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度備受各界關注的“兩會”召開在即,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在以不同方式積極調研,準備議案、提案和建議,以反映社情民意,為國家和地區發展把脈問診,獻計獻策。這使我想起2007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楊志福痛陳虛浮工作作風,曾向溫家寶總理轉述的一個順口溜:“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國務院下
筆者曾任省政協常委,現在忝列全國人大代表,曾多次在政協、人大會上聽到代表委員運用順口溜陳述民情,積極議政。諸如“工作的落實在哪里?在會議里。該剎的歪風在哪里?在通知里。動聽的詞匯在哪里?在匯報里。輝煌的成績在哪里?在總結里。尊敬的英模在哪里?在悼詞里。優質的商品在哪里?在廣告里……”,等等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數不勝數。 從廣大民眾到代表委員到政府官員,常常不約而同地用反映民生問題的順口溜議政,原因顯而易見。當下一些官員不論是作報告還是接訪民眾,都習慣說大話、空話和套話,滿口政治術語,一付官腔官調,說的話有思想、有高度,就是凌虛蹈空,不解決實際問題,令人聞之生厭,只好敬而遠之。而順口溜來源于民間,它簡潔明白、鮮活生動,瑯瑯上口、易記易誦,雖非洋洋灑灑、夸夸其談,卻有的放矢、一針見血,各界人士喜聞樂見。更重要的是,順口溜多半言簡意賅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存狀況及困境,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中不正之風的不滿和憤慨,真切表達了他們最樸素的訴求和愿望,因而應該引起為政者高度重視。 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古代為政者就十分關注反映民情和民意的順口溜。當時官府派有專人深入民間“采詩”,即搜集各地流傳的順口溜,然后從鄉到邑,從邑到府,一級一級地呈報上去,直至送到周天子手中。周天子了解這些也就是順口溜的“詩”,是想從中知道老百姓贊揚何物,怨恨何事,對官府有何要求,以便順乎民心,治理天下。收集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的許多作品,如《碩鼠》、《七月》、《北山》等等,就是這類“詩”(順口溜)的代表。《詩經·伐檀》篇所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當時下層老百姓以順口溜的方式對奴隸主不勞而獲行徑的責問和抗議。周朝統治者了解這些順口溜的詩,當時在朝廷里叫“觀風”,也就是觀察掌握民情風尚的意思。 統治者之所以要重視來自民間的順口溜,漢代政治家王充在《論衡》里說得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就是說,只有站在屋下的人,才知道房屋是否漏雨;只有身處社會底層的人,才知道當政者的缺失在哪里。為政者要了解民意、體察民情、關注民心、重視民生,必須傾聽老百姓的聲音。傾聽百姓之聲雖有多種途徑,但順口溜無疑是最簡便通暢的渠道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代表委員和政府官員用順口溜談論民生問題,既很好地傳達了民意,也是尊重民聲的表現,值得充分肯定。 不過,尊重民聲、傳達民意不等于解決問題。用順口溜解說民生問題固然值得稱道,但更重要、更值得期待的是,各級官員要依據順口溜所反映的民意民情,去切切實實地解決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民生順口溜都是給政府出的一道考題。譬如,“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這是老百姓對扭曲了的官場政績觀和弄虛作假的浮夸風有意見。“得個闌尾炎,白種一年田”,這是反映看病貴、看病難,老百姓不敢生病、不敢看病。“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這是說房價太高,老百姓無法“居者有其屋”。至于“中國人正在從食品中完成化學掃盲……”,則表現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狀況的擔憂。 總之,對那些反映民生問題的順口溜,代表委員和政府官員不僅應該留意它、重視它,用它來“觀風俗,知得失”,更要對它所反映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解決。只有矛盾和問題解決得徹底、解決得精彩,真正做到讓老百姓滿意,流傳民間的順口溜才會在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諷刺、少一些哀嘆的同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贊揚、多一些歡歌笑語。 我們由衷地期待這種狀況早日出現。 (作者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 |
|