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進入→11月24日實盤日志
市場底的發現往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技術派人士喜歡用各種技術指標去分析和衡量,其結果也不見得精準,這是因為股市中本身不可預測和預見的東西太多,比如突發消息或政策干預,比如指標股和權重股的作用力等等,都能夠影響股價變化。
在實踐中,股價初步見底一般有如下七大基本特征:
1、 長期趨勢線逐漸平緩和改變。經歷長期下跌后,股票開始變的跌無可跌,其基本特征就是持續的地量發生,隨后出現30日均線逐漸走平,其他短期均線反復粘合,每天稀少清淡的買賣,讓人對盤面失去觀看意義,下跌力量衰竭。
2、 盤口買賣稀少,浮籌減少。市場成本接近,不少個股的買一、賣一價格差距擴大,很多股票連續幾分鐘、十幾分鐘無買賣盤出現,冷門股一天甚至只有幾手的成交。
3、 股票價格進入到一段相對平穩的市場環境里,股票不再繼續下跌,個股股價經常以小陰小陽出現,盤中波動幅度一般在25左右,這樣的時間長則幾個月或者是半年,短線客完全沒有操作機會,直到有一天,新的主力資金開始悄然關注,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戰略性建倉。先是中短期均線逐步向上,并且前期的長期壓力線,比如30和60日均線也被攻克,說明主力對當前點位的堅信不疑,敢于做多。
4、 長期技術指標都向上金叉。特別是KDJ等重要指標,周K、月線。滬深A股近19個年頭來,周K、月線結合看,一般指標向上處于接近負值,再重新往上發生金叉后,往往就是歷史大底不遠,其準確程度高于任何分析值,這主要是因為長期指標跨越時間長,幾乎沒有主力能夠輕易改變和左右,此時,市場各方可以考慮連續調集資金準備入市積極做多。
5、 宏觀經濟面改善,貨幣和經濟政策從寬,經濟周期變暖,市場資金充裕。例如1992、1997和2007年的大牛市都是從這些政策背景下產生的。
6、 流通股籌碼開始集中。至少是連續4個財務報表中能夠發現,個股流通股籌碼不斷分化,然后在新的一份財務報表中能夠發現平均持股率上升,流通股股東開始減少,說明,確實有主力資金開始收集籌碼,表明主力對當前股價以及底部形態的認可。
7、考慮到全流通時期大小非減持這個歷史新問題的影響,我覺得另外還需要增加一項衡量標準,那就是至少個股大小非和限售股解禁比例超過70%,股票供求關系平衡不再存在其他可以打壓股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