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中俞 “肩中”表示位于比肩外俞更內側的穴位。 【穴位找法】首先頭部放低。以此狀態從后頸部中央向下觸摸,會摸到最突出的脊椎骨(第七頸椎)。從其下部凹處向側邊約2—3個指幅的肩側,即可找出本穴位。 【治療效果】對感覺近來視力下降的自覺癥狀,效果大。對視覺模糊或眼睛疲勞,特別有效。尤其對咳嗽、痰、肩酸痛有效果。
肩外俞 “肩”即肩胛骨,“外”即夾住背骨外側的場所。中醫學上的“俞”,指成為疾病的邪氣所注入之處。 【穴位找法】 將頭部放低。以此狀態從后頸部中央向下觸摸,可摸到突出的脊椎骨(第七頸椎)。其正下方為第1胸椎。從更下方凹處離4個指幅側邊靠肩側,可找出本穴位。 【治療效果】 當肩膀或背部、肘部疼痛時,刺激本穴位,即可得到好效果。另外,因感冒而造成身體疼痛、困倦、痙攣等急性癥狀,活用本穴位有效果。
肩髎 “髎”表示骨的角隅。因此,本穴位表示位于肩骨的角隅的穴位。 【穴位找法】 位于肩膀大關節后側約一半肩高附近所生成的凹陷處的穴位。手背抵住背部,直接向上提升。此時觸摸肩膀前端后側,會摸到凹陷處,就是肩髂。 【治療效果】 手持重物或進行激烈運動之際,會產生肩膀舉不起來或疼痛、手臂困倦的癥狀,此乃因肩膀的三角肌輕度發炎之故。三角肌,就是我們將手臂舉到正側面的重要肌肉。肩膀即擔任調整肌肉機能的作用。 另外,本穴位可調整肱三頭肌的狀況。如果長期持續手持重物,會產生連手肘都無法伸直的癥狀,此乃因肱三頭肌過度伸展,致使血液循環惡化所造成的。 肩膀有重壓感而使手臂抬不起或肘痛等的癥狀時,刺激肩髎,可得到效果。治療時,除了指壓本穴位外,同時刺激肩髂(--190頁)、臂臑,更可發揮治療效果。另外,也用于因腦中風所造成的半身不遂。
天宗 “天”為天部即上半身,“宗”為源之意。即本穴位名稱,指天部背側的重要能量之源。事實上,在上半身有疾病時,效果可發揮出來。 【穴位找法】位于背側的穴位。大約在肩胛骨的中央,加以壓迫會使上臂小指側疼痛的部位,就是天宗。 【治療效果】 致使手臂都無法舉高的肩肘疼,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的穴位。因此,對五十肩、肩胛骨痛、上臂神經痛等有效果。但是,若在無任何異常之外,給與本穴位強烈刺激的話,則容易造成舉不高手臂的狀態,所以必須注意才行。有時候,也可能是因本穴位附近的肌肉僵硬,造成手臂無法舉高。遇到這種情形,只要進行輕度運動放松肌肉即可。 本穴位與女性乳房有密切的關系,對乳汁分泌不足或乳腺炎也有效果。同時,對胸部疼痛,也可發揮效果。另外對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臉部浮腫等有效果。 有時候,本穴位的右與左的效用不同。右穴位對肝臟病有效果,左穴位對心臟病有效果。
天髎 "天"表示天部,在此表示比肚臍更上位,“髎”指角隅。亦即,本穴位指在肩膀角隅的穴位。 【穴位找法】位于背部肩胛骨上方的穴位。 從連接頸后側的根部與肩膀前端之線的中央約1—2個指幅后下方有凹處。就是天髂的位置。 【治療效果】對肩肘痛、頸或后頸的急性酸痛,及肩膀酸痛有效果。也常用于治療五十肩。另外,也活用于鎖骨凹陷疼痛不流汗的情形、頭痛、高血壓等的治療。不安或擔心等,或胸中有煩惱時,可使用本穴位,來抑制焦躁或不安感,使情緒安定下來。
極泉 “極’’指棟或高處之意,在此演變為最上、最終之意。“泉”指泉水、水涌出之源。 極泉的穴位名稱,表示位于高處而環繞身體能量所涌出之泉。 【穴位找法】位于腋下的穴位。 手臂向下伸直,而以“立正”狀態觸摸腋下,即可觸到脈動的場所,本穴位就在此。 【治療效果】腋下中央是從肩膀向手臂神經分叉之處。因此,對手臂到側腹痛或肘部虛冷、疼痛等有效果。對頸肩臂癥候群等的治療特別有效果。另外,對心臟病、不安及擔心所引起的胸悶、心悸、干咳有效果。以前被認為對狐臭有效的穴位,而廣泛采用瀉血治療(從患者體內取出一定量的血來治療)。尤其對本穴位給與強烈刺激,比較有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