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未來互聯網創業的七大特點我加入了Jason Calacanis的maillist。Jason是TechCrunch50的評委。在評選的過程中,他查看了1000多個提交的網站,做了250多了10-20分鐘的電話面試,最后,幫助入選的50多家公司做了2-3次的預演。經歷了這些后,他對互聯網領域的創業有了新的認識和觀點。下面我就總結一下他的主要觀點: 1)“零”成本創業:如今創業的成本和5年前已經非常不同了。5-10年前,互聯網創業的成本包括服務器,市場推廣,軟件,辦公室租金,辦公用品,和人力成本等。如今,服務器的成本已經非常低了。一方面,可以用如EC2,Google Apps等云計算平臺;另一方面托管或租用服務器的費用也不高。另外,現在的創業人員對辦公地點的要求也降低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可以選擇在星巴克或家里用云計算平臺來搭建自己的服務,然后用類似StumbleUpon(國內有啃一啃)或AdBrite來推廣。如果是基于SNS的服務,也可以像開心001一樣,利用用戶的朋友列表來推廣。 2)“微”創業時代:“零”成本創業把我們帶入了“微”創業時代。之前的典型創業模式是兩個哥們兒在車庫中構建了一個原型應用,尋找感興趣的VC,拿到幾百萬美元后,租用一個office。“微”創業公司只要用5萬左右的美元就有機會推出一個實際的產品并獲取一定數量的核心用戶。Jason的第二家公司Weblogs就是一家典型的“微”創業公司。當時,他們的主要員工都在家里辦公。同時雇傭了大量的自由職業者。通過在線的交易來賺錢。18個月后,Weblogs已經成長為很不錯的Business了。當AOL收購它的時候,沒有長期的雇傭關系需要解脫,也沒有服務器,辦公地和辦公用品等需要處理。如今的創業比Weblogs還要“輕”。“微”創業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在一年內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嘗試多個不同的idea。這直接導致很多人冒更大的風險嘗試更加瘋狂的想法。 4)盡情嘗試的時代:既然創業主要的成本是創業者的時間,很多想法都會被嘗試。工作者的業余時間和自由職業者的全部時間都會被用來嘗試新鮮的idea。另一方面,創業成本的降低,也會導致各種新鮮或有用的想法會被大量的抄襲。并不是所有的抄襲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TechCrunch50中的Yammer就“借鑒”了Twitter的想法,但它把Twitter的模式用在了企業內部。這讓他更有“商業”價值。對創業者的一個啟發是:盡可能全的了解市場上已有的產品和服務,看看哪些是自己可以借鑒的。 5)基本功能質量的提升:Jason認為TechCrunch50之一BirdPost.com是他見過的最漂亮功能最完整的網站之一。它有地圖,圖片分享,個性化頁面和iPhone應用等。所有這些功能都是一個很小的公司做出來的。而這些高質量功能的基礎就是開源。幾乎所有你要的功能或者有相應的API或者有開源的代碼或框架可以利用。“微”創業公司的一個典型特征不是自己創建代碼,而是組裝已有的代碼或服務。另一個TC50公司FairSoftware.com就是一個為“微”創業公司構建組裝框架的公司。 6)更注重功能,而不是注重品牌和商業:“微”創業公司不基于品牌或現金流,而是基于實用的功能。很多TC40的網站都還只是滿足用戶的一個功能。雖然,他們有朝一日很有可能會成為產品甚至品牌。但直到每天有一萬以上的用戶訪問你的網站前,它還不是一個品牌。一個“好”的企業家和一個“偉大”的企業家的區別是是否能創建一個品牌。品牌是很難被復制的,而功能難免被復制。 7)注重收入還是流量?這是一個在互聯網領域一直有爭議的問題。這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你有多少現金,有多少競爭,以及創始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如果你有很多現金和很強的競爭(比如YouTube和Facebook),你最好更專注在流量上。反之,你應該更早的注重現金流。Mark Cuban注重收入。他的BroadCast.com在被收購時,每季度的收入是2500萬美元。紅衫的Roelof Botha更注重流量。他輔佐了YouTube的成功。殊途同歸。重要的是企業家自己和整個團隊要清楚自己當前的側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