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簡介:
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
1966年出生于臺灣,1972年移居美國。
11歲時被送到美國讀書,1983年以最高榮譽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
隨后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研究生,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副教授,并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
先后接任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全球副總裁、美國SGI電腦公司全球副總裁等職。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并創立了全球最好的研究實驗室——微軟亞洲研究院,擁有大量論文和產品轉化成果。
1998年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李開復博士任微軟公司自然交互式軟件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線服務等技術。
李博士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及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加盟微軟公司前,李博士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 Cosmo Software的總裁。
此前他還曾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
李博士在Cosmo任職期間,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方面的研發工作。
在此之前,他曾擔任SGI公司網絡產品部門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的研發工作和公司網絡產品策略的制定。
李博士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中的最后一個職務是其交互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
1988年,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任助教期間,他以精深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譽全球。他開創性地運用統計學原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在校期間,李博士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
李開復經典語錄:
1. 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
2. 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盡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
3. 一個一流的人與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上的表現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上的表現則會有天壤之別。
4. 只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5. 只有那些有勇氣正視現實,有勇氣迎接挑戰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超越自我的目標,達到卓越的境界。
6.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7. 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8. 無論是驅逐悲傷或是獲取快樂,我們都需要從傾訴和溝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勵。
9.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10.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最后一次能夠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于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歷程。這也許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11. 有些同學在大學里只為了考過四級、六級而學習英語,有的同學僅僅把英語當作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于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
12.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可以牢牢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外出打工或做項目時,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候,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我們也值得一試。
13. 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并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
14. 機會比安穩重要,事業遠比今天重要。
15. 經過大學四年,你會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從學習中尋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劃中把握時間,從交流中鍛煉表達,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
16. 09年移動搜索將成主流
—— “移動搜索將是兩年后谷歌中國的主題。”上周,在谷歌廣州“媒體日”上,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向記者分享了其未來谷歌戰略計劃,“如果有一個主題來概括未來兩年谷歌的計劃,08年就是整合搜索;如果要猜想09年GOOGLE中國有什么樣的主題,我猜想就是移動搜索,移動搜索相信后年會進入主流。”(2007年11月)
17. 互聯網的發明或許可以與火的發現相比.
—— 李開復說,人類發現火時并未預料到火可以改變世界,互聯網現在處于幼年期,也無法預料到未來它將如何翻天覆地地改變世界。(2008年1月1日)
18. 只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19. Web3.0有兩個特性,一是數據和應用可以全部存儲在網絡服務端,不再需要在計算機上運行;二是在任何一臺電腦或終端上打開瀏覽器,就能進入屬于自己的世界。
20. Web1.0是一個廠商發布了內容給很多人看,Web2.0是把發布的權利同時放給普通人,Web3.0的概念則是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21. Google公司不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公司,不是一個工廠、部隊,廠長、將軍說了話,大家就計劃一步一步執行。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
22. 微軟是一個成功的公司,我不會否定他的成功,而且和比爾.蓋茨共事是非常好的機會,同時世界也在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公司大了之后,就會比較官僚,一個公司小了就會創新,不是說微軟今天和未來不是一個了不起的公司。
23.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24. 未來是數據跟著你走,你買了一臺新的機器,不用擔心把數據拷過來或裝新的應用軟件,一個瀏覽器一切的環境、內容、信息全部在你面前了。當然這不止是在PC上,未來用手機、電視或其他的也可以接觸這樣的信息。未來你在任何時候、任何設備可以看到你所有的信息、做你所有的應用,都經過一個瀏覽器。
25. 北京以前稱“.com”叫“大康”,就是邁向財富康莊大道的意思,后來網絡寒冬來臨,北京改稱“.com”叫“大坑”,原因是很多人嘗到網絡燒錢的苦果。
26. 如果招100名大學生,我會去中國,因為那里前幾名的高校水平很高。但如果讓我找一萬名大學生,我就去印度,因為那里的大學普及性比中國好。
27. 即使一個人瀏覽網頁 也有廣告價值.
