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本是一只“混血猴”

《西游記》中降妖伏魔的“齊天大圣”孫悟空,無疑是人見人愛的大英雄。有關孫悟空的“血統”,即他的原型與出身地問題,近現代頗多爭議,連魯迅、胡適、陳寅恪等大師級人物也見仁見智。爭議的焦點是:孫悟空究竟是一只“中國猴”,還是玄奘取經時帶回的一只“印度猴”?筆者贊同孫悟空是雜取各種神話形象而混成的一只“混血猴”。
魯迅先生曾提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應該是一只中國本土猴。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魏晉以來,漸譯釋籍,天竺(印度)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于有意或無意中使之,遂蛻化為國有……”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其原型可能是淮渦水神“無支祁”。無支祁是古代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無窮,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大禹治淮水時,擒獲住無支祁,用大鐵索將其鎖住并鎮于淮陰龜山腳下。無支祁的形象與鎮于山下的傳說,無疑與孫悟空有很多近似之處。

古代神話中的“無支祁”
胡適先生卻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1923年,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一文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哈奴曼由風神與母猴所生,擁有四張臉和八只手,曾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王妃,在與羅剎惡魔羅波那的大戰中,他智勇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騰云駕霧,變幻形象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梵文版史詩《羅摩衍那》贊頌的便是神猴“哈奴曼”義勇與法力。胡適還舉證說明,伴隨佛教的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哈奴曼大鬧無憂園的情節,便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原型。

印度神猴“哈奴曼”
陳寅恪、鄭振鐸似也認同“哈奴曼”說。鄭振鐸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文集中曾提出“孫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強的哈奴曼的化身”。熟悉佛經的陳寅恪則不僅論證孫悟空原型即哈奴曼,而且從另一部譯經《賢愚經》中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時佛經傳播者有意無意地將二者合而為一。陳寅恪說:“講說者并合鬧天宮與猿猴故事為一,遂成猿猴鬧天宮”,“此《西游記》孫行者大鬧天宮之起源也”。

印度神廟中的“哈奴曼”
孫悟空的原型,另有唐代高僧“釋悟空”說,胡僧石磐陀說,等等。
其實,孫悟空的形象經歷由唐末至宋元明幾代的演繹。孫悟空形象在宋元之際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叫“猴行者”,取經故事至遲在元代已經基本定型。吳承恩創作《西游記》是推陳出新的產物,其用意是影射明朝嘉靖、萬歷二朝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社會黑暗。孫悟空與玉皇大帝的抗爭,正是代表著大眾百姓與封建皇帝的抗爭。因而孫悟空的形象脫胎于吳承恩當年能搜集到的所有古代神怪傳說,如禹的兒子啟裂石而生“人面猴身能言”,禹鎖鎮無支祁于龜山下,印度神猴哈奴曼勇戰惡魔,都成為塑造孫悟空形象的原始素材。
孫悟空應該是一只集眾神之魂于一身的“混血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