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三十年。嚴格地說,是農村改革三十年,因為農村開了中國改革的先河。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的鄉鎮,名稱還是那個名稱,牌子還是那個牌子,但是,其生存方式,其運行機理,甚至于其組織架構,都已經迥異于從前了。改革初期,關于基層政權曾經有比較明確的建設方向,現在,對照原來的設想,雖然不能說南轅北轍,但確實事與愿違。鄉鎮改革依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管理農村的基層政府究竟應該怎樣設計?或者說,今后的基層政府該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還橫亙在我們面前。
上個世紀末,三農問題陡然突現。有一位鄉鎮黨委書記上書高層,驚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個時候,高層和社會似乎幡然驚覺,發現狀況堪憂:農業生產徘徊,土地撂荒劇增,農民負擔扶搖直上,基層政府常有橫征暴斂,農民進城謀生頻遭打壓,社會沖突事件經常發生。這其實是一種社會經濟危機,并且有演進為政治危機的勢頭。此時,三農問題成為公共話題。人們在疑惑,也在探討:三農問題為什么這樣嚴重?或者說,三農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對這個問題的探究,目前仍在過程之中。
從根本上,三農問題緣何來,鄉鎮政府向何處去,屬于同一個問題。三農問題突顯于農民與基層政府的沖突。諸多討論都將鄉鎮政府指責為禍首,將改造鄉鎮政府作為出路。這樣的思路并不能說錯,因為,研究問題總要從特定現象入手,而突出的現象是,農民集怨于基層政府。但是,進一步的問題是,鄉鎮何以成為禍首?在鄉鎮和村莊、政府和農民的互動乃至對立中,鄉鎮政府的行為邏輯是什么,鄉村干部的行為邏輯是什么?這些行為邏輯是怎樣生成的?為什么中央文件和領導講話發出“這樣的”號令,而基層干部卻發生出“那樣的”行動?所有這些問題,是總結以往改革所必須探究的,同樣,要研究今后如何改革 ,也需要從探究這些問題開始。
我們看到,這些年來,三農研究吸引了眾多學者,涌現出許多成果。我們還看到,進入三農領域的研究者,來自不同的學科,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語言。為了解釋三農何以成為問題,研究者總結出不少新的理論和概念,有不少新的“說辭”。但是,問題在于,生活本身只有一個,或者說,問題的核心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一個。因此,不論什么樣的學科范式和理論方法,都需要聚焦并觀照同樣的生活,必須面對同樣的現實。生活并不為理論和學術而存在。這種理論那種理論,這個方法那種方法,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描述的是同一種生活。必須肯定,不斷繁榮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三農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啟發。理論的發展正在成為實踐進步的重要推動。但是,觀察這些研究,也可以發現不足: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理論層面的抽象概括多,現實生活層面的深入觀察少;關于當前問題的考察多,關于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少。研究者往往不愿意花工夫對現實生活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也不愿意花工夫在歷史的縱深方向上探索問題的發生過程,而是熱衷于提煉新理論新概念,熱衷于出主意提建議。實際上,脫離了對于現實問題的深入觀察和歷史考究,缺乏對于研究對象的觀察積累,輕而易舉地進行理論概括和開出政策藥方,研究結論難免輕浮。因此,我個人認為,研究農村問題,特別是研究基層政府問題,數據分析和理論抽象固然重要,但是對于現實生活的深入觀察和細致描述,則更加重要。因為,生活之樹常青,理論是灰色的。關注考察社會生活的發展演變,是理論創新的根基所在。
基于這種理解認識,我特別贊賞田毅和趙旭的《他鄉之稅》。這本書立足現實問題,描述現實生活,通過改革演進過程的考察來透視基層政府的生計活動,研究資料豐富,刻畫手法細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長的鄉鎮政府三十年生活史。
《他鄉之稅》以中國西北的一個普通鄉鎮——平城為研究對象,圍繞這個鄉鎮的財政活動展開了系統考察。考察的時間跨度是三十年。作者圍繞平城鎮進行的考察活動,手法豐富而且歷時持久。作者進行了大量的訪談,這種訪談活動長達數年,訪談對象數量眾多而且角色廣泛,既有過去的干部,也有現在的干部,既有鄉鎮干部,也有縣的干部和村莊干部,還有普通的村民;訪談內容系統而細致,涉及鄉鎮財政生計的所有主要方面,在系列故事中展開問題,這些故事蘊涵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內容。把一個鄉鎮作為研究對象,投入的訪談活動如此巨量,觀察的角度如此豐富,以本人的研究視野,還沒有專業研究人員能夠企及。不僅如此,作者還獲得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基層干部二十幾年的工作日記,有鄉鎮政府在三十年間的文件檔案,有普通農民的賬本等等,這就使得敘事顯得更加翔實豐富。在村莊個案研究方面,本人知道有上海學者在資料收集方面下過很大工夫;在鄉鎮個案研究方面,最近幾年也有研究人員在資料收集方面做過很多工作,但是,擁有如此豐富資料者還未曾與聞。由于訪談和資料的獨特優勢,本書在鄉鎮研究領域無疑占有重要位置。這兩個作者并非專業研究人員,但在研究方面有如此作為,實在令人贊嘆。
《他鄉之稅》勾畫了一幅改革三十年鄉鎮財政活動的歷史畫卷。這個畫卷主要著墨于平城這個普通的西部小鎮,展開的卻是農村改革的宏大敘事。活動在這個畫卷之中的,是中國最末端的公共權力組織,即鄉鎮政權和村級組織。組成這些組織的,是一個個職位角色不同的干部個人。與這些組織及其干部互動的,是鄉村社會中的農民。在這幅畫卷中,我們發現,圍繞財政活動,或者更直白地說,圍繞著政府的錢和農民的錢,三十年間上演了若干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上級組織與下級組織,上級干部和下級干部,鄉鎮領導和鄉村干部,村莊領導和村民,都在盡情地表演。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品味出改革三十年中國農村政治經濟的變遷。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理解,改革怎樣改變著基層政權,怎樣改變著農民,怎樣改變著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怎樣改變著政府和農民的關系。閱讀這些故事,思考三十年間的制度演變和社會發展,玩味三十年間農民和政府的恩恩怨怨,心頭會涌動起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我們可以慢慢地品味出:為什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農成為“問題”并且爆發出來;在應對三農問題的過程中,中國的基層政權建設,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又在經歷怎樣的挑戰?
*田毅、趙旭 著,《他鄉之稅:一個鄉鎮的三十年,一個國家的“隱秘”財政史》,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