28. 我們有一個機器,可以把流量丟進去,攪一攪,錢就掉下來,這是谷歌的特色。
29. 谷歌有5000年耐心贏取中國市場成功
30. 成功應是多元化的,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獨一無二。成功不要和別人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31. 只有那些有勇氣正視現實,有勇氣迎接挑戰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超越自我的目標,達到卓越的境界。
32. 有些同學在大學里只為了考過四級、六級而學習英語,有的同學僅僅把英語當作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于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
33. 在信息時代,一個很優秀的人的生產量會超過一個普通的人,所以我們要愛惜每一個人,給每個人很好的環境以發揮他的潛力,這些方面是一些很普遍的對人才的認可。
李開復針對一些問題的回答:(了解)
>> 您大二時的大志-----追求影響力,其萌芽、執著追求、堅持、完善、升華的原因、或原因的原因、或其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不少人跟我說“影響力”這個目標太大了,太崇高了。
但是他們誤會了我的意思。“影響力”其實并不一定是要改變整個世界。只要一生對這世界有點貢獻,無論是老師幫助了學生,醫生護士幫助了病人,或清潔工幫助了環保,都是貢獻。最大化影響力就是讓自己有最多的貢獻。
我大學時,有位哲學老師,他在討論人生意義時用了很簡單的三個字:"Make a difference"。這三個字就是影響力。人在世間幾十年,如果離開時,心里能理解“世界因為有我更好”,那就是有了影響力,made a difference。
自從我認可了這個看法,很自然的下一步就是如何最大化這種貢獻。
后來的事,你在“第三封信”或凌志軍的《成長》、《追隨智慧》都可看到。
總之,不要把“影響力”當作什么高不可及的志向。人人都有影響力,最大化這個影響力就是讓自己對世界、對社會有最大的貢獻。
對我來說,對這世界有影響力就是生命的意義。
這影響力不是說出名或是權利,而是說make a difference,也就是因為有我,世界能更好。 沒有對或錯,只要有意義,你的一生就沒有白活。
>> 開復老師,說真的我越努力越覺得自己失敗!!?
任何的成功都是自身的努力加上外在的環境,機遇.
如果你不努力,那就一定失敗.
如果你努力了,那你的成功地程度要看外在的環境,機遇.
這也就是說:"改變你可以改變的事情"(自己努力),"接受那你不可以改變的事情"(外在的環境,機遇).
外在的環境,機遇也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做事要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把握住機遇,創造機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放棄學習,整天打撲克、喝酒。他依然終日鉆研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后,中國科學院要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校長就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也無法抓住這個機遇。所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當機遇來臨時,你才能抓住它。
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要怪國家,社會.
你的選擇是你要給自己機會,還是連機會也不要了?
>> 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當中所說的智慧是通過學習什么得來的 ?
