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 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 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設想別后情景。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 ,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
摸魚兒 【宋】元問好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諦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幾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大雁亦殉情,禽鳥所為竟如此,詞人對之不禁深懷感愴,于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天地間至情的杰作。此詞詠雁,但讀都 的感受早已分不清其中充溢的真情究竟是雁之情還是人之情了,人們已由殉情的大雁想到梁祝那樣的人間愛情悲劇,為之一揮悲淚。"情"之感人也深矣!
一剪梅 【宋】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詞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相比起來,范詞較平實,李詞較靈活,她以"眉頭:、"心頭"對舉,以"才下"、"卻上"相應,便形成一條動蕩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紅花需有綠葉相扶,沒有前文的鋪墊烘托,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鵲橋仙【宋】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歌。亦抒情,亦議論,哀樂交織,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無怪乎沈際飛評曰:"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物是人非的傷感,囚居異邦之愁,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多么真切而深刻。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
生查子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錯后。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滿春衫袖。 在那華燈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的花市,主人公與心愛的人在月掛柳梢的黃昏時刻相約赴會。現實是這樣的凄涼,月光華燈依舊,然而卻見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傷心的眼淚沾濕了春衫的衣袖。
滿江紅 【宋】岳飛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 陳廷棹云此詞:何等氣慨!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莫等閑”二語,當為千古箴銘。
少年游
【宋】周邦彥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是一首描寫戀情的詞篇。因李師師一個香艷故事而出名。
上片,烘托室內氣氛,渲染室內的安恬靜謐,純凈閑雅。下片,換頭三字直貫篇終,極寫對戀人溫存體貼和婉言勸留。
在浩如煙海的唐宋詞中,描寫愛情的詞作所在皆是。此詞的構思比較別致,有新的角度。這主要表現在場景的布置與細節的選擇上。作者沒有選取離別相思之類的場面,也沒有選取別后重逢驚喜的一剎那,而只是通過“并刀”、“吳鹽”、“新橙”、“錦幄”、“獸香”這樣一些比較簡單的道具布置出一個安恬靜謐的環境,然后再通過“破新橙”、“坐調笙”和“低聲問”這樣的動作以及“不如休去”這樣的對話,表現相互愛戀與深情體貼。有了這樣的道具和布景,有了這樣的動作和心緒,就把詞中所反映的愛情關系提到一個格調比較高雅的境界,洗凈了愛情詞作中常見的那種脂膩粉濃、市塵儇薄的庸俗氣味。清沈謙在評論這首下片幾句時說:“言馬,言他人,而纏綿偎依之情自見。若稍涉牽裾,鄙矣。”清代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評這首詞說:“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然不可忽過‘馬滑霜濃’四字。”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沒有后片低聲而簡短的對話,就不可能含蓄婉轉地表現出旖旎風流與溫柔體貼的戀情。
這首詞純用白描,到口即消,和他那些富艷精工,長于對句,善用動詞,深清音律的詞作是截然不同的。周邦彥確實是駕馭語言的大師。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評論這首詞說:“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過一分,便入山谷惡道矣。”

圖畫的是北宋蘇軾泛舟游赤壁的故事,繪畫出于想象,然而景象極具寫實興味,表現那嶙崎險峻的峭壁懸崖,洶涌湍急的水流波濤,江風吹拂搖動的樹木,以及萬里開闊的江天,皆極得真實生動的情狀。圖中用筆濕潤,淡墨皴染山石明潔滋嫣。以濃淡墨作松樹,大體層次分出,在淡墨勾皴的山石上密布用重墨的樹木及苔點,有的地方先用淡墨大片皴出山體結構,然后再用重墨稍作勾勒,呈現出濃淡墨色的滲化現象,使景象稍趨朦朧,以求再現出“月白風清”時的景趣。
作者:武元直,生卒年不詳,金代畫家字善夫,章宗明昌(11 90—11 95)時名士。與趙秉文友善。善畫山水。嘗作《朝云圖》、《曙雪圖》,著錄于《畫史會要》。并為喬章作《蓮峰小隱圖》,趙秉文題詩云:“太華五千仞,驅寫入盈尺。飛泉峰頂來,落我松下石。清風忽吹散,琴上濺余滴。呼兒急寫之,指下淋漓濕。”又作《漁樵閑話圖》,亦有趙詩,均著錄于引閑閑老人滏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