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盤點:你一年吃了多少添加劑?
凡是加工食品一般都含有添加劑,有人算過一筆帳,一般人每天吃的添加劑大約10克,一年下來大約4公斤,大致與食鹽的攝入量持平。那么這4公斤的添加劑究竟是些什么東西?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們每天從吃早點開始接觸食品添加劑: 松脆的油條加入了疏松劑硫酸鋁鉀(明礬),制作中會用膨化劑。 包子的添加劑主要是在面粉里加入面粉處理劑——過氧化苯甲酰,還可能采用面粉改良劑和膨化劑等。過氧化苯甲酰加入面粉中,可以將面粉漂白,殺死里面的微生物,還能加強彈性,所以在面粉制品中被廣泛使用。 目前市面上還有部分食品乳化劑應用于面包、饅頭、方便面、面條、餃子等面制品中。這種乳化劑能增強面團的彈性、韌性,使面條的表面更光滑,斷條率低,耐泡耐煮,吃起來更有嚼勁。但這種乳化劑的使用量必須按規定比例添加。不過添加劑用量是否超標,普通消費者無法憑肉眼識別出來。 每天都要喝幾口的飲料中添加劑也大量存在: 速溶咖啡中的添加劑主要有植脂末、葡萄糖漿、食用氫化植物油、穩定劑、酪蛋白酸鈉(含牛奶蛋白)、乳化劑、食用香料、調味劑以及抗結劑。 奶茶、汽水和果汁飲料這些飲品,都是食品添加劑的重災區。苯甲酸鈉是常用的防腐劑。作為人工合成的添加劑,以苯甲酸鈉作防腐劑一直惹起爭議,特別是苯甲酸鈉與飲料中的維生素C添加劑結合時,會產生致癌物——苯,對人體造成危害。果汁飲料為了保持色澤,往往會加入著色劑(俗稱色素)。相比天然色素,人工合成色素的運用更為普遍。而過量色素進入體內,容易沉積在胃腸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擾體內酶的代謝。 不少人都有喜歡吃零食的習慣,零食中的添加劑也很驚人: 作為常見的防腐劑苯甲酸鈉在蛋糕、果脯、肉松、肉干等制作中都有使用。 許多甜品制作中加入的是甜度約相當于蔗糖300 至500 倍的人工合成甜味劑糖精鈉。比如,蜜餞、雪糕、糕點以及餅干中糖精鈉的最大使用量為0.15g/kg。一般認為,糖精鈉在體內不能被吸收,大部分從尿中排出而且不損害腎功能,但從化學結構來看,甜味劑經水解后能形成有致癌威脅的環乙胺,環乙胺的主要排泄途徑是泌尿系統,因此,對膀胱致癌的危險最大。 隨著中晚餐進食的添加劑則更多: 炒菜用的食用油,里面含有抗氧化劑。 食鹽里有碘酸鉀和抗結劑。 醬油和雞精含有焦糖色、谷氨酸鈉、增稠劑、苯甲酸鈉、山梨酸鉀、呈味核苷酸二鈉和食用香料等。 一盤菜從菜籃子到飯桌子的過程,即便是自己烹制,也會有至少十種食品添加劑。 速凍餃子加入山梨酸鉀當防腐劑,加入由多種親水膠體、乳化劑和磷酸鹽復配而成的品質改良劑,這有助于鎖住餃子的水分,改善口感。磷酸鹽添加劑可以改善食物的味道和新鮮度。但是人體攝入太多磷會使體內的鈣無法充分吸收、利用,過量磷酸鹽能在腸道中與鈣結合成難溶于水的正磷酸鈣,從而降低鈣的吸收,持續時間長會造成發育遲緩,骨骼畸形,骨和齒質量不好,長期大量攝入磷酸鹽可導致甲狀腺腫大、鈣化性腎機能不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