智慧來自:
(1)時間、經驗的累積。每一次成功或失敗(和每一次用勇氣、度量、智慧)都會讓我們吸收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教訓、調整自己的自覺。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年輕人問一個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來的?”,智者說:“精確的判斷力”。年輕人又問:“精確的判斷力哪里來的”,智者說:“經驗”。年輕人再問:“經驗哪里來的”,智者說:“錯誤的判斷力”。
(2)客觀的、精準的判斷力。要能客觀地判斷,有胸懷接受事實,分析“改變失敗”的代價,還有一件事情“可改變的可能或概率”(雖然三句話是這么說,其實“可不可改變”不是黑白的,而是帶有灰色的)。
(3)謀之于眾。當自己不是很確定時,多征求別人的意見
(4)一個成熟的過程。成熟的過程就是要平衡勇氣和度量。要有很好的耐心、度量才能夠悉聽、理解別人。要有很大的勇氣、信任才能對人傾訴。
>> 如何與他人相處 ?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就像照鏡子一樣,你的表情和態度,可以由他人對你的表情和態度上一覽無遺。你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你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你。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
我只能修正自己,我不能修正別人。如果別人眼里看錯你了,而且你想改變這種看法,最好的做法不是去修正他們,而是改變自己,因為就算你能說服一個人承認看錯了你,其他人還是會同樣看錯你的。蒙哥馬利說:“對別人經常心灰意冷,束手無策的人,他們不是無法改變別人,而是不能改變自己。”要想修正自己,必須有坦然的態度和堅決的毅力,一步一步的修正。
我想他人理解我,我要先理解他人。所有人都希望他人理解,但是要真正有誠意地去理解他人后,你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這時他人才會同樣有誠意地聆聽你的話。尤其當兩方有意見沖突時,只去表達你的意見會被對方認為你在否定他,甚至你不尊重他,而造成他的“反射性”的否定你。當你理解他人后,除了表達的尊重和誠意外,也許你會基于他人的立場來重新思考你的想法,或者你會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來重新表達你的想法。最終你被理解的可能肯定會提高。
>> 我想知道一個人的性格可以變嗎?別人都說我有點內向,我很苦惱,我該怎麼辦?
一個很內向的人不應該徹底地改變。
Jung的心理學理論提出人是從不同的事情得到他的能量。外向的人是從和他人的相處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是從獨自的思考得到能量。讓一個很外向的人去獨自思考,他會覺得壓力很大。同樣的,讓一個很內向的人去參加派對或做一個演講,他也會覺得壓力很大。
但是,內向外向不是黑白的,而是一個spectrum。每一個人都可以再不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前提,盡量往“內向外向”的spectrum的中間靠。
所以我建議:(1)接受你內向的性格,而從中獲取益處。例如外向者喜歡從執行中學習,而內向者喜歡從思考中學習。外向者希望創新的結果,內向者喜歡創新的想法。外向者會組織人,內向者會組織思想。外向者會表達,但是內向者更有感情。(2)盡量找機會給自己一些“較外向但是不帶來太大壓力”的機會。例如要求自己開會時發言一次,或一個月主動交一個朋友等.(3)最終的目標是要更好的與人相處,二者不代表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性格。如果你能待人更真誠一點,主動一點,熱心一點。以誠待人,將心比心,多聽少講都可以讓你更被人接受和信任。
>> 想成為億萬富翁有什么錯?很俗嗎?我該怎樣達到我的目標?
Rafo說得很好,“做富翁”是個目標。有目標絕對比沒有目標好。
我建議你在想深一層,做富翁的目的是什么?是享受?是幫助別人?是成就感?還是?
很多研究發現沒有錢的人總認為發財就快樂了,但是真的有了錢,才發現并不一定快樂。 我覺得如果把錢當作最終的目標,那得到了錢,就不知下面該做什么了。
另外我想勸你不要完全的去模仿一個人。你想做富翁,不一定要像陳一樣坐數字媒體游戲。他的公司的商機已過,以后不一定再有。就像你如果崇拜比爾蓋茨,你也不會去做一個Basic的interpreter,對不對?
>> 你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嗎?你又會怎么辦呢?
如何讓自己更有想法,能接納別人的看法,但不被別人左右:
(1)理解自己的原則,什么是你不可放棄的?絕對不可同意不符合這些原則的事.
(2)讓自己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都在說話,你感覺插不進嘴,那就等別人呼吸時插進去.
(3)讓自己更客觀,能從側面看事情.不要什么事聽到某人的立場就接受了.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可能不一樣.
(4)不要分那么清楚什么是他人的想法,什么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認可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
如何讓自己做個更有魄力,有想法的人:
(1)目光接觸 -- 多練習和對方目光接觸,會讓你慢慢不那么膽卻,讓你慢慢在別人眼里更有自信。
(2)講話時少用那些拖泥帶水的詞(也許,可能,會不會,如果,聽說,別人,我們...),多用那些有魄力的詞(我,我認為,我希望,我要求...).
