。 鑒于媒體披露政府委派的專家發表不成熟意見帶來的問題,我建議: 1, 科學家要自律,要考慮到你發表的看法的社會效果,更不應該對自己不 熟悉的領域,發表一些沖動的帶有感情色彩的看法。 2, 各級政府和行政部門應告知委派的專家,未經授權或許可,不得擅自對 媒體發表個人意見。 另,請指揮部將此信通過建設部轉交給清華大學的尹稚教授 中央電視臺的柴靜記者6月24日通過我的單位聯系,要采訪我。我考慮到這 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社會關注度很高的問題,難以通過媒體進行討論,表示拒絕 采訪。她隨即直接打電話給我:“你的觀點對汶川縣城重建的決策很重要,國家 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了解你的詳細觀點”。我想,如果是中央要了解情況, 那我不應該不接受采訪,于是接受了采訪。25日上午,在我辦公室采訪了2個多 小時,我們談得很隨便,而且還有伴有激烈的討論。我沒有想到中央電視臺的名 記者會欺騙我,她根本不是受“國家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之托來進行內部 采訪的;也沒有想到這不是一個單獨采訪,而是把我放到尹稚的對立面,僅僅作 為一個反面忖托而已。我更沒有想到,央視《新聞調查》的記者柴靜膽敢在汶川 抗震救災的重大問題上做手腳。節目沒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播出了,播出前連看都 沒有給我看,招呼都不打,我成了刀板上任柴靜宰割的“肉”。我不想為我在 《新聞調查》里我的片言只語申辯,只有播出未剪輯的采訪全過程音像,大家才 能了解真相。 另,節目播出后,我和柴靜的聯系如下: 7月6日晨6:31我給柴靜發了一個手機短信息“柴靜同志,我看了昨天的 《新聞調查》。很遺憾,你不是一個中立的記者。我不明白,你為什么把‘汶川 縣城位于一級階地,姜維城是二級基座階地’這段關鍵的話漏了!我強烈要求, 重播時,把這句話補上!”。她隨即回了一個短信息“好,我轉告后期編輯。”。 (我至今未見補上) 7月11日,我在網上看到“山人”先生的“不能用寫大字報的方式辦cctv 《新聞調查》欄目”的網貼,感到很好,于是就將此網貼轉發到了她的中央電視 臺郵箱。她沒有立即回復。 7月17日,她發了一個短信息給我:“張教授,我的263信箱因垃圾郵件過量, 已無法查到您的郵件,請發我個人郵箱xxx,柴靜”。(我沒有回復) (XYS20081010) ◇◇新語絲(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