(3)不要自動接受別人的看法-- 你可以提出有建設性的不同意的意見,尊重他人的挑戰他們的意見,表達你的看法,當然你也要聽他人的意見,當別人對事,接受他人的意見.
(4)不要讓他人打斷你,不要讓他人不理會你的意見.如果你被打斷,你可以說"請讓我說完".如果你被不理會,重復你的話.
>> 一些話到了嘴邊上,卻不敢說出來,總是有些顧忌,顧忌權威,顧忌別人的感受,就是不顧忌事實和自己的感受
>建設性的不同意.
不要什么事都附和別人,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別人不同意的地方.但是提出的時候要用建設性的方法,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在攻擊他.
>要有彈性被他人說服.
不要太固執,說出自己的意見后,好好地聽別人的看法,讓自己做個有彈性的人.如果別人講得對,放棄自己的意見接受他人的只代表你開明,而不代表你失敗.
沉默不是金,沉默代表你沒有意見,甚至代表你沒有主見,甚至代表你沒有想法.
>> 往屆畢業生該如何找工作
偽造工作經歷是絕對不能做的。
但是在你向往的公司,你可以說:“我希望無論考研還是工作,都能到最好的地方學習。可惜考研的結果可能不能進最好的學校。如果能進貴公司,這對我來說是學習的良機,我愿意放棄較不好的學校讀研的機會的。”
這樣,如果你出乎意料地進了好學校,你還是可以去讀,也沒有違背你的諾言。但是如果進不了好學校,你就應該遵守諾言,在工作崗位學習。
>> 招聘時的怪現象“只招博士”“非黨員不要”
你應該感謝這樣的公司,把公司的無能在招聘時表露地淋漓盡致,讓你的篩選工作簡單多了。 如果一個公司硬要招博士來做不需要博士的工作,不需要黨員而只考慮黨員,這個公司就根本不懂人才,不值得你去浪費時間申請工作。進了這樣的公司也只會被糟蹋。就算你是博士、黨員,也不要考慮這樣的公司。
>> 如何深入學習語言?
當你總共編到十萬行時,你就可以自己成為“程序員”了。
至于語言的問題,請看以前的回答(大部分是Krest和liangzhen的):
可以先學 Pascal. Pascal 是一門很好的教學語言。然后對過程式編程有些了解以后可以學習數據結構,C 和C++。 然后可以學一下 Java 或C#. 當然我的建議只是幫助你能夠了解過程式和面向對象的編程。至于要進入IT業,方向和門類很多,所以學什么更好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希望能夠進入計算機系,拿一個“科班出身”的學位,從Pascal學起不錯,可以把Structuredprogramming的基礎打好。但是大部分人,從Visusal Basic學起更能夠速成,并增加自信。
大計算機科學的底子:c ,c++,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數據猓砑こ蹋剎慰糓IT Open Courseware)。業余者自修:Visual Basic, Scripting,Frontpage,Flash.
C++是C的延伸,所以兩者有很大的重疊部分,分不清很正常。我覺得C是基礎。用C能夠熟練地寫程序以后,再逐漸接觸C++的程序設計理念可能更好一些。
“學習一門語言的最好方法是用它來編程序”。
最后,不能只學語言。許多大學生認為學最新的計算機語言、技術、標準是最好的鋪路方法,因為許多公司招聘時要求這些方面的經驗。這些新技術雖然該學,但是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更重要,因為計算機語言和開發平臺日新月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那些基礎課程:數據結構、算法、編譯原理、計算機組成、關系型數據庫原理等。有位同學生動地在“開復學生網”上把這些基礎課程比擬為內功,把新的語言、技術、標準比擬為外功。只追尋時髦的學生最后只懂招式,沒有功力,是不可能成為高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